导航:首页 > 武汉黄陂 > 黄陂张公子

黄陂张公子

发布时间:2020-12-06 11:08:42

❶ 息妫是谁楚王又是谁请告诉我他们的详细信息,谢谢。

人物小传

息妫,是春秋时陈国(今淮阳)的公主,先为息国君夫人,后为楚国王后.她出生在深秋,却满园桃花盛开;一出生就引来了百鸟朝凤,额上带着桃花胎记,仿如桃花女神转世.可是陈国智者却预言她的到来会引来生灵涂炭.她贵为公主却从小就远离王宫,伴着乳娘长大,因为面若桃花,又称“桃花夫人”。也有说法称其埋葬地遍植桃花,所以被称为桃花夫人。至今在武汉市黄陂区东还有桃花庙,即“桃花夫人”庙,据称就是为了纪念息妫的。[1]

命运多舛

息妫是春秋时期陈国(今河南淮阳县)的公主,春日绽放的桃花有多美,她就有多美。公元前684年,她嫁给了息侯,就被称为息夫人。就在出嫁的路上,她途经蔡国,受到了姐夫蔡哀侯的接待。

蔡哀侯很不老实,见息夫人貌美如花,就上前轻薄调戏,被拒斥了。

息侯知道后,当然很生气,但他不便直接对蔡国发难,便想了个鬼点子,向当时的超级大国君主楚文王献计说:“请楚国先发兵假装进攻息国,我就向蔡国求救。蔡国一出兵,您就可以帮我教训一下蔡哀侯。” 楚文王当然乐得顺水推舟,借机在诸侯中立威,于是依计而行,大败蔡军,还活捉了蔡哀侯。9月,楚兵于莘地(今汝南县境)战胜蔡国,俘虏蔡侯。

当了俘虏的蔡哀侯知道自己被俘是拜息侯所赐,十分愤恨,就在楚文王面前猛夸息妫的绝世姿容。楚文王一听,心动不已,连忙命令他的大军将息国灭了,把息夫人抢到手,俘虏了息侯。

男人做了俘虏,大不了缺胳膊少腿做苦工;女人做了俘虏,却会屈辱地和你最讨厌的男人生下你最爱的孩子。息妫虽然成了楚王夫人,后来又生下堵敖及楚成王两个儿子,却始终不和楚文王说话。楚文王憋得受不了,逼问其缘故,息夫人垂泪答道:“身为妇人而事二夫,不能守节而死,又有何面目与人谈话呢?”对男人寡淡又自尊、美艳的女人都会成为男人心头的朱砂。楚文王认为息妫伤心都是蔡哀侯惹的,再说那厮还曾斗胆调戏过息妫,这个癞蛤蟆,扁他!为讨好息妫,楚文王大举兴兵伐蔡,攻占了蔡都,帮息妫出了一口恶气。

西汉刘向的《列女传》说,息夫人是一位忠于爱情的女子。她趁着楚文王出游的机会,私会息侯,并劝他:“人生终究一死而已。生离于地上,岂如死归于地下哉?”并做《大车》一诗,向息侯表示对爱情至死不渝。于是,夫妇两人同日自杀。楚文王感其忠贞,以诸侯之礼合葬了他们。《大车》也就成了息夫人的绝命诗。本段是刘向自己编的,历史上,楚文王死后,息夫人还活着,楚国当时的令伊还追求过她,所以她不可能死在楚文王之前2

永不凋零

息夫人的命运是如此凄婉多变,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慨叹。后世对她有桃花夫人之称,《东周列国志》说是因为她“脸似桃花”之故。这芳名,是既赞赏她面若桃花之美,又感慨她命如桃花之薄吧?关于息夫人的事迹,《左传》、《史记》等书中都有记载。民间至今还流传着她的许多故事。后人为纪念她,在汉阳城外桃花洞上建了一座桃花夫人庙。息夫人也就成了历代文人心中永不凋落的“桃花”,宋之问、王维、杜牧、刘长卿……无数名家都曾为这桃花般动人的女子赋诗,息夫人也就成了历史上尽人皆知的薄命红颜。

2史籍文载编辑

烈女传

汉刘向《烈女传》上说,楚文王灭息,虏获息君夫妇,息夫人自杀,息君亦自杀,国破家亡之时双双自尽。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记载说,楚文王欲取息、蔡,先佯和好蔡侯,与其谋取息。蔡侯说:“息夫人,吾妻之姨也。吾请为飨息侯与其妻者,而与王俱,因而袭之。”楚文王依计照办,遂取息。“旋舍于蔡,又取蔡。”

同一件事而有多种版本,在历史上屡见不鲜。所谓兼听则明,多收集,才能综合取舍。从上述记载至少可推断以下事实:一息夫人很美;二息国为楚国所灭;三蔡侯在其中发挥了作用;四作为受害者的息夫人遭遇为后世同情。
然而,问题却并非这么简单。息妫与蔡妫同为姊妹,蔡侯招待息妫时她也应在座吧,为什么她没什么反应呢?既为姐妹蔡妫何以未以美貌传世,楚文王既灭息掳息妫,何不趁势灭蔡而收蔡妫呢?

左传

《左传》庄公十年记载:蔡哀侯娶于陈,息侯亦娶焉。息妫将归,过蔡。蔡侯曰:“吾姨也。”止而见之,弗宾。息侯闻之,怒,使谓楚文王曰:“伐我,吾求救于蔡而伐之。”楚子从之。秋九月,楚败蔡师于莘,以蔡侯献舞归。
左氏在行文间应该有对息侯的责难吧,孙武三十六计假道伐虢中就引用此事,意为息侯引狼入室,有自食其果之意。试想,蔡侯如何不敬,而令一个男人认为受到污辱?酒宴之上,语辞狭邪,小偷小摸,至多搂搂抱抱吧。息妫却无说辞传世,她是胆小害怕,还是碍于姐姐的情面?

简评

春秋时盛行媵妾制,姐妹同事一夫的现象相当普遍;况且当时女子地位低下,蔡侯当然不会只有蔡妫一个妻妾,蔡妫想投其所好还来不及,怕是不会对丈夫酒后乱性有什么异议吧?
但息妫却并非没有口才,庄公十四年:“以息妫归,生堵敖及成王焉,未言。楚子问之,对曰:‘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弗能死,其又奚言?’楚子以蔡侯灭息,遂伐蔡”。面对质问息妫应对委婉得体,颜面尽顾,由此可以大致推想,息妫在蔡被戏弄时只所以忍而不发,是有所顾忌。

她顾忌的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息侯的名誉,二是蔡国的国力。息侯的先祖子羽据说是文王的三十七子,不知是因为庶出还是无一寸战功,被封到远离中原的息地。而蔡侯的先祖则不同,蔡叔度是武王的同母亲兄弟,据《史记》管蔡世家记载:“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处,次曰康叔封,次曰焻季载。……同母昆弟十人,唯发、旦贤,左右辅文王,故文王舍伯邑考而以发为太子。及文王崩而发立,是为武王。伯邑考既已前卒矣。” 最先,武王把蔡叔度封在上蔡,管叔鲜封在郑州的管城,让他们协助商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治理殷民;叔旦被封在鲁国,史称周公。但武王死后,他的儿子成王太小,周公旦摄政,管蔡二位以为周公要争天下,就合谋造反。被周公击败后,管叔被杀,蔡叔被流放,“与车十乘,徒七十人从”,这也是周公英明之举吧,造反一定要杀头,但因为他是摄政,二人造反因他而起,若都一起杀掉,会给人灭口之嫌,当然也就起不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效果了。 蔡叔死后,他的儿子胡温良恭俭,周公赶紧向成王提议,让他到鲁国做官,结果鲁国大治,于是又重把胡封到上蔡,是为蔡仲,以奉蔡叔之祀。蔡仲死,子蔡伯荒立。蔡伯荒卒,子宫侯立。宫侯卒,子厉侯立。厉侯卒,子武侯立。武侯卒,子夷侯立。夷侯卒,子厘侯所事立。厘侯卒,子共侯兴立。共侯二年卒,子戴侯立。戴侯十年卒,子宣侯措父立。三十五年,宣侯卒,子桓侯封人立。二十年,桓侯卒,弟哀侯献舞立。
就这样传了十代,到了蔡哀侯。
蔡哀侯名献舞,排行老三,桓公当政时一直在陈国。公元前694年,蔡桓侯卒。据《韩非子》记载,他是因不听良医扁鹊的忠告而病死的。当时献舞在蔡国人的声誉很高,就被陈国送回,并立为国君。 这一年鲁桓公也死了,而且死得更加不明不白。春天他与齐襄公在济南附近会见,然后又带着妻子文姜到了齐国国都访问。文姜是齐襄公的妹妹,这此出行大概是以归宁为名吧。但没想到他们兄妹长期通奸,这次碰巧被鲁侯发现。四月十号,齐襄公请桓公吃酒,然后让公子彭生送他回去,桓公就在车上死掉了。当时齐强鲁弱,鲁国人没有充分的证据,只要求杀掉公子彭生了事。第二年鲁庄公即位,她母亲文姜干脆就留在齐国不回了,庄公与她断绝了母子关系。
四年后,江汉霸王楚武王死在征讨随国的道路上,但随行的令尹斗祁秘而不宣,直到与随国签了合约,回到楚都时才公布武王的死讯。他的儿子文王第二年即位,这一年是公元前689年。

关于息国的消息,我们所知甚少。《春秋》是鲁国史官的记述,多写战乱,对象多以大国为主,地域上限于中原一带。只是在公元前712年,记载了息国与郑国的一场战事。息侯与郑伯一言不和,息侯就带兵讨伐郑国,结果在郑国的边境被打得狼狼大败。很多人因此嘲笑息侯,说从这一点得知息国将要灭亡,因为息侯作为一国之君,不量德量力,不审时度势,不能与亲戚搞好关系,也不能明辨是非真假,却想以武力威胁别国,自讨其辱,活该!
郑与息都是姬姓国,但郑国处于中原,国力较强,多与诸侯亲近,息国地处大别山界,淮水之滨,古称淮夷的地方,周围是尽罗、黄、江、英、邓、随、申等小国,还数蔡国强大些,且与息同为姬姓,所以亲近些。但此次伐郑,蔡国并未出兵相助,可见蔡息也是泛泛之交。或许,当时的蔡侯并不赞成息侯的这种维护尊严的行动?但不管怎样,这次争斗的失败,在息人的心中留下了极大的阴影,此后几十年中,再无值得史官一书的战事。
可树欲静而风不止,南方近邻楚国自从楚武王执政后,积极推行军事扩张政策,兼并了江汉一带许多小国,国力和疆域只有当时的齐国可堪匹敌。这时也极想违反周天子的禁令,插手中原纷争。息国与楚国的交往如何,不可考证。但除了地理上的原因,语言的隔阂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其实楚国社会相当进步,体现在铸造和农耕技术上,与秦国不相上下。但在文化上的却相当落后,或许是一直被视为蛮族,不与中原通婚的原因吧,他们的服饰与语言,多被中原取笑。
陈国的国力应该介于鲁卫之间吧,属于二流国,但陈国却是出美女的地方,所以多与诸侯联姻,当时的周王的皇后,就是陈国的公主。靠着这内戚这点号召力,也是经常会盟,频繁干豫别国内政。所以息侯来来问聘时,就非常自然把息妫嫁了过去吧。
息妫是春秋时代著名的美女。当时诸侯国息国和蔡国都本是友好邻邦,其国家元首蔡侯、息侯分别娶陈国美女姐妹为夫人,有一年,息侯夫人息妫回陈国娘家探亲,路经蔡国,就顺便去探望姐姐。就着一个不经意又符合人之常情的决定,对息妫、息国、蔡国乃至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势产生了深远而惨烈的影响。

3民间传说编辑

版本1

陈国先祖曾为舜的后裔,世居妫水,后以此为姓,文王灭商后被封在河南舞阳一带。息妫应为陈国公主,无名无字,嫁息侯而称息妫。这是春秋的礼制。息妫事迹,所述颇丰,然多不可考。如说她貌美如花:“目如秋水,脸似桃花,修短适中,举动生态”,却不知见于何书。前人有诗云:”桃花夫人好颜色,月中飞出云中得。新感恩仍旧感恩,一倾城矣再倾国。

后人对她美貌的想象,多来自两个史实:一、息侯、蔡哀侯、楚文王曾为她争风吃醋,大动干戈,最后导致息国的灭亡。二、文王死后,其弟斗元在她寝宫外筑台歌舞,日夜挑逗,后终因她失位丧生。两件事都见于左传,后人多以左丘失明,所作多伪,尤其是息国故人所撰县志,称息妫被掠后,三年不语,终于趁文王田猎之机,与息侯私会,双双殉情,后人在其殉情处植桃花,建桃花夫人庙以记念她。这种说法源于武汉市黄陂,汉阳等地的民间传说。

版本2

息夫人,春秋时息国国君的夫人,出生于陈国(今河南淮阳县)的妫姓世家,又名息妫。 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年)息妫出嫁路过蔡国,蔡侯献舞以其与自己的夫人是姊妹,迎至宫中款待。款待时蔡侯行为轻佻,息侯闻之大怒,设计报复。派使者往楚国,怂恿楚文王出兵假攻息国,息再向蔡国求救,诱其出兵。9月,楚兵于莘地(今汝南县境)战胜蔡国,俘虏蔡侯。蔡侯亦设计报复息侯,向楚王称赞息妫容貌极美。楚王来到息国,设宴答谢息侯,乘机以武力将息妫抢去,作为夫人。息妫入楚宫3年,生了两个儿子,即堵敖和成王。但不愿说话。楚王问她是什么缘故,她回答说:“我一个女人,伺候两个丈夫,即使不能死掉,又有什么话可说的?”楚王道:“这都是蔡侯的过错,我当为夫人报仇。”于是兴兵攻打蔡国。文王死后,令尹子元心怀不轨,于鲁庄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66年)在息夫人的宫旁建造新馆,每天歌舞奏乐。息夫人哭着说:“先君让人歌舞是用来演习战备,征伐诸侯的。今令尹不用于仇敌,而用与未亡人(未亡人”古代寡妇自称)之身旁,不是很奇怪吗?”侍人将夫人的话转告子元。子元说:“夫人不忘仇敌。我反倒忘了。”是年秋,率战车600辆进攻郑国,但不胜而归,反而假报战绩,住进王宫,诱惑息夫人。鲁庄公三十年(公元前664年),斗射师斗廉劝阻,子元不听,反把斗廉抓起来。息夫人派侍人密奏楚成王。秋天,申公斗班杀死子元,斗毂於菟接替子元为令尹,从而缓和了楚国的危难。
楚王,实际上是指楚文王,楚文王(? - 前675年),原名熊赀,楚武王之子。从丹阳迁都于郢(今湖北省江陵市西北),采用“板筑法”筑城。继承乃父遗志,尚武强国,灭息、邓、申、夔诸国,大大扩充了楚国的版图。楚文王六年(前684年)楚出兵伐蔡国,败蔡于莘,俘蔡哀侯。蔡哀侯向楚文王称赞息妫乃天下第一美女。于是文王访息国,受到息侯接待,却乘机灭息,占有息妫。息妫生熊艰、熊頵二子。

❷ 武汉 介绍介绍

小吃抄,蔡林记热干面,老袭通城豆皮,四季美汤包,糊汤粉,烧卖,米耙,到武昌户部巷多有。
大吃,太子酒店,艳阳天,湖锦酒楼,小蓝鲸,三五酒店,等等。
玩,黄鹤楼,东湖,欢乐谷,极地海洋世界,江汉路步行街,六渡桥,武广世贸商圈,光谷步行街
中南商圈,汉口汉正街(集家嘴白马-汉正街-第一大道-多福路-品牌服饰广场)
武汉现在是越来越发达啦!特别是近五年发展特别快。

❸ “闵”姓在全国都较少,请有《闵氏家谱》的本家帮忙,看如何跟宗

【姓氏源流】

闵姓源出姬姓。黄帝后裔。
五帝之后,[尧]禅天下于[舜]。[舜]命[弃]掌管天下的五谷。[弃]又叫[后稷],帮助[大禹]平治水土、教民耕种有功被封为诸侯,立国于渭水(今陕西宝鸡、武功附近),史称“上古五大贤臣”之一。五代后传至姬公刘,国势渐强。又经十二代,传至姬昌(周文王),国势有天下三分之二。公元前1066年,姬昌的儿子姬发(周武王)灭商。建国。国号“周”。姬发的弟弟姬旦(周公)在灭商过程中功劳第二,(姜子牙第一),封地“鲁”国(山东曲阜)。周公因摄朝辅政,其封地鲁国国君的职位由长子伯禽嫡传。
公元前662年,鲁庄公的儿子公子启(开)即位,二年,为庆父所弑。年十岁。因古有夭折而死于不道者,谥之闵之惯例,故公子谥号为闵公。闵公无子,庶兄僖公代立。其族人以其谥号为氏,并尊鲁闵公为始祖。
闵姓来源于鲁国公族,而鲁国公族又来源于周朝王族,溯上,周朝王族的始祖后稷是黄帝25个儿子得到的12姓之一姬姓的嫡传后代。

【繁衍播迁】

闵氏源于鲁国国都——今山东济宁曲阜。战国时鲁地先为楚国所灭、后为齐国所据。闵氏子孙散居山东。秦汉之际,因避乱、仕宦、谋生等原因,逐渐迁于今陕西、河北、河南、山西等省。春秋时周大夫闵子马封地陇西,历两汉四百余年,为陇西望族。东汉中叶,陇西闵氏部分后人西迁山西太原,昌盛为太原郡大族。西汉光武中兴,闵业因功受封为关内侯,子孙遂落籍于今陕西西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运动之一开始了,闵氏后人同其他中原士族一样避乱进入今安徽、江苏、江西、浙江、湖北等南方省份。唐宋之际,逐渐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播迁开来。北宋年间,闵称道出使高丽。后定居朝鲜骊兴。宋末元初,有避乱进入今广东者。明初,山西闵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甘肃、山东、河南、宁夏、北京、天津、陕西等地。明末,有沿海之闵姓渡过台湾海峡,播迁于台岛,也有飘洋过海,远徙东南亚及欧美各地。历有清一代至今,分布区域更广,今东北三省、内蒙、云贵高原等地均有入迁,可谓开枝散叶,四处有籽。如今,闵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陕西为多。闵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九十一位,人口约占中国总人口的0.0002%。约26万人。

【郡望】:闵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如下郡望:1、太原郡,秦代置郡,治所在晋阳(故城在今山西太原西南),辖境相当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 2、陇西郡,秦代置郡,治所在狄道(故城在今甘肃临洮南),辖境相当今甘肃东乡以东,武山以西,礼县以北等地,三国魏移治襄武(故城在今甘肃陇西南); 3、东鲁,泛指今山东济宁、泰安等地。

【堂号】:“东鲁”、“江舟”、“陇西”、“流芳”、“太原”、“纯孝”、“育婴”、“孝悌”等。

【历史人物】

【闵马】又名闵子马、闵马父。春秋鲁国人。周大夫,封地陇西(甘肃临洮)。博古善论,有明见。

【闵损】(前536--前487)。字子骞,春秋鲁国汶上人(山东济宁),孔子高徒,以孝悌闻,以德行称。为人持重少言语,言必有中。为费邑宰,有政声。历代追封“费侯”、“费公”、“琅琊公”、“畿圣”。世称“笃圣”。

【闵业】西汉人。素有忠义。初为掾,与寇恂谏耿况归光武帝,以军功封关内侯,官至辽东太守。

【闵纯】字伯典,东汉人。汉末冀州别驾。时袁绍阴夺冀州,刺史韩馥欲举州降,纯等苦谏不从。绍至,冀州带甲而降者数十万。独纯与长史耿武二人凛凛以书生之躯仗刀据城,兵不能禁,后为绍将文丑所杀。

【闵贡】字仲叔,东汉山西太原人。家贫,有操守、性恬静。不受无功之禄,自惭口腹之累。世称节士。汉末为河南中部掾。十常侍之乱救驾有功,进郎中, 封都亭侯。

【闵鸿】三国吴广陵(江苏扬州)人。仕吴为尚书。入晋,征不就。少美文才,有“南金”之誉。集三卷,佚。今存《亲蚕赋》、《琴赋》、《羽扇赋》、《芙蓉赋》、《莲华赋序》、《与刘子雅书》。

【高昌闵氏】魏晋南北朝五胡乱华时代,高昌(新疆吐鲁番东南的哈喇和卓)国有闵氏称王,史无详略,无考。

【闵延言】洪州豫章(江西南昌)人,唐代文学家。文格高绝,有西汉之风。有《渔腹志》传世。

【闵顼】洪州豫章(江西南昌)人,唐代将领。初为安南戍将,官至检校尚书右仆射、钦化军节度使。

【骊兴闵氏】宋时,闵损后人闵称道为使臣出高丽。后定居骊兴。为朝鲜望族,绵延500余年。高丽王朝时代,出太师闵令谋、刑部侍郎闵湜、太子少保闵公珪、大将军闵曦、元敬皇后。朝鲜王朝时代,出大司宪闵汝翼、骊平府院君闵孝曾、议政闵梦龙,右议政闵熙,汉城府尹、右赞成闵馨男、仁显皇后、明成皇后。

【闵本】字宗先,河内(河南武陟)人。性刚正敏给,而刻志于学。早岁得推择为礼部令史,元御史大夫不花奇本之才,辟以为掾,平反冤狱,甚有声。擢御史台照磨。顷之,迁枢密院都事,拜监察御史,迁中书左司都事,五转为吏部尚书,移刑、户二部,皆以能见称。

【闵逊】乌程人(浙江吴兴)。元末名士。张士诚起兵逐鹿,以“国宾先生”礼聘。逊拒不受,隐于金盖山。再三相逼。逊伪装疯癫而去,云游天下三十余年。

【闵珪】(1457--1539)字朝瑛,乌程人(浙江吴兴)。闵逊从孙。明朝天顺八年进士。授御史。出按河南,以风力闻。成化六年擢江西副使,进广东按察使。 孝宗嗣位,擢右副都御史,巡抚顺天。入为刑部右侍郎,进右都御史,两广总督。弘治七年迁南京刑部尚书,寻召为左都御史。十一年,东宫出阁,加太子少保。十三年为刑部尚书,再加太子太保。六年十月卒,年八十二。赠太保,加光禄大夫上柱国,谥庄懿。有《闵珪文集》十卷。

【闵如霖】乌程人(浙江吴兴)。闵珪从孙。太学士。嘉靖三十年任国子祭酒。官至礼部尚书。有《午塘先生集》十六卷 、《师望》、《修南城门记》。

【闵洪学】乌程人(浙江吴兴)。闵如霖曾孙。云南巡抚,天启七年平贼有功。官至吏部尚书。

【闵梦得】乌程人(浙江吴兴)。闵洪学从弟,万历二十六年进士,三十七年时任漳州府知府,以宽为政,士民爱之。后迁偏沅巡抚都御史、云贵总督、兵部右侍郎戎政尚书。

【闵延甲】乌程人(浙江吴兴)。万历进士。廉直有政声,官至通政使。

【闵齐伋】(1575----1657)字及武,好寓五。乌程人(浙江吴兴)。邑诸生,入太学,善读书,不乐仕进,通今博古,耽著述,所刊书本上自经书子集,下稗官词曲。锓木后,士人能雠一字为伪者,即赠书全部。辗转传校,悉成善本。又荟诸名宿评、跋之精粹者,丹黄备列,艺林称为《十种鸿书》。年八十精神健如弱冠,与子侄论文不倦。晚年自号三山急客,有《六书通 》一书传世。吴兴“闵刻”雕版套印为其始创。

【吴兴闵氏】或称【乌程闵氏】。自宋朝宝庆年间由汶上(山东济宁)南迁,世居浙江湖州吴兴晟舍,为望族。明朝天顺年间至明末,吴兴闵氏人文鼎盛,出仕为官者二三十人。有“仁舍闵氏尚书五个半”之誉。(目前只考证到四人,即闵珪、闵如霖、闵洪学、闵梦得。另一人不知何指。半个应是闵珪外孙潘季驯。【潘季驯】(1521--1595)字印良,号印川,嘉靖二十九年进士。历任工部、兵部、刑部尚书。明朝水利专家。治黄河有功,六蒙褒典。著有《河防一览》。史称“天下治黄第一人”。卒。加太子太保、工部尚书兼右都御史。)
万历年间,吴兴闵齐汲首开雕版套印之先河,刊刻善本秘籍。与族人闵齐华、闵象泰、闵裕仲、闵道扬、闵遇洙、闵尔容、闵维、闵邃、闵果、闵应协、闵声、闵迈德、闵镇远、闵元衢、闵文振、闵百顺、闵自寅、闵昌道、闵昭明、闵映张、闵映壁、闵振业、闵振声、闵景贤、闵无颇、闵萃祥等三十余人历时20余年,刊刻印刷书籍计117部145种。其双色、三色、四色、五色套印之经、史、子、集翘楚同懠。士民争相垂涎而购,风靡天下为一时之冠。世称“闵刻”。

【闵楷】字正甫,号南湖,任丘人(河北任丘),明弘治乙丑进士,历官工部侍郎、浙江布政司左布政、南京礼部尚书、户部尚书。

【闵槐】字公甫,号南洲,任丘人(河北任丘),明弘治乙丑进士(与兄闵楷同年中进士),授刑部主事,升刑部郎中,时甘肃失机,镇守太监及总兵隐匿冒功,事觉,槐奉命往勘,皆伏罪。闵槐出知平阳府,回民叛乱,槐设计平之。以雁门副使谢政。

【闵煦】任丘人(河北任丘),闵槐子。明嘉靖十四年进士。刑部尚书。建有『水东书院』。

【闵元衢】字康侯,乌程(浙江吴兴)人。明末清初学者。著有《罗江东外纪》、《欧馀漫录》、《增定玉壶冰》。编《吴兴艺文补》。

【闵声】(1597~1680)字毅夫,号雪蓑、泌庵。乌程(浙江吴兴)人,明末清初诗人。工书法、篆刻。复社名士,好苦吟,曾与吴敬夫批选唐诗名《嶙云集》,有集《泌庵小言》。清康熙年间因《嶙云集》诗案陷文字狱。

【闵麟嗣】(1628--1704)字宾连,号橄庵。徽州岩寺镇人(安徽歙县)。明末清初学者、旅行家。喜游历吟咏,行迹中夏。每至一地,均纪游诗。编撰《黄山志定本》8卷(1卷为图),集历代黄山志书之大成,以体例精当,搜罗宏富完备著称于世。另有《庐山集》、《古国都今郡县合考》、《黄山松石谱》、《周末列国省会郡县考》、《闵宾连悟雪诗草》。

【闵贤】(1620--1654)字鲁生。安徽婺源人,制陶名艺人,制仿诸家,渐入佳境,人颇醇谨。见传器则虚心企拟,不惮改为,会也进乎道矣。善仿制,后创新。仿制名家作品,都极认真,神形酷似。善书法,有魏晋之风。

【闵乐】江苏南汇(上海)人。清代画家。工水墨花卉,尤善山水。

【闵贞】(1730--1788)字正斋。号蓼塘居士。江右人(江西南昌)。侨寓汉口。有孝行,称“闵孝子”。早丧父母,为追写双亲遗像,苦练苦画。善画笔墨奇纵、奔放沉雄大写意,亦能画工整精细之作。善山水,魄力沉雄,颇得巨然神趣。人物笔墨奇纵,衣纹随意转折,豪迈绝伦,仕女善作直笔钩勒,益远益妍。其白描罗汉几欲乱李公麟之真。兼精写真。幽闲静逸,无一纵横习气。其作品有《钟南进士图》、《石上打枣图》、《揽衣微步图》、《傍石于云图》、《五老携童图》等。工篆刻,被誉有“秦汉遗志”。

【闵一得】(1836--1758),乌程(浙江吴兴)人。初名苕旉,字朴之,一说字小艮。后改道名一得,道号懒云子。龙门派第十一代传人,著名内丹家。曾服官滇南,乾隆末年去官归吴兴,隐金盖山四十余年。全真龙门派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著述颇丰,有《金盖心灯》八卷、《道藏续编》等二三十种。

【闵鹗元】(?--1797),乌程(浙江吴兴)人。字少仪,号峙庭。乾隆九年举人、十年乙丑科进士连捷,授刑部奉天司主事。曾任山东司员外、山西乡试副考官、湖广司郎中、四川乡试正考官、提督山东学政兼翰林院检讨。乾隆十七年升任山东按察使。后历官湖北布政使、广东布政使、江宁布政使。乾隆四十一年以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侍郎,巡抚安徽4年。乾隆四十五年调任江苏巡抚。闵鹗元以文学起家,名扬中外。精于治狱,由郎中起擢臬司。所到之处,以清理积案见称。巡抚江苏10年,一时号为贤能。在乾隆朝,闵鹗元两次考绩都位居巡抚之最,但不依附权相和砷,终被忌。乾隆五十五年以失察罪被革职,请求告老,次年致仕奉旨回籍。嘉庆二年逝世。著有《闵氏金石文钞》、《星轺学吟》、《南巡恭纪录》等。

【闵怀英】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字畹馀,号兰轩,清代才女。耽经史,能文工诗。有《兰轩吟稿》、《畹馀小草》、《自适斋集》等。

【另】:开国少将【闵学胜】、【闵鸿友】,二胡大师【闵惠芬】一门三杰,现代著名闵姓书画家、文人学者数十人等尽可查录,故暂不记。

【闵姓宗祠通用对联】

〖四言通用联〗

源自姬姓;
望出陇西。
--佚名撰闵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出闵姓的源流和郡望。

芦衣感母;
简牍相夫。
--佚名撰闵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春秋时鲁国人闵损。下联说清代钱塘人闵怀英,字畹馀,善写笔札,曾在官署中帮丈夫管理文牍。又能诗,有《猗香楼吟稿》。

望隆五俊;
德列四科。
--佚名撰闵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西晋广陵人闵鸿,下联典指春秋时鲁国人闵损。

英才独秀;
纯孝流芳。
--佚名撰闵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晋·闵鸿,下联典指春秋鲁·闵损事典。

德行世泽;
贤孝家声。
--佚名撰闵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春秋鲁·闵损,字子骞,孔子弟子,德行第一事典。

〖五言通用联〗

廷甲廉为政;
子骞孝传家。
--佚名撰闵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明代万历进士闵廷甲。廉直有声,官至通政使。下联典指春秋时鲁国孔子弟子闵子骞,以孝闻于世。

正斋秦汉志;
仲叔节士风。
--佚名撰闵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清代画家闵贞,字正斋。善画,工篆刻,被誉有“秦汉遗志”。下联典指东汉名士闵贡,字仲叔。世称节士。

〖七言通用联〗

门庭兴旺家声远;
文章华国道脉长。
--佚名撰闵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鹤顶格典嵌闵姓的“闵”字析字联。

万卷图画秦汉志;
千寻竹斋翰墨情。
--佚名撰闵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清代闵贞事典。下联典指清代画家闵冰翊,本朝鲜人,侨居沪上,所居曰“千寻竹斋”。

〖七言以上通用联〗

德行纯全,单衣顺母言无间;
志操高洁,片肝累令寓移开。
--佚名撰闵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闵春秋时鲁国人闵损,字子骞,孔子弟子事典。下联典指汉代贤士闵贡事典。

【家谱遗存】

全国 闵氏族谱 三卷 (民国)闵燮忠总理闵延光编纂 民国十五年(1926)铅印本

全国 闵氏族谱 不分卷 民国排印本(存一册)

全国 闵氏族谱 民国孝友堂木活字本1册存卷9

湖北黄陂 闵氏宗谱 十八卷 (民国)闵民安闵云安编 民国二十三年(1934)黄陂闵氏阎闲堂木活字本

湖北堇春 堇阳闵氏宗谱三十六卷 (民国)闵炳荣闵华轩纂修 民国元年(1912)木刻本 湖北浠水县档

四川新都 闵氏族谱 三卷 (民国)闵昌铨纂修 民国二十七年(1938)石印本三册

四川新都 闵氏族谱(民国)闵昌铨纂 民国三年(1914)石印本二册

夏墅闵氏族谱 (清)李讷芝纂 清嘉庆八年(1803)钞本一册

闵氏宗谱 十卷 (民国)闵信祖续辑 民国三十五年(1946)孝友堂活字本十册

闵氏宗谱(民国)闵民安、闵之安纂修 民国二十三年黄 闵 堂刻本17册1296页

湘阴闵氏家谱 闵承涵等纂修 清光绪7年植树堂木活字本2册存卷1、6-8、卷首

湘阴闵氏家谱 民国19年植树堂木活字本3册存卷1-5、卷首

新都县闵氏族谱 不分卷 闵昌铨纂修 民国27年石印本3册

宁乡 为宁闵氏六修族谱 民国百原堂木活字本1册存卷5

歙县 新安歙西岩镇闵氏家谱 清抄本1册

【始迁祖考】

闵玄:梁大通初自浔阳举贤良为歙州令,遂家于歙西孝悌乡。(新安歙西岩镇闵氏家谱)

闵将仁:将仕公,南宋宝庆间由济上南迁,世居吴兴。(吴兴闵氏宗谱)

闵思孝:明季由江阴后胜迁居本邑北沿塘闵家场。(闵氏宗谱)

闵福泰:明永泰间由进贤徙居湘阴羊山。(湘阴闵氏家谱)

闵璋:明正德间由丰城正信乡赤塘里小塘徙居宁乡。(为宁闵氏六修族谱)

闵尚爵:清雍正间自湖南邵阳县迁居成都府新都县回村二甲牛家营。(新都县闵氏族谱)

阅读全文

与黄陂张公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司社保账户变更说明 浏览:719
威远县严陵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浏览:797
鄂州住房公积金帐号 浏览:250
江都区建设局与引江棚户区 浏览:717
扬州住房公积金比例 浏览:516
无业买社保还需要买公积金吗 浏览:403
退伍军人住房补贴新政策 浏览:385
工资5000深圳交社保后最后拿到多少 浏览:373
管城区城乡建设和交通运输局招聘 浏览:777
杭州滨江住房公积金 浏览:856
社保缴费基数有试用期工资吗 浏览:377
建筑工程城市规划专业 浏览:656
现代设计建筑设计 浏览:9
2014年天津社保缴纳基数是多少 浏览:758
社保交基数高 浏览:275
南京社保卡每月返还多少 浏览:732
北京社保卡办理点 浏览:827
黄陂前川卫生院生化分析仪中标公告 浏览:677
安徽和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亳州市 浏览:455
社保卡上没有录入缴费信息吗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