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武汉黄陂 > 黄陂区水位

黄陂区水位

发布时间:2020-12-06 09:01:45

⑴ 武汉平均海拔

武汉平均海拔:武汉市平均海拔23.3米,武汉地势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中间被长江、汉江呈Y字型切割成三块。

武汉城区南部分布有近东西走向的条带状丘陵,四周分布有比较密集的树枝状冲沟,境内大小近百个湖泊星罗棋布,形成了水系发育、山水交融的复杂地形。最高点高程150米左右,最低陆地高程约18米。

(1)黄陂区水位扩展阅读:

武汉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江汉平原东部,位于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之间,最东端位于新洲区徐古镇将军山村,最西端位于蔡甸区侏儒街国光村,最南端位于江夏区湖泗街道均堡村,最北端位于黄陂区蔡店街道李冲村。

截至2017年,武汉全境面积8494.41平方公里 ,占湖北省面积的4.6%;市域周长977.28公里,13个市辖区总面积210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950平方公里。

气候

武汉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具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夏高温、降水集中,冬季稍凉湿润等特点。

一年中,1月平均气温最低,为3.0℃;7月平均气温最高,为29.3℃,夏季长达135天;春秋两季各约60天。初夏梅雨季节雨量较集中,年降水量为1205毫米。武汉活动积温在5000℃~5300℃之间,年无霜期达240天。

自然资源

水资源

武汉水域面积占全市面积的近1/4,全境水域面积2217.6平方公里,覆盖率26.10%,人均占有地表水11.4万平方米,境内5公里以上河流165条,水面面积471.31平方公里。武汉市共有水域面积2205.06平方公里,占该市总面积的25.79%,水域面积占比居中国大城市之首。

湿地资源

武汉湿地资源居全球内陆城市前三位。截至2010年,武汉市湿地面积3358.35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39.54%,其中天然湿地面积1561.86平方公里,人工湿地面积1796.49平方公里。

生物资源

截至2015年,武汉市有畜禽、水生、药用、毛皮羽用、害虫天敌、国家保护动物等动物资源。畜禽动物主要有猪、牛、鸡等10余种、70多个品种。鱼类资源有11目、22科、88种,主要经济鱼类有草、青、鲢等20余种。水禽有雁、鹳、鹈等8目、14科、54种。白鹳是国家一类保护的珍贵稀有水禽。特种经济水生物有白鳍豚、江豚、鳖等。

白鳍豚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江豚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在野生动物资源中,毛皮兽类很少,主要是药用动物、农林害虫等。武汉市粮食作物共240多个品种;经济作物,共50种;鱼类资源,共11目11科88种,水生动物,共有8目14科45种。

矿产资源

截至2015年底,武汉共发现38种矿藏,其中已探明储量的矿种有24种(不含地下水),占全省已探明储量矿种的30.38%。累计探明储量96125.65万吨,保有矿产储量79829.75万吨。

非金属矿产资源中膨润土、冶金白云岩、玻璃石英砂岩的储量居全省首位,石膏的储量规模居全省的第三位。全市已探明储量的矿产地数384处,其中大型矿产地有4处、中型矿产地有10处、小型矿产地有43处、矿点327处。

⑵ 武汉的气候怎样

武汉天气:外地人经常把武汉的夏天说的十分恐怖,实际初夏从每年的五月中旬开始,暑期进入盛夏,盛夏气温最高气温大部分时候在37-39,比有些城市要低,但是最低气温比较高,一般在29-30,为什么给人感觉闷热呢?武汉水系发达,经过白天的水气蒸发,导致空气湿度大,所以给人很不舒服闷热的感觉,一般到夏天在没有空调比较难入睡。到了九月,气温也可能达到38左右,但是最低气温不再很高,十月之后进入初秋,气温会逐渐下降,平均气温在20-25,天气干燥,有时候气温也会异常达到接近30或超过。从秋天步入冬天往往很快,只要有冷空气南下,气温下降十分厉害,超过10度的降温很常见,从12月底到来年2月是冬季,冬季的平均气温在一般在1-3度,天气好时可以有7-8度,但是有寒潮或雨雪时常常在0度以下,武汉大
部分家庭是没有安装暖气的,因此家中觉得比较阴冷。三月后进入初春,气温回升很快,最高气温可以到达20多度,但是低温还是比较低,三月到四月一定要小心倒春寒——常常一夜之间气温下降15到20,大雪纷飞。
武汉位于湖北省中部、江汉平原的东部,市区地貌为江汉平原和大别山延伸的丘陵,其中平原地区平均海拔为50米,而丘陵地区则为200米,其气候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号称长江沿岸三大“火炉”之一(另外二者为南京、重庆),夏天闷热,会有十几天的气温都在四十度以上,冬天阴冷,因此去武汉旅游的最佳时间是每年的春秋两季,即3、4或9、10月。

⑶ 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崩岸和特殊土地面变形等灾害。以下分灾种论述。

(一)工程建设引发崩滑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管线穿越丘陵山区时,管道或从沟底穿行,或于沟坡穿越,依地势而敷设,需开挖深度约2m的沟槽。丘陵山区为坚硬或较坚硬岩体,风化带厚10~15m,构造线走向为北西西—北西或北北东,大部分地段与管线走向形成45°~90°夹角,一般不会形成顺向坡的开挖,因此大部分地段管道敷设开挖不会引发规模较大的滑坡。但因风化带厚,风化土体凝聚力低,呈松散砂状,开挖过程中引发小规模坍滑是有可能的。这种小型坍滑危害有限,一般只发生在沟槽开挖过程中,当管道埋置稳定并恢复原坡形态后,边坡便失去了坍滑的临空条件,预测危险性小。

管线穿越岗坡粘土分布区段时,展布高程40~70m,地形起伏小,施工过程中将开挖数米的深沟,挖方弃土就近堆积于线路边,这些弃土多座落于粘土层之上,加之原始地形具有一定的坡度,弃土置于其上,两者力学强度差异较大,界面处又往往是地下水富集、迳流的场所,若弃土边坡过陡或就近置于开挖深沟边,沿上述界面易形成软弱带,因此,在久雨或暴雨渗透下,这类弃土易产生滑移。开挖沟坡若由具膨胀性的粘土组成,在天然状态下,干湿反复交替,产生膨胀裂缝,致使水分更易进入土体,导致土体含水量逐渐增大而变软,强度降低。在降雨入渗等诱发因素的影响下,可能产生沟坡失稳滑移。通过上述分析,形成滑坡的规模有限,所以,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管线经过的湖北省大悟县大新店—大悟县城以南,出露地层是中上元古界红安群,由片岩、片麻岩、混合岩等坚硬或较坚硬岩体组成。地形坡角15°~250,坡体上植被发育。线路紧邻大悟河右岸边侧延伸,边岸上第四系冲洪积物堆积较厚,工程切坡后,在久雨、暴雨及河水的涨落浸泡冲刷下,易导致松散堆积物的崩滑。在基岩边坡中,由于岩层软硬相间,各种构造结构面又较为发育,岩石的风化程度也较高(片岩多呈强风化状态),当形成顺层切坡时,也容易导致边坡的失稳滑移。所以,本段地质灾害的预测评估为中等。

管线经过的湖南省汩罗向家镇、弼时镇南部一带,即长沙末站到湘潭支线0~15km和长沙末站至丁字镇油库支线的0~9km段,出露地层有上元古界板溪群变质砂岩、千枚状板岩等,以变质砂岩为主,风化程度较高,呈强风化状态,地形坡度较陡,工程切坡较大,预测风化层产生崩滑的可能性较高,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管线经过的湖南省浏阳河南岸长沙末站—湘潭支线的53~60km、76~92km段,为丘陵陡坡区,坡角20°~30°,出露地层岩性由上元古界板溪群变质砂岩、千枚状板岩及泥盆系石英砂岩、粉细砂岩、白云岩、灰岩组成,工程地质岩组软硬相间,软质岩多呈全—强风化状态,硬质岩呈弱~微风化状态,变质岩为中等风化。由于岩层软硬相间,地形坡度较陡,地质构造发育,人类经济工程活动强烈,工程切坡后,在久雨或暴雨下,易形成崩滑灾害,所以,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为中等。

(二)工程建设引发泥石流危险性的预测

管道敷设时的沟槽开挖,将产生土石渣,部分土石渣将用于沟道回填埋管,但由于管道空间占据,仍将产生0.3m3/m的弃渣。管道经过丘陵山区长247km,在此段将留下74100m3的弃渣。这些弃渣将沿线就地堆填于地势低洼的冲沟、坡脚、山洼等地,将成为泥石流发生的部分固体物质来源。但由于弃渣并非集中堆放,一般多是危害不大的小型泥石流,预测危险性小。

(三)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河流崩岸危险性的预测

管道工程将穿越13条主要的大中型河流,其中长江和大悟河流量最大,岸坡不甚稳定,历史上发生过较大崩岸。管道穿越河流采用大开挖、定向钻、盾构和隧道等施工方法(见表8-1)。

定向钻和盾构法的施工办法从河床底部侵蚀深度以下穿过。由于扰动了河岸、河槽的地质结构,地表、地下水流场均衡可能被打破,势必会引起河岸、河槽的侵蚀再造,以求新的平衡稳定。是否能够发生大的崩岸,这要看岸坡土体工程地质条件、河势变化、流量大小、人工防护等情况。现按由北向南的次序,对将穿越的10条主要大中型河流逐一预测。

1.大悟河

该河属长江一级支流,地貌属丘陵山区岗状地带,本工程首先在大悟县城南穿越大悟河,顺大悟河右岸穿行至孝昌县小河镇再次穿越大悟河,穿越处河道顺直,河床呈“U”型。河岸由上至下土体依次为粘土、细砂、粉质粘土,下部为砂卵石层,土体松散松软,强度低,但人工植被发育。洪水时最大流量3276m3/s,最大流速1.8m/s,最大冲刷深度2.5m。

预测大悟河管道穿越处,由于已有潜在岸崩段存在,在河水冲刷侧蚀及工程扰动下,施工引发河岸崩塌的可能性大,在洪水汛期施工可能引发两岸大规模崩塌产生。预测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为中等。

2.县河

位于孝昌县扬店,地处岗坡平原区,地势平缓,河谷两岸坡角5°~15°,河流水深通常2m左右,河谷呈“U”型,岸坡较陡,高 1.5~2.5m,河岸土体上部为粘土、下部为粉细砂、底部是砂卵石层。由于管线工程采用大开挖法穿越河道,在施工扰动作用下,岸坡可能产生小规模岸崩。在河道中施工时,因松散土体处于饱水状态,也易产生滑塌,因此,施工过程中开挖断面不宜过高过长,应逐段进行施工,也免产生大规模的崩滑,对工程本身和施工人员、机械设备造成威胁。只要安全措施采取得当,预测岸坡和开挖边坡产生崩滑的规模有限。所以,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中等。

3.滠水

滠水是长江一级支流,发源于大别山,全长142.14km,流域面积2317km2。本工程于黄陂区叶家河东约100m穿越滠水。管道穿越处为岗状河谷平原,河床及其岸坡平缓,由粘性土、砂土构成,土层较厚。河流顺直,冲淤平衡,河岸稳定。洪水时最大流量4560m3/s,多年平均枯水流量0.88m3/s,属于季节性河流。

由于穿越河流采用定向钻法,在穿越河道时将进行基坑开挖,两岸开挖的基坑深度不大,虽然本区地下水位埋深较浅,在地下水渗流潜蚀作用下,基坑四周边坡可能产生规模有限的滑塌,定向钻施工工程扰动小,预测工程管道在河道穿越段基本不会引发两岸崩塌发生,危险性小。

4.倒水

倒水是长江一级支流,发源于大别山,全长158.14km,流域面积2432km2。本工程于黄陂区周铺南约8 km穿越倒水。管道穿越处为河湖低洼区平原,河床及其岸坡平缓,由粘性土、砂土构成,土层较厚。河流顺直,冲淤平衡,河岸稳定。河水宽5.5~7.5m,河道宽约300m,洪水时最大流量4713m3/s,多年平均枯水流量1.34m3/s。

由于穿越河流采用定向钻法,在穿越河道时将进行基坑开挖,两岸开挖的基坑深度较大,本区地处湖泊边缘,地下水位埋深浅,在地下水渗流潜蚀作用下,机坑四周边坡可能产生规模较大的滑塌,在定向钻施工工程扰动小,预测工程管道在河道穿越段可能引发两岸崩塌发生,危险性大。

5.长江

是本工程穿越的最大河流。穿越点位于武汉市白浒镇,水面宽1000m左右,两岸场地开阔,交通便利。管道穿越处为一河湾,其上游河道急剧变化,形成向南东凸出的“Ω”形急弯。北岸岸坡土体由上而下为素填土、粘土、淤泥质粉质粘土、粉细砂。汛期洪流最71100m3/s,冲刷深度45m。

由于在南岸白浒镇紧邻江边出露有C—D系的灰岩、砂岩形成的天然矶头,自上而下径流的江水经矶头阻挡后,水流主流线随即改变方向向北岸偏转,从而增强了水流对北岸的冲刷侧蚀作用,在不断冲刷侧蚀作用下,已形成了长江北岸的潜在岸崩段,岸坡土体结构松散、松软,在工程施工扰动下,随时都有产生崩滑的可能。此外,在穿越河道时采用的盾构法施工将进行基坑开挖,由于河道深。两岸开挖的基坑必然较深较大,因本区地下水位埋深较浅,仅有1~2m,基坑开探过程中或开挖好后,必然要进行基坑降水,在降水过程中将导致渗流潜蚀作用下,极易导致基坑四周边坡产生滑塌,进而危及到施工人员,机械设备的安全。所以,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危险性较大。

根据穿越处岸坡工程地质条件和河势的演变趋势,预测长江管道穿越枯水季节施工北岸可能引发较大规模崩塌,南岸可能引发小规模的崩塌;洪水汛期施工可能两岸均引发较大规模的崩塌,危险性大。

6.陆水河

穿越点位于赤壁市北霞落港,为长江一级支流,穿越处河流较为顺直,河面宽度约260m,河堤间宽约350m,河堤高约8~10m。其上游约9km为陆水水库,水位波动不大,近30年洪水均未漫过两岸河堤,目前河道内有采砂现象。

穿越河流采用定向钻法,预测工程管道在穿越河道时不会引发两岸崩塌发生。由于河道内有采砂现象,因此,在管道设计时,应适当加大其埋藏深度以免将来因河道采砂导到管道的损毁,危险性小。

7.新墙河

新墙河(又称微水),是直接注入东洞庭湖的较大支流,源出平江宝贝岭,流域似桑叶状,平均流量52.60m3/s,天然落差400m,坡降7.18‰。管道在岳阳新墙乡处穿越新墙河,穿越两岸地形平坦,河岸两侧有碎石护坡,河水宽约80m,河道宽300~400m,水深2~3m,属于季节性河流,水清。据区域地质及现场观察,穿越地层为粉土,粘粒含量高,层厚3~4m,其下为细砂,建议围堰导流大开挖,具体开挖深度建议经初步勘察后再定。

由于管线工程采用大开挖法穿越河道,在施工扰动作用下,岸坡可能产生小规模岸滑。在河道中施工时,因松散土体处于饱水状态,也易产生滑塌,因此,施工过程中开挖断面不宜过高过长,应逐段进行施工,也免产生大规模的崩滑,对工程本身和施工人员、机械设备造成威胁。只要安全措施采取得当,预测岸坡和开挖边坡产生崩滑的规模有限。所以,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中等。

8.汩罗江

穿越点位于汨罗市新市镇附近,两岸堤高约6~8m,河岸间宽约260m,大约1983年出现过河水漫过两岸堤坝的现象。穿越处上游河段有采砂现象,拟利用已建忠武线长沙支线输气管道汨罗江隧道通过,危险性小。

9.捞刀河(湘潭支线)

穿越点位于长沙县果园乡南瞿家塅附近,为湘江一级支流,穿越处河流较曲折,属河道下游,河流坡降较小,河水宽约50m,河岸间宽约250m。由于管线工程采用大开挖法穿越河道,在施工扰动作用下,岸坡可能产生小规模岸滑。在河道中施工时,因松散土体处于饱水状态,也易产生滑塌,因此,施工过程中开挖断面不宜过高过长,应逐段进行施工,以免产生大规模的崩滑,对工程本身和施工人员、机械设备造成威胁。只要安全措施采取得当,预测岸坡和开挖边坡产生崩滑的规模有限。所以,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

10.浏阳河

穿越点位于长沙县塱梨镇东南渡头附近,为湘江一级支流,穿越处河流较曲折,属河道下游,河水宽约150~180m,河岸间宽约270m。河床及其岸坡较平缓,由粘性土、砂土构成,土层较厚。河流顺直,冲淤平衡,河岸稳定。穿越河流采用定向钻法,地下水位埋较深,预测工程管道在穿越河道时不会引发两岸大规模崩塌发生,危险性小。

(四)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特殊土变形危险性的预测

1.软土

管道经过的湖北长江、大悟河、倒水、滠水及湖南的汩罗江、浏阳河冲湖积低平原地区,位于河流与湖泊边缘,有较大范围的软土分布,软土压缩变形垂直压力在100k Pa左右,容许承载力为20~98k Pa。由于该区段内河流深切,地形较平缓,坡角较小,在河流两侧,低洼湖泊、水田、藕田两侧分布有淤泥、淤泥质粘土及饱和粘土,其孔隙比大、压缩性高,且厚度变化大,垂向剖面上可能出现由结构密实的粘土与饱水粉细砂层、淤泥质土类呈间互成层的现象,这些地段土体岩性差异大,力学强度各异,若工程开挖或加载,一方面易导致不均匀沉降变形,另一方面若工程边坡形成后,易导致软土的压缩挤出坍滑,引起建筑物损坏。但本工程无论是管道,还是分输站,都是轻荷载构建,一般不会引发软土的变形,如果有个别重载设备和加压震动设备的安装,则有可能引起淤泥土地段小规模的压缩变形、压缩挤出坍滑。所以,建设过程中应对强度较低的软弱土进行清理,采取夯实压密措施,以改良土体、提高地基强度。

2.膨胀土

管道经过的丘陵山前垅岗平原和长江冲洪积波状平原(二、三级阶地)地区,有大范围的第四系中、上更新统粘性土构成的膨胀土分布。膨胀土中矿物成分以蒙脱石、水云母为主,化学成分以 SiO2、A12O3、Fe203为主。具有失水收缩,遇水膨胀的特点,自由膨胀率 Fs=30%~70%,膨胀力Pp=17~46kPa,有荷载膨胀率 VHa=0.025%~0.805%,属于弱胀缩性土。水分变化对膨胀土影响深度一般为4m左右,急剧影响层深度一般为1.8m~2.25m左右。

本工程在膨胀土区的施工方法主要为大开挖—沟底垫层—埋管压实的办法,埋置深度为1.2m,管道设计管径355.6mm。也就是说管道埋置位置一般在1.5~2.5m,正好是急剧影响层,膨胀土的胀缩变形活动正好作用于管道,不利于管道的稳定运行,这是不利的一面。另一方面人工开沟铺设垫层后,人为在管道沿线形成了孔隙潜水的含水通道,易接受降雨入渗,上层滞水广泛存在,在一定深度内降雨入渗与蒸发量大,为膨胀土体遇水膨胀、失水收缩创造了较好的环境条件。同时土体开挖后由于膨胀性,雨水浸入风化带内发育的裂隙中,使粒间联结力被削弱,土粒易于吸水膨胀。在平行坡面方向,吸水作用使土体横向膨胀势能显著增加,膨胀土坡上的土体沿坡面向坡脚方向产生位移,坡脚处较大的位移使该处抗剪强度首先越过峰值而逐渐降到残余值,在土体重力及大气降水入渗产生的静水压力作用下产生坍滑。

综上所述,本工程会加剧膨胀土的胀缩变形,但胀缩变形的规模有限,而且经过简单的施工工艺改良,还可以大大减弱膨胀土的胀缩变形,从而减少对工程的危害。所以,建设过程中应对强度较高的胀缩土进行处理,

需要指出的是,在现状评估中,地质灾害危险性大的岩溶地面塌陷和采空地面塌陷不会因工程建设而引发或加剧灾害。

⑷ 谈谈对武汉理工大学以及武汉生活的看法!

在武理工上大学的四年里就是感觉心理落差还是很大的,没有想象中好,在武汉本地也不够出名,其实我是在填志愿的时候才知道有这么一号学校的。总的来说,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不强,P事很多。不够喜欢但也不算讨厌吧

⑸ 武汉的地势地形地貌地质

位置
武汉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江汉平原东部,是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华中)、副省级市和湖北省省会。位于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中国地理经济中心——武汉,最东端位于新洲区徐古镇将军山村,最西端位于蔡甸区侏儒街国光村,最南端位于江夏区湖泗街道均堡村,最北端位于黄陂区蔡店街道李冲村,形似一只自西向东的彩蝶。在中国经济地理圈内,武汉处于优越的中心位置,犹如围棋棋盘上的天元,被誉为中国经济地理的“心脏”。
面积
中国最大的城中湖——武汉汤逊湖截至2014年末,武汉全境面积8494.41平方公里,为湖北省面积的4.6%;市域周长977.28公里,7个中心城区面积863平方公里,建成区建成区面积552.61平方公里。拥有公园74个,其中免费开放68个。公园绿地面积7016.89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06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39.09%。森林覆盖率27.31%。
水域
国家5A级景区——武汉东湖风景区武汉是全世界水资源最丰富的特大城市之一,水域面积占全市市区面积的1/4,构成了武汉气势恢宏、极具特色的滨江、滨湖水生态环境。
武汉全境水域面积2217.6平方公里,覆盖率26.10%,人均占有地表水11.4万平方米,人均占有地表水量居世界大城市之首,是全世界水资源最丰富的特大城市及中国最大的淡水中心。境内5公里以上河流165条,水面面积471.31平方公里。
武汉现有大小湖泊166个,被称为“百湖之市”,在正常水位时,湖泊水面面积803.17平方公里,居中国城市首位。汤逊湖是亚洲最大的城中湖(面积达47.6平方公里),面积33.9平方公里的东湖在中心城区退居第二,梁子湖是全国生态保护最好的两个内陆湖泊之一。武汉湖泊志记录了武汉市一百多个湖泊的风貌。
湿地
武汉金银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武汉湿地资源居全球内陆城市前三位。截至2010年,武汉市湿地面积3358.35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39.54%,其中天然湿地面积1561.86平方公里,人工湿地面积1796.49平方公里,享有“湿地之城”的美誉。
现拥有国家住建部批准设立的金银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和国家林业局设立的东湖国家湿地公园、藏龙岛国家湿地公园,以及沉湖、杜公湖、后官湖等湿地公园及湿地保护区。
气候
武汉气候图武汉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具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夏高温、降水集中,冬季稍凉湿润等特点。
一年中,1月平均气温最低,为3.0℃;7月平均气温最高,为29.3℃,夏季长达135天;春秋两季各约60天。
初夏梅雨季节雨量较集中,年降水量为1205毫米。武汉活动积温在5000℃~5300℃之间,年无霜期达240天。

⑹ 武汉市具有什么地质特征

武汉市的地质特征如下:
1、位置
武汉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江汉平原东部,是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华中)、副省级市和湖北省省会。位于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中国地理经济中心——武汉,最东端位于新洲区徐古镇将军山村,最西端位于蔡甸区侏儒街国光村,最南端位于江夏区湖泗街道均堡村,最北端位于黄陂区蔡店街道李冲村,形似一只自西向东的彩蝶。在中国经济地理圈内,武汉处于优越的中心位置,犹如围棋棋盘上的天元,被誉为中国经济地理的“心脏”。
2、面积
中国最大的城中湖——武汉汤逊湖截至2014年末,武汉全境面积8494.41平方公里,为湖北省面积的4.6%;市域周长977.28公里,7个中心城区面积863平方公里,建成区建成区面积552.61平方公里。拥有公园74个,其中免费开放68个。公园绿地面积7016.89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06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39.09%。森林覆盖率27.31%。
3、水域
国家5A级景区——武汉东湖风景区武汉是全世界水资源最丰富的特大城市之一,水域面积占全市市区面积的1/4,构成了武汉气势恢宏、极具特色的滨江、滨湖水生态环境。
武汉全境水域面积2217.6平方公里,覆盖率26.10%,人均占有地表水11.4万平方米,人均占有地表水量居世界大城市之首,是全世界水资源最丰富的特大城市及中国最大的淡水中心。境内5公里以上河流165条,水面面积471.31平方公里。
武汉现有大小湖泊166个,被称为“百湖之市”,在正常水位时,湖泊水面面积803.17平方公里,居中国城市首位。汤逊湖是亚洲最大的城中湖(面积达47.6平方公里),面积33.9平方公里的东湖在中心城区退居第二,梁子湖是全国生态保护最好的两个内陆湖泊之一。武汉湖泊志记录了武汉市一百多个湖泊的风貌。
4、湿地
武汉金银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武汉湿地资源居全球内陆城市前三位。截至2010年,武汉市湿地面积3358.35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39.54%,其中天然湿地面积1561.86平方公里,人工湿地面积1796.49平方公里,享有“湿地之城”的美誉。
现拥有国家住建部批准设立的金银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和国家林业局设立的东湖国家湿地公园、藏龙岛国家湿地公园,以及沉湖、杜公湖、后官湖等湿地公园及湿地保护区。
5、气候
武汉气候图武汉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具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夏高温、降水集中,冬季稍凉湿润等特点。
一年中,1月平均气温最低,为3.0℃;7月平均气温最高,为29.3℃,夏季长达135天;春秋两季各约60天。
初夏梅雨季节雨量较集中,年降水量为1205毫米。武汉活动积温在5000℃~5300℃之间,年无霜期达240天。

⑺ 三峡大坝今天水位

今天是2020年6月29日,长江三峡大坝水位已高达147.57米,超过汛期水位2.57米,入库流沙每秒4万立方米,是27日14时的两倍,目前三峡大坝正以每秒3.42万立法米的速度泄洪。

三峡水库泄洪将给下游城市带来巨大压力,根据中国媒体报道,截至28日下午3时,武汉汉口的水位为24.25米,距离限汛水位25米只有0.75米。江边的一级亲水平台近日已被淹没,江滩管理部门已在二级亲水平台处拉起红色警戒线。

长江上游的重庆市上星期据指经历了自1940年以来最严重的洪水,湖北武汉市也于29日启动防汛应急响应,武汉方面通报称,受三峡水库调度、上游来水和入梅以来多轮暴雨影响,清晨5时为止,黄陂站、府澴河童家湖站均已超过设防水位。

(7)黄陂区水位扩展阅读:

据报道,连日来长江流域暴雨不断,上游乌江、岷江、沱江的洪水使得三峡大坝水位上升,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29日称,30日起长江上游将出现中到大雨,局部地区有暴雨,7月3日起,长江支流嘉陵江、汉江的上游又出现暴雨,预计将会有新一轮洪水涌到三峡大坝。

而紧邻武汉,距离长江三峡大坝只有40多公里的宜昌市等城市,日前已受到20年一遇的暴雨袭击,3小时内降雨量达139.7毫米,街道上停放的汽车泡在水中。

中国南方连日来暴雨成灾,中国气象台29日发布暴雨预警,本周暴雨将袭击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而六月以来,中国西南大部分地区,广西、贵州、湖南、四川、江西等13省已有1216万人受灾,中国公安部表示,已确认78人死亡失踪。

⑻ 武汉哪些好玩的地方

.

【武汉高校四季赏花游】2月去武汉理工看梅花;3月去武大看樱花;4月去华农看桃花、版油菜花和广玉权兰;5月去湖北经济学院旁边看油菜花;6月去地质大学看桅子花;8月去华中师范大学看桂花;9月去武汉音乐学院看菊花;10月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看兰花。找点空闲时间、约上三几好友去各个大学看花吧!

参考资料: http://jingyan..com/magazine/17130

http://jingyan..com/article/00a07f38a5e95482d128dc78.html

.

⑼ 武汉的江河湖泊

太多了!不让抄一点点打?

武汉境内的长江、汉江、倒水河、滠水河和举水河等5条河流的水质均达到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郊区县水质基本达到天然饮用水标准。以城区为中心,以长江为主干构成的庞大水网,保证了良好的森林植被以及生态环境。长江由汉南区进入武汉市,自西南向东北流,到天兴洲又折向东南,在左岭附近又折向东北,在新洲区大埠出境,流程150.5公里。长江武汉段水量大,年平均7100亿m3、汛期长、水位变化显著。河道比较平直,但有丘陵逼近江岸,控制河道,使河道受约束,产生了天兴洲、白沙洲等淤积而成的沙洲。长江武汉城区最窄处位于武汉长江大桥下,宽1100米;最宽处位于青山镇,宽3880米。汉江从蔡甸区进入武汉市,在南岸咀注入长江,在武汉境内河道弯曲达22处。

湖泊

武汉素有“百湖之城”的美誉,现有大小湖泊166个,承雨面积在5平方公里以上的有65个。在正常水位时,湖泊水面面积为942.8平方公里,湖泊水面率为11.11%,居全国各大城市的首位。其中主城区湖泊41个,远城区湖泊129个,其中跨市、区湖泊9个。各区湖泊数量最多的是蔡甸区拥有湖泊49个,黄陂以23个湖泊位居第二。其他各区湖泊数量分别是:江岸2个、江汉7个、硚口2个、汉阳7个、武昌4个、青山2个,洪山17个、东西湖20个、蔡甸区49个、汉南6个、江夏17个、黄陂23个、新洲14个。
主城区湖泊名录
江岸区:塔子湖、鲩子湖。
江汉区:西湖、北湖、鲩子湖、机器荡子、菱角湖、后襄湖、小南湖 。
硚口区:张毕湖、竹叶海 。
汉阳区:月湖、南太子湖、北太子湖、莲花湖、墨水湖、龙阳湖、三角湖(跨蔡甸区)。
武昌区:紫阳湖、四美塘、沙湖-外沙湖、沙湖-内沙湖、东湖-水果湖。
洪山区:南湖、晒湖、野芷湖、杨春湖、东湖(跨武昌区)、严西湖、严东湖、汤逊湖(跨江夏区)、野湖、王家湖、竹子湖、青潭湖、青菱湖、北湖、车墩湖、五加湖、黄家湖(跨江夏区)。

武汉市位于长江中游,长江从市境中央横贯东下,江北有汉水纵向来汇,分割市区为武昌、汉阳、汉口三部分,形成武汉三镇隔水相峙的格局。长江武汉段有8条支流,依其流向分别从南北注入长江。这些河流港汉又与诸多湖泊串联,不仅是武汉市水运网络的主干,又为武汉市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用水提供丰富的水资源。

境内水域面积有1 370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6.76%。

主要河流有8条,其基本特征如下:

长江 中国第一大河,其干流由汉南区流入市境,经汉南区、汉阳县、武昌县、黄陂县,在青山区白浒山下离市区,由新洲县向家湾出境。

市区江段流程为60公里,市辖县流程为85公里,合计长江武汉段市境流程145公里;其江面宽度一般为1 000~1 200米,最宽处达3 400米。最高水位为1954年8月18日的29.73米,江水深45米,最大流速每秒3米;最低水位为清同治四年正月初九(1865年2月4日)的10.08米,江水深26米,流速每秒1米。江底砂砾层一般厚25米,江水常温平均16~19'C,属弱碱性淡水。

长江在武汉市境内北纳东荆河(又称通顺河)、汉水、府河(沦水)、滠水、倒水、举水等支流,南接金水、巡司河、青山港等较大支流。长江武汉段为顺直分汊河型,江水上自汉南区入境后,主流流向在洪水和枯水期有所不同。枯水期主流偏左岸下行,遇白沙洲分为两股,主流居左沿汉阳区荒五里边滩,下行至汉阳边滩过渡到右岸,与另一股经白沙洲右汉潜洲右缘鲇鱼套而下的支流,汇合于长江大桥上游500米处。然后主流从大桥第七孔下泄,接汉水来水贴武昌岸而下。至徐家棚附近,被天兴洲又分为两股,主流沿右岸蒋家墩进入右汊,并逐步过渡到天兴洲右缘,贴岸流至武钢工业港出洲尾后,再次向左岸水口过渡,被天兴洲头分割的左汊水流自石油码头贴谌家矶、西流湾、五通口、沙口而下汇合主流后贴阳逻岸下,至龙口附近又逐渐过渡到右岸,经白浒山出境。

洪水期杨泗矶受大军山挑流之势,主流折向左岸沌口,入白沙洲右汊中部,沿杨泗港而下,靠长江大桥汉阳岸4号孔泄出,接汉水来汇,主流又偏右岸,流至天兴洲,分左右两股下行,抵沙口附近汇流,靠阳逻岸而下,经白浒山离境。

长江武汉段的南北岸有几对山矶,即纱帽山与赤矶山、大军山与砣船矶、小军山与杨泗矶、哈蟆矶与石嘴、龟山与蛇山、谌家矶与青山以及阳逻十里长山等节点,控制江水横向摆动。为此,此段河床基本稳定,岸基变动不大,并以龟山与蛇山为共轭点,分为上下两截。上截几个节点,约束长江在此呈现藕节状江段,龟山与蛇山之间的江面窄而水深,江宽为1 160米。自此以下,江面渐宽,至青山处宽达3 400米,江水既浅,且被天兴洲割为两股。多年来主流左右滚动,至本世纪初,主流线稳在右岸,其流量占总流量的90%,天兴洲南缘被江水冲刷塌缩,年幅度达0.3公里,而北缘淤积增多,洲体北移,右汊遂辟为主航道。

汉水有沔水、夏水、襄河、汉江等称。其干流有3个河段,从源头至丹江为上游,长890公里;下至钟祥县皇庄为中游,长270公里;再下至武汉龙王庙为下游,长382公里,干流全长为1 542公里。汉水从西向东由汉川县张湾乡流人市境,在新沟水口左岸进入东西湖区,抵汉口集家嘴汇入长江,境内流程62公里;其中市区流程为48.8公里。

汉水河道在市境弯曲狭窄,且多分汊,河势左右摆动,水流冲刷两岸崩塌严重。新沟河段为一急弯,弯曲半径甚小,河岸逐年被冲刷塌崩。1963年8月,在弯颈附近冲出新水道,新老河床同时过水,截弯后,流程缩短1.3公里,比降流速增大,加之河岸抗冲力差,致使新河道冲深扩宽,老河道受回流影响于1964年淤塞,汉水全部改走新道。

汉水注长江之口,两岸无山矶控制,历史上河水多次改道入江。两宋时,汉水有两个入江口,且并存于龟山南北两侧,两支分流流量时有强弱。明成化初,汉水在郭师口(一作郭司口)一段裁弯取直,龟山南侧河道从此淤塞。自此汉水注江定位于龟山北麓,汉口即从汉阳县析出。汉水武汉段有弯道22处,主要弯道为水口段、杨柳青吕家湾段和刘家台段3处,进入市区有易家墩、陈家墩和罗家墩3处。汉口附近河宽为200米左右。

汉水武汉河段水文泥沙特征对河床变化有一定影响。据仙桃水文站数据显示,汉水下流最大流量为每秒14 600立方米,最小为每秒180立方米。按年径流总量测算,年平均输沙率最大为每秒5 030公斤,最小为每秒487公斤。在均县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建起后,汉水输沙量显著减少,前后相差3.37倍。

东荆河(古称沌水)’发源于汉水下游南岸龙头拐,是汉水下游唯一的天然分洪道,由沔阳县龙家台入境,向东流经曲口,在汉阳县南部与杜家台洪道汇合后,至汉阳沌口镇以南注入长江,市境流程55公里,流域面积3 782平方公里。

东荆河自大洞口至沌口镇一段长17公里,此段河面开阔,水清碧透,洪水期河宽约500米,枯水期河宽100米左右;春冬季水深2~3米,夏季水深达10米;一般流量每秒1 000立方米,汛期最大流量每秒达6 000~8 000立方米。旧时,东荆河经常泛滥成灾。解放后,沿河两岸人民筑堤建闸,基本根除水患。

府河有两个河段,上段名浸水、界河;下段名沦河、朱家河。府河发源于湖北随州市大洪山北麓,原流经随县、安陆、应山、云梦、应城、汉川六县入汉水。1959年湖北省治理刁汊湖,改府河下流由云梦东进孝感,至卧龙潭与环水汇合,再入市境黄陂县与滠水并流,流经东西湖北面,在汉口谌家矶入长江,市境流程48公里。

滠水 源头有两处,即大悟县的老君山和小悟山。自大悟县河口镇进入黄陂县,从北到南纵穿黄陂县境,至五通口与谌家矶之间的江嘴入汇长江,市境流程105公里。

倒水、举水 发源于鄂豫交界的大别山区,流域面积分别为1 793和4 045.6平方公里。倒水自红安南入境,上流比降大,水流如倾倒,故名;举水自麻城县南入境。两河自北向南纵贯新洲县,分别在该县的龙口和大埠镇入长江,境内流程分别为43和51.4公里。

金水河(又名涂水、濞水) 发源于鄂东南幕阜山,流域面积为2 676平方公里。自咸宁县斧头湖入境,流经武昌县西南部,在金口镇汇人长江,境内流程43公里。

按汉口水文站及各支流实测水文资料计算,长江多年平均径流量(汉口测量断面)为7 070亿立方米(其中汉水388.4亿立方米、金水16.73亿立方米、府河O.78亿立方米)。汉口站以下三水(滠水、倒水、举水)为36.73亿立方米。全市多年平均过境地表径流量为7106.55亿立方米。除河流、湖泊外,全市还有较大的渠道45条,全长558.78公里;有较大的河港107条,全长339.81公里。(表37)

表37 武汉主要过境河流特征值统计表

河名
代表地区
平均坡度(‰)
境内流程

(公里)
流域面积

(平方公里)
流量(秒立方米)
多年平均径流量

(亿立方米)

最大
最小
平均

长江
汉口
0.159
145
1 800 000
76 100
2 930
21 100
7 070

汉水
仙桃
0.78
62
159 000
12 300
325
1 230
(388.4)

金水
金口
3.O
43
2 676
216
0
53.2
(16.78)

府河
东山头
11.4
48
15 208
11 000
0.5
10.9
(10.780)

滠水
长轩岭
12.8
105
1 317
3 160
O
305
9.620

倒水
李家集
4.8
43
1 793
3 100
O
23.9
7.537

举水
凹子港
4.3
51.4
4 055
5 180
O
61.5
19.395

注:括号内的数字,表示已计入汉口站长江多年平均径流量之内的值。

地产河流武汉市大部分地区(武昌区、汉阳区、洪山区、东西湖区、汉南区)属平原湖区,其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72.2%。这一区域地形变化缓慢,地面坡降不大,市区地产河流程短,河道窄,且有人工开挖者。

巡司河又称里河,源于武昌县汤逊湖,经李桥、板桥、千家街、长虹桥、武泰闸,至鲇鱼套入长江,河长16公里;左汇黄家湖水,右汇南湖水,汇水面积460平方公里;武泰闸以下河段宽度50~300米。

径河又名六姓河、六业河,西起东西湖径河农场东端口,东至东西湖养殖场磨子口,流经闸河注入府河,全长14公里。其中府河从李家墩至盘龙城段为捷径河,是现径河的一段。

黄孝河位于汉口腹地低洼处,是原汉口城区的一条小河。明崇祯八年(1635年)筑袁公堤,因就地取土,遂在六渡桥东北处掘挖成较大湖淌,并与后湖相通,形成一条全长12.4公里、宽20~30米、深3米、汇水面积84.6平方公里的渠道,旧称“老河”。后因黄陂、孝感等商贩借此水路下汉经商,故名黄孝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张公堤筑成后,堵住黄孝河的出水口,河水转入后湖。

玉带河 亦是在崇祯八年(1635年)筑袁公堤的同时,为导泄汉水入江的人工河,河宽约两米,紧靠袁公堤外。后因汉镇人口渐增,居民逐水而居,河道变窄,至清同治三年(1864年)建筑汉口堡,玉带河随之全部填湮。

新河又名小新河,位于武昌积玉桥与徐家棚之间,系清末为便于商船停泊避风,人工开挖的一条新河。向东呈弧形突出,南注入长江,河长约1 000米,宽约30米。

东流港河 位于东西湖区东北部,西起径河口,东至塔耳头泵站,经排水站排入府河。全长4.5公里,河宽60米,最宽处150米,平均水深1.5米,最深3米,沿线有大小港汊20余条。

汉北河 为1972年建成的人工河,西起天门县万家台,向东至武汉市辛安渡后,分南北两支,北支从孝感县东山闸接府河注入长江,南支从东西湖区新沟闸泄入汉水。全河长110公里,其中流经市境东西湖区的流程为7.8公里,河床宽30~112米。以河道位于汉水之北,故名汉北河。

另外,分布在黄陂、新洲两县的低山区小溪、细流众多,承雨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9条,细小支流有350余条。这些河流都是山溪性的河流,其特点是大雨后常有洪峰出现,但调蓄洪水能力很差。山洪暴发时,有的河流的洪水直接注入当地水库;有的河流的洪水流人江河。(表38)

表38 武汉市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地产河流统计表

区县
河名
长度
所经区、县位置

(公里)
发源地
流经地
流入河

黄陂县

李集河
30.5
大悟孙家冲
黄陂姚集
滠水

蔡店河
11.5
蔡店茅屋集
黄陂姚集
滠水

李有亮河
39.O
蔡店陈冲
黄陂姚集
滠水

梅店河
129.5
天岗、姚家山
长轩岭十棵松
滠水

泊沫港
139.2
朱家山、龙王尖

泥河

长汇河
221.5
塔耳新屋嘴
流入夏家
寺水库

西里甲河
26.0
长堰金王
家冲
滠水

洪山区
巡司河
16.O
汤逊湖
武泰闸
长江

汉南区
蚂蚁河
17.4
汉南东城垸
水洪大嘴
长江

新洲县

沙河
37.O
麻城黄麻
白塔河
举水

西流
白塔河

道观河
12.7
大绮山

南流
鲍湖

孔子河

盘石桥
三台河
长江

少河
16.4
黄岗官坳

少潭河水库

周铁河
15.7
将军山
周家寨
沙河

贺桥河
31.3
蟠塘罗
郑楼
沙河

三庙河
15.1
黄岗马鞍山
旧街
沙河

打石河
16.5
潘塘镇

街埠河
10.71
南极乡
仓埠
武湖

【湖泊】 武汉市境内有大小湖泊140余个,承雨面积在5平方公里以上的有65个。在正常水位时,湖泊水面面积为942.8平方公里,湖泊水面率为11.11%,居全国各大城市的首位。境内湖泊因位于江汉平原边缘,多系河间洼地湖、河流壅塞湖和河流遗迹湖,亦有因地壳运动形成的构造湖。有的湖泊湖水侵入丘陵岗地的侵蚀河谷,湖岸曲折,港汊交错,湖岸有侵蚀崖和湖滨阶地等。较大的湖泊有武昌县的梁子湖(跨武昌县、鄂州市、大冶县)、斧头湖(跨武昌县、嘉鱼县)、鲁湖、汤逊湖,汉阳县的东湖、西湖、小啬湖,黄陂县的童家湖(跨黄陂县、孝感县)、武湖(跨黄陂县、新洲县)、后湖,新洲县的涨渡湖,市区与近郊的东湖、沙湖、南湖、严东湖、严西湖等。湖泊水浅汊多,消落区大。一般水深为2~3米,最深的湖泊是武昌县的牛山湖,其水深为6米左右。大多数湖泊水质清新,透明度大,底部光照较强。多数湖泊为浅碟形,湖水位稍有变化,湖泊水面面积则有较大变化。汉阳县的后官湖,当湖水位为18.5米时,湖泊水面面积为21 839亩,湖水位为20.5米时,湖泊水面面积为51 144亩。由此可见,湖水位仅2米之差,而湖泊水面面积之差竟达29 305亩。

主要湖泊 武汉市区与近郊主要湖泊有24个。清末,由于三镇筑堤建闸,隔断江河与湖泊通道,大中型湖?白面积逐步缩小。1967年后,因围湖造田,共有5万亩的太子湖和北湖的水域面积仅余1.2万亩;随后,严东湖、黄家湖和青菱湖亦填湖耕作,湖水面积锐减;野湖,外汤逊湖因归属纠纷则长期荒芜。

东湖 位于武汉市东北部、市区的东部,是湖北省江汉湖群中的一个中小型湖泊。全湖山水环抱,风景秀丽,资源丰富,经济价值巨大,具有供水、养殖、游览等方面的综合功能,是一个重要的内陆水体。

东湖原与沙湖、白羊湖相通,湖水紧贴青山江边。清末,白羊湖淤塞成一条小港,东湖与沙湖随后分离,东湖主体亦不断淤小,自民国初至武汉解放初的40年间,东湖共缩减6平方公里。东湖又是敞水湖,湖水经青山港与长江相连,随江水夏涨冬落。

1913年青山港重建后,东湖由天然湖泊转为人工控制的内陆水体。全湖分为郭郑湖、汤菱湖、小潭湖、团湖、筲箕湖、后湖、庙湖、喻家湖八部分,并与沙湖、阳春湖、戴家湖有水道相连,全流域面积约190平方公里,东湖本身集水面积约为119平方公里。

东湖水位一般在19.05米上下,此时湖水面积为30.75平方公里,湖水容积为7 350万立方米,平均水深为2.2米左右;当水位达到最高21米时,湖水面积为32.8平方公里,最大容积达1.24亿立方米,最大水深为5.88米。

东湖地处江汉平原东部,属暖湿的北亚热带气候。湖区多年平均气温为16.7℃,极端最高气温为40℃左右,比市中心低1~2℃;极端最低气温为~16.7 C,比市区高1℃以上。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 160.5毫米,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 473毫米。东湖全年风向频率以北风、东北风为最高,占39 %;多年平均风速为2.3米/秒;湖区瞬时最大风速达15.9米/秒。

东湖平面形态复杂,全湖岬湾交错,湖岸曲折。当水位为19.78米、湖水面积为31.75平方公里时,湖岸线长1l1.5公里,直线长11.3公里,折线长13.5公里,最大湖宽8.1公里,平均湖宽2.9公里,此时最大水深4.66米,平均水深为2.48米,水深具有北浅南深的特点。

东西湖 位于汉口西北郊。其中东湖又名绿野湖,原来湖水面积为22~26平方公里,湖坐标高15.5~19米;西湖原来湖水面积为81~87平方公里,湖坐标高19.5~20.5米。两湖有长约5公里的径河相连通,西湖水通过径河与东流港流人东湖,再出府河人长江。

东西湖处于汉水和府河下游,这一地区的湖泊,主要是河流遗迹湖、河问洼地湖和河道变迁淤塞湖,包括桑台湖、月牙湖、黄土湖、巨龙湖、玉龙湖、黄四湖和杜公湖等,大小湖泊密布,河港纵横,水系紊乱,排水不畅。全境东西长38公里,南北宽22.5公里,除吴家山、柏泉山、睡虎山和12个较高土墩外,其余均芦苇丛生,年年洪水泛滥。

本世纪50年代初期,经一些小型民垸围垦,东西湖水面调蓄面积尚有90多平方公里;之后,由于围垦建场,绝大部分湖泊已经消失。至今东西湖围垦区调蓄水面在19.5米水位时,只有16.6平方公里,其中河湖水面9.4平方公里,沟港水面4.4平方公里,精养鱼池水面2.8平方公里,其调蓄水面只占全区面积的3%强。

月湖 位于汉阳区龟山西北麓,因形似弯月,故名。又分为上、下月湖。东西长3 150米,南北宽约450米,总面积达1.42平方公里。该湖原直达江边,后因城市扩建,填湖造屋,面积日渐缩减,仅剩一泓湖水。

紫阳湖 又名滋阳湖,位于武昌蛇山之南,东临首义路南段。湖水面积为357亩,水深2米左右。湖中多莲藕,每至夏季,紫色荷花满湖,故又称紫阳湖。

青菱湖 古名长湖,因湖水清澈,野菱繁茂,多称青菱湖。位于洪山区青菱乡。湖东距黄家湖约2.1公里,西距十里长渠1.5公里,南与武昌区凤凰山交界,北邻青菱港约50米。50年代初,湖面36 000亩,平均水深1.5米,最深处2米左右。湖面70%被青菱、荷花、蒿芭所占;60年代,湖周农户围湖造田,以致湖面缩至9 000亩,平均水深仅1米左右,渐趋荒芜。(表39)

已湮湖泊 武汉市地属古云梦泽范围,由于地层结构变化,泽水面积缩小,陆地随之扩展,遂形成一些构造湖、洼地残积湖和水流改道的淤积湖,武汉乃成为百湖之市。湖泊大小各异,深浅不一,明清以前,即有内湖20余个。后因地理环境的变化、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区内湖大都填筑湮没,所剩无几。(表40)

表39 1985年武汉市区百亩以上湖泊一览表

湖 名
坐落
面积(万亩)
湖 名
坐落
面积(万亩)

东湖
武昌东
4.83
太子湖
汉阳县西南
O.77

沙湖
武昌姚湾
O.73
菱角湖
洪山区西
O.088

南湖
武昌南
O.96
东西湖
东西湖区
0.0(水域合计)

紫阳湖
武昌
15.03(公顷)
大湖
东西湖严家湾
O.39

北湖
青山东南
O.50
月牙湖
东西湖走马岭
O.07

严西湖
洪山区东
1.89
墨水湖
汉阳区三里坡
O.50

严东湖
洪山区南
O.95
龙阳湖
汉阳汤家山
O.27

汤逊湖
武昌东南
9.56
月湖
汉阳区东
0.08

黄家湖
洪山区南
O.88
莲花湖
汉阳区东南
O.015

青菱湖
洪山青菱寺
1.18
换子湖
汉口西马路
O.027

野芷湖
武昌区南
——
马场湖
汉口新华路
O.02

野湖
武昌石嘴
O.28
北湖
汉口新华路
O.025

表40 武汉市城区已湮湖泊一览表

湖 名
坐 落
湮没情况

都抚湖(司湖、藩湖)
武昌区政府下首
填筑为公园

西川湖
原与都抚湖相通
填筑为公园

宁湖(菱湖、明月湖)
--
武昌筑花堤填没

都司湖
令武汉音乐学院
旧两湖书院内湖,填筑

西湖
今湖北医学院附属一院
填筑湮没

歌笛湖(锅底湖)
今武昌水陆街与紫阳路之间
城市建设

长湖
今武昌紫阳桥北
城市建设

教唱湖
今武昌医巡司街
城市建设

私湖
今凤凰山西城壕附近
城市建设

筷子湖
今武昌区筷子街
城市建设

墩子湖
今武昌区紫阳公园
城市建设

紫阳湖
今武昌区紫阳公园
城市建设

小湖
今紫金山小龟山之间
城市建设

郎官湖(汉阳南湖)
今汉阳区凤栖山南麓
明末已湮

小南湖
今汉口新华路
城市建设

岗柴墩
今汉口新华路
城市建设

花桥
今汉口赵家条
城市建设

四方凼子
今汉口新华路
城市建设

小湖
今汉口新华路
城市建设

四口
今万松园路
城市建设

黑泥湖
今黄浦路西
城市建设

后湖(黄花地,黄花涝,潇湘湖)
今汉口中山大道西北
1905年筑起张公堤后,堤内渐淤成陆。今汉口后襄湖、南湖、北湖、换子湖、马场湖和机器凼子等小型水域,皆为后湖遗址。

⑽ 武汉的地理环境是怎样的

武汉,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江汉平原东部,最东端位于新洲区徐古镇将军山村,最西端位于蔡甸区侏儒街国光村,最南端位于江夏区湖泗街道均堡村,最北端位于黄陂区蔡店街道李冲村。

武汉江河纵横、湖港交织,长江、汉水交汇于市境中央,且接纳南北支流入汇,众多大小湖泊镶嵌在大江两侧,形成湖沼水网。

截至2015年,武汉有大小湖泊166个,被称为“百湖之市”,在正常水位时,湖泊水面面积803.17平方公里,居中国城市首位。汤逊湖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面积达47.6平方公里),面积33.9平方公里的东湖在中心城区退居第二,梁子湖是中国生态保护最好的两个内陆湖泊之一。

阅读全文

与黄陂区水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司社保账户变更说明 浏览:719
威远县严陵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浏览:797
鄂州住房公积金帐号 浏览:250
江都区建设局与引江棚户区 浏览:717
扬州住房公积金比例 浏览:516
无业买社保还需要买公积金吗 浏览:403
退伍军人住房补贴新政策 浏览:385
工资5000深圳交社保后最后拿到多少 浏览:373
管城区城乡建设和交通运输局招聘 浏览:777
杭州滨江住房公积金 浏览:856
社保缴费基数有试用期工资吗 浏览:377
建筑工程城市规划专业 浏览:656
现代设计建筑设计 浏览:9
2014年天津社保缴纳基数是多少 浏览:758
社保交基数高 浏览:275
南京社保卡每月返还多少 浏览:732
北京社保卡办理点 浏览:827
黄陂前川卫生院生化分析仪中标公告 浏览:677
安徽和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亳州市 浏览:455
社保卡上没有录入缴费信息吗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