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黄陂县清朝最后一个县官是谁
一、黄陂县清朝最后一个县官是知县刘昌绪。主持编修《黄陂县志》。
二、简介:
黄陂区(Huangpi),是湖北省武汉市市辖区,地处武汉市北部,湖北省东部偏北。黄陂区南邻东西湖区、江岸区、东连洪山区、新洲区,西北交孝感市、东北交黄冈市。
黄陂区面积2261平方公里,地跨东经114°09′—114°37′,北纬30°40′—31°22′。2016年,户籍人口113.28万人。黄陂是武汉面积最大、生态环境最好的城区,是长江新城和武汉临空经济区核心区。区政府驻黄陂大道380号,下辖15个街道、1乡、1场、3个开发区。
黄陂是一座有4400年筑城史、1800余年建置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有“无陂不成镇”的深厚文化积淀。素有“千年古郡、木兰故里、滨江花都、孝信之城”的美誉,拥有盘龙城,木兰文化,二程、辛亥首义四大文化名片。黄陂是湖北省第一台乡,第二侨乡,华侨华裔和港澳台同胞超过30万人。商代盘龙城遗址是武汉城市之根;5A级景区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为武汉之肺。
❷ 花木兰和冯婉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分别是什么
都是女的。都女扮男装,但是木兰诗是乐府诗集,冯婉贞写的是散文。
一、 花木兰是中国古代传说的四大巾帼英雄之一,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个传说色彩极浓的巾帼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壮的英雄史诗。
花木兰最早出现于南北朝一首叙事诗《木兰辞》中,该诗约作于南北朝的北魏,最初收录于南朝陈的《古今乐录》。僧人智匠在《古今乐录》称:“木兰不知名。”长300余字,后经隋唐文人润色。
明代文学家徐渭将《木兰诗》改编为《雌木兰替父从军》,剧中自称“妾身姓花名木兰,祖上在西汉时,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俺父亲名弧字桑之,平生好武能文,旧时也做一个有名的千夫长。”自此,木兰的父亲叫花弧,姐姐叫花木莲,弟弟叫花雄,母亲是花袁氏。清代《曲海总目提要·雌木兰》也说:“木兰事虽详载古乐府。按明有韩贞女事,与木兰相类,渭盖因此而作也。木兰不知名,记内所称姓花名弧及嫁王郎事,皆系渭撰出。”
祖冲之《述异记》、李亢《异志》皆提到木兰姓花。一说为木兰本姓朱,清康熙年间的《黄陂县志》曰:“木兰,本县朱氏女,生于唐初,……假男子代父从军,……至今其家犹在木兰山下。”焦竑在其《焦氏笔乘》中也说道:“木兰,朱氏女子,代父从征。今黄州黄陂县北七十里,即隋木兰县。有木兰山、将军冢、忠烈庙,足以补《乐府题解》之缺。”但有木兰是姓魏的说法,也有一说为木兰姓韩。另据《新唐书》载:“少女木兰,姓任”。
二、 冯婉贞的事迹记载在清末徐珂所辑《清稗类抄》中的《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一文中。据历史学家考证,冯婉贞只是一个小说中的人物,并不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因为中学课本曾经有过一篇《冯婉贞》,电视剧《火烧圆明园》中也有冯婉贞的形象,使得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冯婉贞这个抵抗英法联军侵略者的女英雄。
❸ 木兰从军的故事几乎是人尽皆知,可有谁知道木兰究竟“姓”什么吗
花木兰究竟“姓”什么? 时间: 2011年03月21日 来源:文化中国-中国网 作者: 颜亮 “木兰”其人出自北朝民歌《木兰诗》,在这首长达300多字的叙事诗中,生动地描绘出少女木兰替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的传奇故事,也成功地塑造了“木兰”忠孝双全、机智勇敢、不慕荣利的巾帼英雄形象。 我们现在说的“木兰”,通常是指“花木兰”,即木兰姓“花”。然而,《木兰诗》里对这位女主人公的身份并没有特意说明,只是用“木兰”二字做了最简单不过的描述。其中,关于人物的姓名、出生、籍贯、家世等信息都未曾提及。《木兰诗》里的“木兰”二字到底指的是姓木名兰,或是名字叫木兰,还是其他什么称谓呢。而根据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二十五中,最早收录《木兰诗》的南朝陈代僧人智匠《古今乐录》里“木兰不知名”的记载来看,民歌中最初传唱的“木兰”,不过是个笼统的称呼罢了。既然连最初的材料都不曾交代清楚“木兰”的真实身份,那么,后世家喻户晓的“花木兰”是从何而来的?“木兰”究竟姓什么呢? 千百年来,木兰女扮男装保家卫国的故事早已为人们所熟知,源于对木兰的深切爱戴,历朝历代或赋诗吟咏、或撰文立传、或作史实考证来赞美木兰,文人墨客在《木兰诗》的基础上,对原有人物和情节不断地进行润色、加工和改造,以至于在民歌本身流传的过程当中,也同时出现了许多近似《木兰诗》的“仿作”,这些不同版本之间的种种“差异”,也便形成了历代关于木兰姓氏的诸多争论,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说法。 木兰姓“花”,此说始于明代。明末文学家徐渭在杂剧《四声猿》第三折《雌木兰》中,第一次给木兰冠以“花”姓,戏中唱道:“妾身姓花,名木兰,祖上在西汉时,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俺父亲名弧字桑之,平生好武能文……”作品中,徐渭不仅将木兰本人交代得一清二楚,连家庭成员的情况也介绍得非常详尽,父亲花弧,母亲姓袁,“当户理红妆”的阿姊称为花木莲,“磨刀霍霍向猪羊”的小弟则叫花雄。由于史料上缺乏相应的佐证,“花”姓木兰显然是徐渭“改编”而来的。给木兰取“花”姓,为的是突出戏剧中木兰女性美的艺术效果,这一观点在清代《曲海总目提要。雌木兰》中得到了证实:“木兰事虽详载古乐府。按明有韩贞女事,与木兰相类,渭盖因此而作也。木兰不知名,记内所称姓花名弧及嫁王郎事,皆系渭撰出。” 明清以后,经过几百年的艺术再创作,“花木兰”的艺术形象日臻完美。迄今为止,上演过木兰戏的剧种有京剧、越剧、粤剧、昆曲、秦腔、平剧、川剧等20多种,特别是豫剧大师常香玉《花木兰》的全国巡演,“花木兰”在民间的影响更加深远,“花木兰”这个称谓在人们心中也逐渐“固定”下来。 再说“朱”姓木兰。唐白居易在《戏题木兰花》中云:“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杜牧也写有《题木兰庙》一诗:“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推上祝明妃。”这说明木兰的故事在唐代已经脍炙人口了。杜诗里的木兰庙在今湖北武汉黄陂区木兰山上,山上至今还有木兰祠、木兰墓和将军坊等遗址。据《黄陂县志》记载:“唐贞观年间,山北双龙镇千户长朱异得一女,十八岁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英勇征战十二载……封为将军,她不受朝禄,回归故里,终年九十,葬于木兰山北。”明代焦绂在《焦氏笔乘》中也说:“木兰,朱氏女子,代父从征。今黄州黄陂县北七十里,即隋木兰县。有木兰山、将军冢、忠烈庙,足以补《乐府题解》之缺。”根据上述史料,一些专家学者认为,木兰应姓“朱”。 “魏”姓木兰之说则源于碑刻记载,在河南虞城县营廓镇内,现存有记录木兰生平故事的古碑刻两通。一通为元代《孝烈将军祠像辩证记》碑,碑文详细记载了木兰的身世和历代修祠情况,此碑立于元宁宗时期(约公元1332年前后),经鉴定确属元代石刻真品,这也是目前发现记载木兰事迹的最早碑刻;另一通为清代《孝烈将军祠辩误正名记》碑,立于明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碑文上言:“营廓镇北二里许孝烈将军祠,乃隋末魏氏女,讳木兰,未字真人,闺阁奇英者也……”上世纪90年代,虞城县开始举办中国木兰文化节,与会专家在分析了《木兰诗》和现存碑刻后认为,木兰应姓“魏”,故乡在河南虞城。 此外,还有“韩”姓木兰、四川阆中人,复姓“木兰”鲜卑族人等说法。“木兰”究竟姓什么呢?笔者查阅了最具权威性的《辞海。词语分册》,其解释为:“木兰姓氏或作花,或作朱,也作木,均无确证。”也就是说,木兰具体姓啥,至少在今天仍然还是个未解之“谜”。的确,《木兰诗》作为一首口口相传的民歌,本身就是在无数民间艺人相互传唱、改编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原始档案”尚不清晰、又缺乏正史记载的情况下,怎么可能考证出“木兰”真实的身份呢?仅凭一些地方县志或碑刻记载,便一口咬定木兰姓字名谁、家乡何处,看似是为木兰找到了“身份证”,却不免陷入了附会和争抢名人的怪圈当中。基于此,我觉得,既然“花木兰”这个名字已经为大众所接受,而且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巾帼英雄的形象代言人,那么,木兰还是姓“花”的好。 (编辑:李蓉姿) 资料 http://www.jynews.net/Item/282754.aspx
❹ 花木兰是虚构出来的人物吗如果真的在历史上有记载的话,可以详细的说明她的历史吗
一种传说,目前来说是虚构的。
《木兰辞》说的是木兰从军的故事,但并没有说木兰姓花。
木兰的姓氏:
一说为木兰本姓朱,清康熙年间的《黄陂县志》曰:“木兰,本县朱氏女,生于唐初,……假男子代父从军,……至今其家犹在木兰山下。”焦竑在其《焦氏笔乘》中也说道:“木兰,朱氏女子,代父从征。今黄州黄陂县北七十里,即隋木兰县。有木兰山、将军冢、忠烈庙,足以补《乐府题解》之缺。”但有木兰是姓魏的说法,也有一说为木兰姓韩。另据《新唐书》载:“少女木兰,姓任”。
元代侯有造《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碑上的文字至今仍清晰可辨。《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石碑,碑文后附有《木兰辞》全诗。碑文开头说:“将军魏氏,本处子,名木兰……睢阳境南,东距八十里曰营廓,即古亳方域,孝烈之故墟也。亦建祠像,土人亦以四月八日致祀,乃将军生朝。”
木兰姓花,源于明朝的戏剧:
明代文学家徐渭将《木兰诗》改编为《雌木兰替父从军》,剧中自称“妾身姓花名木兰,祖上在西汉时,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俺父亲名弧字桑之,平生好武能文,旧时也做一个有名的千夫长。”自此,木兰的父亲叫花弧,姐姐叫花木莲,弟弟叫花雄,母亲是花袁氏。清代《曲海总目提要·雌木兰》也说:“木兰事虽详载古乐府。按明有韩贞女事,与木兰相类,渭盖因此而作也。木兰不知名,记内所称姓花名弧及嫁王郎事,皆系渭撰出。”
徐渭已经交代的很清楚了,姓花,是他自己编的。
❺ 花木兰是哪里人
《黄陂县志》中记载,唐代大诗人杜牧,在唐武宗会昌三年游木兰山,祭拜木兰庙,并且还写了《题木兰庙》一诗,即“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由此可见,早在唐代的时候,黄陂就有木兰山和木兰庙,很显然是纪念花木兰的,后来又设立了木兰县。
另外,在木兰山的北坡还有将军坟,上刻“敕建木兰将军墓碑序”。除此之外,还有专家经过考证,说“唧唧复唧唧”中的“唧唧”,其实是黄坡当地的方言,如此也就能说明木兰故里在武汉黄坡。
❻ 花木兰的人物出处
花木兰是中国古代传说的四大巾帼英雄之一,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个传说色彩极浓的巾帼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壮的英雄史诗。
花木兰最早出现于南北朝一首叙事诗《木兰辞》中,该诗约作于南北朝的北魏,最初收录于南朝陈的《古今乐录》。僧人智匠在《古今乐录》称:“木兰不知名。”长300余字,后经隋唐文人润色。
明代文学家徐渭将《木兰诗》改编为《雌木兰替父从军》,剧中自称“妾身姓花名木兰,祖上在西汉时,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俺父亲名弧字桑之,平生好武能文,旧时也做一个有名的千夫长。”自此,木兰的父亲叫花弧,姐姐叫花木莲,弟弟叫花雄,母亲是花袁氏。清代《曲海总目提要·雌木兰》也说:“木兰事虽详载古乐府。按明有韩贞女事,与木兰相类,渭盖因此而作也。木兰不知名,记内所称姓花名弧及嫁王郎事,皆系渭撰出。”
祖冲之《述异记》、李亢《异志》皆提到木兰姓花。一说为木兰本姓朱,清康熙年间的《黄陂县志》曰:“木兰,本县朱氏女,生于唐初,……假男子代父从军,……至今其家犹在木兰山下。”焦竑在其《焦氏笔乘》中也说道:“木兰,朱氏女子,代父从征。今黄州黄陂县北七十里,即隋木兰县。有木兰山、将军冢、忠烈庙,足以补《乐府题解》之缺。”但有木兰是姓魏的说法,也有一说为木兰姓韩。另据《新唐书》载:“少女木兰,姓任”。
❼ 关于花木兰的资料
(一)巾帼英雄百世流芳
关于花木兰的事迹,在《花木兰考》、《亳州志》、《清光绪亳州志》、《完县县志》、《完县历史资料》和《完县历史大事记》中都有记载。河北省万县木兰庙碑“汉孝烈将军记”称:神姓魏,字木兰,亳州人。汉文帝时,单于侵境……
花木兰,亳州人,汉孝烈将军、汉文帝时期,朝廷募兵,因父老弟幼,木兰代父从军,征战十二年,得胜归来,帝欲纳为妃, 木兰以死拒之。
后来,群众把花木兰的英雄事迹编成民歌,广为传唱,后经文人加工润色,成为《木兰辞》。豫剧《花木兰》和美国迪斯尼动画片《花木兰》更使花木兰这个形象深入人心,成为爱国主义和巾帼英雄的典范。
为表彰巾帼英雄花木兰,唐代追封她为“孝烈将军”,并在其故居建祠塑像,每年农历四月初八,皖、苏、豫、鲁交界百余里乡众来此祭祀贸易,形成古会, 流传至今。
如今,花木兰故里魏园村竖起了一尊“木兰还乡”的巨大雕塑,再现了木兰当年的飒爽英姿。李绍义编著的《花木兰考》于1992年出版发行,武术爱好者程秀华于2008年成立了亳州市木兰拳协会,故乡人民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这位巾帼英雄的无比怀念和热爱。
(二)传说故事广为流传
花木兰的故事主要流传于安徽亳州、河南、山东、河北等地。这些传说是由一个个故事组成,内容主题相当宽泛,大致可以分成:少年习武、勤奋好学;代父从军;军中作战成为榜样;爱护百姓等。“智取摩天岭”的故事就是其中一个。
话说承德东北的黑山,原名叫摩天岭。摩天岭的西面是悬崖峭壁,东面与大山相连,只有南边有一条山路可通。匈奴就在南山口屯兵, 如遇兵马攻山,滚木礌石一齐往下打,谁也休想攻得上去。
花木兰来到这里, 屡攻不克,只得把兵马驻扎下来。驻扎兵马的地方就是现在的花木兰城。一天,花木兰率领将士来到摩天岭对面的双龙山上观察地形,看见一群羊在陡峭的山上蹦来跳去,
不禁叹道:“人如果有羊那样爬山的本领,该多好啊!”突然,她灵光一现,有了攻打摩天岭的主意。
第二天,她让士兵四处买羊,在双龙山顶建了一座圈羊的城堡——就是现在的锁羊城,又找来匠人日夜赶糊灯笼。在一个漆黑的夜里, 花木兰让士兵们在每只羊角上挂只灯笼,
往摩天岭上赶。匈奴守兵一见漫山遍野的灯笼, 以为是花木兰攻山的人马,便齐放滚木礌石,羊见有木石滚来,有的吓得往岩石上跳。
有的顺着陡坡往上跑,这下可把匈奴人吓坏了:人怎么登险石而上?难道是天兵?匈奴兵将不明真相,一时乱了阵脚。花木兰率军乘机从小路攻上去,大破匈奴,攻下了摩天岭。
(三)传承文化恩泽后世
“花木兰是一位巾帼英雄,她的传说故事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花木兰研究会秘书长颜勇介绍,花木兰的传说是历史人文资源中一份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 也是亳州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亳州的历史文化品位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由于现在很多年轻人对此不感兴趣,导致包括“花木兰的传说故事”在内的很多民间文学都逐渐衰落。而且,这些传说故事大多流传在中老年人之间, 传承也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
“为了保护这份宝贵的财产,我们加强了花木兰的传说故事搜集工作,丰富了内容。”颜勇介绍,目前出版的《花木兰考》和《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增加了文化传承的具体载体,全面系统地保护了花木兰的传说。
据介绍,2016年我市成立了花木兰研究会,计划2018年筹建花木兰博物馆并征集实物,到2020年,全面建设花木兰博物馆,通过实物、人物画像、业绩介绍、民间故事、书籍史料展示木兰文化,“让花木兰的孝、勇、智等高尚品格一代代传承下去”。
(7)黄陂县志历届人物扩展阅读
11月27日上映的电影《花木兰》,由著名影星陈坤、赵薇、胡军等联袂出演。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人们对它的关注度也很高。
遗憾的是电影《花木兰》之中有很多常识性错误,比如电影里少数民族称谓的混淆。演员将“大月氏”念成“dà yuè shì”,实则应为“dà ròu zhī”。
饰演木兰的赵薇还在片中讲“我大魏的军中有匈奴、鲜卑、氏(shì),没有羊”,明显是把“五胡”之一的“氐(dī)族”给念错了。
此外,电影的大背景也值得商榷,陈坤饰演的文泰(在剧中其身份实为孝文帝元宏)作为皇子率部北征,这是不可能的。
首先,木兰从军发生在太武帝拓跋焘时期(424-451年),他是孝文帝的曾祖辈。其次,孝文帝10岁登基,皇子时不可能成为一军之帅。
当然,《花木兰》中也有符合历史真实的部分。其中柔然可汗门独(此人物虚构,剧中由胡军饰)在召集部落首领入侵北魏时,“柔然缺铁”这个动机是真实的。
当时突厥部的锻铁工业特别发达,它被柔然征服后,专门为柔然贵族锻铁,被称为“锻奴”。这一点,从侧面说明柔然不具有制铁的工艺。
除了给电影挑错,人们更关心的还是木兰从军的历史背景。因为花木兰参与的是北魏与柔然之间的战争,观众首先会问:柔然是个什么样的民族?北魏为何要与之作战?
柔然作为草原游牧民族,曾在五世纪前后盛极一时,与同时期的鲜卑鼎立,而且它的世袭贵族也是从拓跋鲜卑部落联盟中分离出来的。归附北魏的柔然首领阿那瓌(guī)对孝明帝元诩(516-528年在位)说:“臣先世源由,出于大魏。”元诩回答“朕已具之”,以示认可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始光元年(424)16岁登基,就在这一年8月,正处鼎盛期的柔然欺幼主南侵,6万大兵压境。拓跋焘率军出击,被柔然军团包围50余圈。
左右大惧,但见拓跋焘声色刚毅威严,不为所动,军心这才稳定下来。北魏射杀柔然大将,柔然乃退。历史上的木兰从军故事,也应从这一时期开始。
这次被困让拓跋焘十分光火,也注定在他有生之年都把柔然看作死敌。此后25年间他13次车驾亲征,深入漠北,终于使柔然“怖成北窜,不敢复南”、“边疆息警矣”。
因为拓跋焘对柔然极度厌恶,将其改称“蠕蠕”,意思是愚蠢、令人恶心的虫子,此后中国的史书多袭此称,反倒是“柔然”之名被人淡忘了。
《花木兰》的“历史误会”
汉代西域有大月氏(ròu zhī)、小月氏(ròu zhī),张骞出使西域时就曾想联合它们抗击匈奴,因二者西迁,该计划作罢。
南北朝时,五胡乱华,民不聊生。所谓五胡指匈奴、鲜卑、羯、氐(dī)、羌这五个少数民族。氐人周秦时就分布在今甘肃、陕西、四川三省相邻地带,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在北魏以前,氐人苻坚统一北方,建立过短暂的前秦帝国。
木兰从军的故事发生在公元425年,即北魏始光二年。当时,在面临南方宋朝随时可能入侵的威胁下,太武帝拓跋焘率部会击位于今蒙古国哈拉和林附近的柔然汗庭,取得大胜。
❽ 花木兰是何年代的人物
花木兰是中国文学作品中一位代父从军的巾帼英雄,其真实性不详。花木兰的姓氏、籍贯等,史书无确载,因此,木兰之争历代有之。
花木兰最早出现于南北朝一首叙事诗《木兰辞》中,该诗约作于南北朝的北魏,最初收录于南朝陈的《古今乐录》。僧人智匠在《古今乐录》称:“木兰不知名。”长300余字,后经隋唐文人润色。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在《木兰诗》的注解中称“不知起于何代”。
《古今乐录》记载:“《木兰诗》本唐朔方节度使韦元甫始得于民间。”,然而《古今乐录》早已失传。此说如今仍有争议。
明代文学家徐渭将《木兰诗》改编为《雌木兰替父从军》,剧中自称“妾身姓花名木兰,祖上在西汉时,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俺父亲名弧字桑之,平生好武能文,旧时也做一个有名的千夫长。”自此,木兰的父亲叫花弧,姐姐叫花木莲,弟弟叫花雄,母亲是花袁氏。清代《曲海总目提要·雌木兰》也说:“木兰事虽详载古乐府。按明有韩贞女事,与木兰相类,渭盖因此而作也。木兰不知名,记内所称姓花名弧及嫁王郎事,皆系渭撰出。”
祖冲之《述异记》、李亢《异志》皆提到木兰姓花。一说为木兰本姓朱,清康熙年间的《黄陂县志》曰:“木兰,本县朱氏女,生于唐初,……假男子代父从军,……至今其家犹在木兰山下。”焦竑在其《焦氏笔乘》中也说道:“木兰,朱氏女子,代父从征。今黄州黄陂县北七十里,即隋木兰县。有木兰山、将军冢、忠烈庙,足以补《乐府题解》之缺。”但有木兰是姓魏的说法,也有一说为木兰姓韩。另据《新唐书》载:“少女木兰,姓任”。
《河南通志》:“隋木兰,宋州人,姓魏氏。恭帝时发兵御戍,木兰有智勇,代父出征,有功而还。……乡人为之立庙。”
侯有造《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说:“将军魏氏,本处子,名木兰。……历年以纪,交锋十有八战,策勋十二转。朝觐,天子喜其功勇,授以尚书。隆宠不赴,恳奏省视。拥兵还谯,造父室,释戎服,复闺装,举皆惊骇。咸谓自有生民以来,盖未见也。卫兵振旅还,以异事闻于朝。召复赴阙,欲纳宫中,将军曰:臣无媲君礼制。以死誓拒之。势力加迫,遂自尽。所以追赠有孝烈之谥也……”。
明人刘惟德著《韩木兰(娥)传》载:“少女木兰,姓韩,原名娥,四川阆中人”。
花木兰的籍贯也是众说纷纭,《大清一统志》称是颍州谯郡城东魏村人(今亳州市谯城区);姚莹的《康輶纪行》称是甘肃武威人;而刘廷直在《木兰碑》中,称木兰是直棣完县人;《商丘县志》载木兰为商丘人。
元代侯有造《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碑上的文字至今仍清晰可辨。《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石碑,碑文后附有《木兰辞》全诗。碑文开头说:“将军魏氏,本处子,名木兰,亳之谯人也……睢阳境南,东距八十里曰营廓,即古亳方域,孝烈之故墟也。亦建祠像,土人亦以四月八日致祀,乃将军生朝。”
据《商丘县志·列女》卷十一记载:“木兰姓魏氏,本处子也。世传可汗募兵,木兰之父耄赢,弟妹皆稚呆。慨然代行,服甲胄箭囊。操戈跃马而往,历年一纪,阅十有八战,人莫识之。后凯还,天子嘉其功。除尚书不受,恳奏省亲。及还家,释其戎服,衣其旧裳。同行者骇之,遂以事闻于朝。召复赴阙,欲纳诸宫中。木兰曰:‘臣无媲君之礼’,以死誓拒之,迫之不从,遂自尽。帝惊悯,追赠将军,谥‘孝烈’”。
意思是木兰姓魏,替父从军后辞官不受,皇上知道真相后又想把她召到后宫中,但木兰宁死不从,自杀身亡,皇上大惊,于是追赠木兰“将军”称号。现河南虞城仍建有木兰祠,祠中设木兰像,并幸存两块祠碑,一是元代《孝烈将军像辨正记》碑,二是清朝《孝烈将军辨误正名记》碑,当地的各种民间传说和歌谣中也留有木兰从军的故事。
明代的徐渭在《四声猿》中说她是姓花,名木兰,父亲花弧(一说朱文禄)是一个后备役军官,大姐花木莲,幼弟花雄,母亲姓袁,一家五口,这是至今仍为大家所接受的一种说法。
再说“朱”姓木兰。
唐白居易在《戏题木兰花》中云:“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杜牧也写有《题木兰庙》一诗:“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推上祝明妃。”这说明木兰的故事在唐代已经脍炙人口了。杜诗里的木兰庙在今河南商丘市虞城县,至今还有木兰祠、木兰墓和将军坊等遗址。有木兰山、将军冢、忠烈庙,足以补《乐府题解》之缺。”根据上述史料,一些专家学者认为,木兰应姓“朱”。此外,还有“韩”姓木兰、四川阆中人,复姓“木兰”、鲜卑族人等说法。
查阅最具权威性的《辞海·词语分册》,其解释为:“木兰姓氏或作花,或作朱,也作木,均无确证。
侯有造《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说:“将军魏氏,本处子,名木兰。历年以纪,交锋十有八战,策勋十二转。朝觐,天子喜其功勇,授以尚书。隆宠不赴,恳奏省视。拥兵还谯,造父室,释戎服,复闺装,举皆惊骇。咸谓自有生民以来,盖未见也。卫兵振旅还,以异事闻于朝。召复赴阙,欲纳宫中,将军曰:臣无媲君礼制。以死誓拒之。势力加迫,遂自尽。所以追赠有孝烈之谥也……”
花木兰的事迹传至今,主要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方民歌的绝唱,是这篇长篇叙事诗歌颂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
❾ 花木兰的资料
在古老的中国,有一位个性爽朗,性情善良的好女孩,名字叫作「花木兰」,身为花家的大女儿,花木兰在父母开明的教悔下,一直很期待自己能花家带来荣耀。不过就在北方匈奴来犯,国家正大举征兵的时候,木兰年迈的父亲竟也被徵召上战场,伤心的花木兰害怕父亲会一去不返,便趁着午夜假扮成男装,偷走父亲的盔甲,代替父亲上战场去。花家的祖宗为保护花木兰,于是派出一只心地善良的木须龙去陪伴她,这只讲话像连珠炮又爱生气的小龙,在一路上为木兰带来许多欢笑与协助。
从军之后,花木兰靠着自己的坚持的毅力与耐性,通过了许多困难的训练与考验,也成为军中不可或缺的大将。然而,就在赴北方作战时,花木兰的女儿身被军中的同僚发现,众家男子害怕木兰会被朝廷大官判以「欺君之罪」,只好将她遗弃在冰山雪地之中,自行前往匈奴之地作战。幸好在这么艰难的时刻里,木须龙一直陪伴在她身边,不时给她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而凭着一股坚强的意志与要为花家带来荣耀的信念,木兰最后协助朝廷大军抵挡了匈奴的来犯,救了全中国。
出身于古老中国家庭的花木兰,自小便是个聪明伶俐,志气高昂的女孩,虽然她一心一意想要父母为她这个女儿感到骄傲,但似乎常常弄巧成拙,令她自己伤心不已。当她得知年迈的父亲将被徵召入伍,以对抗日渐入侵的匈奴时,花木兰不禁为父亲的安危感到忧心,突生的勇气促使木兰决定告别家乡,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就像是得到祖先们的庇荫般,。由被排斥到接受,就在花木兰的军人生活渐入佳境时,她女扮男装的身份被揭穿了,她与木须被抛弃在冰天雪地的边疆,即使在如此恶劣的情势之下,木兰都没有放弃对抗挫折的勇气,但是原想要为家人带来骄傲的花木兰,要如何回到中原,并证明自己的一片心意?而瞒骗父母出征,欺骗长官从军的欺君之罪,又要会让花木兰如何面对自己的家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