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武汉黄陂 > 黄陂四十五师

黄陂四十五师

发布时间:2021-01-11 10:40:52

『壹』 有谁知道中国十大元帅和十大将军的后期生活资料吗

中国十大元帅和十大大将简介
授衔简介:
一九五五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实行了军衔制。
在中南海怀仁堂,毛泽东授予朱德等十人元帅军衔;
周恩来授予粟裕等十人大将军衔。
中国军队著名的十大元帅和十大将由此确立。

1、元帅——朱德(1886-1976)四川仪陇县人
朱德,无论从哪个方面思考,第一把元帅交椅非他莫属。
由于在党史军史上的地位极为特殊,
今天人们对他的误解也最多。
朱德字玉阶,1886年生于四川仪陇县一个农家。少年下田劳作并读过私塾,20岁时到成都考取了高等师范,毕业后回县城当了体育教员。看到社会黑暗和时局动荡,他徒步跋涉三个月到昆明,考入由留学日本成为“士官三杰”之一的蔡锷所主办的云南讲武堂。在讲武堂中,朱德参加了反清革命的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 朱德毕业后,在滇军中由少尉排长干起,在讨袁和军阀混战中一直升至少将旅长,名震川滇。当时他与别的将领不同,对黩武争权深感厌倦,喜好音乐,在家中广泛接纳青年军官及学生,并读过《新青年》等杂志。
1921年,朱德主动离开月收入大洋数以千计的军界,外出学习。翌年,朱德到上海见到孙中山,提出革命不能靠与军阀结盟。他又见到陈独秀,提出加入中国***。一个旧军队的将军想入党,这使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大感惊讶,尽管鼓励朱德追求进步,却未同意。
1922年秋,朱德乘船赴欧,到德国学习战术,并研究社会主义理论。在那里,他见到了周恩来。翌年,经周恩来介绍加入了***。
1925年,朱德又入莫斯科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并在军训班学习。在那里,他提出回国后如打不赢就上山,令苏军的教官惊讶。 1926年朱德回国后,利用旧关系到川军、滇军中动员北伐,并秘密做***的工作。1927年南昌起义时,朱德率领滇军教育团一部参加,任第九军副军长。起义军南征潮汕失败时,他在危境中率领“铁军”余部近千人进入粤北、湘南,于1928年4月走上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合,建立了红四军并任军长,成为全国第一支主力红军的最高军事指挥员。
1930年,朱德成为红一方面军总司令,翌年成为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此后几十年间,“总司令”在党内成为朱德的代称。在红军长征时,他有时也担负具体作战指挥。
抗战初期,他率八路军总部前往太行山前线。1940年回延安后,因年纪已大,主要协助毛泽东指挥全局,不过1947年攻克石家庄时他曾亲临前线指挥。
建国后,朱德先后任国家和党的副主席、人大委员长,1955年授十大元帅时为第一名。
1959年庐山会议上,他不同意给彭德怀那样定性,被有人说成年老糊涂。“文革”初定林彪为接班人时,他不表赞成,1975年又率先揭发江青,可见心底如明镜。 1976年7月,朱德以90岁高龄去世。毛泽东曾称他是“红司令”,并说,“朱毛,朱毛,我是你身上的毛啊!”

2、元帅——彭德怀(1898-1974)湖南省湘潭县人
彭德怀,在军史上的地位仅次于朱德,
授衔时是军委工作的主持人,又是第一野战军的代表。
尽管他军事业绩上有胜有败,但从平江暴动到朝鲜停战,
一直在第一线从事战斗指挥,这一点全军无人可比。
他的军事造诣并不出色,
但二十多年身经百战的资历足以使他傲视群雄,
位列元帅第二理所当然。

3、元帅——林彪(1906-1971)湖北黄岗县人
林彪,第四野战军的代表,
十大元帅中他的战绩和指挥能力都堪称第一。
但他在十人中的资历倒数第二,位列第三是
由于当时他是十人中除朱德外唯一的政治局常委。
林彪原名林育蓉。湖北省黄冈县人。一九二三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一九二五年考入黄埔军校,同年加入中国***。一九二七年在国民革命军叶挺独立团任排长、连长。参加了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营长、团长,第一纵队司令员,红四军军长,红一军团军团长,红军大学校长。参加了红军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联军总司令,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指挥了辽沈、平津等重大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司令员,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
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第七届中央委员,第七、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副主席,第九届中央副主席。
“文化大革命”中与陈伯达、黄永胜、吴法宪、叶群、李作鹏、邱会作等结成反革命集团,同江青反革命集团互相勾结,有预谋地诬陷迫害党和国家领导人,阴谋夺取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阴谋败露后,于一九七一年九月十三日乘飞机外逃,在蒙古温都尔汗地区坠机身亡。
一九七三年中共中央决定开除其党籍。一九八一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确认为反革命集团案主犯。

4、元帅——刘伯承(1892-1986)四川开县人
刘伯承,第二野战军的代表,军事生涯仅次于朱德。
他在军事指挥和学术上都有很高的成就,
对中国军队正规化的影响最大。
白崇禧称他是“共军第一号悍将”,
而毛泽东对他则别有看法。
授衔时刘伯承在党内军内已无实权,
位列第四的原因一是因他的资历,二是他在军中人望甚高,
三是毛泽东不会将他对刘的看法公开化。

5、元帅——贺龙(1896-1969)湖南桑植县人
贺龙,借助南昌暴动总指挥
和红二方面军总指挥的资历成为元帅。
他未受过正规的军事教育,
军事造诣和战绩没有任何出色之处。
他创建红二军团时有很强的封建宗族色彩,
在十年间洪湖苏区仅能自保,谈不上发展。
后人往往将此归罪于夏曦洪湖肃反,
其实鄂豫皖苏区的肃反比洪湖苏区更为严重。
抗战时一二零师是八路军的三个师中力量最弱、战绩最小的,
长期担任预备队的角色。
贺龙解放战争时仅任晋绥军区司令这一兵团级的职务,
建国后任体委主任。
但如仅就表象认为贺龙一无是处也不客观,
授衔时他在军委中位置仅次于彭德怀和林彪,
庐山会议后他更担任了军委第二副主席,
成为毛泽东牵制林彪的首要人物,
六五年取消军衔制就出自他的手笔。

6、元帅——陈毅(1901-1972)四川乐至县人
陈毅,一身代表着南方三年游击战、新四军、
第三野战军三个派系。
他是半路出家从军的文人,军事造诣有限。
抗战以来他指挥的较大战役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都要依赖粟裕。
但他在军中的资历和地位,
以及他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的历史渊源,
而使得这三个派系的代表人物只能是他,不可能是粟裕。

7、元帅——罗荣桓(1902-1963)湖南衡山县人
罗荣桓,众所周知他是政工元帅,
代表着政工在军中的地位,
意味着中国军队所特有的中国特色。
在十大元帅中他的资历最浅,二七年入党,
从未担任过战略方面的最高职。
同时他又是十人中学历最高的,上过大学。

8、元帅——徐向前(1901-1990)山西五台县人
徐向前,同贺龙类似,
借助红四方面军总指挥的身分成为元帅。
他的资历仅高于林彪和罗荣桓,
在黄埔一期毕业生中原是不被看好的人物。
他的军事业绩最显著之处是曾指挥过一度是红军中
最强的红四方面军。
但自从指挥西路军在河西走廊全军覆没后,
再不曾有过值得一提的战绩。
解放战争时他仅任兵团司令,
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攻克了太原。
由于红四方面军这一派系人数众多,
必须在元帅中有代表人物,
曾为总指挥的徐向前就是最佳人选了。

9、元帅——聂荣臻(1899-1992)四川江津县人
聂荣臻,华北野战军的代表。
尽管他曾在黄埔军校任职,
但实际也没有受过系统的军事教育。
他指挥华北野战军同傅作义对峙三年,
没有出色的战绩。
他一生的军事业绩中,凡辉煌之处往往与林彪有关:
红军时期他是红一军团政委;
抗战开始时他担任一一五师副师长;
平津战役又是东野与华野联合作战,
以至于北京军事博物馆的一位创作员曾经说过:
“要想写好《聂传》,先得搞好《林传》。”

10、元帅——叶剑英(1897-1986)广东梅县人
叶剑英,没有派系背景,没有实际战绩。
由于在十人中名列最后,容易诱发人们揣测。
实际上,因上述几个因素的制约,
除他之外找不出别人能平衡这个位置了。
确定叶剑英为元帅在于他的特殊地位和资历,
从北伐直到建国,他一直充当着
“中共军方在政坛上的代表”这一角色,
除他之外党内军内再无他人有这种特殊地位了。
而在资历方面,他的军事生涯仅次于朱德和刘伯承。
自云南讲武堂毕业后,
他在粤军中长期担任高级幕僚的职务,
当他协助老蒋率黄埔学生军第一次东征时,
林彪还没进黄埔的大门呢;
长征中他一度接替刘伯承任红军总参谋长;
解放战争三年,他又任总参谋长直至建国。
在重大历史事件中,他两度扮演了微妙的角色。
二七年七月他向贺龙、叶挺通报朱培德的动态
而直接引发了南昌暴动;
三五年过草地时他的作为又导致了红军的公开分裂。
且不说他在以后的岁月中,
对粉碎“四人帮”和华、邓之争所起的微妙作用了。
至于他本人军事造诣与指挥能力如何,历史没给他机会证明

从十大元帅的各人背景看,哪一个都动不得,
十大将换谁上来都会引发新的不平衡。
再看看十大将的人选,派系平衡的因素减弱了,
而当时职务的因素加强了。

大将
1、大将——粟裕(1907-1984)湖南省会同县人
粟裕,他的军事造诣和战绩在全军首屈一指,
许多方面甚至超过了林彪。
而他长期是以陈毅的副手身份指挥作战,
建国后任过短时间的总参谋长一职,
授衔时却不在这一重要位置上,
而且他的资历只能够和罗荣桓相比。
陈毅代表新四军和三野的元帅地位已定,
粟裕只能委屈了。
至于粟裕争当元帅的传说是站不住的,
那是人们根据他的战绩和位列大将首席而产生的臆测。
四八年中央军委曾计划将粟裕指挥的华野外线兵团
即苏北兵团扩编为华中野战军渡江作战,
而将华野的内线兵团即山东兵团升级为华东野战军。
这一计划本以明令发表,许世友、谭震林、刘少卿
指挥的山东兵团已使用华东野战军的名义达三个月之久。
而正是由于粟裕本人的反对,这一计划才撤销。
同时,粟裕还坚决主张已到中原的陈毅继续兼职华野司令。
可见,粟裕放弃了成为方面大军主官的机会,
很难认为到授衔时他会再争执一番。

2、大将——徐海东(1900-1970)湖北省黄陂县人
徐海东,陕北方面的代表,
他的大将军衔完全是派系平衡的典型。
红军长征时除了三个方面军外,
还有一只独立长征的部队最先到达陕北,
即红二十五军,徐海东是这只部队幸存的指挥者,
与陕北红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之后,徐海东任军团长。
斯诺所写《西行漫记》中曾提到,
蒋介石称徐海东为“文明的一大害”。
由于在战争中肺部负过重伤,
他在抗战开始不久后就已不能工作,
一直处于疗养状态,直至七零年去世。
陕北方面的代表人物刘志丹阵亡,高岗自杀,
徐海东是这一派系中的最高人物了,
而且他为人一向正直和善,与世无争,
授他大将不会引起不平衡。

3、大将——黄克诚(1902-1986) 湖南省永兴县人
黄克诚,第四野战军的代表。
他的战绩、资历与别人相比有值得商榷之处,
但是他当时的职务是总参谋长兼军委秘书长,
这一点是他获大将军衔的重要因素。

4、大将——陈赓(1903-1961)湖南省湘乡县人
陈赓,第二野战军的代表。
二野参谋长李达是三一年宁都起义才参加红军的,
尽管军事造诣很高,但资历不足以为二野的代表人物。
陈赓的军事造诣和战绩均是中流,而他的名气甚大,
是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中的佼佼者。
著名的“黄埔三杰”中,蒋先云战死,
贺衷寒去了台湾,陈赓是硕果仅存了。

5、大将——谭政(1902-1988)湖南省湘乡县人
谭政,当时任总政治部主任,
与元帅中罗荣桓的情况一致,
是大将中政工方面的代表,
同样意味着中国军队的特色,与派系平衡无关。

6、大将——萧劲光(1903-1989)湖南省长沙人
萧劲光,第四野战军的又一代表。
海军司令的职务是他获大将军衔的重要因素,
在所有元帅和大将中只有他在苏联进修过海军业务。
在资历方面,只提一点就够了。
当年江西苏区党内斗争中有一顶帽子以他的名字命名,
叫做“萧劲光式的右倾机会主义”。

7、大将——张云逸(1892-1974)广东省文昌县人
张云逸,除粟裕外第三野战军的又一代表,
几乎可认为他的大将军衔完全是因他的资历而来的。
大将中他的年事最高,是唯一参加过护国讨袁的。
广西百色起义时他任红七军军长,
在邓小平离队后他率红七军艰苦转战进入中央苏区,
任红军副总参谋长。抗战和解放战争时
他在华东方面的军职一直高于粟裕。
叶挺任新四军军长,他任参谋长兼第二支队司令;
陈毅任军长,他任副军长;
华野成立,他又先后任过副司令兼参谋长。
这些职务大将中无他人可比。

8、大将——罗瑞卿(1906-1978)四川省南充县人
罗瑞卿,华北野战军的代表。
他的军事业绩和指挥能力都很一般,
资历也不出众,是有争议的人物。
而他当时的职务为公安军司令兼公安部部长,
工作性质特殊与最高层直接相关,
毛泽东对他颇为赏识,是党内军内正在上升的人物,
庐山会议后也正是他接任了黄克诚总参谋长
和军委秘书长的重要职务。

9、大将——王树声(1905-1974)湖北省麻城县人
王树声,红四方面军的代表。
与元帅中徐向前的情况一致,
尽管王树声战争中没有骄人战绩,
甚至在解放战争中的职务低于多数大将,
但他担任过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
仅此一项足以保证他的大将军衔。
授衔时他的职务与陈赓相同,都是国防部副部长。

10、大将——许光达(1908-1969)湖南省长沙市人
许光达,做为红二方面军在大将中的代表人物列名最后,
也是十大将中争议最大的人。
他的职务、资历、战绩明显低于其他的人,
而且在红军中仅担任师长,
对红二方面军的代表性都嫌不足。
由于红二方面军产生的高级将领本来就少,
参谋长李达因资历有限而排除在大将之外。
而曾担任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的萧克,
本是最有资格的人选,
但他在长征时支持过张国焘的路线,
又与此时主持军委的彭德怀水火不容,加上他
当时训练总监察部副部长兼陆军训练部部长的职务较低,
故而没得到大将的位置。
授予许光达大将军衔的重要因素在于,
中国当时在借助苏联建立自己的装甲兵,
为了对等谈判,中国的装甲兵司令应与苏军的军衔相同。
作为装甲兵司令的许光达也就顺理成章地获得了大将军衔,
在各兵种的主官当中成了特例。

综合十大元帅和十大将的每个人的情况来看,
授衔时多种因素都在起着作用,既不是纯粹的“论资排辈”,
也不是简单的“论功行赏”,
而是党内军内多年来战争历程和人事变迁的综合平衡。
站在今人的角度上,尽可以对他们每个人品头论足,
但如果从授衔时的历史环境出发,
相信这二十个人堪称是“最佳组合”了。

上将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洪学智、吕正操、宋任穷、肖克、杨成武、张爱萍。

『贰』 解放年代“十大将军”都是谁比如刘伯承、张学良、杨虎城等等……

楼上的朋友说的有误,你说的是十大元帅!不是十大将军!另外,对于楼主所提的刘伯成、张学良、扬虎诚几为杰出将领的情况在此先做个简单的介绍:
首先:刘伯成元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是我军最为杰出的军事将领之一!在我军的不同几个时期都有伟大的贡献!55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的军衔!是开国我党我军公认的三十二个军事家之一!
张学良将军是国民党杰出的爱国将领之一 !是民国时期东北军的主要将领,东北易帜,张学良将军被民国政府任命为海陆空军副总司令,民国一级陆军上将。后同出于爱国之心与国民党 西安绥靖主任 西北军爱国将领《杨虎城》一起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改变了我国抗日战争的格局,使的国共二次合作抗日,为我国的抗战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其后,张学良被蒋介石已犯上的罪名一直囚禁,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才的到自由。而杨虎城将军则不幸遭到杀害!但综观张扬二人为中华民族的存亡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绩!真正的大英雄啊!
对于十大将军:
1955年9月,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发布命令,授予粟裕、黄克诚、谭政、肖劲光、王树声、陈赓、罗瑞卿、许光达、徐海东、张云逸10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军衔,授予55人上将军衔,授予175人中将军衔,授予801人少将军衔。

十大将军-粟裕简介
1984年1月25日,粟裕在中顾委举行的春节茶话会的书面发言中坚定地说:“共产党人的气概,从来都是知难而进的。”“我对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真理,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光辉前途,对于共产主义事业的美好未来,是满怀必胜的信念的。”

粟裕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卓越的军事家。1907年生,湖南会同人。侗族。192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6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曾任中国工农红军连长、营长、团长、师长、军参谋长、军团参谋长等职。参加井冈山斗争,转战赣南、闽西和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被朱德赞誉为“青年军事家”。1934年7月任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参谋长,转战闽浙赣皖边。1935年1月任挺进师师长、闽浙军区司令员,在国民党统治的腹心地区开辟浙南游击根据地。在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独立领导部队开展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8年4月任新四军第2支队副司令员、先遣支队司令员,率部挺进江南敌后,首战韦岗告捷。接着率领第2支队在南京、芜湖、潥水地区抗击日军。1939年8月任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副指挥,同陈毅一起,率部开辟了苏南抗日根据地。1940年7月率部挺进苏北,任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副指挥兼参谋长。10月参与指挥黄桥战役,粉碎了4倍于己的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进攻,巩固发展了苏北抗日根据地,开创了华中敌后抗战的新局面。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1师师长(后兼政治委员)、苏中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苏中区委员会书记。在临江濒海、交通发达的平原水网地区开展游击战争,挫败日伪军频繁“扫荡”、“清剿”和“清乡”,建成了巩固的苏中抗日根据地。1944年3月开始对日军发动局部反攻,组织指挥车桥战役,创华中敌后歼灭战的范例。同年12月率第1师主力南渡长江,任苏浙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后又兼中共苏浙区委员会书记,巩固和发展了苏南、浙东抗日根据地,开辟了浙西抗日根据地。1945年指挥所部在天目山区对国民党顽固派军队进行3次自卫反击战,率先实现了从游击战向运动战的转变。

解放战争时期,担任华中、华东和第三野战军主要指挥员,组织指挥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战役的胜利,积累了大兵团作战的丰富经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军事科学院第一政治委员、中央军委常委等职,为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84年2月5日病逝于北京。

十大将军-黄克诚简介
1902年出身于湖南省永兴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在湘南起义中参与领导永兴年关暴动,并率部随朱德、陈毅上井冈山。曾任中国工农红军团长,师政委,军政治部主任,红三军团政治部代主任等职。

抗战期间,任八路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长,第三四四旅政委,第二、四纵队政委,第五纵队司令员兼政委,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委,苏北区党委书记。

抗战胜利后,进军东北,领导创建西满根据地,任西满军区司令员,中共西满分局副书记、代书记,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政委,中共冀察热辽分局书记兼军区政委、东北野战军第二兵团政委。天津解放后,曾任中共天津市委书记兼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

建国初期,任湖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1952年10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部长、政委。1954年后任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国防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第八届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山西省副省长,中央军委顾问。

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同彭德怀等一起被错定为“反党集团”。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残酷迫害。1978年12月,被平反昭雪。

是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1978年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被增选为中央委员,中纪委常务书记;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86年12月2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4岁。

十大将军-谭政简介
1906年出生,原名谭世铭。湖南湘乡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特务营任文书、书记。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三十一团秘书,红四军军委秘书长、军政治部训练部部长,红十二军政治部主任,红一军团第一师政治部主任、师政治委员,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后方政治部主任,总政治部副主任,陕甘宁晋绥联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战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建国后,历任中南军区暨第四野战军第三政委兼干部管理部部长,中南局第一副书记,华南分局第三书记,华南军区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第一副主任、主任,中央军委常委、顾问,国防部副部长,中央监委副书记。

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法制委员会副主任。

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88年11月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2岁。

十大将军-萧劲光简介
萧劲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卓越的军事指挥员,杰出军事家。1903年生,湖南长沙人。1920年冬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北伐战争。曾两次赴苏联军事学校学习。1930年12月后历任军区参谋长兼政治部主任、军参谋长、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长、军团政治委员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许多战役战斗和第四、第五次反“围剿”。1933年11月被“左”倾冒险主义领导者诬陷为“罗明路线在军队中的代表”,受到错误处理。在逆境中,他相信党,毫不动摇自己的信念,忍辱负重为革命工作。遵义会议后,中央纠正了对他的错误处理。长征到达陕北后,任中共陕甘省委军事部部长兼红29军军长,1937年初,任红军后方司令部参谋长。

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八路军后方总留守处主任、留守兵团司令员(后兼政治委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在此期间,他遵照古田会议决议精神,组建了留守兵团,率领部队出色地完成了陕甘宁边区的剿匪任务,稳定了边区秩序;打退了日寇数十次进攻,固守了千里河防。他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负责处理了陕甘宁边区反磨擦斗争中的许多尖锐复杂的问题。他多次做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工作,有效地争取了中间势力。为解决“晋西事变”,他与阎锡山谈判,促使了和平协定的缔结。为了粉碎国民党对边区的封锁,他以身作则,领导部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他还重视研究军事理论,致力于军队正规化建设。他在留守兵团倡导了把战术和技术分开的军事训练方法,开办各种军政训练班、研究班培养干部。他多次在《八路军军政杂志》等报刊上发表文章,他写的《近战战术》被作为军事教材印发,他撰写的《游击战争指导要令》中的一些基本观点,被毛泽东采纳。他为保卫党中央、保卫陕甘宁边区和晋绥根据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萧劲光先后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兼参谋长、南满军区司令员、东北军区副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1兵团司令员、第四野战军第12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等职。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为人民海军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卓著的贡献。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89年3月29日在北京病逝。

十大将军-王树声简介
王树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杰出军事家。1905年生,湖北麻城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创建了麻城县第一支农民武装,1927年参与领导麻城暴动和黄麻起义。1928年后历任中国工农红军团长、副师长兼团长、师长、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兼第31军军长、西路军副总指挥兼第9军军长等职。他英勇善战,战功显赫,为创建鄂豫皖、川陕革命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建立了不朽的功勋。1937年3月西路军失败后,他身遇危难,矢志不渝,一心向党,最后一路乞讨,历尽艰辛,辗转回到延安,先后入抗日军政大学和马列学院学习。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晋冀豫军区(后为晋冀豫边游击司令部)副司令员、代司令员。1940年6月,晋冀豫军区一分为二,分别组成太行、太岳军区,他改任太行军区专职副司令员兼人民武装力量动员部部长。他从革命的根本利益出发,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愉快地服从组织分配。他说:“职务大小,都是为人民服务,我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没有争名誉地位的权利。”在率领太行军民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参加反“扫荡”和百团大战的同时,下大力气抓地方武装和民兵建设,使地方武装同正规军的比例由1941年的77:100上升到1942年的200:100,从而为主力部队输送了大量兵员。1942年秋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参加整风运动。1944年10月,任河南军区司令员,率部深入河南敌后,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建立起了拥有300多万人口的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与新四军第5师一起在中原地区打通了华北与华中的联系。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原军区副司令员兼第1纵队司令员、鄂西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鄂豫军区司令员等职,为中原解放区的创建与巩固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湖北军区司令员,中南军区副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人民解放军总军械部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第二政治委员等职,为加强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特别是武器装备建设和军事科研事业作出了贡献。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74年1月7日病逝于北京。

十大将军-陈赓简介
1903年出生,原名陈庶康。湖南省湘乡县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留校任副队长、连长。参加了平定商团叛乱和讨伐陈炯明的东征。1926年赴苏联学习。1927年回国参加南昌起义,任营长。后赴上海在中共中央机关做情报工作。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十二师团长、师长,红军步兵学校校长,红军干部团团长,陕甘支队第十三大队队长,红一军团第一师师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旅长,太岳军区太岳纵队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兵团司令员兼政委。

建国后,历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云南军区司令员,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员兼政委,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兼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部副部长。是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61年3月16日在上海逝世,终年58岁

十大将军-罗瑞卿简介
罗瑞卿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杰出军事家。1906年生,四川南充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10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29年后历任中国工农红军支队党代表、纵队政治部主任、师政治委员、军政治委员、军团政治保卫局局长等职。长征中曾任红军先遣队参谋长、陕甘支队第2纵队政治部主任,到陕北后任红一方面军政治保卫局局长。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时,曾赴西安协助周恩来工作。同年起任抗日红军大学教育长,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副校长。在主持抗大工作期间,坚决贯彻毛泽东制定的办学方针,发扬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为各抗日根据地培养、输送了大批军政干部。1938年,在毛泽东指导下写出《抗日军队中的政治工作》一书,系统总结了人民军队的政治工作经验,是我军政治工作的重要历史文献。这本书出版以后,对加强我军的政治工作起了很大作用,并在全国扩大了我党我军的影响。1939年7月率抗大总校和延安其它学校的数千名教学员工越过日伪军封锁线,行程1500公里,进入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办学。1940年5月任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主任,转战太行山区。他深入部队调查研究,总结抗日游击战争政治工作的经验,提出一系列加强八路军政治工作的措施,在《八路军军政杂志》上发表了《目前政治工作建设上的一些问题》等文章。参与领导和指挥了百团大战以及华北敌后抗日斗争。在艰苦的抗日战争中,为培养干部、建设政治机关、加强政治工作,作出了卓著的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副书记,晋察冀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晋察冀野战军政治委员、华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兼第2兵团(后为人民解放军第19兵团)政治委员,为华北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公安部部长、公安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等职,为新中国公安政法的建设,为人民解放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78年8月3日逝世。

十大将军-许光达简介
1908年出生,原名许德华。湖南省长沙市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入黄埔军校学习。1927年在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任见习排长,同年在宁都加入南昌起义部队,任排长、代理连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参谋长,第十七师政治委员、师长,红三军第八师二十二团团长、八师师长,红三军第二十五团团长。1932年赴苏联,先后入国际列宁主义学院和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1937年回国。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教育长,第三分校校长,中央军委参谋部部长兼延安卫戍区司令员,中央情报部一室主任,晋绥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八路军一二O师独立第二旅旅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绥军区第三纵队司令员,第一野战军二兵团军长,第二兵团司令员。

建国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司令员兼坦克学校校长和装甲兵学院院长,国防部副部长。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1969年6月3日逝世,终年61岁。

十大将军-徐海东简介
徐海东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杰出军事家。他身经百战,功勋卓著,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高超的指挥艺术,毛泽东高度赞扬他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是“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

徐海东,1900年生,湖北黄陂徐家桥村(今属大悟县)人。出身贫寒,当过11年窑工。192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夏入国民革命军,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返回家乡,任农民自卫队队长,11月率队参加黄麻起义。在创建鄂豫皖苏区的斗争中,历任中共区委书记,县赤卫军大队长,中国工农红军营长、团长、师长。1932年秋,红四方面军主力离开鄂豫皖后,任重建的第26军副军长兼74师师长,后任第28军军长、第25军军长,在极端困难的处境下,坚持大别山区的斗争。1934年11月,红25军奉中央军委指示撤出鄂豫皖苏区,向北转移,任副军长、军政治委员、军长。1935年9月率部到达陕北,后任红15军团军团长。为把革命大本营奠基大西北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绩。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15师第344旅旅长,率部参加了平型关战斗和晋察冀边区反“八路围攻”、晋东南反“九路围攻”,指挥了温塘、张店、町店等战斗。特别是町店一战,取得全歼日军一个联队,毙伤敌近千人的重大胜利。1938年6月,因病回延安,曾入马列学院学习。1939年9月,随刘少奇赴华中,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总指挥兼第4支队司令员。12月指挥周家岗等战斗,取得反“扫荡”的胜利,对巩固和发展皖东抗日根据地具有重要意义。他骁勇善战,不怕牺牲,在战斗危急时刻,经常身先士卒,被群众誉为“徐老虎”,先后9次负伤,积劳成疾。1940年病情严重,仍随军参与指挥作战。1941年5月任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后长期治疗、休养。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70年3月25日逝世于郑州。

十大将军-张云逸简介
张云逸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杰出军事家。1892年生,广东文昌(今属海南省)人。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了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护国战争和北伐战争。192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12月,参与领导百色起义,任中国工农红军第7军军长,参与创建右江苏区。1931年3月率部进入湘赣苏区。同年冬后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参谋长兼作战局局长、粤赣军区司令员、红军总司令部和红一方面军司令部副参谋长兼作战部部长。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6年12月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后受中共中央派遣,往来于广州、香港、南京、武汉、福州、桂林等地,在国民党上层军政人员中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工作。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参与领导新四军的组建、整编等工作。1938年春任新四军参谋长兼第3支队司令员,指挥了清水潭、马家园等战斗。11月率两个连到江北无为地区,发展抗日武装力量,组建江北游击纵队,后率部东进,开辟皖东抗日根据地。1939年5月参与组建新四军江北指挥部,任指挥和中共前委书记。指挥第4、第5支队和江北游击纵队在淮河以南、津浦路两侧积极打击日伪军。1940年1月任中共中央中原局委员。与书记刘少奇等指挥第4、第5支队主力先后取得大桥、半塔集反顽作战和夏季反“扫荡”的胜利,巩固和发展了淮南抗日根据地。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副军长兼第2师师长,抗日军政大学第8分校校长。直接领导第2师同敌伪顽的军事进攻、政治破坏、经济封锁进行斗争,同时注重加强根据地建设。1943年11月陈毅代军长赴延安后,他主持新四军军事工作。根据中共中央指示,1944年7月部署第4师主力西进,基本上收复了豫皖苏边区根据地。同年冬部署第1师一部渡江南下,开辟苏浙皖边敌后新区。接着又指挥新四军各师开展对日大反攻作战,歼灭大量日伪军,收复大片失地,为创建和巩固华中抗日根据地,为新四军的全面建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新四军第一副军长兼山东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华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山东军区司令员、华东军政大学校长、中共华东后方工作委员会书记等职。为华东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共广西省委书记、广西省人民政府主席、广西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书记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74年11月19日病逝于北京。

『叁』 有谁知道中国 十大元帅和十大将军具体点的情况呢

共和国的骄傲〓十大元帅十大将〓
授衔简介:
一九五五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实行了军衔制。
在中南海怀仁堂,毛主席授予朱德等十人元帅军衔;
周恩来授予粟裕等十人大将军衔。
中国军队著名的十大元帅和十大将由此确立!
1、元帅——朱德(1886-1976)四川仪陇县人
朱德,无论从哪个方面思考,第一把元帅交椅非他莫属。
由于在党史军史上的地位极为特殊,
今天人们对他的误解也最多。
朱德字玉阶,1886年生于四川仪陇县一个农家。少年下田劳作并读过私塾,20岁时到成都考取了高等师范,毕业后回县城当了体育教员。看到社会黑暗和时局动荡,他徒步跋涉三个月到昆明,考入由留学日本成为“士官三杰”之一的蔡锷所主办的云南讲武堂。在讲武堂中,朱德参加了反清革命的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 朱德毕业后,在滇军中由少尉排长干起,在讨袁和军阀混战中一直升至少将旅长,名震川滇。当时他与别的将领不同,对黩武争权深感厌倦,喜好音乐,在家中广泛接纳青年军官及学生,并读过《新青年》等杂志。
1921年,朱德主动离开月收入大洋数以千计的军界,外出学习。翌年,朱德到上海见到孙中山,提出革命不能靠与军阀结盟。他又见到陈独秀,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个旧军队的将军想入党,这使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大感惊讶,尽管鼓励朱德追求进步,却未同意。
1922年秋,朱德乘船赴欧,到德国学习战术,并研究社会主义理论。在那里,他见到了周恩来。翌年,经周恩来介绍加入了共产党。
1925年,朱德又入莫斯科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并在军训班学习。在那里,他提出回国后如打不赢就上山,令苏军的教官惊讶。 1926年朱德回国后,利用旧关系到川军、滇军中动员北伐,并秘密做共产党的工作。1927年南昌起义时,朱德率领滇军教育团一部参加,任第九军副军长。起义军南征潮汕失败时,他在危境中率领“铁军”余部近千人进入粤北、湘南,于1928年4月走上井冈山与毛主席会合,建立了红四军并任军长,成为全国第一支主力红军的最高军事指挥员。
1930年,朱德成为红一方面军总司令,翌年成为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此后几十年间,“总司令”在党内成为朱德的代称。在红军长征时,他有时也担负具体作战指挥。
抗战初期,他率八路军总部前往太行山前线。1940年回延安后,因年纪已大,主要协助毛主席指挥全局,不过1947年攻克石家庄时他曾亲临前线指挥。
建国后,朱德先后任国家和党的副主席、人大委员长,1955年授十大元帅时为第一名。
1959年庐山会议上,他不同意给彭德怀那样定性,被有人说成年老糊涂。“文革”初定林彪为接班人时,他不表赞成,1975年又率先揭发江青,可见心底如明镜。 1976年7月,朱德以90岁高龄去世。毛主席曾称他是“红司令”,并说,“朱毛,朱毛,我是你身上的毛啊!”

2、元帅——彭德怀(1898-1974)湖南省湘潭县人
彭德怀,在军史上的地位仅次于朱德,
授衔时是军委工作的主持人,又是第一野战军的代表。
尽管他军事业绩上有胜有败,但从平江暴动到朝鲜停战,
一直在第一线从事战斗指挥,这一点全军无人可比。
他的军事造诣并不出色,
但二十多年身经百战的资历足以使他傲视群雄,
位列元帅第二理所当然。

3、元帅——林彪(1906-1971)湖北黄岗县人
林彪,第四野战军的代表,
十大元帅中他的战绩和指挥能力都堪称第一。
但他在十人中的资历倒数第二,位列第三是
由于当时他是十人中除朱德外唯一的政治局常委。
林彪原名林育蓉。湖北省黄冈县人。一九二三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一九二五年考入黄埔军校,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七年在国民革命军叶挺独立团任排长、连长。参加了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营长、团长,第一纵队司令员,红四军军长,红一军团军团长,红军大学校长。参加了红军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指挥了辽沈、平津等重大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司令员,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
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第七、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副主席,第九届中央副主席。
“文化大革命”中与陈伯达、黄永胜、吴法宪、叶群、李作鹏、邱会作等结成反革命集团,同江青反革命集团互相勾结,有预谋地诬陷迫害党和国家领导人,阴谋夺取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阴谋败露后,于一九七一年九月十三日乘飞机外逃,在蒙古温都尔汗地区坠机身亡。
一九七三年中共中央决定开除其党籍。一九八一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确认为反革命集团案主犯。

4、元帅——刘伯承(1892-1986)四川开县人
刘伯承,第二野战军的代表,军事生涯仅次于朱德。
他在军事指挥和学术上都有很高的成就,
对中国军队正规化的影响最大。
白崇禧称他是“共军第一号悍将”,
而毛主席对他则别有看法。
授衔时刘伯承在党内军内已无实权,
位列第四的原因一是因他的资历,二是他在军中人望甚高,
三是毛主席不会将他对刘的看法公开化。

5、元帅——贺龙(1896-1969)湖南桑植县人
贺龙,借助南昌暴动总指挥
和红二方面军总指挥的资历成为元帅。
他未受过正规的军事教育,
军事造诣和战绩没有任何出色之处。
他创建红二军团时有很强的封建宗族色彩,
在十年间洪湖苏区仅能自保,谈不上发展。
后人往往将此归罪于夏曦洪湖肃反,
其实鄂豫皖苏区的肃反比洪湖苏区更为严重。
抗战时一二零师是八路军的三个师中力量最弱、战绩最小的,
长期担任预备队的角色。
贺龙解放战争时仅任晋绥军区司令这一兵团级的职务,
建国后任体委主任。
但如仅就表象认为贺龙一无是处也不客观,
授衔时他在军委中位置仅次于彭德怀和林彪,
庐山会议后他更担任了军委第二副主席,
成为毛主席牵制林彪的首要人物,
六五年取消军衔制就出自他的手笔。

6、元帅——陈毅(1901-1972)四川乐至县人
陈毅,一身代表着南方三年游击战、新四军、
第三野战军三个派系。
他是半路出家从军的文人,军事造诣有限。
抗战以来他指挥的较大战役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都要依赖粟裕。
但他在军中的资历和地位,
以及他与毛主席、周恩来、朱德等人的历史渊源,
而使得这三个派系的代表人物只能是他,不可能是粟裕。

7、元帅——罗荣桓(1902-1963)湖南衡山县人
罗荣桓,众所周知他是政工元帅,
代表着政工在军中的地位,
意味着中国军队所特有的中国特色。
在十大元帅中他的资历最浅,二七年入党,
从未担任过战略方面的最高职。
同时他又是十人中学历最高的,上过大学。

8、元帅——徐向前(1901-1990)山西五台县人
徐向前,同贺龙类似,
借助红四方面军总指挥的身分成为元帅。
他的资历仅高于林彪和罗荣桓,
在黄埔一期毕业生中原是不被看好的人物。
他的军事业绩最显著之处是曾指挥过一度是红军中
最强的红四方面军。
但自从指挥西路军在河西走廊全军覆没后,
再不曾有过值得一提的战绩。
解放战争时他仅任兵团司令,
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攻克了太原。
由于红四方面军这一派系人数众多,
必须在元帅中有代表人物,
曾为总指挥的徐向前就是最佳人选了。

9、元帅——聂荣臻(1899-1992)四川江津县人
聂荣臻,华北野战军的代表。
尽管他曾在黄埔军校任职,
但实际也没有受过系统的军事教育。
他指挥华北野战军同傅作义对峙三年,
没有出色的战绩。
他一生的军事业绩中,凡辉煌之处往往与林彪有关:
红军时期他是红一军团政委;
抗战开始时他担任一一五师副师长;
平津战役又是东野与华野联合作战,
以至于北京军事博物馆的一位创作员曾经说过:
“要想写好《聂传》,先得搞好《林传》。”

10、元帅——叶剑英(1897-1986)广东梅县人
叶剑英,没有派系背景,没有实际战绩。
由于在十人中名列最后,容易诱发人们揣测。
实际上,因上述几个因素的制约,
除他之外找不出别人能平衡这个位置了。
确定叶剑英为元帅在于他的特殊地位和资历,
从北伐直到建国,他一直充当着
“中共军方在政坛上的代表”这一角色,
除他之外党内军内再无他人有这种特殊地位了。
而在资历方面,他的军事生涯仅次于朱德和刘伯承。
自云南讲武堂毕业后,
他在粤军中长期担任高级幕僚的职务,
当他协助老蒋率黄埔学生军第一次东征时,
林彪还没进黄埔的大门呢;
长征中他一度接替刘伯承任红军总参谋长;
解放战争三年,他又任总参谋长直至建国。
在重大历史事件中,他两度扮演了微妙的角色。
二七年七月他向贺龙、叶挺通报朱培德的动态
而直接引发了南昌暴动;
三五年过草地时他的作为又导致了红军的公开分裂。
且不说他在以后的岁月中,
对粉碎“四人帮”和华、邓之争所起的微妙作用了。
至于他本人军事造诣与指挥能力如何,历史没给他机会证明

十大大将
1、大将——粟裕(1907-1984)湖南省会同县人
粟裕,他的军事造诣和战绩在全军首屈一指,
许多方面甚至超过了林彪。
而他长期是以陈毅的副手身份指挥作战,
建国后任过短时间的总参谋长一职,
授衔时却不在这一重要位置上,
而且他的资历只能够和罗荣桓相比。
陈毅代表新四军和三野的元帅地位已定,
粟裕只能委屈了。
至于粟裕争当元帅的传说是站不住的,
那是人们根据他的战绩和位列大将首席而产生的臆测。
四八年中央军委曾计划将粟裕指挥的华野外线兵团
即苏北兵团扩编为华中野战军渡江作战,
而将华野的内线兵团即山东兵团升级为华东野战军。
这一计划本以明令发表,许世友、谭震林、刘少卿
指挥的山东兵团已使用华东野战军的名义达三个月之久。
而正是由于粟裕本人的反对,这一计划才撤销。
同时,粟裕还坚决主张已到中原的陈毅继续兼职华野司令。
可见,粟裕放弃了成为方面大军主官的机会,
很难认为到授衔时他会再争执一番。

2、大将——徐海东(1900-1970)湖北省黄陂县人
徐海东,陕北方面的代表,
他的大将军衔完全是派系平衡的典型。
红军长征时除了三个方面军外,
还有一只独立长征的部队最先到达陕北,
即红二十五军,徐海东是这只部队幸存的指挥者,
与陕北红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之后,徐海东任军团长。
斯诺所写《西行漫记》中曾提到,
蒋介石称徐海东为“文明的一大害”。
由于在战争中肺部负过重伤,
他在抗战开始不久后就已不能工作,
一直处于疗养状态,直至七零年去世。
陕北方面的代表人物刘志丹阵亡,高岗自杀,
徐海东是这一派系中的最高人物了,
而且他为人一向正直和善,与世无争,
授他大将不会引起不平衡。

3、大将——黄克诚(1902-1986) 湖南省永兴县人
黄克诚,第四野战军的代表。
他的战绩、资历与别人相比有值得商榷之处,
但是他当时的职务是总参谋长兼军委秘书长,
这一点是他获大将军衔的重要因素。

4、大将——陈赓(1903-1961)湖南省湘乡县人
陈赓,第二野战军的代表。
二野参谋长李达是三一年宁都起义才参加红军的,
尽管军事造诣很高,但资历不足以为二野的代表人物。
陈赓的军事造诣和战绩均是中流,而他的名气甚大,
是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中的佼佼者。
著名的“黄埔三杰”中,蒋先云战死,
贺衷寒去了台湾,陈赓是硕果仅存了。

5、大将——谭政(1902-1988)湖南省湘乡县人
谭政,当时任总政治部主任,
与元帅中罗荣桓的情况一致,
是大将中政工方面的代表,
同样意味着中国军队的特色,与派系平衡无关。

6、大将——萧劲光(1903-1989)湖南省长沙人
萧劲光,第四野战军的又一代表。
海军司令的职务是他获大将军衔的重要因素,
在所有元帅和大将中只有他在苏联进修过海军业务。
在资历方面,只提一点就够了。
当年江西苏区党内斗争中有一顶帽子以他的名字命名,
叫做“萧劲光式的右倾机会主义”。

7、大将——张云逸(1892-1974)广东省文昌县人
张云逸,除粟裕外第三野战军的又一代表,
几乎可认为他的大将军衔完全是因他的资历而来的。
大将中他的年事最高,是唯一参加过护国讨袁的。
广西百色起义时他任红七军军长,
在邓小平离队后他率红七军艰苦转战进入中央苏区,
任红军副总参谋长。抗战和解放战争时
他在华东方面的军职一直高于粟裕。
叶挺任新四军军长,他任参谋长兼第二支队司令;
陈毅任军长,他任副军长;
华野成立,他又先后任过副司令兼参谋长。
这些职务大将中无他人可比。

8、大将——罗瑞卿(1906-1978)四川省南充县人
罗瑞卿,华北野战军的代表。
他的军事业绩和指挥能力都很一般,
资历也不出众,是有争议的人物。
而他当时的职务为公安军司令兼公安部部长,
工作性质特殊与最高层直接相关,
毛主席对他颇为赏识,是党内军内正在上升的人物,
庐山会议后也正是他接任了黄克诚总参谋长
和军委秘书长的重要职务。

9、大将——王树声(1905-1974)湖北省麻城县人
王树声,红四方面军的代表。
与元帅中徐向前的情况一致,
尽管王树声战争中没有骄人战绩,
甚至在解放战争中的职务低于多数大将,
但他担任过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
仅此一项足以保证他的大将军衔。
授衔时他的职务与陈赓相同,都是国防部副部长。

10、大将——许光达(1908-1969)湖南省长沙市人
许光达,做为红二方面军在大将中的代表人物列名最后,
也是十大将中争议最大的人。
他的职务、资历、战绩明显低于其他的人,
而且在红军中仅担任师长,
对红二方面军的代表性都嫌不足。
由于红二方面军产生的高级将领本来就少,
参谋长李达因资历有限而排除在大将之外。
而曾担任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的萧克,
本是最有资格的人选,
但他在长征时支持过张国焘的路线,
又与此时主持军委的彭德怀水火不容,加上他
当时训练总监察部副部长兼陆军训练部部长的职务较低,
故而没得到大将的位置。
授予许光达大将军衔的重要因素在于,
中国当时在借助苏联建立自己的装甲兵,
为了对等谈判,中国的装甲兵司令应与苏军的军衔相同。
作为装甲兵司令的许光达也就顺理成章地获得了大将军衔,
在各兵种的主官当中成了特例。

综合十大元帅和十大将的每个人的情况来看,
授衔时多种因素都在起着作用,既不是纯粹的“论资排辈”,
也不是简单的“论功行赏”,
而是党内军内多年来战争历程和人事变迁的综合平衡。
站在今人的角度上,尽可以对他们每个人品头论足,
但如果从授衔时的历史环境出发,
相信这二十个人堪称是“最佳组合”了。

阅读全文

与黄陂四十五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司社保账户变更说明 浏览:719
威远县严陵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浏览:797
鄂州住房公积金帐号 浏览:250
江都区建设局与引江棚户区 浏览:717
扬州住房公积金比例 浏览:516
无业买社保还需要买公积金吗 浏览:403
退伍军人住房补贴新政策 浏览:385
工资5000深圳交社保后最后拿到多少 浏览:373
管城区城乡建设和交通运输局招聘 浏览:777
杭州滨江住房公积金 浏览:856
社保缴费基数有试用期工资吗 浏览:377
建筑工程城市规划专业 浏览:656
现代设计建筑设计 浏览:9
2014年天津社保缴纳基数是多少 浏览:758
社保交基数高 浏览:275
南京社保卡每月返还多少 浏览:732
北京社保卡办理点 浏览:827
黄陂前川卫生院生化分析仪中标公告 浏览:677
安徽和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亳州市 浏览:455
社保卡上没有录入缴费信息吗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