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哪些是武汉的中心城区
武汉的中心城区包括七大区:江汉区、硚口区、江岸区、汉阳区、武昌区专、洪山区、青山区。属
武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境内盘龙城遗址有3500年历史。春秋战国以来,武汉地区一直是中国南方的军事和商业重镇。
(1)黄陂区域规划扩展阅读:
两宋时武昌属鄂州,汉阳、汉口属汉阳军。南宋抗金将领岳飞驻防鄂州(今武昌)八年,在此兴师北伐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武昌成为湖广行省的省治,这是武汉第一次成为一级行政单位(相当于现代的省一级)的治所。
清咸丰八年(1858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中增辟的11个通商口岸,包括汉口。1861年3月汉口正式开埠。在老汉口镇的下游沿长江先后开辟了汉口英租界、汉口德租界、汉口俄租界、汉口法租界和汉口日租界五国租界。
1998年9月1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黄陂县、新洲县,设立武汉市黄陂区、新洲区。至此,武汉下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东西湖区、汉南区、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13个市辖区。
参考资料:武汉-网络
㈡ 武汉市怎么划分区的
截至2017年,武汉市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东西湖区、汉南区13个行政区及武汉经济开发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武汉临空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化学工业区和武汉新港等6个功能区。
区下辖156个街道办事处、1个镇、1个乡。全市土地面积8569.15平方千米。
(2)黄陂区域规划扩展阅读
武汉历史沿革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16日,武汉三镇解放;同年合武昌市、汉口市和汉阳县城为武汉市,由中央人民政府直辖。
1954年,武汉市改为湖北省辖的省会城市。
1984年,设立武汉市汉南区;同年5月,武汉市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为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计划单列市。
1992年7月,武汉市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同年9月12日,民政部批准撤销汉阳县,设立武汉市蔡甸区,区人民政府驻蔡甸镇。
1993年,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开发区。
1998年9月1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黄陂县、新洲县,设立武汉市黄陂区、新洲区。至此,武汉市下辖13个行政区。
㈢ 黄陂前川西寺大道水塔和辛店之间未来有何规划
黄陂前川西寺大道水塔和新建之间未来有何规划?要是有规划的话,肯定就是要看当地的政府是怎样的一种规划战略战术呢。
㈣ 武汉具体的行政区划有哪些
武汉市下辖的13区,分别是:江岸、江汉、硚口、汉阳、武昌、青山、洪山7个城区以及回蔡甸、江夏答、黄陂、新洲、东西湖、汉南6个远城区;
以及3个由武汉市政府直接管理的国家级开发区(非行政区划):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俗称沌口开发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属洪山区区划)、吴家山台商投资区。
武汉,简称“汉”,别称“江城”,是湖北省省会、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级市和特大城市,中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也是中央军委联勤保障部队武汉联勤保障基地驻所。
全市下辖13个市辖区、3个国家级开发区,总面积8494.41平方公里,2017年常住人口1091.4万人,2016年全市城镇化率79.77%。 武汉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
㈤ 黄陂地区什么时候规划为武汉的
中华来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源陂县属孝感专员公署。1959年随专区并入武汉市。1961年,恢复原区治。1983年10月,划归武汉市管辖。1995年县治城关镇更名为前川镇。同年向上请示撤县设区。1998年9月15日,国务院同意撤销黄陂县,设立武汉市黄陂区,以原黄陂县的行政区域为黄陂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前川镇。
㈥ 黄陂区的经济
十三五期间,黄陂区抢抓长江经济带、武汉国家创新改革实验区,黄陂南部创建国家级新区,汉口北创建国家级自贸区等系列重大战略叠加的机遇,以打造中等规模新城和西部临空经济区、南部商贸物流区、北部生态旅游区、东部都市农业示范区为重点,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武汉四大经济板块中,大临空板块涵盖黄陂南部6个街道,大临港板块涉及黄陂区东南部4个街道。北部6个街乡为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
2015年,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77.6亿元,比上年增长11%,常住人口人均GDP为63402.85元,增长10.9%。全年公共财政总收入65.3亿元,增长0.7%,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8.3亿元,增长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0.29亿元,增长10.8%;固定资产投资627.22亿元,增长11.2%。
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28.7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54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3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0.98%、11%。
全区建成区面积达90.57平方公里。房地产销售面积与增幅均居全市第二位。民营经济占国民经济比重91.59%,增速为15.5%,均为全市第一。武汉首家区级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在黄陂开业。黄陂区入围2015年中国民企500强的企业有:卓尔集团(159位)、金马凯旋(326位)、康顺集团(375位),且均进入2015中国民营企业服务业100强,分别以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中国家俱cbd、武汉盘龙汽车城为中心,是名副其实的民企高地。 2015年,农业增加值114.16亿元,增长4.8%,农业产业化覆盖率达67.5%。
黄陂区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培育了黄陂芦笋、大棚西瓜、江城薯尖、梁港贡米、超甜玉米等特色品牌,占黄陂区种植面积的60%以上。黄陂重点发展三元猪、高产奶牛、黄陂黄牛等种畜禽,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以上。华中地区第一个的国家级台创园落户湖北黄陂台湾农民创业园。拥有湖北武汉国家级农业科技园核心区10平方公里。
2014年,黄陂年末耕地面积524.4平方千米(78.7万亩),山场90.5万亩,林地104万亩。形成12万亩蔬菜、10万亩茶葛、10万亩小龙虾、板栗8万亩、油茶7万亩、红栀子2万亩、花卉苗木5万亩等特色板块基地。黄陂是全国草莓和蜂蜜产量十强县区市。黄陂区是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精武鸭脖、武汉天种),省级龙头企业8家,四季美农贸城果蔬市场交易额突破100亿元。全区市级上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53家。 黄陂区确定“强推工业倍增,打造中部航都,建设生态新城”三大目标,全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型。黄陂处于《全国国土规划总体规划纲要》的首期重点开发和长江经济带的中心地段。落户投资黄陂区的世界500强有21家,落户的中国500强为81家。
2015年全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29.69亿元,增长13.04%。高标准建成工业园区40平方公里,其中31.6平方公里的临空产业园成为武汉临空经济区示范园区。工业投资330.36亿元,增长16.7%。工业企业发展到338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到308家,2015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91.43亿元,增长13.9%。工业用电量增长14.8%。建筑业总产值400亿元,增长26.18%。
黄陂以武汉临空经济区为龙头,同时大力发展武汉盘龙城经济开发区和前川新城工业园和汉口北现代工业园(含武湖台创园)。
临空经济区62平方公里(黄陂区西南):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程力专用车、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产业(新华光硅LCOS),通用航空产业(卓尔通用航空),珠宝产业(周大福珠宝文化产业园),新能源(汉能薄膜;武汉惠强),生物医药(翰宇药业)
临港经济区10平方公里(黄陂区东南):纺织服装产业(汉派创意产业园),农产品深加工(仟吉食品,汉口精武,许留山、雨润),新型建材产业(宝钢印铁,中航森瑞)
前川经济区10平方公里(黄陂区中南):高端装备产业(武汉中车,今创集团),机器人(武汉精华减速机),节能环保产业(武新电气) 2015,服务业增加值达180.6亿元,黄陂区已拥有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武汉百联奥特莱斯广场、万基国际广场、黄陂广场,木兰国际广场,红星国际广场六大城市综合体,不断完善黄陂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全国成立的首家淘宝商学院在黄陂区汉口北电商基地成立。黄陂区临空物流发展迅速,华中物流中心、CFD、武汉物联网产业园、华中企业城、武汉国际航空物流港等项目建成。
汉口北市场群建成面积1150万平方米,开业面积880万平方米,入驻商户6.4万户。电子商务快速发展,5300余家电商在网上交易,实现线上销售额50余亿元。汉口北被授予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全省内外贸结合商品市场试点。汉口北与阿里巴巴战略合作,携手共建“武汉产业带”。成功举办五届“汉交会”,累计交易额675.8亿元,稳居中部大型商贸展会之首。
2015年,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06.0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1.9%,其中,个人存款264.34亿元,增长15.7%。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224.4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7.14%。
汉口北商贸物流枢纽区被列为商务部重点推进项目,以四季美农贸城、五洲国际建材城、汉口北批发第一城、长江金属交易中心、金马凯旋CBD原辅材料市场、中国小商品网、汉口北酒店用品城、汉口北四季丰华副食品市场、文华国际家居饰品交易中心等为代表的一批大型专业市场,打造全国知名的专业批发市场集群。
㈦ 汉口北是属于黄陂还是武汉市区的
属于黄陂
㈧ 黄陂农村规划和发展
随着经济的搞活,部分农民走出家门,弃农经商,造成土地撂荒,而还有一部分农民延续传统的种植模式,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造成土地产出效益低下,出现了种地赔钱现象。平阴农民张尔滨在多年经营华信蔬菜合作社的过程中,敏锐地发现了这一问题,并通过学习外地经验,发动当地农民成立了民发土地托管合作社,合作方式灵活多样,可视托地农民的具体情况,采取全托、半托等多种托管模式。
土地托管合作社的成立,达到了多赢的效果:托地农民在每年享受固定收益的同时,可腾出精力经营自己的其他生意,还可为合作社打工,获得工资收入,而合作社在获得土地后,可发挥规模优势,发展生态高效农业,还可为半托农民提供深耕、播种、打药、技术指导等全套专业化服务,促进农业产业升级。据工商部门介绍,民发土地托管合作社是全省首家土地托管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