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为什么黄山、黄石、黄梅、黄冈、黄陂等地名集中出现在安徽至湖北一块
1、黄陂是4000年前盘龙城所在地以及古黄国所在地,而黄国始祖是姬姓来自于周朝分封的后裔。之所以叫黄国是因为黄国所在地大片沼泽水网密布,湖水常在梅雨季节后,常泛起一层黄色涟漪,薄薄一层如黄绸布,似乎是在水上蒙上一层黄皮,所以就称它为“黄陂湖”,黄国因此得名而不是因为黄帝得名。 黄姓大多来自黄国国姓以及春申君黄歇。
7、潢川是中华黄氏发源地,春秋称黄国,汉代为弋阳,盛唐时期叫光州,民国二年更名潢川。潢川和黄陂、麻城在古代同属于黄国。夏商时期,这里已建立了息国、黄国等诸侯国,号称千乘之国。春秋时期,这里被称为申国,春申君名字跟这个地名有关系。之所以提到潢川是因为建国前信阳地区属于湖北建国后划归了河南。
『贰』 黄陂是哪年县改成区
黄陂是哪年县改成区?
1998年撤销黄陂县,设立武汉市黄陂区。
黄陂县,1949年,隶孝感专区。1959年孝感专区撤销,隶属武汉市。1961年恢复孝感专区,仍隶孝感专区。
1983年划入武汉市至今。1998年撤销黄陂县,设立武汉市黄陂区。
2000年,《关于撤销前川街9个镇设立前川等9个街道办事处的批复》(陂政[2000]1号)。调整后,黄陂区辖9个街道、11个镇、3个乡。总人口1054046人,各乡镇人口: 前川街道 69726 环城街道 57904 鲁台街道 38031 祁家湾街道 53652 横店街道 72475 罗汉街道 46250 滠口街道 72224 甘棠街道 41145 天河街道 29957 姚集镇 57534 蔡榨镇 34717 王家河镇 41392 六指镇 49983 李集镇 45908 长岭镇 29016 土庙镇 44571 长堰镇 22313 泡桐镇 42400 研子镇 32109 三里镇 21709 蔡店乡 52747 石门乡 14212 塔耳乡 38862 武湖农场虚拟镇 37843 木兰山风景管理处虚拟镇 2484 大潭原种场虚拟乡 4882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www.xzqh.org
2001年5月,撤销环城街道、鲁台街道、甘棠铺街道、泡桐店镇、土庙镇、长堰镇、研子岗镇、石门乡;六指店镇改为六指街道,塔耳岗乡更名为木兰乡。
2004年,市民政局发文批复:经市人民政府同意,在原武湖农场范围设立武湖街道办事处,负责该区域内的社会行政事务管理,原武湖农场按企业进行运作。
【2004年区划一览(根据湖北地名网)】2004年底,黄陂区辖8个街道、6个镇、2个乡,43个居委会、591个村委会。2004年末总人口1117177人。
『叁』 湖北黄陂是什么时候被划归武汉市第一个行政区
1983年.
当年孝感县(现在的孝南区和孝昌县)改为孝感市(县级市),然后黄陂划给了武汉.
『肆』 为什么很多人只要说起到黄陂就感觉很穷很偏
因为黄陂有能力有本事有钱的人几乎都去武汉,或者外地打拼了
剩下留在黄版陂的要么是权老人孩子,要么是混得一般般的中年人
更多的,是更穷的乡下人往黄陂跑。以前乡下人都到黄陂玩,你自己去黄陂广场观察一圈就知道。现在他们也去汉口北玩。
黄陂人比较懒说真的,虽然我也是黄陂人,但你不能否认这个事实
黄陂一中年年不如新洲一中,上至教师领导,下至学生,都逃不脱干系。
黄陂没有什么强势的经济实力,几乎没有什么公司想落脚在这里,就是仗着人多物博,整天想着开发旅游业。开发了也不见得就开发得好,收费还高坑惨外地人。以前武汉人没事还去去木兰天池木兰草原什么的,现在武汉人一听说黄陂的什么木兰花海,云雾山,立马连连摆手,神情剧变,身为黄陂人心里要有数。
一个地名从来不能让别人感觉很穷很偏,但一个地方的人却可以。
『伍』 仅仅只是武汉的一个卫星城,为什么黄陂前川的房价可以过万
欢迎融创在黄陂前川之东建设长江文旅城,并不是因为经济的原因,而是希望用这个大项目冲击一下略显封闭保守的武汉北部小卫星城。
黄陂前川,在没有长江文旅城之前,只是一个小县城,居民以土著为主,由于地理条件优越,所以经济还算不错,但因为城市没有融入武汉,当地人眼界不怎么开阔确是肯定的了。
前川成为黄陂的首善之区已有千年历史了(南宋开始县城迁至城关),是武汉新城区中独一无二,名正言顺的千年古城,县城城墙原为土城,明代万历年间改为砖墙,清同治年间最后一次修筑,解放后扩建街道时逐渐拆除,可惜了,如果城墙还在,前川绝对是武汉最著名的古镇了,光靠旅游都可以养活不少人,但如今的前川人,如果进不了T制内,就只有外出打工的份,这告诉我们,历史其实也是财富。
长江文旅城建成后,其游客显然不会只局限于武汉人,湖北甚至中部地区的游客才是主流,当无数外地人涌入前川的时候,前川当然会发生变化,就如同武汉这十几年的变化一样,外地人会带来新的思潮,新的观点,新的产业,新的文化,这样,前川人才能走出同温层,重拾我们过去敢为天下先的勇敢精神。
前川住着确实舒服,空气好、治安佳,更关键是配套牛,太安逸了人的闯劲就不足,希望长江文旅城带来的外地旅客能改变黄陂人这种“小富即安”的惰性,让前川重拾往日辉煌,带动整个黄陂区的发展。
『陆』 黄陂为什么划给武汉
武汉市区的面积不够用了,要往外扩张了,需要土地,就把黄陂划给武汉现在的专江夏就是和例子属嘛,以前是武昌县,后来划给武汉改叫江夏区,现在光谷开发区都在里面了,好多项目都已经建到纸坊去了。以前穷的要死的江夏区,现在是大学云集,工厂林立,建设的热火朝天。黄陂划归武汉也是为了让武汉转移室内的工业和发展大型项目的
『柒』 为什么黄陂要叫黄陂
北枕大别山余脉、南濒长江的黄陂为武汉市新型城区。
黄陂古为荆地,春秋属黄,战国归楚,秦入南郡,自汉至南北朝,又分属时称西陵、安陆、石阳、滠阳、木兰、梁安、梁兴、黄陂、堡城等诸县中的二、三县,在宋至道三年(997年),现境域才统归始置于北周大象元年(579年)的黄陂县。1998年9月1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黄陂县,整县改设武汉市黄陂区,又结束黄陂县1420年的县治沿革。
黄陂置县也好,设区也罢,为名“黄陂”有何来由?以字释意,“黄”,或指颜色,或为姓氏,或有其他专意;“陂”,则为水圹、水边、山坡地等等。《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七有文称:黄陂“本汉西陵县地,三国时刘表为荆州刺使,以此地当江、汉之口,惧吴侵轶,建安中使黄祖于此筑城镇遏,因名黄城镇。”“黄”指“黄城”(今六指店街道寨上湾),“陂”指武湖,黄陂乃黄城与武湖之合称。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的《集古录》收录了(唐)侯喜复撰的《黄陂记》,《黄陂记》云:“黄陂在汝州,汝州有三十六陂,黄陂最大,溉田千顷,盖黄陂之由来也”,清同治《黄陂县志》也有此说。明清时的地方志又多将鄂东的黄冈、黄梅等带“黄”字的地名与春秋时期的黄国挂上钩,黄陂、黄冈、黄梅等同属黄国,黄陂地处武湖之滨,先民怀念故国,故名黄陂,“黄”又指黄国。
黄陂的来由,民间也有多说。上古,江汉平原是江河湖泽连片,江汉平原东隅的黄陂南境也为汪洋泽国。 民间传说古代先民驾舟拓疆殖域,船抵安陆为安全登陆之地,船抵黄陂则为黄土之坡。民间还流传黄陂县名系包公所改,将包公与黄陂牵到了一起。相传,黄陂曾称定远,包公坐定远审断“子打母”案时,在县北研子岗将打母之幼童研为黄皮。为警示后人,包公将“定远”改为“黄陂”。查勘史料,黄陂从未名为定远,包公也未到过黄陂,今区委、区政府驻地之北虽有定远村,村名也只是现代以传说定之。此说更只能是“戏说”版了。
『捌』 黄陂区的历史沿革
据在黄陂区长轩岭境内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文明遗址——采石场遗址证实,早在5万年前,就已有人类在黄陂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距今6000—4000年的新石器时期,以西陵国和“三苗”氏族为主体集团星布于滠水干支流域,历经大溪文化时期、屈家岭文化时期和石家河文化时期的更迭与积累。距今4400年的张西湾城址为武汉市迄今发现最早的城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型城址聚落。夏商属古荆州之域。
距今3500年的商代的盘龙城遗址,是长江流域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古城,被称为“华夏文化南方之源,九省通衢武汉之根”。盘龙城出土的94厘米长的大玉戈纳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被称为玉戈之王。
公元前980年,周昭王南征荆楚,建长子国,都城在黄陂前川椅子山遗址(今区档案局)。前655年起属楚国。秦,黄陂属南郡。
汉属荆州江夏郡西陵县。汉末黄祖于此筑城镇遏,名黄城。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魏王曹操在黄陂黄花涝置石阳县,为荆州江夏郡驻地。
南齐年间,为荣耀木兰故里,在黄陂北部的姚集大城潭设置木兰县。南朝梁武帝在湘州梁安县(今六指街道东城址)筑冶城。南朝梁普通四年(523年),在梁兴县鹿关城(黄陂区北)置北江州, 北周大象元年(579年)改为南司州州府驻地,并置黄陂县,系合黄城与武湖得名。
隋在黄陂双龙镇复置木兰县。唐初属南司州,为安昌郡郡府驻地。后属淮南道黄州。五代初属吴,后属南唐。
宋属淮南西路黄州齐安郡。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年),属湖广行省黄州路。明属湖广布政使司黄州府。清雍正七年(1729年)改属湖北布政使司汉黄德道汉阳府。 中华民国早期,废府改道,先后属鄂东道,江汉道、省直辖。自民国二十一(1932年)年起,先后属第二、三、四行政公署及鄂东行署。
1949年,黄陂属孝感专区管辖。1959年,划归武汉市,1961年划入孝感地区,1983年,黄陂再次划归武汉市管辖。
1998年,国务院同意撤销黄陂县,设立武汉市黄陂区,行政级别为副厅级,享有地级市经济权限,以原黄陂县的行政区域为黄陂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黄陂大道380号。
『玖』 湖北大悟县以前叫礼山县,后来一部份划为黄陂县,又叫黄陂。在夏店大悟山打胜仗后叫大悟县啦。。。
呵,我是黄石的,以前都没听说过湖北有大悟县,黄陂县再听说过,因为我有好几个同事是黄陂县的人。
『拾』 为什么别人说奸黄陂假孝感
是这样说的:奸黄陂狡孝感,又奸又狡是汉川。 真正的典故是:古时候有一个富家版翁有三子,大儿子的媳妇是权黄陂人;二儿子的媳妇是孝感人,三儿子的媳妇是汉川人。在一次家翁寿筵的时候三个儿媳妇准备送礼,巧的是她们准备的都是斗笠,于是,大媳妇就为斗笠做了个尖角以示区别,二媳妇就把斗笠的边就绞成花边型,聪明的三媳妇就把斗笠呢即做成了尖角又绞了花边。很得家翁赞许,分家产的时候当然就很明了了撒!所以流传了“奸”黄陂“狡”孝感又“奸”又”狡“是汉川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