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蔡热记是武汉黄陂蔡氏的吗
蔡热记源于上世纪20年代初期一个流动摊位,实为蔡林记的前身。据上世纪武汉相关编年史书记载,热干面源于20年代初期,在黄陂卖汤面的蔡明伟。
② 前川的历史
前川街道:武汉市黄陂区前川街道文教坊的是二程的诞生地,1998年城关镇更名前川街道,取程颢的诗句: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以纪念二程在黄陂的影响和贡献。
蔡店街道:位于黄陂前川北,根据民间传说,明代有蔡氏兄弟二人在此开设小店,接待过往的客人。后来此地成为一个交通便道,店铺日益增多,于是发展成为集镇。因为是蔡氏兄弟首居,所以叫蔡店。
横店街道:位于黄陂前川南,清末有几家饭馆和小杂货铺,居民不足百人。传说以前这里是南来北往的一个大驿道,老横店即为驿站(又名烟灯),面积约三、四百平方米,因店房多为坐北朝南方向,横排于驿道的两旁,故名横店。
滠口街道:位于黄陂前川南,原为较大的驿铺,清代曾在此设置巡检司。历史上这里是鄂豫交通要津。附近有3500年前的盘龙城外,相传滠口东面早年有一“营盘城”,为一小土城,可能有过驻军;还有东岳庙、马王庙、禅定寺、文昌宫等名胜古迹,可见当时滠口的规模。根据《中国地名大辞典》注:滠口一带晋代曾置滠阳县,北周废。
祁家湾街道:位于前川西,清末为一小集镇,街道驻地人多姓祁。
三里桥街道:位于黄陂前川南,相传此地原有一条天然形成的排水大沟,给过往的行人带来很大的不便。清代末年,由附近的乡绅集资,于沟上建了一石桥,当时称为三眼桥,后逐步演变为现在的名字。1954年桥被毁没。
长轩岭街道:位于黄陂前川北,以建在一条长3华里的山冈上而形似车轼,“轼”即“轩”,《说文》:“轼”为古代舆车前横木。)而得名。根据泊漠港出土的晚商或西周铜器断定,早在3 000多年前,此地就有类似盘龙城的先进文化。根据《湖北通志》记载,这里曾设置过木兰县,后废。此后这里一直是鄂豫的交通要道。相传明代中叶,有一余姓人家在岭南开设小店,人称余家店。明代为一驿铺,自木兰山宗教闻名后,朝山进香者络绎不绝,商业活动日渐繁荣,可以说长轩岭与木兰山关系密切。
姚家集街道:位于黄陂前川北,明代即已经形成集镇,相传旧时有兄弟二人在此开设了两个小店,一名仁和店,一名太和店。清代,因当地有一个姚姓人名声显赫,官至巡抚,太和店被改称为姚家集。当时姚家集因位于彭城河(也叫姚蔡河,为滠水河上游的支流)北岸的小山坡,因而房屋和街道都依山而建,河边有百级台阶与街道相连。
罗汉寺街道:位于黄陂前川北,旧称青龙岗。明末清初,因附近修建了供奉罗汉的寺庙,所以改名罗汉寺。
六指街道:位于前川东,原为湖埠,明代中期已经发展为小集镇。传说明洪武二十五年,一位手生六指的老人名张税胡,由江西上饶县迁移到这里定居,以开茶馆和饭店维持生活,后来逐渐发展为小集镇,人们根据首居老人的生理特点,定名为六指店。
③ 蔡氏 知道的进
蔡氏之本出自黄帝后裔。蔡姓起源“蔡”古国名。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登位,分封诸侯国,封其弟姬叔度于蔡地,建都于河南上蔡,以蔡地为国名,并以封地及国名为姓,故为蔡氏之始祖。
尔后,蔡叔度因跟随武庚反叛周朝,被周公放逐,改封其子蔡仲(名胡)为国君。蔡国传25侯,共22代,历期583年。此间,蔡国多次受到楚国的逼迫,蔡氏部分裔孙遂迁至陈留考城(今河南开封)和济阳(今山东荷泽)繁衍。春秋末年,成侯十五年(公元前477年),蔡国为楚所灭。蔡氏后裔才从封地向外移徙流衍,几乎遍及中原地区,及至大江南北和滨海等地。
汉魏期间,蔡氏裔孙便不断趋于散居迁徙。西晋末年战乱,加上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中原地区萧条,白骨涂地”,北方蔡氏世家大族纷纷率其乡人,宾客等随晋室南渡长江,形成一次规模浩大的移民运动。此间,居在济阳考城的蔡谟家族也随晋室南渡于江苏太湖流域;陈留围城的蔡氏族人亦随琅琊王司马睿南渡卜居丹阳(今江苏镇江一带)。据颜之推《观我生赋》自注中说:“中原冠带随晋渡江者百家,故江东有百谱,这百谱中,蔡氏则一谱。”可见当时蔡氏族人南渡人数之多。
南北朝时,迁居江陵的蔡大宝、大业兄弟及其大业之子允恭,已成当地的一个望族。允恭于唐垂拱二年(686年),谠论忤旨,被谪迁闽漳,其子蔡铠同时随之入闽。后来繁衍在龙海及粤东地区。 蔡谟自迁丹阳肇居后,其后裔于唐初移居浙江钱塘。唐懿宗咸通元年(860年),浙东有裘甫贼作乱,蔡谟后裔蔡用元、蔡用明兄弟为避乱,举家南迁,由钱塘移居福建泉(州)之同安。由于王潮军队入闽战乱,用元兄弟又徙居仙邑赤湖蕉溪(今枫亭东宅村),用元遂成莆阳一世祖,用明又徙居晋江青阳。
再有一支弋阳蔡氏入闽,唐乾符五年(818年),原居河南弋阳郡光州固始(史称下蔡)的蔡炉举进士,乾宁四年(893年)调任建阳县令,德政爱民,后与其妹夫刘翔和西河节度使翁郜率固始五十三姓入闽。蔡炉定居建阳麻沙。
蔡用元第四代裔孙蔡王秀生蔡襄于赤湖蕉溪之畔卧牛山麓。襄于天圣八年(1030年)登进士。康定二年(1041年)在莆田城南蔡宅村另辟居所。而用元的后裔及其襄后代乃居原籍,蔡京、蔡卞兄弟均为宰相,名噪枫江。如今,蔡氏派下移居枫亭的秀峰、和平、辉煌等村庄。
嘉定年间(1220—1224年)蔡襄后裔蔡成次子蔡度从蔡宅移居莆田灵川东沙,后开科海头,坪洋、东蔡、西厝、后门亭等地。至明中叶,东沙蔡已成为莆田的一个望族,现今湄洲弯北岸的东海镇的十几个蔡氏村庄连成一片,人口四万多人,蔚为望族。
蔡氏宗支源远流长,其蕃衍移徙,几殆遍布神州及东南亚等国家。凡是在各地开族的蔡氏子孙,都是同根共本———蔡氏始祖叔度。
④ 蔡氏家族
很容易 用dv拍下来 传到土豆等视频网
⑤ 蔡展霖 蔡氏的人 蔡氏目前人口
你好,人口信息你应该到公安机关寻求帮助。
希望能够帮到你。
⑥ 蔡氏祖先封地在哪
史料记载,爱日堂建于清代乾隆三十年(1765年),为西山大姓蔡氏的祖宅,说到祖先版,蔡姓起源于轩辕权皇帝第五子蔡叔度,封地蔡国(今河南上蔡)。据家谱记载,西山蔡氏始祖是南宋朝中大学士蔡源,随宋高宗赵构南迁杭州,其夫人率子涉居西山,立家谱传于后代,后建爱日堂,为西山名府。爱日堂取名于古诗“冬日之可爱,夏日之可畏”中的爱和日二字,为花园楼轩式结构,共深五进七道门,沿山坡逐进升高,呈阶梯状剖面,由大厅、楼厅、茶厅、书房、庭院及花园组成,门前有照壁,门楼均雕刻有各式人物故事或花鸟走兽,大厅正中梁上悬一宝匣,内藏乾隆皇帝圣旨一道,左右立柱有金刻抱联“家有龙章傅上寿”“筵分麟脯作常珍”可见当时宅主的地位非同一般。
⑦ 蔡姓的现在具体分布在哪里.!!!!急急急!!在线等
蔡性的除了、西藏、内蒙、新疆、甘肃、青海等地分布较少外,其他省份都分布有
⑧ 蔡氏家族为什么是九蜂堂
姓氏堂号是说该支来的源流或源该支有特殊的故事典故。蔡姓的堂号本为洛阳堂或济阳堂,有些蔡氏分支因特殊缘由自立堂号,如祗德堂、建阳堂、九贤堂、福谦堂、旌异堂、三谏堂、 敦本堂 、伧书堂等等。九蜂堂不过是蔡氏堂号中的一个。
⑨ 中国至今蔡姓最影响人物是谁
蔡文姬,蔡元培,蔡伦,蔡 邕,蔡 锷,蔡和森,蔡廷锴,至于谁的影响大,各有千秋吧,不太好比。估计北大校长蔡元培的名字知道的人最多了。
⑩ 蔡氏兄弟哪路英雄
从1989年到2002年,蔡万霖一直被《财富》杂志评为台湾首富,台湾国泰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霖园关系企业集团核心人物,有“聚财之神”的美名。其个人财富超
过60亿美元,而其整个家族的资产总值则高达3000亿美元。
企业类型
银行业。
成长记录
说到台湾的超级富豪家族,总不出辜振甫的辜氏家族、王永庆的王氏家族和蔡万霖的蔡氏家族。它们控制了整个台湾的经济命脉、甚至于政治大权。而在这些家族中,蔡氏家族是目前台湾最大的金融资本家族,代表人物蔡万霖更是当今台湾第一超级富豪,蔡氏家族的崛起是一个传奇,从它的身上,可以看到台湾经济发展的脉络。可以说,蔡氏财团是台湾经济生活的一个缩影。
兄弟共创业
蔡氏集团的兴起是从二哥蔡万春开始的。蔡氏家族的父辈均是农民,父亲蔡福安,母亲蔡甘尽,生有五男三女。五位儿子依次为蔡万生、蔡万春、蔡万霖、蔡万才与蔡万得;三个女儿分别是蔡玉串、蔡玉兰与蔡玉梅。除长子英年早逝外,其余四子都曾驰骋商场,有着不凡的业绩。而真正将蔡家带出穷困,成为富甲一方的大户人家的,首推二子蔡万春。
1916年12月20日,蔡万春诞生于台湾苗栗县竹南镇狮山庄。家境尽管不佳,父母还是省吃俭用,将蔡万春送进竹南公学,虽然蔡万春的成绩很好,但是没多久,因为家里没钱,还是辍学了。然后全家人搬到台北市,这时蔡万霖才8岁。
如果说蔡万霖是家族事业的发扬光大者,那么哥哥蔡万春就是最好的开创者,也是他最好的启蒙老师。最初他们以贩卖大米、杂货起家。因为看到山里农民的粮食丰收却没有销售渠道,蔡氏兄弟看准这一行情,进山收购大米,转手卖到城里,从而赚取差价。以此开始了他们的创业历程。
有了家底,雄心勃勃的蔡万春,开始经营酱油醋之类的食品杂货。1938年,23岁的蔡万春正式设立了大万商行,此后,由于日本投降,蔡万春又在旅店业、矿业、橡胶业等方面各个进军,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1957年,42岁的蔡万春在多位商界名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出任台北第十信用合作社(简称“十信”)理事会主席,这成为他发家致富的又一个新起点。当时台湾有73家信用合作社,十信业务排名第61位。在蔡万春的领导下,三年后,十信一跃而成为全省第二名,不久又登上第一位的宝座。
之所以这样成功,是因为蔡万春的一次至今被人津津乐道的举措。1960年2月,蔡万春宣布“只存一元就可当十信的客户”,开创了一元开户的“幸福存款”储蓄运动,这个措施甚至获得了首脑蒋介石的赞赏,蒋介石为此亲自到十信开户,鼓励民众节俭储蓄,一时间“十信”名声大震,业务发展十分迅速,存款金额高达170亿新台币,一跃成为台湾最大的信用合作社,创造了当年的奇迹!蔡氏家族由此在政商两界都十分走红。
1960年,台湾当局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决定向民间开放保险公司的设立,使得蔡万春开始在金融保险行业大展拳脚。1961年3月16日,已是议员的蔡万春与商人林顶立合资共同成立了国泰产物保险公司,林担任董事长,蔡万春担任副董事长与总经理,谁也没想到“国泰”日后成为蔡家事业的代名词,造就了蔡家发达的先机。
蔡家能达到如此辉煌的业绩,当然与蔡氏兄弟的密切配合与能干分不开。蔡万春是典型的创业者,生性聪明,小事不大管,也不计较,做事业非常有眼光。蔡万霖是谋士型的人物,不爱在外露面,而是在背后出主意。所以在创业之初,凡是出面与人打交道、接洽、谈判等事宜,都由口才极佳的蔡万春出面。蔡万霖则在家管账。“人家欠我们多少钱,我们欠人家多少钱,蔡万霖都记得清清楚楚的。”人们如此评价蔡万霖。正是在几个兄弟的互相帮忙之下,蔡氏集团才有了这么大的成绩!
春天过后是甘霖
到了70年代初,以“国泰”为名的蔡氏家族企业已逐渐成为集团企业。1973年底,以蔡氏家族为核心的国泰集团的主要关系企业已有9家,资产总额达108亿元,原先由林顶立担任董事长的第一家“国泰”也早已在蔡氏集团的控制之下了。
1979年,二哥蔡万春因中风患病,难以再继续掌舵,决定将权力下放,在家族内以交换股权方式分家分业,于是国泰集团“六分天下”;蔡万霖分得国泰人寿、国泰建设、三井工程等企业,号称霖园集团,其他国泰产业则由弟兄子侄们均分。
正在“六分天下”之后的蔡氏集团发展之际,一场风暴无情地打击了国泰金融王国。
分家之后,蔡万春的长子蔡辰洲负责台北第十信用合作社的业务。蔡辰洲刚开始接手时,集团发展很快,吞并了不少亏损企业,为了维持经营,他开始以高利率吸引民间资金。迅速聚敛了不少民间游资,因为“蔡氏十信”的名气,加上蔡辰洲的“立委”身份,没有人不相信这种投资的可靠性。
通过这种方式,蔡辰洲虽然取得了不少社会资金,但利息压力也很沉重,久而久之,债务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他只好利用职权将“十信”资金挪用到他的关系企业。这引起内部职工的强烈不满,没过多久,中央银行就对“十信”实施项目调查。存款客户闻风后,纷纷涌向“十信”,要求取回自己的钱。台湾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金融风暴”就此揭开序幕。
这次风暴带来的打击是无比沉重的,最后蔡辰洲死在监狱里,他名下的产业也都倒闭了,蔡万春打下的江山就这样烟消云散。蔡万霖的霖园集团虽然也付出沉重代价,但因表示与侄子的企业没有关系而逃过一劫。为此,蔡万霖被很多人指责“忘恩负义”,不过那笔债务实在是无比巨大,如果蔡万霖也被席卷进去的话,今天的台湾首富就会是别人了。
从危机中全身而退的蔡万霖更加清楚地意识到商场的变幻莫测,同时更小心地经营着自己的公司。如果说,蔡万春是蔡氏春天的话,那么重振蔡氏雄风,使其再扬威名的就是蔡万霖了,正如他名字中所言:万千甘霖!
自从1979年蔡万霖接手国泰人寿公司董事长以后,国泰人寿的发展一直都很迅速。人身保险业务更是推广到台湾的各个角落,设置了很多分支机构,不过80年代中期以前,台湾只有少数几家人寿保险公司,国泰人寿公司也具有垄断性质。所以成就不错可以理解。
然而1987年,台湾开放外国保险公司设立后,人寿保险公司迅速增至30多家,竞争十分激烈,国泰人寿也面临巨大压力。其市场占有率逐年下降,从最高峰1982~1983年的60%降为1995年的42.7%,虽然不影响国泰人寿的龙头地位,但也是一种威胁。
为了重新夺回市场,蔡万霖想了不少法子。他强调“重视保护权益,负起社会责任”,并提出争取“人人保险,家家幸福”。为了提高服务品质,公司自1986年起,提供50亿元资金作为保户贷款,这是保险业的创举。1988年8月起,更规定凡是到国泰人寿保险公司投保的人到国泰医院就医,可以享受就诊优惠。在福利方面,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员工可以分红认股,公司按每名员工的年资、职位等配发股票,达到吸引人才、稳定人才的最佳效果。从而使国泰人寿保险公司仍能稳住同业第一的宝座。公司业绩保持辉煌。
“国泰建设”是霖园集团另一重要支柱,主要是兴建住宅、公寓、办公大楼,然后出租或者出售。1981年,由于世界经济不景气和台湾当局的一些限制,台湾的建筑业陷入了萧条,许多曾经辉煌的公司纷纷倒闭,但蔡万霖却没有结束自己的产业,相反,他通过调查市场,发现房地产市场还有很多空间可以发展,尤其是面对平民,于是他提出了“特惠购房”,一时间,购房者蜂拥而至、络绎不绝,创造了当年的一个奇迹!而“国泰建设”也因此走出了困境,一跃而居当年售屋销量榜首,被业内人士誉为“建筑界巨人”。
到今天,“国泰建设”已是目前台湾资本额最大、员工最多的建设公司,资本额已超过100亿元,其营业额一直名列建筑业的前3名,也是建筑业股类中的“龙头股”。
因为在经营企业中的成功,蔡万霖成为了台湾第一大富豪,也曾名列世界华人第一富豪。1993年到1996年,蔡万霖分别以1400亿、1600亿、1600亿与1800亿元稳居台湾百大富豪排行榜之首。
独特的经营艺术
蔡万霖之所以取得这样巨大的成就,自有他独创的经营之术。
首先就是扎实经营,稳扎稳打,不浮躁,不急进,强调质量并重。蔡万霖接手“国泰人寿”时,公司管理开始出现弊端。面对出现的问题,他及时刹车,首先将以往规定每年50%的增长目标降为30%,并成立售后服务部门,结果业绩大大提高。还有一件小事也可以看出@须保持轮子不带泥土,以保持街道的整洁。在他的许多投资施工现场,管理之严谨,都令建筑界佩服无比,更是作为一个模范来学习。
其次,他对下属极为重视,他曾经说过,我做大富翁没什么了不起,跟我做事的人,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小富翁,这才是我的骄傲。他出手奖赏下属,大方之至。1986年他拿出4亿元股票,供科长级以上员工入股,这就等于每位入股者白赚100万元。其公司的年终奖金,几乎年年都在6个位以上,经济效益紧紧拽住了员工的心。
还有的就是他的廉洁精神,蔡万霖对贪污是深恶痛绝的,他经常选调精明强干之材到各地检查,凡发现查出挪用公款者,一律革职。凡在“国泰人寿”供职的员工都知道:“跟他做事,一毛钱也不能拿。”他对儿子的管教也以严厉闻名,三个担任国泰关系企业副董事长的儿子,若晚上外出应酬,都不敢回家太迟,因为父亲会“搬张椅子坐在门口等候他”。
最后的绝招就是中高级主管三年轮换,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提高经营效率,防止营私舞弊及拉帮结派。蔡万霖曾在8年中,更换了三个总经理,为公司创造了充满竞争的氛围。根据自己多年经验,蔡万霖总结了如下的“四大经营”口号:经营脚踏实地,工作精益求精;注重商业道德,讲究职业良心;重视保护权益,负起社会责任;加强员工福利,兼顾股东利益。
在这种管理艺术之下,加上蔡万霖特有的胆量、肚量、力量,他终于成为了今日的台湾巨富,影响政商两界的权势人物。
虽然蔡万霖是台湾首富,但树大招风,再加上以前“十信”风潮的影响,蔡氏的形象不是很好。台湾《雷声》杂志一篇评论指出:“蔡万霖钱多多,羡煞不少人,但是国泰人寿的‘滚’钱手法,却引人诟病。股票,房地产炒作,保险纠纷最多,造成了社会问题。”
为了改善自己的形象,蔡万霖一直热衷于公益事业,建立了国泰综合医院、国泰人寿慈善基金会与国泰建设文教基金会三大公益事业,也受到社会的一些肯定。1980年10月29日,蔡万霖荣获美国纽约圣若大学的名誉商学博士学位。1993年2月,蔡万霖获得教宗保罗二世所颁赐的“圣思维”爵士勋章。
不知道什么原因,虽然是台湾首富,但蔡万霖却不爱在外露面。在大家的眼中,他是一个十分神秘的人物。
坐落在台北市仁爱路4段296号的28层国泰人寿保险公司大厦就是这位世界级富豪的大本营。在顶层1500平方米的空间里,就是蔡万霖的办公室。他有专用电梯,身边时刻有保镖保护。他很少参加社交应酬,不在电视露面,报上的消息也很少。除了工作之外,他的消遣方式就是每周一次的高尔夫球及平时的太极拳。
他也是一个十分俭朴的人,不抽高级烟,抽的是台湾的“万寿”烟,坐的是台湾裕隆2400CC自产车。或许财富并不意味着奢侈,对于蔡万霖而言,那份事业上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才是最重要的。
成功秘诀
胆量、肚量加力量,缺一不可。
致力打造光鲜的个人形象及企业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