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武汉黄陂 > 武汉黄陂打井

武汉黄陂打井

发布时间:2021-01-16 13:49:18

㈠ 养殖蛋鸡自己打井,需要向水利局交水费吗

这个一般是不需要的,蛋鸡养殖场一般要求是要建在郊区的,所以一般是不需要的,武汉华牧智能设备是为您蛋鸡养殖饮水的养殖设备。

㈡ 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实际可支配收入是多少

对于这样的事情,于这个扭曲的社会中,实在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千万别过想不通。作为一般百姓,生活再艰辛,忍受中还得去一天一天的过。既然是大伙儿提及到类似于什么GDP、消费指数、房价上涨幅度等等这些所谓的数据时候,听听也就罢了,更重要的是要在自己具体生活当中,学会用很基本的方式,去测算一下百姓们的生活水平等,都是怎样的一个基本状态。首先说说一般一个农民家庭的实际可支配收入。实际可支配收入,就是说这个家庭在刨除了一些成本之后,最后实际用于自己具体一般性生活的全部开支有多少。这部分开支,特别是对于农民家庭来说,主要是指油盐酱醋柴这些开支,包含了改善居住条件时建房开支的平均年分摊等基本生活所必须的那些部分。我叙说的农村范围,主要来自于两个地方,一个是本人生活周边的农村地区,二是来自于从小生活过的那个农村。先说说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生活收入的农民家庭。地点:武汉黄陂区滠水边农村时间:二〇〇九年因为现在农村有不少家庭是集体外出打工,实际农民单户家庭耕种土地面积,是扩大了,对于这样的一个事实,希望大家能够有所了解。目前还留在家里种地的农民,主要是有这么两类,一个是家庭内子女外出打工,土地留给老人来耕种,基本上以种点田混一个口粮为主;第二个是生活要求不是太高,也不想在外面受气,自己也是一个种庄家的好把式,种些田能够维持自己家的那份安稳的生活,就很知足了。一般来说,老人种田的亩数,不会太多,有个三亩左右,基本上就可以。五亩以上的田,他们一般也没有那么大的体力。那些紧靠县城很近的农村老人,能有一两亩地种,已经是很不容易的。稍微里县城远一点的农村(三里地之外),一般来说,那些靠种田的庄稼汉子,一个农户种上是亩田,还是可能的。有的地方里,可能多一点,也有的地方,可能要少一些,下面我们测算一个很正常的种田农户,就以十亩水田为测算基础。一年种两季。先说基本成本:一季一亩田的种子为十五斤左右,少的良种,也可以测算成十斤,我们就按最低量十斤来测算,双季稻谷十亩所需要的稻种,就得两百斤。每斤种稻假设是三元钱(合理的价格应该是粮食价格的三倍,不能超过五倍),则全年种稻所需要摊进去的成本,就是六百元。第二个算算化肥所需要的成本。现在种田,有机肥料用得很少很少,这倒不是说人们懒了,而是没有条件了。种水稻,每一亩单季得需要标准袋的化肥两袋。从二〇〇二年之后,国家重视农业是好的,可是化肥的价格还是上涨的幅度比较大,特别是二〇〇四年和二〇〇五年。为了好测算,我们现在假设每一袋化肥的价格是七十五元,两袋就是一百五十元,两季水稻每亩成本就是三百元,十亩的年总成本就是三千元。第三个是杀虫剂。不同的年份,因为气候等原因,虫害的程度是不同的,这其中年度差异比较大。因为现在都是一家一户种田,不像过去农村,集体经济时期可以一个大队、一个公社这么大的一个范围内集体灭虫,还可以采取大范围内生态灭虫的科学方式,而这三十年来,这样的事情,至少在绝大部分农村,已经不可能了。所以,用药量和打药的次数,都无形增加了。今天城里人吃菜之类的事情上别骂农民,那实在是迫不得已,没有农村生活体验的人,是感知不到农民面对日益受害情景的。我询问过,用效果好一些的农药(往往是毒性大一些、药性持久一些的农药),一年下来差不多在每亩三五十元左右。我们按照三十元来测算一年的支出,杀虫剂这一块的总成本支出大约是三百元。现在耕田、耙田的,有用耕牛的,也有用小型机械的,这很不好说。收割上十亩水稻,用不了多少工,夫妻两人,两天就可以将十亩稻田割完毕。脱稻有用机械的,也有用比较原始的方式,这也不好说。关键是插秧,目前大量还是用人工的方式,夫妻两人,一天下来也就一亩多一点,如果家里有一个半大一些的孩子(十岁以上),大致上一天可以插秧接近两亩,十亩秧田一周之内基本上可以插完。就我从小生活过的那个乡村,现在测算种田所使用机械成本是多少,不好做一个基本的测算,我觉得在人工与机械中,去寻求一个中间值,来作为一个定量,则每亩的成本支出,一年下来不会低于六十元的(这已经是比较低的)。就按六十元来测算,则全年使用机械成本的总支出,大约是六百元。公共水利设施,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彻底瓦解,三十年之后的今天,可以说是基本上损毁了。打井浇田,对于一个鱼米之乡,说出来是觉得很可笑的,可是有多少人能从这笑里深刻感触到人间的那深重的酸楚?这部分开支,目前还真不好测算,由过去依靠集体的那种“免费”方式,逐渐过渡到靠天吃饭,这种田浇水的成本到底在今天应该测算除了一个怎样的具体数目,已经比较难了。对于这样的一个不确定状态,我们就认为其成本开支为零吧。大的物质成本投入如上所说的之外,还有一些小农具之类的成本支出,这基本上都是按照平均摊派到每一个年度之中去的,这部分成本不算高,包含喷雾器、镰刀等农具,有个三五百的,也能说得过去,我们就按照最低的三百元来测算。这些成本合计到一起,种十亩稻田(双季),总计支出是四千八百元。按照目前的正常产量,双季稻的年均亩产量,基本上在一千五六百斤,好的可以达到一千七百斤,只要不太差,基本上也能保证一千四百斤。我们取一个比较高的,按照年均亩产量(双季)一千六百斤来测算,十亩就是一万六千斤。百斤稻谷出好一点的米,大约有六十五斤左右,出七十斤也不是说不可能。我们用一个高值,就认为每百斤出稻米七十斤。一般来说,农户家庭壮劳动力,年平均用粮每天至少得一斤半米,一家我们假设为四人,平均每天生活食用稻米六斤,全年就是两千一百九十斤,核算下来所需要稻谷三千一百二十八点五七斤。农村生活的人都知道,粮食的损耗是有一个数目的,一家一户的种田、收获和储量模式,其损耗要高,说超过百分之十,你可能不相信,那么我们就按照一个百分之三来测算,则将一万六千斤稻谷乘上百分之九十七之后,得到的实际数值是一万五千五百二十斤。除掉所必须最基本的留用口粮,则剩余的粮食,大约就只有一万两千三百九十一斤。农户家庭,养鸡养鸭的,需要点粮食。养猪稍微多上那么一头两头的(一般农户一年也就养一头),这增加的用粮开销,也是需要的。这些粮食开销有多大,也不好精确推算,虽然说这是在消耗粮食,其实在经济上是一个转化的过程,测算时少一点多一点,对于这个家庭的实际收入,小范围内影响不是很大。我们假设这个家庭用于养牲畜的粮食用粮是两千三百九十一斤,单位粮食转化之后所获得的价值是三元。下面,我们就可以推算这个农户所获得的收入情况了。一万斤稻谷,有两种售卖价格,一个是国家最低保护价,一个是市场价,我们取国家最低保护价稍微高一点的来测算,设定为每斤(不分早稻和晚稻)售卖价格是一元钱,则这家农户售粮所获得的收入,就是一万元。通过粮食转化所获得的收入,为两千三百九十一斤乘以三,得出的收入是七千一百七十三元。将三千一百二十八点五七斤稻谷,折算出稻糠是(三成测算)九百三十八点五七斤,按照稻谷价格的三分之一来测算,则其收入是三百一十二点八六元。总计三项毛收入,算出来是一万七千四百八十五点八六元。扣除前面所测算的生产直接物质投入成本,则该农户种田十亩的年可支配收入为一万两千六百八十五点八六元。一个四口农户家庭,其人均年可自由支配的收入数,就是三千一百七十一点四七元。测算了一个种田农户的年人均可自由支配的年收入之后,我们看一看一个外出打工的农民家庭,其收入该是多少。这方面的调查,我在自己生活的这个城市范围内做过调查,遵纪守法、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以出卖自己劳力所获得的收入,调查中所掌握的数据,以二零零八年年底到二〇〇九年年初这一时段,得出一个基本的农民预期数目,在扣除了路程往返费用、十个月左右的伙食费、月基本开销(抽烟等基本生活开支)等之后,一个男壮劳动力企望的正常劳动收入范围,基本上在一万三千元左右,而女壮劳动力的收入范围,基本上在六千到七千元范围内。我对两口子都来城市打工的农民家庭做过一个基本调查,以体力劳动为特征的外出务工者,一年下来,能保证有个两万元,他们基本上感到满足。目前外出打工的农村劳动者,岁数稍微大一点的(三十五岁以上),基本上都愿意跟着那些能拿到工钱的老板(一般是他们当地附近的人)干活。这其中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感情上来说容易交流,二是拿工钱的方面比较牢靠,三是外出打工受骗的几率要少很多,四是打工长了之后队伍相对比较稳定,五是外出打工相互照应比较好、安全性强。这些外出打工的两口子,孩子有跟着自己的,也有留在家里由老人等看管的,情况不一定。他们原先的土地,基本上由老人或者自己的其他亲戚在耕种。总的来说,外出打工挣的钱,要比在家里种田,大多数情况下,要高一些,特别是那些耕地少、条件艰苦的地方,外出打工与种田的差别,就更大。我这里举一个自然条件相对要好的农村家庭,种田状态中年人均可自由支配的收入一般最大能有多少,也根据自己所生活这个城市里对外出打工者的调查,说明中国农民的实际收入,并不是很高,人均能有个三四千元的收入,对于大多数来说,已经是有很大满足了。只有深知人们生活的艰辛,才能在随后的分析中,知道这个浮华的世界,钱都到了什么地方去了。

㈢ 以自立为主题的作文 600字

1、当我听到老师说到老鹰的故事,我感触很深。说的是鹰妈妈与宝宝的事,老鹰为了能让小鹰们能在这个竞争的世界生存下去,两次忍痛割爱,第一次是扔掉孩子们的窝草,孩子们只好站在鸟窝边上,但鹰妈妈仍不罢休,一下就把孩子们推下了鸟窝,鹰儿无可奈何,只好用力地扇动它们翅膀,最后它们学会了飞翔,自由自在地感觉真好!我想它们的感觉肯定是这样的,我又想无论谁听了这个故事都会有所体会的。而我,却想到了“自立”这个词,我很早以前就听小学老师讲过了,但那时却朦胧得只知道“自”的读音,而现在,我却有了更深的体会,更深的了解。
飞翔代表着自由,自由是多少人向往的名词,但不一定每个人都是自由的,就像喜爱的人不一定能得到一样。所以我们只有向往的权利,而没有占有的权利。我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但由于各种因素,我终究会失去。而自立却不一样。每个人都需要它,最终还要感谢会飞翔也是自立的一个表现。小鹰尚且能够学会飞翔,而我们呢?何况我们还是一个人,一种最高级的动物,我们为什么不能自立呢?我们现在的学生,个个是家中的娇公主、贵公子,一点儿自立也没有,最终会成为一种惰性,从而失去生活的本能,所以我们要从小开始养成好习惯,长大后才能在这个人才济济的团体立足。
自由自在的生活谁不想拥有,但它只是暂时性的,而自立却不同,它是永久性的,我们只有从自立的生活中寻求自由,才能生活得好,让我们的生活变充沛起来吧!

2、 动画片《小糊涂神》主题曲末尾两句话是:“不叫爸,不叫妈,口渴打井得自己挖。”这里蕴含着一个深刻的处事道理——自强、自立。
“自立”是一种精神,。重视利用外在条件,更重视严格要求自己,不注重侥幸,不依赖别人,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凭自己的劳动而生活这才是真正的自立。
“自强、自立”的处事态度历来为人们所称赞,而那些无所事事,完全依靠父母或外援过日子的人,向来为人们所不齿。
唯有自立自强,才能赢得尊严和权力,一个国家是如此,一个民族是如此,一个人也是如此!任何时候都要把命运抓在自己手里,中国有句老话:“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别人,甚至交给某一个两个人,自己一点也不动脑筋,只是相信别人,那太危险了。”
“自强,自立”要依靠自己的实力,无论外界的条件多么美好,自己不努力,依旧是做无用功。一位著名的科学家说的好:“若每位子女都依赖父母的成就而“苟活”,恐怕这世界会退化到比原始社会还要昏暗混沌的环境中去”
“口渴打井得自己挖”愿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乘着“自强、自立”的帆船,驶向幸福、美好的彼岸。

3、一次,我在某学校门口耳闻目睹了这样一件事:一位母亲将一袋食品和一个纸袋递给了女儿,说:“这是你爱吃的东西,还有刚刷好的鞋。”女儿也递给母亲一包东西,说:“这里面有件脏衣服,它的扣子掉了,洗好后别忘了给我钉上。”

在孩子们的心中,父母就像是一堵永不倒塌的墙。可是,没有哪一个人永远做孩子,也没有哪一个人永远站在家庭的屋檐下。踏入人生,离开父母的港湾,离开亲友的帮助,是人生的成长之路。我们必须学会独立。

生活上需要独立。我们现在还没有成年,暂时不需要自己去打工养活自己,但我们最基本的独立本领就是我们能够自理,管理好自己的零用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煮饭等等。成年后,就要懂得自力更生,自己养活自己。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真正懂得教育孩子的家长,给予孩子的绝不是万贯家财,而是一笔独立自强的精神财富。”美国五百家大公司之一的总裁斯坦利先生是世界巨富,他让孩子懂得如何理财,如何赚钱,如何对待金钱,同时告诉孩子,自己辛苦挣得的钱是最珍贵的,要学会自己独立。

学习上需要独立。当今有很多学生并不把学习看成是自己的事,经常要父母监督着、责备着来学习。有的人埋怨自己的父母不是大学生,自己比别人落后就觉得理所当然,但其实,学习最终还是要靠自己。诚然,古今中外“将门虎子”屡见不鲜,居里夫人的女儿是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三苏同是“唐宋八大家”……他们从小就受到父母的熏陶,使他们对某门学科产生兴趣,这是他们成才原因之一。我国数学家张广厚的父亲是个目不识丁的矿工,家境贫寒,然而张广厚在艰难中自强不息,靠自己的努力,刻苦攻关,在数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可见,他们的成功绝非靠父母遗传,而是靠自己的努力。常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父母、老师给我们指明方向,指出学习方法,他们也不可能一辈子伴随着我们走,进一步地学习、钻研就要靠自己了。

工作上需要独立。俗语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但这句话,在现在的社会中已经不大适用了。当今社会需要竞争,需要真材实料,需要DIY(自己动手做)人才,那些“走后门”的人已经没有什么地位了。在工作上独立,就要懂得自己找工作,靠自己的力量步步高升,善于在领导面前展现自己的才华,不整天哀叹怀才不遇,独立自主地完成任务,独立解决困难,勇于尝试等等。要如雨果所说:“我宁愿靠自己的力量,打开我的前途,而不愿求有力者垂青。”要相信“我就是我自身的主宰!”杨澜读大四时去应聘央视主持人,面对如林的强手,她毅然对评委说:“不管你们选不选我,但我今天一定要把自己表现出来。”她也确实这样做了,结果,她击败了众多强手,如愿以偿。宋代著名散文家苏洵曾将自己精心撰写的22篇文章拿给翰林学士欧阳修看,得到了欧阳修的赏识,并将其推荐给朝廷。

记得拉美国家有一句谚语:“自力更生胜过上帝的手。”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抚养,社会的哺育,老师的教导。不过,这些都是外在的因素,学会独立才是关键。一个人在有利的条件下重视独立能力、严格要求自己,才能迈向成功的彼岸!

你自己组合组合吧!!!应该能交差了.....

㈣ 武汉有哪些遗憾消失的湖泊

武汉50年"蒸发"89个湖泊
您知道,享有“百湖之市”美誉的武汉还剩多少湖泊吗?您了解,江城这片“梦里水乡”现存湖泊的面积吗?权威部门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武汉城区湖泊由建国初的127个锐减至目前的38个。社会各界大声疾呼:保湖治湖,刻不容缓!

“湖泊是地球妈妈明亮的眼睛”,曾经,武汉市内数百个大小湖泊星罗棋布,遍布三镇,武汉当之无愧地被称为“百湖之市”,湖泊成为武汉市民的骄傲。

然而,武汉市水务局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近30年武汉湖泊面积减少了228.9平方公里,50年来,近100个湖泊人间“蒸发”,杨汊湖、范湖等耳熟能详的名字仅仅成为带“湖”字的符号。目前中心城区仅存的38个湖泊,仍面临着继续被侵蚀的危险。

我国湖泊与水资源环境研究领域权威专家、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金伯欣等专家认为,武汉湖泊数量减少、面积锐减,既有特殊历史背景下围湖造地、围湖养鱼的“历史之殇”,也有因城市建设需要而填湖占湖的“发展之殇”,更有屡禁不止的违法填湖的“现实之殇”。

武汉曾经优于水,如今却忧于水。面对严峻的湖泊保护形势,武汉市长阮成发在多次重要会议上大声疾呼:“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湖泊!”“要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来治理湖泊,保护湖泊!”金伯欣教授也呼吁:“政府当需铁腕治湖,市民也应主动保护。”

武汉在湖泊保护方面也做了诸多努力,出台《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实施“一湖一景”、“清水入湖”、“大东湖水网”等治湖工程。但是,一方面在花巨资治湖,一方面湖泊却在继续遭到侵蚀与破坏。

本报记者历时两月,就此进行深入调查采访,为您讲述武汉湖泊的命运变迁,展现湖泊保护的历史、成绩和难题,探寻湖泊保护的对策与良方。

30年来武汉湖泊减少34万亩 半世纪吞掉近百个

浩浩长江奔腾而过,数百湖泊星罗棋布——武汉,因此被称为“江城”、“百湖之市”、“梦里水乡”。这是这座城市的骄傲。

而在今天,人们为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而欣喜的同时,也为湖泊保护的严峻现实而忧心。来自武汉市水务局的资料显示:上世纪80年代以来,武汉市的湖泊面积减少了228.9平方公里(1平方公里等于1500亩,合343350亩——编者注)。近10年,武汉中心城区湖泊面积由原来的9万余亩缩减为8 万余亩,净减少面积数千余亩。

再往前看,建国初期,武汉市7个主要城区大小湖泊就达127个,目前仅剩下38个,总数已不及50年代初的1/3。这意味着,近50年来,共有近百个湖泊已经消失。譬如我们耳熟能详的“杨汊湖”、“范湖”,水已不见,只留下一个带“湖”字的地名。“一座湖泊是城市的一双秀目,一窝笑靥,一只美脐。”著名作家刘醒龙曾如此抒发对湖的眷顾。现实却是,曾经清洌甘甜、捧之即饮的湖水,不少已变得污浊脏腻,甚至臭气扑鼻,垃圾遍布;碧波荡漾的水面一片一片遭到蚕食,变成繁华的街市、宽阔的马路和成群的楼宇——这几乎是武汉市主城区湖泊近30年来共同的命运。照此下去,武汉的明天还会有湖泊吗?

三镇

曾经的梦里水乡

碧水连天,荷叶连连,飞鸟蹁跹,群鱼戏水,草长莺飞,夏可摘莲花,捕虾蟹,戏清水;冬可采湖藕,观飞鸟,尝鱼鲜。这不是画家笔下的画图,而是老武汉人记忆中的真实图景。

史料记载,1635年和1904年分别修筑袁公堤和张公堤后,武汉成为水上闹市,“帆樯林立,商贾云集”,茶楼客栈,鳞次栉比,绿荷红莲,乌梢青柳,亭台水榭,倒映水中,水乡风情,秦淮不及。

在武昌城内,原有九湖。蛇山以南,今解放路东西各有一组湖泊。今人民电影院附近的菱湖,是旧两湖书院的外湖,今花堤街即为菱湖的拦水堤,在堤的北端经平湖间出江,南与都司湖、东与西湖均相连。两湖书院的内湖为都司湖,沿湖原来建有水阁、凉亭、长廊,风景宁静宜人。

街东则有西湖和歌笛湖。西湖原有湖上花园,绿柳成阴;歌笛湖,因湖中芦苇薄膜可做笛簧而得名,位于水陆街与紫阳路之间,现仅存歌笛湖街巷名称。如今幸存下来的紫阳湖就位于其东侧。另外,位于水陆街巡回岭和清真寺街附近有教唱湖,曾为楚王府歌伎集中的地方。

这些湖泊连成一片,这片湖区就是古南湖。古南湖外与长江相通,各个子湖之间的湖堤即为街道。从蛇山俯看下去“荷叶弥望”,莲香扑鼻,黄庭坚曾有诗云“凭栏十里芰荷香”。古南湖随着旧武昌城从蛇山北扩展到山南而包入城内了,现在的南湖指城外的赤栏湖。

此外,今紫阳路北,复兴路和烈士街之间曾有弯把湖。凤凰山以北,中山路以南得胜桥、西城壕街一带原有应山湖。旧城西北外筷子街附近有筷子湖。而如今,这一带除沙湖外,这些小湖均已不复存在。当时的沙湖水域可达青山港,与长江直连可通船。

汉阳的湖泊除了古郎官湖和今莲花湖外,最著名的要数月湖了。月湖的范围原来从梅子山向东在龟山北麓直达江边。龟山、梅子山凸出湖中,古琴台、崇福寺、钟楼、文昌阁等建筑,仿若西湖风景。汉阳西南郊,今武汉动物园一带,还有马沧湖、墨水湖,有港直通汉阳县诸湖,如官湖、刀环湖。再南还有太子湖。往西在汤家山和扁担山之间有龙阳湖。在汉南区还有银莲湖、沉湖等诸多湖泊。

汉口中山大道西北边原来都是湖泊,统称“后湖”,包括牛湖、西长湖、鲸子湖、十八淌等众多小湖泊。在张公堤未修筑之前,从江汉路一带,可直接乘船经后湖达黄陂、孝感。后湖风景优美,曾是骚人墨客、往来商贾的游乐之地,被称为“潇湘湖”。在今建设大道和青年路的夹角上有一西湖、北湖,建设大道以南还有罐子湖等多个小湖。在汉口西北,原有一片面积为40万亩的水面,泛称东西湖,其中又有小湖猫儿湖、桑台湖等。

即使是在五六十年代,从空中俯看,大小百余个湖泊,如形态各异的珍珠镶嵌在江城大地,勾画出武汉梦里水乡的风韵情致。

蚕食

大片湖泊变陆地

来自湖北省测绘局不同年代的航摄影像和地图,直观而清晰的反映了大片湖区、多个湖泊渐遭蚕食,由水域变陆地,从梦里水乡到繁华街市的变迁过程。

这些权威影像资料显示,上世纪80年代初,汉口发展大道以北、张公堤内外,绝大部分是成片的湖区,发展大道以南的核心城区亦有多个大小不等的湖泊;汉阳的墨水湖西南,亦是大片湖区,较大的包括墨水湖、南太子湖、北太子湖、龙阳湖等众多湖泊,其它小湖泊更是星罗棋布;在武昌,则有东湖、南湖、沙湖等几个主要湖泊,水域面积几乎占到武昌城区版图的一半。

而到2000年前后,发展大道以北,以汉口火车站、杨汊湖小区为中心的大片湖泊已遭填占,常青花园、民航小区、杨汊湖小区、桥苑小区、汉口火车站、民航管理局等在这片湖区上拔地而起。汉口中心城区内的多个小湖泊已经消失,仅剩下北湖、西湖、菱角湖等几个小湖泊;汉阳中心城区星罗棋布的众多小湖泊大多已经消失,墨水湖、南太子湖、龙阳湖、三角湖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缩小;武昌的沙湖、东湖及南湖面积剧减,青山公园旁的戴家湖、水果湖附近的茶叶港已经消失,晒湖、四美塘已变成了小水塘。

现如今,又过10年,发展大道以北,张公堤以内的大片湖区已几乎消失殆尽,百步亭花园等多个大型小区成片崛起,城市道路密如蛛网;墨水湖与南太子湖的连通港大片水域已经消失,墨水湖南路以南墨水湖的一部分消失,连接墨水湖、龙阳湖、南太子湖的湖汊、河港因为城市和道路建设全部遭填占,几大湖泊的联系被完全截断;沙湖、南湖变得更小。

专家学者和勘察部门的调查研究结论,与上述影像资料基本一致。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卢新海教授与其弟子曾忠平博士,曾作过专题调查和研究分析:从1991年至2002年,仅这11年时间里,武汉主城区湖泊水域消失近25%,遭蚕食的湖泊面积近40平方公里,年均减少近4平方公里。其中,汉口湖泊的减少率达最高,达29%,而武昌由于湖泊的总面积较大,减少的湖泊面积总量也就最大,达23平方公里,居三镇之首。另外,汉口的后襄河、北湖、菱角湖、鲩子湖,武昌内沙湖、水果湖、晒湖、四美塘等8个湖泊面积急剧减小,减少幅度超过35%。

来自勘察部门的调查数据同样令人触目惊心:1996年,勘察部门对汉口中心城区的5个主要湖泊进行了调查,1995年,汉口湖泊面积比1980年共减少550亩,平均减少率为44.06%,其中最高的达66.9%。

城市在建设,湖泊在变迁。“回过头来看,武汉的发展史,其中一部分是填湖史。”武汉市水务局一位官员称。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副所长杜群教授、华中师范大学环城学院副教授张毅两位专家,对这一观点亦表赞同。《武汉地理信息蓝皮书》披露,截至2006年底,武汉市城市建设总面积从1986年的 220余平方公里,增加到455余平方公里,整整扩大了一倍有余。与此同时,上世纪80年代以来,武汉市的湖泊面积减少了228.9余平方公里,仅近10 年,武汉市中心城区湖泊面积就由原来的9万余亩减为目前的8万余亩。这其中经合法审批填湖占53.3%,非法填湖占46.7%。

武汉人为之自豪的东湖,20年减少了1094亩,相当于减少了现在的12个汉口西北湖。武昌区的晒湖,现在已变成了干涸的小泥塘。

武汉市水务局湖泊保护处副处长周承甫介绍,汉口火车站、建银大厦、建设大道、中山大道、西北湖广场、武昌友谊大道、南湖大道的建设无不是大面积填湖所建,中心城区所有湖泊周边近几年拔地而起的楼群,也有以牺牲和破坏湖泊资源为代价开发的,填占湖泊所建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更是数不胜数。许多城区“从无到有”:东西湖区、后湖片区、吴家山、金银湖地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关山、庙山一带。

禁止填占湖泊的呼声不绝于耳,填湖的行为却从不曾止息。周承甫说,湖泊保护部门每年都要处理少则十几起,多则数十起填湖事件。到目前为止,有关填湖的举报仍然是老百姓反映的湖泊问题中最多的。

湖殇

近百个湖已消失

与湖泊面积大量减少对应的,是湖泊数量的锐减。

曾经是梦里水乡的武汉,数百个湖泊,我们不可能一一历数。但来自武汉市水务局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全市中心城区现存的湖泊只有38个,湖泊总数已不及上世纪50年代初的1/3,而在建国初期,武汉市城区登记在册的湖泊总数为127个。

在消失的那些湖中,“杨汊湖”、“范湖”只留下一个抽象的名字,一个空洞的地名,更多的大小湖泊甚至连名字都没留下,永远消失在岁月的河流中。

目前纳入管理的38个湖泊,情形也不容乐观。据统计,1995年以来,这38个湖泊的总水面减少了1083公顷,相当于25个沙湖的水面消失了。汉口的竹叶湖、武昌的晒湖已严重淤塞,几乎看不到水面,如果不进行抢救性保护,它们将同杨汊湖、范湖一样,不可避免消失的命运。“百湖之市”面临的现实,并不仅仅是湖泊数量和湖泊面积的减少。这座因水得名、因水而优的城市,如今还面临着巨大的治污难题。“面积的剧减和数量的锐减,使污染状况进一步恶化。就像同样一滴墨水,掉进一大盆水里和掉到一小杯水里一样,污染程度是完全不一样的。”武汉大学教授杜群打了一个简单的比方。

据环保部门对武汉湖泊的水质监测,全市没有一个湖泊的水可以直接饮用,主城区的绝大部分湖泊已不适合游泳,甚至养的鱼人也不宜食用。而在建国初期,武汉市90%的湖泊的水可直接饮用。“武汉的明天还会有湖吗?”这并非杞人忧天的一个问号,而是关于武汉湖泊命运的真切忧思

野芷湖边的工地 记者程铭摄

武汉多个湖泊被填埋 沙湖已由郊区湖变城中湖

从碧波荡漾的湖泊到高楼林立的街市,湖泊的消亡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历程?连日来,记者对武汉的多个湖泊进行了现场踏访,湖泊消失的命运发人深省,幸存湖泊的生存状态让人担忧。

那些已经消失的湖泊

杨汊湖是近20年来较早消亡的湖泊之一。80后、90后的一代武汉人大多已经不知道,今天这个以“湖”命名的地方,曾经是一片湖区,因为杨汊湖早在他们出生前,就流干了最后一滴眼泪。

行走在杨汊湖的大街小巷,如果不是亲耳倾听这一带老居民的述说,我们也无法想像,这片处处车喧马闹、房屋鳞次栉比的现代都市,曾经是一片宁静的湖区。

在杨汊湖小区的背后,有一片城中村,大多杨汊湖的老居民就住在这里。

73岁的金银香婆婆是汉口杨汊湖的老居民,50多年前从新洲嫁到杨汊湖村后,就一直生活在这里,见证了杨汊湖从浩渺水域向繁华街市演变的历程。

“那时候,只有十几户人家居住在湖边,我们到汉口赶集都是划船去,当时这一片都是湖。”金婆婆说。

虽然说不清杨汊湖具体的大小,但居民告诉记者,东至姑嫂树路,北至张公堤,南至发展大道路,西至常青路,都属于杨汊湖的区域,几近于今天南湖的面积。

金婆婆告诉我们,当时的杨汊湖水非常清澈甘甜,他们的生活饮用水都是直接从湖里挑,稍稍沉淀就可以直接饮用和用来做饭。

“当时杨汊湖的藕和鱼都非常有名,产量也非常大,我老伴秋冬季节,一天要挖900斤藕。”金婆婆说,“70年代末、80年代初,村里把湖区的水域分成一片一片,分给村民们养鱼,我们家分了几十亩,后来整个湖区就被分成大大小小若干个湖塘,搬到这里的人也越来越多,许多湖塘就被填了建房子,修马路,水也不能喝了,家家户户就打井。80年代,杨汊湖还有几个湖塘。但没过几年就全被填平了,建起了小区。大约20年前,这里就连一个小水塘也不复存在,杨汊湖仅仅成了一个地名,现在杨汊湖一片居住的人,绝大多数都是从外地搬来的。”

金婆婆说:“那时候,一盒‘游泳’牌香烟,就能从汉口换来一车渣土,其至不用花钱,也会有人把汉口的垃圾拖到这里,倒在湖中。”杨汊湖就这样,在极其廉价的填湖造地的大潮中,日渐消瘦直至消亡。“多好的湖,多好的水啊,都被填光了,一点儿也没剩下。”金婆婆不无遗憾地说。

相比之下,作为城区消亡湖泊的另一个代表——范湖则要晚一些。从省测绘局1995年的航摄影像中,记者还能清晰地看到范湖,如一块不规则的璞玉,镶嵌在城市的中央。而到2008年,范湖已经完全消失,淹没于大片大片的房子中。一直在范湖边生活工作的清洁工康师傅告诉记者,范湖被填没就是最近几年的事情。前两年,随着范湖的开发热潮,范湖大面积遭填占,变成一个小塘。现在这个小塘被填没,建起一家钢材市场,范湖从此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短短几年,范湖就从一个湖泊变成了一个都市中心。采访中,提起范湖,许多居民只记得正在兴建的范湖地铁站、即将崛起的第一高楼,而忘了它曾作为一个湖泊的存在。

那些日益消瘦的湖泊

因为大面积遭填占、严重污染和淤塞,曾是仅次于东湖的第二大“城中湖”的沙湖,成为近几年来关注度最高的湖泊之一。

10余年前,湖北大学沙湖之滨的琴园,柳岸湖堤、亭台水榭曾给记者的大学时代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捧一卷书,或坐于滨水的石条凳上,或半躺于堤岸的草地上,听水拍岸堤,看鱼戏水面,宁静致远,虽置身闹市,却犹处远郊。

10余年后的今天,当记者再次踏访这里时,已人是景非:离琴园尚有数十米之遥,污水的臭味就已扑面而来。琴园园内,两个面积达数十亩的池塘油黑一片,水面上不停地泛着气泡,其中一个池塘大半被填,泥土和垃圾、树叶还在向水面延伸,池塘水面上的曲廊亭榭只剩下残迹。

从小在沙湖边生活的王志铭对于湖泊,特别是沙湖有着特别深的情结,几年前,因为不忍看到沙湖越填越小,他多次深夜只身拦停填湖的运土车。王志铭也因此被称为“护湖义士”。

采访车行驶在秦园路、友谊大道和公正路这几条曾是沙湖水域的道路上,王志铭指着湖边越来越多向湖心侵袭的楼宇,向我们讲述着沙湖的历史和日益消瘦的面容:

沙湖位于武汉市武昌老城区东北部,东邻中北路,南至小龟山,西抵粤汉铁路线,北达徐东路,曾是武汉市区内环线内最大的湖泊,也曾是武汉市仅次于东湖的第二大“城中湖”。史料显示,明洪武年间,沙湖面积有将近万亩的规模。1900年,粤汉铁路的建设,将沙湖人为地一分为二,分别为“沙湖”(又称 “外沙湖”)和“内沙湖”。上世纪60年代末,沙湖水域尚有3200亩左右。到了90年代,为了修建长江二桥而拓宽中北路、徐东路,部分沙湖水面被填。而近10年来,随着友谊大道的修建和周边的房地产开发热潮,一些单位盖办公楼,几乎填占了沙湖的一半水域。

“我记得小时候,冬天,沙湖上结着很厚的冰,成群的水鸟就在湖边的冰面上觅食,我和小伙伴们悄悄走近时,鸟群轰地一声飞起,遮天蔽日,非常壮美。那时候,沙湖的鲇鱼非常肥美,上世纪60年代远销香港。藕从湖里挖起来,就着湖水洗洗就可以直接吃。”王志铭说。

对于孩童时代的王志铭来说,将一只口罩拆开,做成网,在沙湖里捕小鱼小虾,或在湖水中嬉戏,成为他和小伙伴们的最快乐的童年记忆。

“从80年代开始,沙湖就一直在填,20年间几乎就没间断过,往沙湖倾倒垃圾、碴土的各种大小车辆,最多的时候一天有近百辆。。”王志铭说,“1996年,填湖建起了‘地球村’(楼盘),2000年动工修建的友谊大道从中山路到湖北大学这一段就是填占沙湖所建,友谊大道建成通车后,沙湖一带就成为开发热土,湖北电视台门前现公正路以内全部是沙湖水域外,你们看现在曾经的湖面上长出了多少小区、楼盘和办公楼。”

填湖几十年,加上城市生活垃圾,沙湖自然生态平衡遭严重破坏,早已失去湿地的特征和价值。2006年,根据武汉市有关部门的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沙湖污染严重,成为非人体接触的劣五类水质,已不适合水产养殖。2007年,沙湖被禁止养鱼。

沙湖被填,尤以内沙湖的缩减则最为明显,其原面积约为1275亩,1994年还有600余亩,但是现在水面面积仅剩119.85亩,这让位于武昌西南的南湖一跃成为武汉市仅次于东湖的第二大湖。随着武昌版图的不断扩展,昔日的郊区湖如今已变成城中湖。

5月18日上午,68岁的李爹爹和几个市民正在南湖渔场垂钓。湖面上漂着成片死鱼,隐隐飘来阵阵恶臭。李爹爹说,这几年南湖年年都发生大面积翻塘。

李爹爹回忆,上世纪60年代的南湖,可谓湖光山色,鸟语花香,绿树成荫,清澈见底;70年代、80年代,水质也不错,单位还组织到南湖进行游泳比赛;90年代之后,水质就一年不如一年了。

“以前湖里什么鱼都有,现在桂鱼、花姑娘鱼等近10种鱼都绝迹了。”李爹爹说。

那些等待治理的湖泊

“你们快过来看看,晒湖已经好长时间没有水了,是不是今年就要消失啦?”4月23日,武昌中南路街晒湖小区居民给本报打来电话。

走过晒湖小区的大门,不见晒湖之景,先闻晒湖之臭。循着扑鼻的臭味继续前行,看到了被小区和新楼盘包围的晒湖。一条福安路将湖面分成了两部分,路上行人来往穿梭,不少人捂着鼻子低头疾走;福安路口,一块“严禁违法填占湖泊”的牌子,早已经损坏歪倒。

福安路南边,湖水已经干涸,湖底袒露,是一塘正在龟裂的烂泥,一条排污沟在淤泥中蜿蜒向前,正在向湖内排放乌黑发臭的污水。路边的小贩把生活垃圾、腐烂的蔬菜扔进湖床,间或有老鼠窜过。

北边一半的晒湖,湖水早已干涸,在野草和杂树之间,附近村民于沟汊之间垦荒,辟出格子状的地,种上了各种蔬菜。菜园子中间,还点缀着几间简易木棚。

今年58岁的邓珍梅抱着孙儿,向记者娓娓讲起她的晒湖记忆。从曾祖父到她,家里四代人都住在晒湖边,“我是一个‘老晒湖’了。”

“以前,晒湖面积特别大!”邓珍梅说,她清楚地记得,现在晒湖周边的傅家坡客运站、梅苑小区、晒湖小区、银海小区等,以及附近部分新开发的楼盘,都曾经是晒湖湖区。

晒湖不仅大,而且美。记忆中的晒湖水清澈明净,水中游鱼往来嬉戏,湖边空气清新,市民经常去散步。

晒湖还是个聚宝盆,首先盛产鱼。邓珍梅说,每逢大雨,湖水漫过堤岸,大量的鱼儿涌上岸,村子里的洼地到处都是鱼。

鱼之外,还盛产藕,让“老晒湖”人津津乐道的是,晒湖的藕还曾南下广州,北上京城,款待五湖四海的贵宾。晒湖奉献给人们的另一份厚礼,是美味的菱角,那时候,孩子们经常跑到湖边捞菱角吃。

邓珍梅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晒湖一带大搞建设,上世纪80年代以来,湖周边大规模开发,晒湖元气大伤,不过“还活到在”。

市民李师傅在晒湖边居住了近30年,他记得刚到晒湖边时,湖面还有近800亩。以1982年左右梅苑小区兴建为标志,晒湖周围开始陆续兴建小区,大规模开发商业楼盘,居民也大量增加,垃圾不断填入湖中,晒湖越变越“瘦小”。

2005年,武汉市出台《中心城区湖泊保护规划》,公布的晒湖面积已剧减至约190亩,到了今年,晒湖成为一个约100亩的臭水塘。“天气越热越臭。“湖边一名居民感叹,“这哪里还有湖的样子?”

与晒湖同样陷入险境的还有汉口的竹叶海,这个以“海”命名的湖泊,也曾经有着像海一样的宽阔水域。

竹叶海位于硚口西北部,原是一个主体湖泊200多亩的原生态湖泊,历史上的竹叶海由几个大的湖面组成,“一眼望不边”是当地老人们对于这个湖泊的记忆。而如今,问起竹叶海,人们会指路说:“你说的是竹叶海公园里面的那个小塘吧?”

“救救竹叶海!”这曾是硚口区数十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名呼救。震聋发聩的呼声犹在耳边,而那片美丽的蓝色却已淡出人们的视野。

多原因导致武汉湖泊被蚕食 非法填埋处罚太低

“是什么原因,让数千年孕育的湖泊资源,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就遭到严重毁坏,近百湖泊甚至遭灭顶之灾?”面对武汉湖泊的今日现状,人们这样诘问。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及专家学者高度重视,不断探寻个中原因,并研究相应对策。

连日来,记者采访了湖泊保护的相关部门负责人、民间护湖人士及多位专家学者。他们认为,江城湖泊被“蚕食”是个渐进的过程,有填湖造地等特殊历史原因,又有因城市发展“牺牲”水域的无奈之举,更有甚者则是因利益驱动而非法填湖。

历史之殇:填湖造地和围湖养鱼

众所周知,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是导致湖泊面积缩小和消亡的原因之一。但对武汉市消亡的近百湖泊而言,这一因素几可忽略。“武汉市近几十年来没有一个湖泊是因为自然原因消失的。”武汉市水务局湖泊保护处副处长周承甫称。

客观地说,武汉湖泊的大面积缩小和消亡,有着特殊的历史原因。武汉市水务局的统计数据表明,武汉市缩减的湖泊面积有六成是由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填湖造地和围湖养鱼造成的,武汉市的各大湖泊几乎均受波及。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张毅副教授的研究结果显示,特别是面积较大的湖泊,在这一阶段面积剧减,有的甚至完全消失或转化为人工精养鱼池,如东西湖、杨汊湖等;有的则被切割成若干小湖泊,如沙湖、东湖等。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金伯欣教授是我国湖泊与水资源环境研究领域的权威,曾对湖泊垦殖作过专题研究,他介绍,武汉填湖造地、围湖养殖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50年代至上世纪80年代初,由于人口增长,粮食问题成为我国当时最大的问题之一,而当时由于生产技术落后,单位亩产不高。为获得更多的粮食,全国掀起一股“以粮为纲”的运动,大面积的湖区和湿地被填占,变成了田地。应该说这一阶段是在政府主导下的围湖造田。

第二个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至上世纪90年代,则是顺应改革开放,增加经济效益的需要,群众自发性的围湖养殖,发展水产。加之武汉人口激增,工业经济加速发展,水质污染与湖泊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武汉三镇当时几个大的郊区湖泊均大面积遭到垦殖,东湖在这一阶段亦有大面积的缩减。

来自武汉市水务局的数据显示,上世纪50年代武汉湖泊的面积达1581平方公里,到上世纪80年代,湖泊面积已缩减为874平方公里,。仅1972年一次填占青菱湖,便使其面积减少240多亩。

发展之殇:湖面不断长出的街市

金伯欣教授说,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一般意义上的围湖造田、围湖养殖逐步停止,但却掀起了市政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的热潮,滨湖地区成为房地产开发的“热土”,加上发展旅游,滨湖地区水域一块一块地被蚕食、侵占。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卢新海教授和曾忠平博士通过研究分析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各类用地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因城市建设需要,一些城市湖泊水域经政府审批同意转化为了城市建设用地,其中主要包括城市道路、市政设施和公园配套设施等,如汉口青年大道占用后襄河、长江二桥占用四美塘的部分水面、西湖变电站占用西湖、“五湖”公园建设填用部分水面等。另一方面是因商业利益驱动,一些开发商钻相关政策法规的漏洞侵占城市湖泊水域进行开发,导致原来完整的城市水系、广阔的湖泊水面大量萎缩。

㈤ 江汉油田在海南省哪个地区打井

你好:
都不是很好的石油单位,我做为一名石油工人,被调到很多油田工作过,,,,,,,上述油回田或钻井,不行,能找别的最答好找别的油田单位!若不能,你就去青海油田吧,那里待遇还好点!
江汉油田地处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本部设在中国明星城市——湖北省潜江市,这里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物产丰富,交通便利。东距九省通衢之都武汉150千米,西距历史文化名城荆州60千米,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就 是没有多少油气了,,无发展前途
希望能帮到你!

㈥ 我从电商买了一双鞋,付款后才知道是从武汉寄出来的,敢打井包装用吗

这个可以先消个毒,然后再用,也可以7天无理由退货,

阅读全文

与武汉黄陂打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司社保账户变更说明 浏览:719
威远县严陵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浏览:797
鄂州住房公积金帐号 浏览:250
江都区建设局与引江棚户区 浏览:717
扬州住房公积金比例 浏览:516
无业买社保还需要买公积金吗 浏览:403
退伍军人住房补贴新政策 浏览:385
工资5000深圳交社保后最后拿到多少 浏览:373
管城区城乡建设和交通运输局招聘 浏览:777
杭州滨江住房公积金 浏览:856
社保缴费基数有试用期工资吗 浏览:377
建筑工程城市规划专业 浏览:656
现代设计建筑设计 浏览:9
2014年天津社保缴纳基数是多少 浏览:758
社保交基数高 浏览:275
南京社保卡每月返还多少 浏览:732
北京社保卡办理点 浏览:827
黄陂前川卫生院生化分析仪中标公告 浏览:677
安徽和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亳州市 浏览:455
社保卡上没有录入缴费信息吗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