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湖北戏剧的剧种
湖北戏剧对推动中国戏剧有着突出的贡献和极深的发展渊源。湖北素有戏剧大省美称,全省戏剧剧种达20多种。省会武汉以汉剧、楚剧、京剧、话剧为主;江汉平原以荆州花鼓戏为主;孝感以楚剧为主;黄冈以黄梅戏为主;咸宁以采茶戏为主;襄阳、十堰等鄂西北地区以豫剧为主;恩施以南剧和花灯剧为主;宜昌地区以京剧和民族歌舞为主。
湖北的戏体现着湖北文化多元的特征,是湖北文化博的缩影。湖北省京剧院因突出成就引领全国京剧界,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京剧院。为了进一步推动和发展湖北戏剧,湖北省委、省政府于2000年批准联合组建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制定出发展楚剧、保留汉剧、振兴黄梅戏的战略格局。 湖北皮影主要分“门神谱”(大皮影)和“魏谱”(小皮影)两大类:“门神谱”主要集中在江汉平原的沔阳(今仙桃市)、天门、云梦、应城等地以及黄陂、孝感、汉川的部分地区;“魏谱”皮影分布在鄂北和鄂西北的竹溪、竹山、谷城、保康、远安、南漳、襄阳、随州一带,其形制及风格与陕豫皮影相似,是陕豫鄂三地民间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
江汉平原“门神谱”(大皮影)则代表了鄂地皮影的主流。江汉平原属于荆楚腹地,楚文化底蕴丰厚,古代的青铜、竹木硬雕和皮革、沔阳雕花剪纸等软雕工艺为皮影的诞生准备了良好的前提条件。据说在明成化年间,在竹溪丰坝乡和中峰镇就有皮影戏班。鄂西北一带有“西革”、“汉革”两种影戏班。“西革”影偶小巧,唱“山二黄”腔,属陕西影系;汉革影偶较大,唱本地高腔,应属江汉平原影系。 中国戏剧十大女杰之一沈虹光的话剧《同船过渡》是全国话剧舞台优秀作品,先后荣获中国话剧最高奖金狮奖、文华奖、五个一工程。为纪念中日恢复邦交30年,促进中日文化交流,日本东演剧团曾先后在上海、武汉、广州以日文版演出《同船过渡》,日本东演剧团还曾在日本连续上演沈虹光的两部话剧《同船过渡》和《幸福的日子》100多场,创日中戏剧交流史辉煌。沈虹光将湖北的故事用话剧唱响日本。
2. 黄陂属于武汉的哪边
黄陂区地处武汉的北面。
3. 湖北的传统戏曲是什么
1.汉剧,中国戏曲剧种。俗称“二黄”,又有“楚调”(楚剧源自“黄孝花鼓戏”,是湖北的另一种地方戏曲)、“汉调”两种叫法。它为湖北主要的戏曲剧种。主要流行于湖北省境地内长江、汉水流域以及河南、湖南、陕西、四川部分地区。清代中叶形成于湖北境内,发展成为襄河、荆河、府河、汉河四支流派。俗称路子。
2.湖北评书, 主要流传于长江沿岸的武汉、沙市、荆州、宜昌、孝感等地。评书有着悠久的历史,书目丰富多彩,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仅按小说底本讲述的“底子书”和在“底子书”基础上发展加工而成的“雨夹雪”,书目有《三国》、《水浒》、《隋唐》、《岳飞传》等;另一类被称为“路子书”,这类书目是演员自己编创并演出的,较追求情节的惊险热闹,书目有《王莽忠孝图》、《八门斗智》等。
特征:表演善于模拟书中的各种人物,并借助手势、身段、口技等渲染气氛。其描叙景物时喜欢使用骈体、叙述,对话时则使用来自民间的口语。
3.湖北小曲,主要内容:湖北小曲由“汉滩小曲”和“天沔小曲”组成。汉滩小曲又称“汉口滩小曲”、“外江小曲”,主要流行于湖北境内的汉口、沙市、宜昌等大中城市,以坐唱折子戏为主。天沔小曲也叫“内河小曲”,主要流行于汉水沿岸湖北境内的天门、潜江、沔阳、汉阳、汉川等县镇及农村,以敲碟子演唱民间小调著称。湖北小曲的曲牌据称原有二三百个,上世纪30年代末逐渐失传,现存100个左右,既有本地小曲和从长江上游和下游传来的小曲,也有抗战时期流落各地的小曲艺人从各地带回来的小曲。
特征:湖北小曲的演唱形式以坐唱为主,演出二、三人不等。20世纪60年代又有站唱、走唱等形式。
4.楚剧,旧称西路花鼓、黄孝花鼓,1926年改用现名,大约于百年前在鄂东流行的哦呵腔基础上融合黄陂、孝感一带的山歌、道情、竹马、高跷及民间说唱等形成。1922年,楚剧逐渐接受京、汉剧及文明戏的影响,演员和音乐工作者开始了分工,唱腔上创造了〔打腔〕和〔起腔〕等腔调,剧目也开始变单出戏为本戏,并采用一些京剧、汉剧的道具。
5.荆州花鼓戏,因它生根于天门、沔阳一带,故曾经又名“天沔花鼓戏”。清道光年间在江汉平原的民间歌舞说唱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其它剧种的剧目、声腔和表演逐渐发展起来。荆州花鼓戏的唱腔曲牌约有八十多种,多是当地的民歌小调,主腔有“高腔”、“打锣”、“四平”、“圻水”,其他小调有“思儿”、“绣荷包”、“双撇笋”等。演唱时有帮腔。因受楚剧的影响,唱腔有了某种程度的变化。主要乐器有边鼓、竹梆、钹、大锣、马锣、小锣、唢呐等。打击乐器的曲牌约有二十多种。乐曲较豪放粗犷。
6.荆河戏,主要流行于湘北澧县、津市、临澧、石门、大庸、岳阳等地,以及湖北的石首、松滋、公安、监利、恩施和中游的铜仁,四川的秀山、酉阳,共30来个县市。曾称“上河戏”或“大台戏”,1954年定今名。有昆、高、弹3种声腔,以弹腔为主。舞台语言用澧州官话。
7.南剧,又称南戏,是流行于鄂西土家族地区的一个具有民族特色与地方特色的颇有影响的古老剧种。是湖北省四大地方剧种之一,居恩施州五种地方剧之首。它流播城乡,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8.湖北越调,又名襄河越调,流行于襄阳、荆州、宜昌一带。清代中叶已兴盛,已有班社在这地区演出,如阳春班、泰和班、三盛班等。同时这地区又流行同州梆子(东路秦腔),因此声腔剧目与秦腔有着密切关系。越调唱腔质朴自然,真切豪爽,婉转动人。它有曲牌和板腔两种曲体,因而构成了越调音乐的独特风格。越调的传统剧目分为正装戏和外装戏两种,有400多个剧目。正装戏为越调的传统剧目,其构思严整,唱词深奥,主要演历史袍带戏,多以生、净为主角,外装戏多为民间生活戏,也有许多公案戏,以小生、小丑为主角,词句通俗,多唱少白,生活气息浓厚。
9.山二黄又名汉调二黄,简称汉二黄,俗称靠山黄,属汉剧的一个支派,是流行于鄂西北地区的皮黄剧种。它是随荆、襄移民带进鄂西北山区的楚调与地方方言民乐长期吸纳、融合而形成的。山二黄”的表演艺术在分工和运用剧目方面具有独到之处:它的唱腔有西皮、二黄、反二黄、四平等,均属板腔体;角色也分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老、十杂十大行当,因历来主重唱工,十行角色皆有重头戏;演出伴奏分文场和武场,文、武场均由鼓司指挥。“山二黄”传统演出剧目以“列国戏”、“三国戏”、“唐宋戏”居多。 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山二黄”剧种是全国地方古老稀有剧种之一,被誉为秦巴山区的稀世瑰宝。
10.东路花鼓戏,起源于鄂东,形成于鄂东的麻城、罗田、红安、浠水、黄冈一带,位于大别山南麓。
11.湖北高腔
12.黄梅采茶戏
13.阳新采茶戏,至今已两三百多年的历史。 早在清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阳新就出现茶歌和民歌小调为唱腔的“花灯戏”,这是采茶戏的雏形。
14.远安花鼓戏
15.梁山调
16.襄阳花鼓戏,曾在襄樊地区广为流行,影响至我省的房县、郧阳、远安、兴山,最远达到陕南、豫南等地,它最初被称为“地花鼓”、“花鼓子”,因该剧种曾受歧视遭禁演,艺人们只能躲在山野乡间里演出,故又有“躲躲戏”之称。
17.郧阳花鼓戏,是十堰地方剧种之一,现流行于郧县、郧西、房县、丹江口市等地。郧阳花鼓戏起源于清代中晚期,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郧阳花鼓戏兼唱丝弦伴奏的琴子戏和锣鼓伴奏的八岔戏,俗称“二棚子戏”。它的声腔有琴子、八岔和采腔三类,其唱腔的“花腔”部分还吸收了“郧阳四六句”的部分曲调。
18.随县花鼓戏
19.堂戏,又称唐戏,是流传于长江北岸、神农架山区的地方剧种。
20.文曲戏,是流行于赣、鄂、皖三省边界的一个有名剧种,以其清新婉约而引人入胜。文曲戏的前身是“坐唱”。这种“坐唱”在江西的九江、瑞昌、都昌、湖口叫做“文词调儿”、“曲子”;湖北黄梅、广济叫做“调儿”、“曲子”;安徽的东至、宿松叫“儿家腔”、“文南词”。
21.柳子戏,又称杨花柳,阳戏,是流行于土家族地区的一个老剧种,是恩施州五大地方剧种之一。
4. 湖北地方戏有哪些
湖北地方戏有楚剧、汉剧、花鼓戏。
1、楚剧,旧称哦呵腔、黄孝花鼓戏、西路花鼓戏,清代道光年间鄂东流行的哦呵腔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孝感市一带的山歌、道情、竹马、高跷及民间说唱等融合,形成一个独立的汉族地方声腔剧种之一,1926年改称楚剧,是湖北省地区具有广泛影响的地方剧种。
2、汉剧旧称楚调、汉调,又名楚腔、楚曲,初步形成于清代康乾年间,至嘉道年间走向进一步成熟。它流行于湖北省,远及湘、豫、川、陕、粤、皖、赣、黔、晋等省的部分地区。汉剧声腔以西皮、二黄为主。其中的代表性剧目有《双尽忠》、《两狼山》、《生死板》等。
3、荆州花鼓戏,曾称“沔阳花鼓”,后正式命名为“天沔花鼓”。20世纪80年代初改称“荆州花鼓戏”,是流行于湖北省江汉平原一带的地方戏曲剧种。荆州花鼓戏发端于清代沔阳州,即现代的仙桃、天门、潜江一带。
(4)黄陂的戏曲扩展阅读
传承
戏剧已越来越受到中国乃至世界的关注和瞩目。2006年国务院批准并于6月公布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北的汉剧、楚剧、黄梅戏被列入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为了湖北戏剧更大繁荣发展,成功举办了"第八届中国艺术节"。 湖北省文化厅领导和推动着全省范围艺术资源的优化组合,举全省之力进行艺术创作,大胆聘请许多国家级一流专家全力打造20多台剧目,涉及舞剧、音乐剧、京剧、话剧、歌舞剧、楚剧、豫剧、黄梅戏、花鼓戏等几乎所有艺术门类,这些剧目无论是艺术价值还是市场效益都取得了丰硕成果。
5. 什么是戏曲中的皮黄腔啊
皮黄腔是传统戏曲声腔系统。以二簧腔及西皮腔作为主要腔调的剧种,均属皮簧腔系。如徽剧、汉剧、京剧、粤剧和湘剧、赣剧、桂剧中的南北路及川剧胡琴腔,滇剧的襄阳腔、胡琴腔等,全国不下20多个剧种。
皮簧各剧种有共同的血缘关系,在音乐上也有许多共同的因素。但由于受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乐的影响,在音乐上也各具特色。
皮簧腔系各剧种在音乐上的共同之处,反映在词格上,不论西皮腔或二簧腔,都沿用七言或十言的对偶句式。在慢速、中速的板式中,七言分作二、二、三的音节(逗),十言分作三、三、四的音节(逗),并于逗句间嵌以长短不同的过门及尾腔。西皮及二簧的各种板式,全以原板作基础衍变派生而成。某些辅助性曲调,除南梆子为京剧特有外,其他如吹腔、四平调、拨子等,也是皮簧诸剧种所共用,只是名称及具体变化不同。各剧种均以胡琴为主奏乐器,行当唱腔的分类及发声方法,除个别剧种不同外,也大体相似。
皮簧腔系各剧种在音乐上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旋律上的差异。如同为二簧慢三眼,京剧的唱腔及过门就比较细腻华彩,拖腔也比较曲折,徽调则比较朴实,花音不多,起伏不大,且多衬字,仍保留着皮簧形成初期的简朴特色。川剧胡琴腔二簧,用音较简单,过门不多,拖腔也较短。湘剧南路和汉剧的句尾延伸旋律,比京剧长,且在拖腔中多次作正、反式的移宫,使人听了有跌宕婉转之感。由于方言不同,字音调值不同,造成旋律、行腔的差异。徽戏的促调,在京剧中已派入平、上、去三声之中,徽戏中的阳上与阴去差不多,京剧中就根本无此调值。粤剧、桂剧中的闭口音,在其他皮簧腔系中也不多见。所以在各皮簧腔系的剧种中,除了西皮、二簧的上下句中结音与终止音以及某些骨架音相同外,其旋律与逗尾落音却不相同。
6. 黄陂区的美食特产
1,油面
油面又名黄面、凉面。是湖北东部地区传统小吃,盛产于武汉市黄陂区、黄冈市、黄石市等地区,纯手工制作,无需油炸。
2,虾鲊
虾鲊为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东西湖区和孝感市孝南区、汉川市等地特产。为“黄陂区十大名菜“之一。经过“淘虾沥干、食盐腌制、专桶堆积、优质稻米、炒熟磨粉、3︰7(湖虾、米粉)拌和、佐料混合、凉干水分”等八九道工序10多种配料制成。
3,糍粑鱼
糍粑鱼是具有浓厚的湖北乡土气息的传统名菜,属于鄂菜系。是以鱼肉为主料,经过腌渍、晾干后煎烧而成的。在鄂东南地区人们食用“糍粑鱼”已是一种嗜好。
4,黄陂三鲜
黄陂三鲜是湖北武汉市黄陂区的地方传统名肴,属于鄂菜系武汉菜。已经流传数百年。三鲜是鱼丸、肉丸、肉糕三样菜合而为一的统称。
5,汽水肉湖北省的传统名菜之一,菜名里所说的汽水不是指常喝的碳酸甜饮料,而是蒸锅中的水受热蒸馏而产生的汽水。
7. 戏曲有多少种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 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虽说它的渊源来自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但区别一个剧种所显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现在它来自不同声腔系统的音乐唱腔。这些音乐唱腔则是以所产生地区的语言、民歌、民间音乐为依据,并兼收其他地区音乐而产生的。各个剧种的剧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净、丑等不同脸变化的脚色行当充任。表演上着重运用以生活为基础提炼而成的程式性动作,和虚拟性的空间处理。讲究唱、做、念、找艺术,表演运输和富裕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区别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河北梆子、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
声腔剧种:二黄、二人台、上党二黄、上党梆子、山西梆子、山东梆子、川剧、三角戏、义乌腔、弋阳腔、广东汉剧、云南壮剧、云南花灯戏、丹剧、木偶剧、巴陵戏、五音戏、文南词、中路梆子、内蒙大秧歌、凤台小戏、永济道情戏、白剧、白字戏、北昆、北京曲剧、北路梆子、皮黄、皮影戏、龙江剧、龙岩杂戏、东河戏、东路梆子、汉剧、宁河戏、乐平腔、正字戏、四平腔、四股弦、右词南剑调、西皮、西秦腔、西路花鼓、西调、西路评剧、壮剧、壮族沙剧、芗剧、吉剧、吕剧、竹马戏、老调梆子、庐剧、吹腔、乱弹、沪剧、评剧、苏剧、甬剧、祁剧、辰河戏、余姚腔、词明戏、含弓戏、阿宫腔、灵邱罗罗腔、河南越调、河南道情、河南曲剧、河北梆子、河北乱弹、京腔、京剧、青阳腔、青海平弦戏、武安落子、杭剧、扬剧、昆腔、陇剧、茂腔、绍剧、瓯剧、侗戏、宜黄戏、采茶戏、泗州戏、弦索腔、耍孩儿戏、陕西老腔、柳腔、柳琴戏、闽剧、闽西汉剧、南剧、姚剧、临剧、哈哈腔、胡琴腔、荆河戏、浑源罗罗、贵州花灯剧、高腔、高山剧、高拔子、高甲戏、高调梆子、唐剧、桂剧、秦腔、晋剧、邕剧、莆仙戏、海盐腔、海门山歌剧、海城喇叭戏、莱芜梆子、壶关秧歌、淮剧、淮红剧、黄梅戏、黄龙戏、黄孝花鼓、清戏、清音戏、粤剧、婺剧、楚剧、推剧、梨园戏、梆子腔、章丘梆子、铙鼓杂戏、湘剧、湘西苗剧、越剧、傣剧、琼剧、丝弦戏、滑稽戏、皖南花鼓戏、湖南花鼓戏、蒲剧、蒲州梆子、雷剧、锡剧、滇剧、蒙古剧、碗碗腔、瑞河戏、新疆曲子戏、赛戏、歌仔戏、僮子戏、蔚县秧歌、漫瀚剧、潮剧、徽剧、影子腔、黔剧、豫剧、襄阳剧、襄武秧歌、藏剧、赣剧、彝剧。
戏剧名词:九宫、入破、卜儿、十三调、二花脸、刀马旦、人物造型、大曲、大面、大遍、小末、小旦、小戏、小生、小花脸、三部曲、三花脸、三小戏、才人、广播剧、引子、引戏、文场、文工团、文明戏、元曲、元杂剧、云手、云韶府、丑、介、队舞、六幺、幺篇、宫调、水袖、化妆、反串、书会、瓦舍、勾栏、开呵、木大、中州韵、内心独白、手眼身法步、中国戏剧梅花奖、打出马、打背躬、台词、台步、正末、正旦、正剧、正净、四大徽班、四大声腔、四功五法、旦、旦儿、末、末泥、本色、本色表演、出、外、生、加官、龙套、布景、对白、代面、包厢、乐棚、务头、犯调、北曲、立部伎、东海黄公、兰陵王入陈曲、行头、行当、行家、行院、戏文、戏曲、戏剧、冲末、冲狭、曲破、曲牌、曲谱、老旦、老生、吊毛、传奇、杂当、过曲、集曲、合生、许胡、百戏、优伶、寻幢、压轴戏、地方戏、问题剧、自报家门、花部、花旦、把子、把子功、走边、走索、场、场面、场面高度、巫、串、折、弄、角抵、苍鹘、社火、邦老、孛老、序幕、身段、尾声、抢背、宋杂剧、竹竿子、吴江派、苏中郎、坐部伎、连台本戏、即兴表演、武旦、武丑、武场、武净、武生、武二花、武花脸、板眼、板式、参军、参军戏、定场诗、定场白、俫、净、帔、转踏、法曲、青衣、京白、官衣、话剧、诗剧、掐弹词、性格化、毯子功、油花脸、升平署、宜春院、贴净、贴旦、独白、独幕剧、科班、科泛、科浑、南曲、南戏、南杂剧、南北合套、俗乐、院本、弦索、哑剧、亮相、起霸、圆场、面具、轴子、客串、草台班、闺门旦、活报剧、音响效果、总会先倡、剧场、剧种、剧本、悲剧、悲喜剧、砌、彩排、旁白、帮腔、家门、宾白、钵头、俳优、倡优、临川派、鬼门道、诸宫调、第四堵墙、爱美剧运动、排遍、排演、脚色、脚本、梨园、梨园弟子、副旦、副末、副净、唱腔、唱赚、唱念做打、基本功、街头剧、翎子、盔头、检场、脸谱、彩旦、清唱、菊部、票友、郭秃、象人、教坊、虚拟动作、铜锤花脸、鱼龙曼延、雅部、雅乐、雅乐部、傩、道具、喜剧、黑头、腔调、猴戏、掌记、搽旦、散乐、装孤、傀儡戏、滑稽戏、温州杂剧、程式动作、鼓板、鼓子词、鼓吹部、鼓架部、幕、幕表制、缠令、缠达、韵白、滚调、跳丸、演出本、路歧人、酸、赚、摘遍、锣经、楔子、髦儿戏、潜台词、舞台、舞台灯光、舞台美术、舞台指示、舞台艺术、题目、题目正名、靠、趟马、髯口、褶子、蟒袍、敷演、磕瓜、影戏、燕濯、踏谣娘、霓裳羽衣曲
8. 戏曲的精华是什么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这一历史时期,“昆曲”占领着北京的戏曲舞台。后来昆曲被封建统治者召进了宫廷,为了迎合统治者的口味,昆曲不断地加工、修改,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民间特色,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于是它在民间的地位就渐渐衰落下来。此时,由“弋阳腔”逐渐丰富、衍变而来的“京调”开始风行。
“弋阳腔”也叫“高腔”,诞生于江西弋阳一带,长期在民间流传,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它在流动演出中,不断地从各地戏曲中吸收营养、掘取精华。明末清初,“弋阳腔”流传到北京后,与北京的语言相结合,逐渐丰富、衍变,就形成了“京腔”。
逐渐,“京腔”在北京称盛,盖过了“昆曲”的风头。“京腔”演员一天比一天多起来,而不少“昆曲”演员也改演“京腔”戏。这一时期,“京腔”也着实辉煌了一段时日。
清朝庚戌年(公元一七九零年)九月二十一日是乾隆皇帝的八旬“万寿”。全国各省有名的戏班,都被召进北京演戏庆寿。首先,“安庆徽”戏班的名旦高郎亭应命率 “三庆班”入京祝寿,随后,“四喜”、“春台”、“和春”也接踵而来。这是徽戏第一次登上北京的戏曲舞台。当时,被统称为“四大徽班”。
“四大徽班”为乾隆皇帝的八旬“万寿”的庆典演出结束后,没有南返,留在了北京。从当年的十月中旬起,他们就转入民间戏曲舞台献艺了。
“徽戏”起源于安徽省安庆市一带,所以,又被称为“安庆徽”。它是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戏,声腔以〔二黄调〕为主,以〔昆腔〕、〔徽调〕、〔吹腔〕、〔四平调〕为辅,十分丰富。“徽戏”的剧目题材广泛、情节动人,戏曲语言通俗易懂,在民间演出很受广大群众欢迎。
“四大徽班”能同时走红于北京,原因在于,他们虽然同是“徽戏”,却各具特色。“三庆班”擅长演有头有尾的整本大套的戏;“四喜班”擅长演以“昆腔”见长的剧目;“春台班”的演员以青少年为主,观众长久看中老年的戏,乍看童伶戏,顿觉耳目一新;“和春班”的演员大多精于翻扑跌打,擅长武戏,而当时北京戏曲舞台上武打场面很少,自然感到新奇瞩目。在当时北京城内,大街
“徽”、“汉”两个剧种合作演出近三十年,相互借鉴、不断改进,再加上受北京语言的影响,声腔逐渐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当时人们把这种发生变化后的唱腔称之为“京调”。
“徽戏班”的挑梁演员程长庚和“汉戏班”的著名演员余三胜,为了生计,北上至京,分别加入了当时在北京的“三庆班”和“春台班”。北京唱念俱佳的“票友”张二奎“下海”后,从“和春班”,又加入了“四喜班”。他们的演出,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他们凭借自己精湛的唱念功力和渊博的艺术才能,在“京调”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各种地方戏曲“声腔”、“表演”之精华,融会贯通,纳为己用。他们保留了“徽戏”的激昂,“汉戏”的委婉,吸取了“昆曲”的小巷,随时可以听到对“四大徽班”的赞扬之声。“徽戏”的名声,一天比一天大,北京城的大戏园几乎都被“徽戏班”占领。
清嘉庆、道光年间,“汉戏”也流传到北京。“汉戏”旧称“楚调”,也叫“汉调”,声腔以〔西皮〕为主,以〔二黄〕为辅。陕西梆子传入鄂西北衍变为“襄阳腔”,后又经过当地艺人的融汇,才演变为 “汉戏”的〔西皮〕。湖北黄陂、黄岗的“二黄腔”经过不断改进发展,才衍变为“汉戏”的〔二黄〕。
“汉戏”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早期就经常同徽戏相互影响。“汉戏”进京的时候,北京的舞台上正被声势浩大的“徽戏”所占领。“汉戏”若单独成立班社,实难与“徽戏”匹敌。所以“汉戏”进京后,很自然地加入了“徽戏班”,形成了“徽”、“汉”合班的演出方式。这就为“京剧”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静穆、“乱弹”的繁茂,对 “京调”进行了不间断的创造和革新,逐渐使其形成了相当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体系。终于,在咸丰年间,一个以〔西皮〕二黄〕为主要声腔的新剧种——“京剧”诞生了。从“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晋京,到京剧的诞生,。大约经历了六十年左右的孕育过程。
京剧有很大的国际影响,它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精粹。它不是土生土长在北京的地方剧种,而是在“徽戏”、“汉戏”的基础上,吸收“昆曲”、“梆子”、“弋腔”和诸多地方小调的精髓,又根据北京的语言特点,加以融化、衍变而成的“国剧”。
9. 最近有一部诸葛亮搞笑版挥泪斩马谡的视频很火,配音方言应该是武汉黄陂话,求大神发下观看地
配音是黄冈罗田方言,与黄陂话有点区别
这是一个罗田县胜利镇方言版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连接,刚又刷出来了,都听得懂吧
http://peiyinxiu.com/m/7EA5873112559FAC?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