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武汉的主要文化是什么
魅力武汉——武汉的历史文化
一、武汉历史
武汉市的历史是很悠久的,北效黄陂县有近几年才发现的盘龙城遗址,是距今约3500年前的商代方国宫城。三国时期,在武昌和汉阳筑有江夏和却月古城,唐代已是著名商埠,明清时为全国“四大名镇”之一。在中国近代史上,三镇遍布革命胜迹,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首义于此,现存有起义门旧址,武昌阅马场的红楼是当时的指挥中心,现存有孙中山的纪念铜像。最负胜名的景点有: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国务院首批命名的国家级风景区东湖,以五百罗汉、玉佛及悠久历史著称的归元寺,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古琴台等。
☆江城的由来
和山城重庆、蓉城成都、春城昆明一样,武汉市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别致的名字——江城。
也许大家要问:长江从上至下,流经了大大小小为数不少的城市,为何此称独钟武汉?其原因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武汉游玩,与史郎中在黄鹤楼上饮酒,边饮酒边欣赏音乐,喝到了兴头上,李白诗兴大发,于是题下一首诗,诗名叫做《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诗是这样写的:“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
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武汉人非常喜爱“江城五月落梅花”中的“江城”这一佳名,于是自号为江城人。除江城之外,武汉还有一些其他的名称,这些名称的来源反映了武汉地区的历史文化发展源源。
☆武汉三镇的由来
武汉有武昌、汉阳、汉口三镇,其发展的历史、规模、速度各有不同的特色。
武昌之名始于东汉末三国初,孙权为了与刘备夺荆州,于公元221年把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至鄂县,并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武昌之名是与今鄂州市互换的。从考古发掘来看,武昌在新石器时代的水果湖放鹰台和南湖老人桥、洪山区花山乡的许家墩和棋子墩等处,就是古人栖居之地。
旧时的舞场手工业发达,以造船、冶金、铸造钱币为主,武昌的陶瓷名叫影青瓷。另外,,在武昌最值得一提的事情就是黄鹤楼的屡次兴废,从三国时代至今已历十余次,每次重建都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反映出各个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汉阳一名的来历与汉水密切相关,古语“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古时汉阳在汉水之北,龟山之南,又因得日照多的地方也称阳,故名汉阳。
公元606年,即隋朝大业二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汉阳名称自此开始。唐代将县治移至汉阳市区后,才迅速发展起来。
汉阳,特别是鹦鹉洲一带,历来是长江中游商船集散的地方。唐宋元明各朝代,商业手工业很是繁华。同时,汉阳还是游览胜地,位于汉阳的归元寺是武汉市佛教丛林保护得最好的一处,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昌和汉阳筑城起始于同一时期,约有1800年历史。
历史上,汉口,汉阳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同步发展的。直至明代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汉水改道(汉水在历史上改道不下8次)从龟山北麓入江以后,汉口才独立发展,仅有500多年的历史。汉阳、汉口很早就筑有城墙,分别被当作过县治之所在。
汉口后来迅速成为一座新兴商埠,名声和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武昌和汉阳,,明末清初,汉口已与河南朱仙镇、广东佛山镇、江西景德镇并列为全国四大名镇,海外誉为“东方芝加哥”。汉口的港口贸易运输业颇为发达,成为我国内河最大的港口,有“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吴琪诗)状其景,“居民填溢商贾辐楼,为楚中第一繁盛处”。颇能反映其繁盛。清乾隆年间,汉口更盛于世,仅“盐务一事,亦足甲于天下”。
清朝末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905年在汉口修筑张公堤。这条堤对逐年降低后湖一带的水位,使荒湖野洲形成陆地,对起初狭小的汉口扩建面积提供了方便条件,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1927年初,武汉国民政府将武昌与汉口(辖汉阳县)两市合并作为首都,并定名为武汉。今天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合而成的“武汉市”,其历史只有74年。
☆火炉之成因
为什么夏天的武汉给人的感觉十分难熬?这是因为武汉地区江河湖泊众多,水域面积大,白天太阳暴晒,水汽大量蒸发,空气湿度增大,团团热气像一个巨大的罩子将整个城市罩住,一方面使地面的热量向空中辐射的速度减慢,室内气温持续不降;另一方面使人体表面不易散热,宛如桑拿室,故汗出如浆,闷热难耐,号称“火炉”。
2. 武汉黄陂有哪些土特产
武汉市黄陂区三大传统小吃
1.黄陂三鲜
黄陂三鲜是黄陂民间的传统佳肴,已经流传数百年。三鲜是鱼丸、肉丸、肉糕三样菜合而为一的统称。其也被叫做“黄陂三合”,三种菜可以放在一起做一碗菜而各有各的味道。三菜合烧,鱼有肉味,肉有鱼香,别有风味。三菜一碗,两金一白,上桌来,喜庆不少。我们把三鲜作为品评筵席的起码标准,有"没有三鲜不称席,三鲜不鲜不算好"之说。由于三菜中有鱼、丸、糕三字,鱼与余谐音,丸在当地方言中的音为圆,糕与高同音,人们便赋于三鲜以年年有余、家家团圆、步步高升的寓意,为图吉庆,年节必备。
2.黄陂豆丝
豆丝是用大米、绿豆等打浆摊成饼,然后切丝晾干而成。按传统惯例,豆丝是黄陂人必不可少的年货,每年腊月,家家户户做豆丝,飘出浓浓的年味。黄陂豆丝用纯天然野生葛根粉、精米、 黄豆、优质面粉、植物油等以传统手工工艺并结合现代先进生产工艺精制而成。野生葛根粉营养价值高,含有大量淀粉多种维生素蛋白质及钙铁锌硒等矿物质,是国家卫生部认定的药食二用植物也是一种传统中药材。黄陂豆丝它营养丰富、口味纯正、口感细腻有劲道,由主料大米黄豆配上绿豆、葛粉、山药、荞麦、芦笋等营养保健材料,采用纯手工操作,没有任何污染源,实属天然绿色食品。
3.黄陂手工糍粑
黄陂糍粑也是黄陂当地备年货时的必备美食。黄陂糍粑以糯米为主料,清洗浸泡后搁蒸笼里蒸熟,再迅速放在石臼里舂至绵软柔韧。趁热将饭泥切成小块儿,放入不同的模具制作成可大可小,文案各异的糍粑块,整齐摆放阴干即可。阴干后可浸泡在水中,能长时期保存。
3. 武汉地区有什么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特色文艺 汉剧
汉剧为湖北主要地方戏曲剧,也叫“汉调”,俗称“二黄”,辛亥革命前后改称“汉剧”。汉剧有上千个传统剧目,现存剧目仍有660多个,主要演出历代演义及民间传说故事。汉剧唱腔以板腔体的西皮、二黄两类声腔为主,兼有歌腔、昆曲、杂腔、小调等。西皮、二黄在传统演唱中,还有一些独具特色的专用调和特定腔。
楚剧
楚剧旧称“黄孝花鼓”、“西路花鼓”,1926年改名“楚剧”。流行于湖北,约有100多年的历史,是在黄陂、孝感一带的竹马、高跷等民间歌舞及鄂东的“哦呵腔”的基础上发展形成。原是人声帮腔,锣鼓伴奏。1920年进入武汉后,受到汉剧、京剧的影响,逐步发展提高,形成了“迓腔”为主的板腔、高腔、小调三大腔系。
评书
湖北评书是用湖北方言讲故事。由一人表演,只说不唱,以一块木头为道具,情节每到关键时刻,猛击一下醒木,听众为之一振,流布于武汉、沙市、宜昌等长江沿岸城市。湖北评书善于塑造玩弄权贵豪强于股掌之间的草莽英雄形象,风格幽默酣畅,语言流畅、华丽,描绘景物时常用韵律回旋有致的骈体,与叙述、对话时使用的生动口语辉映成趣。
大鼓
湖北大鼓与湖北评书不同,以唱为主,夹以说白,以鼓板为主要乐器,演员边击鼓边唱说,风趣幽默,通俗易懂。
4. 黄陂有哪里好玩的地方
木兰山
木兰山位于武汉市北部。海拔582.1米,为国家AAAAA级风景区、国家
木兰花乡
花海乐园位于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双泉村,占地面积1500余亩,与大余湾毗邻。距武汉市城区40公里。景区是集紫薇花,玫瑰花,薰衣草等组成的七彩梯田花海、户外婚纱摄影基地、木兰古战场马战表演、水上嘉年华等众多娱乐项目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旅游景区。
月亮湖(院基寺水库)位于武汉黄陂区明清古街背后,与木兰湖(夏家寺水库)和梅店水库相呼应,形成“日月星”三湖鼎立之势,该湖蓄水量1.08亿方,已经成为著名的湿地生态旅游区。
还有木兰古道、木兰康谷、武汉铭泰赛车文化旅游小镇、天寨沟、红岗山、银杏山庄等景区。
5. 黄陂区的文化
2014年,黄陂区共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3项、省级14项、市级16项,区级61项。享有“楚剧之乡”、“泥塑之乡”、“武术之乡”的美誉。黄陂“九佬十八匠”遍布五湖四海,素有“无陂不成镇”之说。民间文学木兰传说、曲艺湖北大鼓、和戏曲楚剧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陂泥塑、黄陂民间彩词、高跷故事亭子、黄陂榨油技艺等14项入选省级非遗保护名录,民间技艺黄陂三鲜等16项入选市级非遗保护名录。
木兰武术已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世纪80年代,黄陂区武术大家根据历史文献整理的木兰拳问世,被中国武术院正式确认为中国武术第130种拳种。
黄陂榨油技艺起于明嘉靖年间,在当地延续了400多年。已列入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陂木版年画为民间画匠、雕刻匠、印刷匠纯手工工艺制品,作品产生于一匠多艺制作或多匠操作而成的简易家庭作坊。
黄陂泥塑:唐贞观年间,泥塑艺人即开始塑制寺庙、观中供奉的神像。汉阳归元寺的五百罗汉和木兰山的神像就是它的传统代表作。归元寺五百罗汉是湖北黄陂王氏父子用九年时间塑成的。黄陂是中国的雕塑之乡之一。
湖北大鼓起源于湖北黄陂,是一种流行于武汉、孝感、鄂州和黄冈一带的说唱艺术,原名“鼓书”,又称“打鼓说书”、“打鼓京腔”等。1950年为“湖北大鼓”定名的鼓王王鸣乐先生就是黄陂人。半个多世纪以来,黄陂陆续走出了陈谦闻、张明智等几代湖北大鼓传人,把这种曲艺形式传承至今。2007年,黄陂的非遗项目“湖北大鼓”成功入选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楚剧是湖北黄陂、孝感一带的花鼓戏,原称黄陂花鼓戏、黄孝花鼓,西路花鼓戏。由民间划莲船等艺术形式演变而成。楚剧是湖北省代表性剧种之一,具有生动活泼、生活气息浓厚等特色。演出剧目,多取材于民间生活和传统故事。楚剧重唱工,特别是传统折子戏,多为二唱到底,唱腔用迟腔,优美动听。百余年来,楚剧久盛不衰,造就了一批遐迩闻名的名演员。李品三、李小安、江秋屏等。 黄陂话即武汉市黄陂区方言。属鄂东楚语系统,历史悠久,直白易懂,为武汉市非物质遗产。
黄陂话属北方方言的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交界处,兼有两个官话区的特点,有23个声母(包括零声母),41个韵母和6个声调,楚方言词遗存较多,保留了古汉语中古去声的声调特征。 2014年,黄陂举办木兰山登山节和全国山地户外挑战赛等导向性全民健身活动10项次,参加人数达18000余人。节庆活动丰富多彩,黄陂区还成功举办第四届木兰杜鹃花节、第14届木兰旅游文化节、第5届“汉交会”,首届武汉赏花节,木兰草原风筝节等活动。黄陂武湖建成湖北省现代农业展示中心等。
玩灯流行于武汉黄陂区特有的叫法,玩灯在黄陂是指集“舞狮、舞龙、彩船、竹马、黄陂长堰走高、鱼灯、蚌壳精”等于一体的一种庙会。牌子锣鼓、墨龙灯、竹马、高跷故事亭子都为黄陂特色灯会形式。全区270个行政村976个自然湾,有龙灯525条、狮子970个、彩船45只。
僵狮子是一种流行于湖北的武汉黄陂和孝感两地一带元宵节的民俗活动,是一种舞狮的游狮活动,尤其以武汉黄陂的僵狮子最为有名。
木兰庙会,每年农历八月初一,是木兰庙会的第一天。木兰庙会是木兰山传统民俗活动,其历史可上溯至南北朝时期,至今已有1500年历史。通常有十万香客游客参与庙会。
6. 武汉黄陂有哪些风土人情和特产
脉地湾萝卜
黄陂芦笋
黄陂荆蜜
黄陂豆丝
老面大包
八卦汤
木兰玉液
紫云英蜜
叶老瘪黄牛肉饼
老曹口水凉面
黄陂三合
7. 黄陂区的美食特产
1,油面
油面又名黄面、凉面。是湖北东部地区传统小吃,盛产于武汉市黄陂区、黄冈市、黄石市等地区,纯手工制作,无需油炸。
2,虾鲊
虾鲊为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东西湖区和孝感市孝南区、汉川市等地特产。为“黄陂区十大名菜“之一。经过“淘虾沥干、食盐腌制、专桶堆积、优质稻米、炒熟磨粉、3︰7(湖虾、米粉)拌和、佐料混合、凉干水分”等八九道工序10多种配料制成。
3,糍粑鱼
糍粑鱼是具有浓厚的湖北乡土气息的传统名菜,属于鄂菜系。是以鱼肉为主料,经过腌渍、晾干后煎烧而成的。在鄂东南地区人们食用“糍粑鱼”已是一种嗜好。
4,黄陂三鲜
黄陂三鲜是湖北武汉市黄陂区的地方传统名肴,属于鄂菜系武汉菜。已经流传数百年。三鲜是鱼丸、肉丸、肉糕三样菜合而为一的统称。
5,汽水肉湖北省的传统名菜之一,菜名里所说的汽水不是指常喝的碳酸甜饮料,而是蒸锅中的水受热蒸馏而产生的汽水。
8. 武汉的民间艺术
1、武汉剪纸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湖北雕花剪纸则从南北朝始,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流传至今。武汉剪纸从工艺制作特点来说应是湖北武汉刻纸或湖北武汉雕花剪纸。它源远流长,孕育于精彩绝伦的楚文化沃土,承“镂金作胜”、“剪彩为人”之古荆民俗造就了众多剪纸艺人,他们以刀剪代笔,剪刻并施,创造了湖北武汉雕花剪纸艺术。武汉剪纸作品刀随人意、形出于刀,运转自如,不露锋芒;形态生动,神情逼真,代表了汉派剪纸的风格。
2、 黄陂木版年画
木板年画分布于区北长轩岭镇张都桥村、周家畈、红耕村、罗汉街傅家大湾、易家湾、宁家店、杨保益湾一带30多个自然湾村,方圆约10平方公里区域。印刷作坊由2-3人到数10人不等,也有一湾数家作坊。木板年画工艺最早由长岭镇彭家畈村民于明洪武年间从江西过籍时带来。起于永乐12年(1414年)至今有590多年的历史,13世传至周汉章(清乾隆年间)时最为兴旺,在当地一带18湾中最为盛行,产品行销全国各地,并远销日本、朝鲜、东南亚各国。
3、木雕船模工艺
湖北木雕船的历史大约可追溯到汉代,经历代艺人不断发展,成了一种独特的工艺品。湖北木雕船种类繁多,古往今来,大江湖泊上来往穿梭的各种船只为木雕船艺术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被湖北木雕船艺人制作成各种供观赏的小型木船。如民间木帆船、古代漕船、画舫、龙凤舟以及民间灯会上的彩船等,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木船的特点。各种海船的造型美观别致,讲究装饰。画舫、龙凤舟的造型、纹饰则典雅华丽,显示出民间匠师的精湛技艺。
湖北木雕船除使用圆雕、浮雕、镂雕等传统技法外,还特别注重花纹装饰、镂空锼花和精工制模,不仅船体花纹清晰、匀称纤细,而且楼阁门窗、栏杆等处的花纹也处理得精细入微。
4、武汉泥塑
泥塑匠人将小泥人、小动物、小吉祥物、玩具等随手捏出,这些泥塑造型传神,深受大众喜爱。我市黄陂泡桐镇是著名的泥塑之乡,其作品特色突出,曾在全国举办展览。著名的归元寺罗汉塑像,就是出自黄陂匠人。近年来武汉“泥人李”、“泥人胡”等在省市民间工艺活动中也颇有影响。
5、楚剧
旧称“西路花鼓”、“黄孝花鼓”。1926年改用现名。它是大约在一百多年前,在鄂东流行的“哦呵腔”的基础上,溶合黄陂、孝感一带的山歌、道情、竹马、高跷及民间说唱等逐渐形成的。1922年楚剧逐渐接受京、汉剧及文明戏的影响,演员和音乐工作者开始了分工,唱腔上创造了〔打腔〕和〔起腔〕等腔调,剧目也开始变单出戏为本戏,并采用一些京剧、汉剧的道具。1927年前后,楚剧整理和创作了一些剧目,如《思凡》、《赶斋》、《赖婚》、《汲水》、《董永卖身》、《张朝忠》、《小清官》、《乌金记》等六十多个剧目,并编演了《费公智》、《父子归家》、《中秋画饼》等剧目。 近年编演的剧目有《虎将军》、《中原突围》等。
9. 黄陂区的名胜古迹
1、盘龙城遗址
武汉市黄陂区盘龙城遗址是中国早期城市遗址,时代一说为商代早期,一说为夏代,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盘龙城经济开发区叶店杨家湾盘龙湖畔。
2、鲁台山古墓葬群
鲁台山古墓葬群位于武汉市黄陂区前川街道鲁台村,属周代遗址,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滠水东岸的鲁台山西南,1977年底、1978年初发现。
3、双凤亭
双凤亭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鲁台山,占地36平方米,为纪念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颐、程颢兄弟而建。双凤亭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龙王尖遗址
龙王尖遗址位于武汉市黄陂区。明清山寨遗址。占地面积约1.5平方公里。周长12公里,分设东南西北四个寨门,寨墙由条石垒砌而成,平均高35米,最高处达45米,宽13~15米。
5、作京城遗址
作京城遗址属汉代古城址,位于黄陂区李集镇作京城村。遗址呈不规则“亚”字形,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为140米,残高2—6米,夯筑城垣顶宽约12米,基宽约30米,北、东、南三面有城门遗迹,城外有护城河遗迹。
10. 我想问一问湖北的民间艺术有哪些
1、湖北民间剪纸
2.黄陂木版年画
3.木雕船模工艺
4.武汉泥塑
5.楚剧
6.武汉面塑
7.糖塑
8.湖北刺绣
9.皮影
10.湖北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