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武汉方言文化有那些
根据中国社科院《中国语言地图集》和《湖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所做的归类,湖北方言分为三区,即西南官话区,江淮官话区和赣语区。武汉话,属西南官话武天片,有武汉老城区方言和新城区方言之分,其中最正宗的是武汉三镇老城区的方言。包括武昌地区北至积玉桥,南到武泰闸,东至宝通寺(及关山地区),西临长江以司门口为核心的地区以及汉口铁路内城区和汉阳鹦鹉大道建港以北,汉阳大道七里庙以东片区。在建国之前,武汉三镇之间方言也有所不同,有些词汇和语调不完全一致,有细微差别,建国之后,三镇往来互通,三镇老城区方言几乎已完全相同。
中文名
武汉话
外文名
Wuhan Dialect
使用地区
武汉及其周边地区
语 系
汉藏语系-西南官话-武天片
目录
1 简介
▪ 汉腔汉调
▪ 三大特色
2 理论研究
3 变调现象
4 常用口语
▪ 你吓我
▪ 闹眼子
▪ 挑土
▪ 撮虾子
▪ 起篓子
5 形成原因
▪ 称谓常用
▪ 吵架常用
简介
编辑
根据中国社科院《中国语言地图集》和《湖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所做的归类,湖北方言分为三区,即西南官话区,江淮官话区和赣语区。武汉话属于西南官话区。[1]
西南官话在中国境内主要分布于西南部的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省、贵州省的绝大多数汉语地区。这也能解释,为什么许多武汉人在外地,一开口说武汉话,就容易被误认为是四川人。
其他属于西南官话的湖北城市还有,荆州、襄阳、十堰、宜昌、恩施等;而属于江淮官话区(楚语)的有:黄冈、孝感、黄石等;属于赣方言区的有:赤壁、咸宁、大冶等。
方言片区的划分,主要是基于语音的共性特征,比较特殊的语音和地域的整体性这三点。[1]
“武汉人不讲武汉话讲么事咧?”武汉人说武汉话天经地义,很少有人会去追问武汉话的起源。其实,武汉话是漂在长江里、系在码头上的,它在三镇贩夫走卒的肩膀上晃荡,随着武汉商业的兴旺而发扬光大。
汉腔汉调
武汉话,属西南官话武天片,有武汉老城区方言和新城区方言之分,其中最正宗的是武汉三镇老城区的方言。包括武昌地区北至积玉桥,南到武泰闸,东至宝通寺,西临长江以司门口为核心的地区以及汉口铁路内城区和汉阳鹦鹉大道建港以北,汉阳大道七里庙以东片区。在建国之前,武汉三镇之间方言也有所不同,有些词汇和语调不完全一致,有细微差别,建国之后,三镇往来互通,三镇老城区方言几乎已完全相同,被汉口话所统一。青山区、洪山区方言武汉话中普通话的成分更强。各新城区与武汉主城区的语言略有差别,但是大体上与武汉话相同,因此很容易的互相沟通。其中黄陂话差一点被法定成普通话,有人用汉腔来编排电视剧,有人在挖掘武汉调曲艺,其心在于与时下流行的津腔川调一争高低,捍卫本土的方言文化。
北方寒冷多风沙,说话时口型不宜太大,因此语音中多卷舌,鼻音重;四川多山,山上山下喊话,要着力提高语言尾音,更有山体回声,悠扬委婉;江南气候宜人,说话时可以细声慢语,不会有语言障碍。
武汉当年是湖区,多数人必定靠湖而生,采摘莲藕摸些螺蚌,男人划着木筏下湖,女人烤熟了一只野鸭,会对着湖面喊叫:“回来奇楼(吃肉)……”,率直响亮。
三大特色
没有卷舌音。和北方大量的卷舌音相比,武汉语音中几乎找不到:zh、ch、sh、r这些卷舌音,
没有卷舌音的结果使得语音过于裸露,少了一些修饰。
前鼻音和后鼻音分不清。武汉话里,“陈程”不分、“身生”不分、,“真争”不分。
理论研究
编辑
所谓五度标记法,就是按中国语言学家赵元任设计原意和国际音标的规定,用类似于音乐的do·re·mi·fa·so的五个音高(及五度)来表示声调语言的声调变化,据理论证明,5度已经足够表示所有声调语言的声调变化。因此,此处给出武汉话的五度调值及其与普通话调值的对照表,以方便对有兴趣者对武汉话的学习。
武汉话
普通话
阴平
45
55
阳平
12
35
上声
21
214
去声
15
51
但是请注意几点:①此处的调值系单读调值,多字连读时会有变调现象,后面将会讲到。②武汉话作为官话里的一个分支,具有明显的官话特征,即只有“三声”—平声·上声·去声,相比与中古汉语少了入声,不过这里的三声不是说这有三个声调,因为平声分出了阴平阳平两个声调,所以仍然是四个声调。所谓入声,就是有以-k·-p·-t为塞尾的音节,是因为武汉话隶属的西南官话有一个重要的语言现象——入派阳平,后面将会详细解说。③所谓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就是指官话(如普通话)里的一二三四声,武汉话学习者可以将其与普通话一一对应然后改变发音调值即可,不过由于入派阳平的存在,并不是能够完全对应的,这也是武汉话的特色所在。
变调现象
编辑
所谓变调现象,就是指声调语言中的由调音节在一定情况下发生音调变化的情况,如我们都知道的普通话中存在两个三声(上声)连续时前一个三声念二声的现象(严格来说是变调为24·214,和35·214有区别)。武汉话中也有这个现象,主要有两种类型:
①上声变调
与普通话的上声变调类似,武汉话的上声也存在变调,但规则不同:
只有上声字单读或者在语言停顿的末尾,它才保持原调;其它情况均变调为22.
例:你洗了澡冇?&我已经洗了澡,你咧?
前一句中的“澡”字,由于在句中,故变调为22,而后一句的“澡”保持原调,即21.
这个变调的变化幅度不明显,造成很多人在学习武汉话是出现声调方面不地道的现象,但地道武汉话母语者,则很容易区别这两者的区别。
②调化阴平
这种变调是普通话中没有的,它的规则如下:
1.叠词的称呼
如“爸爸”“爷爷”“浩浩”“婷婷”等叠音的称呼词中,第二个字一律变为阴平声,即一声;但若两字原调为上声,可变可不变,如“奶奶”“姐姐”。
2.习惯的变调
这类词没有规律,需记忆,亦为第二个字改念阴平。此处进行一定总结:
屋里 角落 得罗 姑娘 麻木 笤帚 里面
这个现象很类似于北京话或普通话中的轻声现象,因此语言学家推测这是由于在清朝时受满语影响造成的。
入派阳平现象
由于入声的消失,原来的入声字全部转为阳平(二声)的现象。这是西南官话特有的,而其他官话如北京话或普通话中,古入声字转入其它各各音调,因此有很多武汉话,普通话异读(即不能一一对应)的自出现。此类字无任何规律,需记忆,但对于母语为现今仍保留入声的粤语,吴语,闽南语,客家话等的武汉话学习者来说,就很容易了,因为只需要把入声字全部念为阳平即可。这类字数量极其多,本文列举一些常用字,更详细的可以自行网络一下“入声字大全”。
数字里有:一,六,七,八,十。
常见物品:物,屋,笔,轴,竹,肉,雀,药,月,力,粒,客,脚
常用动词:得,乐,觉,没(沉没),接,
颜色:黑,白,绿。
助词:别,不,皆,
其它:叔,薄,落,
(备注:“,”表示没有列举完“。”表示该类列举完全)
(以后将会推出更进一步的研究成果,包括武汉话特殊的声韵母问题和特殊的语气助词问题)
常用口语
编辑
你吓我
这是时下武汉人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之一。与此关联的还有口语:非洲伢的爸爸—吓(hé)老子;非洲爸爸跳绳子—吓(hé)老子一跳。
闹眼子
源自武汉话,黄陂话。眼子,闹眼子,两个词是有区别的,眼子,本身是指的一件事,准确来说是一件已经不被人相信的事。而闹是动作是指已经在做了。闹眼子的含义大为广泛,但总的来说可以归结出两种含义:一种是不诚信、欺骗;另一种是胡闹、瞎闹。根据这两种意思我们可以得出,所谓眼子是指一切不诚信、欺骗和瞎胡闹所存在的结果与事实。而闹眼子是指造成一切不诚信、欺骗和瞎胡闹所存在的结果与事实的行为。注意,闹眼子是一种行为,闹最终的结果是眼子。另一说法则是由一著名的山寨版配音的恶搞影片出名。经常涉猎网络的网友应该看过一部经典的黄陂话恶搞片《无间道黄陂话版》。
挑土
暂时代替某人做某事。来源于麻将。因为打麻将又称 "修长城",打麻将手气不好时让人替打几把,好像帮人家挑土一样。后来又扩大到"的士"司机的换班以及帮人做事了。
撮虾子
指偶尔赚点小外快,撮(或戳),相当于北京话的"捣斥"或广州话的"炒耕",如:"戳来戳去冇(音同“冒”)戳出么名堂"。
起篓子
撒网捕鱼后,起网时捞起很多鱼。形容一下子发财了。
形成原因
编辑
现今的武汉话是在古代汉阳府官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且吸收周边迁来居民的方言而形成的不同于原先汉阳官话的方言。“上古时代的楚国语言,经过动乱和移民,融进了北方语。而到明代初期,汉江改道,汉口从汉阳分离出来,名为汉口镇,并崛起为新兴码头,但仍从属于汉阳府管辖,内部通汉阳官话,汉口镇交通的便利迅速吸引周边地区的人们来此经营、定居,逐步形成了以汉阳官话为基础、融进周边移民语言成分、具有独特色彩的汉腔。至上世纪40年代末,三镇合一,原来的方言内部的差异逐步缩小,形成基本统一的武汉话。
称谓常用
1.老头[te,发音为第二声] (爸爸)
2.姆妈=老娘 (妈妈,"木"带鼻音)
3.拐子 (哥哥)
4.侨资(朋友)
5.外外 (外甥)
6. 伙介(伙计,朋友)
7.舅辫子(=妻子的弟弟)
8.老亲爷 (=岳父大人)
7.老亲娘 (=岳母大人)
9.老几 (=人,常与“个”连用。如“那个老几才是过瘾”,“有个老几”。
10.麻木(=人力三轮车,另有嗜好的意思:例如酒麻木,形容饮酒成瘾。)
11. 扁担 (=挑夫)
12.儿子(自己的儿子)
13.姑娘(自己的女儿)
14.儿子伢(男孩)
15.姑娘伢(女孩)
16.娘娘(亲叔叔的老婆,发音一声,边音liang)
17.的哥(男出租车司机)
18.的姐(女出租车司机)
生活常用
1.蛮砸实 (=厉害)
2.苕七哈胀 (=猛吃很多东西)
3.条子 (=身材)
4.胯子 (=腿,胯读3声)
5.灵醒[ 醒去后鼻音xin,发第三声] (=整洁、好看,也有聪明之意)
6.称透 (=整洁,好看之意,“称“读1声,“透“读3声)
7.打磁巴 (赤裸上半身,多用于男性)
8.打挑夸 (全裸)
9.条居 (扫帚)
10.浮子(毛巾\抹布等)
11.滋 (=擦,如橡皮擦叫做“滋皮”)
12.灶妈子 (蟑螂)
13.奏(做)
14.六,肉,绿(这几个音的词,都发"楼"的音)
15.灰面(面粉)
16.拉刮(脏)
17.国拉(角落)
18.抖狠(逞强)
19.闹眼子=闹醒黄(瞎胡闹,走过场)
20.撮白(撒谎骗人)
21.板沙(闲不住)
22.板(动)
23.发抛/装精(类似于装B)
24.造业(可怜类似)
25.搓格子(搓澡,格子是指死皮)
26.提提(跟班)
聊天常用
1.么斯(什么)
2.冇得(=没有。准确地说,冇,音同“冒”。)
3.是说唦 (=表示赞同)
5.耍拉 (=麻利)
6.铆起/铆倒 (=一个劲儿地、努力地干某事)
7.喔涩 (意思同上,读作"哦丝")
8.是/不是那个事 =(①是/不是那回事; ②像/不像样)
9.晕 (=慢性子,一般指做事)
10.豆里 (=里面)
11.紧搞个么斯唦(=表示一直在干么件事)
12.克鸟冇(=去了没)
13.敌到(=抓到)
14,谁哪个(无论是哪个人)
15.谁么斯(无论是哪个东西)
16.贼(聪明)
17.板眼(本事)
18.昂(叫,喊)
19.非洲人滴爸爸跳高{吓[黑](武汉话中"吓"发音同"黑")老子一跳}
吵架常用
1.你莫跟OOXX“翻"。(意:你不要惹我。“翻”:招惹,反对,对着干,OOXX)
2.OOXX“呼"你两哈的。(意:要打人了,而绝不是叫人。哈读2声)
3.你不识“黑”是吧? (意:你是不知道我的厉害吧?。黑读核3声
4.你要“么昂”(唦)? (意:你想怎么样? ;你是不是想打一架?)
5.苕头日脑 (=很笨)
6.板马日的 (很脏的骂人话,含义和用法类似于“你他妈的”;“个板马”意思类似语气较轻,更为常用)
7.叠误 (=故意地)
8.心里冇得嗽 (=心里没有数。“数”读作“瘦”。常用于①识时务者为俊杰; ②跟OOXX等倒起...)
9.弯管子 (=很蹩脚,极不正宗)
10.搞么斯唦 (=搞么名堂唦;你想干什么)
11.搞不清白 (搞不清楚,或指头脑不清醒)
12.裹筋 (=纠缠不清或理不顺。裹=搞或复杂的意思,如“裹不清楚”、“这题目满裹人”
13.扳沙 (=不停地动)
14.拷死(拷同敲,敲打,敲死)
15.翘胯子 (=①翘二郎腿 ②呜呼哀哉)
16.不中神 (=不行了)
17.鬼款/瞎款 (=胡说、乱讲)
18.翻翘 (=不服气,“翘”读1声,也用“扳沙”的意思,如长辈警告小孩子说“你莫带那里翻翘哈”)
19.德罗 (=得意,“德”读3声)
20.掉得大(=出丑、吃亏)
21.掉底子 (=丢人)
22.嚼叽/嚼腮/<U>;嘀哆(dí ō)</U> (=啰哩啰嗦烦人得紧,三词大意相似)
23.蛮扎得 (=喜欢乱嚷嚷)
24. 岔(cà)巴子 (=多管闲事)
25.检倒(jiǎndǎo)(=收起来,不要这样了)
26.扯皮(吵架,打架)
形容词
词汇汉语拼音释义 例句
屁 pì 小气
刮气 guaqì 帅
裙 diao 强(多用作感叹)【三声】
喝 hē (一声)非常
聊撇(liaopie)(用普通话解释,大概就是简单一点,直接一点的意思)【撇读成一声】
武汉人都是活雷锋(用武汉话读,挺好玩的)
老张开车克武汉——擂鸟!
肇事司机抖过狠——闪鸟!
多亏一过武汉伢,
送克医院钌五针— —好鸟!
老张丢他两活烟,牌子怀鸟他不要,
他说—— 我们乐滴都是武汉人,
我们乐人讲胃口滴很,
我们乐滴冇得乐种人,
擂鸟人那兴抖狠。
我们乐滴都是武汉人,
我们乐滴麻孟多滴很,
我们过早都七热(音同“乐”,读3声)干面,
我们抽烟只抽 “黄鹤楼“!
拐子,借过火~~!
*** 动 词 ****
过克 冒得 不晓得/找不到;奇饭咽菜;过早 宵夜;拉希 喔尿(sei)喔耙耙
赫得一噻(吓一跳)喔斯的昂 嚎丧 死尔的得 卯得搞 嘎得搞 顶得搞 鬼搞 紧搞
玩朋友 有情况 撩她(逗)豁她(哄)屁倒她(宠)呕她(气)阂她(咯吱)咔她(掐)
抖狠 抬杠 纠筋 结根 骗赖 犯嫌 服卓 嘎事 亡命 找歪 以歪就歪 搓反梭子 希皮流水
窟到地哈(蹲)捅到荷包逗里 闪侉子 擂脑壳 挝一脚(zhua) 呼一巴掌 夯一棍子
哒哒一高(摔一跤)咖过克(跨过去)扎开(敞开)学冰棒(xuo吮吸)过不得(同情)
翻扬 翻眼陋吼;闹醒惶 醒到媒;嘴劲 瞎款 款鬼话 嘀嘀嗒 嘀多 嚼牙腮 炒宪饭
装啧 装濑 装佯 装闪 装抛 抛闪 吊妖 要味 讲胃口 钌几针 厥几针 趋几针 欣莫规矩
酣吃哈睡苕长肉 臭屁懒耳得 洞庭湖里吹喇叭 我才是不信你的个邪咧
**** 形容词 ****
有板眼 有哈数;拖脖子 扬天神;好吃佬 懒居;屁鸡油子 姨娘;万金油 搅屎棍
琛透 玩味 俏皮;滥约 栽卓 爷乌;汀头 差火;啰粘 耍拉;闹哟 闷鼓子
林醒(净)拉瓜(脏);韩(咸)塔(烫)摁(硬)
拐(坏);楼(鲁莽);拽/吊(酷);衩(开放)衩得搞;插(多嘴多事)插巴子
敖(厉害)怀(差);贼(聪明)苕(傻);狠(猛)赖(弱);苕货 怀货 赖货
苕头二脑 苕得不汀进 苕脱了节 糊米酒 哈巴子 懂懂呛(tiang);个板马养的……
像个尿灯(sei)流鼻涕嗒涎 瘦脊骨勒子 嘎生半吊子 斩板(义气)八万(摆架子)
穷得发吼 尖屁货 抠屁眼吮指甲 揢斤卡两 得罗不过(得意)蒙扎了的(愣)毛金火辣
歪七唆八 撒到俄国二 黑漆妈曲 乌漆妈黑 光门(只)随么斯/哈寺(都)
蛮窝心 蛮淘神 蛮磨人 蛮扎实 蛮造爷 蛮过瘾 蛮须服 蛮享福 蛮养血
参考资料
❷ 黄陂话的特色词语有哪些
您---恩朗嘎,长得漂亮--长的排场或好刮气啊,干什么--搞么事,有能力--有板眼或会搞,做事不利索--憨或怂头耷脑,宠爱--惯绍,过一会叫--过一哈,咸了叫--韩了,很好-蛮好,吃了饭没有-七要吗社,怎么的-么样,下雪-落雪。
❸ 黄陂话的特色
黄陂话的去声根据中古声母清浊的不同分为阴阳两个声调,武汉话已经和普通话趋同,去声归并为一个调类。黄陂话阴去调调值为45,阳去调调值为44,两者发音相近。武汉话去声调值为25,音程跨度较黄陂话阴去更为明显。黄陂话的去声不同于其它方言区的去声,体现在其阴去声尾部的频率异常的高,特别是在尾音或者慢读的时候,黄陂话的阴去虽然终点调值和武汉话相同,但是听感上却要比武汉话更高,即使是和阳去比较,阴去在听感上造成的差异要大于调值所表示的差异。与音高伴有的音质上的特征便是韵母尾部带有喉塞音,喉塞音的出现往往会伴有更高的音高。
入声喉塞音往往是由于中古的塞音韵尾退化而成,这一点普遍见于吴语区和粤语区中。去声在中古已经不带塞音韵尾,所以黄陂话韵尾携带的喉塞音不是中古音系的遗留。根据王力先生对上古声调的解释,上古汉语中的长入元音较长 ,短 入元音较短。到了魏晋时期,长入的韵尾部分逐渐失 去 塞音 ,而 成为去声,短入则发展成为入声,塞音韵尾保留。因此,按照王力先生的观点,上古长入在失去塞音韵尾后,遗留了一个喉塞音,喉塞音具有提升音高的作用。普通话中喉塞音已经全丢失,调型也为降调,武汉话去声调型为 声调,但喉塞音丢失。黄陂话则在升调的基础上还保留了喉塞音,可以说黄陂话比武汉话保留了更多上古去声的特征。
❹ 急求湖北地区方言笑话,最好是黄陂话的,武汉话也行
宜昌方言笑话:
一天,某中央领导人来当地视察,为了了解当地的收成情况,看到一位上了年纪农民,于是便问:老乡,今年的收成情况怎么样啊?老人苦笑:今年是个日古子(很差,不行的意思),领导不明白,于是问陪同的当地官员,当地官员连忙解释,日古子的意思就是很好,很不错,领导听了高兴。视察完毕,领导给地方官员讲话,因为高兴,讲话时特别用上了刚学会的方言,说:你们当地的工作搞得好啊,你们全都是日古子。
❺ 求黄陂方言歇后语
纸马铺开张——做人(装模作样)
四宫殿(地名)的——活的(不牢固)
麻雀跳得(在)粗糠里——空喜一场
大胡椒(辣椒)mao点(略洒)水——干蒸(争)
喇叭换叫具(哨子)——各人所喜
砟巴眼(眼眵多)养瞎子——一代不如一代
萝卜丁咽酒(就酒)——烦了(味辣不美)
合三的兄弟——合四(式)得很
何家姑娘嫁得(到)郑家——郑何氏(正合式)
荷叶包鳝鱼——溜了
火烧乌龟——窦里(里面)疼
买干鱼放生——表情/不晓得死活
癞克麻把得(被)牛踩死了——浑身是病/浑身是伤
癞克麻打呵欠——好大口气
鞋铺里失火——丢楦头(揭底)
蟹子(螃蟹)夹豌豆——一连滚带爬
背锄头进庙门——挖神(讥讽、挖苦)
包公的儿——犟性
猫子掉了爪子——哈(抓、捞)不到手/巴不得
老鼠施葫芦——大事在后头
老鼠掉得(在)面缸里——糊嘴(糊口)
“高黏除”(店名)的膏药——巴得紧
告化子把得米压死了——自讨的
豆腐mao厾[督]印(盖印)——坯子
豆腐掉得(在)灰坛里——吹也吹不得,打也打不得
炉子靠水缸——你热我不热
芦席滚得(在)簟上——高不了一篾片
酥京果(一种食品)==康(盖)盖子——一股嗝昧(比喻装腔作势)
属麻花的——有点焦(脆)(娇)
狗子吃糍粑——乱搭(答)
猴子戴毡帽——假充人形
坛子里养乌龟——越养越缩(小)
炭圆铺的儿——黑(吓)大的
染坊里失火——架子还在(放不下架子)
三十斤的鳊鱼——侧看了(错看了,看扁了)
三个钱买只蜡烛——独照(罩)(盯死了)
三个钱买个糖人——吃了mao得玩的,玩了==得吃的
三个钱买个猪娃——恰恰一张嘴(只会说不会做)
汉阳门的车子——“留倒”(留住;留一手)
粉牌上的字——一抹〔ma妈」就掉了
杧槌(棒槌)敲磐——禁当不起
长褂有缴褊(缲边儿)——坯子(没成功)
巷子里赶猪——直去直来
木作坊里开张——做桌(作)
驴子屙屎——外面光
集稼嘴(地名)的划子——“顺倒来”/连倒淌
吃干子甩皮子——要里子又要面子
吃了扁担——横了肠子(横下心)
吃猪油穿缎子——两面光
“佳”牢靠横“仁”——有“作”(着)(有希望、好处)
鸭棚的老板——管蛋(淡)闹事
掉了一只鞋,捡到一只鞋——还是个鞋(还)(依然如故)
腰里别管(一杆)秤——自称
扁担无蜡(枘,榫头)——两头失塌(落空)。
天涩背稿荐——越背越重
“谦祥益”(店名)的房子——内外墙(强)(处处占便宜)
阎王作报告——鬼款(胡说)
阎王吃粑粑——鬼做(装模作样)
“庆生祥”(店名)的帽子——包掉「体舀〕回换
两个学生打架——为笔(未必)
墙头上种菜——无园(缘)
〔基雍」弦(棉花弓的弦)打辫子——硬硬帚帚的(过硬)
胡敬德(尉迟恭)炒米泡(炒米花)——黑人扒沙(吓人巴煞)(可怕得很)
乌龟吃大麦——糟蹋粮食
乌龟吃了亮火虫(萤火虫)——心里明白
刷子掉了毛——尽是板眼(花样、点子、事故…很多)
水里按葫芦——你起我落
棺材铺里烧牙祭(加餐)——要人死(事态严重,事情麻烦)
黄陂到孝感——县过县(现过现)兑。
黄瓜打锣——去了半头[陀]
黄花菜的隔壁一木耳(没耳)(不理)
皇帝的脑壳——御头(芋头)
王母娘娘戴茉莉花——喜欢这个调调
许土林(《白蛇传》中白娘娘之子)的姆妈——蛇人(折人)丢人
缺巴齿(豁牙子)的姆妈做生(过生日)——闹豁嘴(敷衍应付)
❻ 大武汉地区到底有几种方言
武汉话,黄陂话,蔡甸话,新洲话,江夏话,花山话(鄂州话的分支,在洪山区花山镇,左邻镇一带),东西湖话,汉南话,建设乡话(属于洪山区,和青山区交界)
❼ 武汉黄陂话“哄滴哇”是什么意思
应该是哄你滴哇, 哄你的意思
❽ 黄陂最牛土话~“业裸”是在黄陂话中常见的......
1、她叫我和你去,叫你明天到他家里做客,你明天要是不到他家做客,他会以为你我没跟你说,所以你明天一定要去他家做客。
2、八月十五吃月饼,喝热茶,越吃越有味。
3、嘎嘎-外婆
大大 -奶奶
爹爹-爷爷
姆眉 -妈妈
嘎公-外公
伯伯 -爸爸
密子 -妹妹
单选题——
1D,2B,3D,4B,5B,6C,7A,8A,
多选题——
板沙
A,亢奋。C,手舞足蹈。D,翻来覆去
往人嘎气
A,出阁。B,到奶奶家去。C,出嫁。
舍了
A,折本了。C,完了。D,掉的大
最下面的条件限制,不用做。
❾ 黄陂方言舅别子怎么写
小舅子叫舅辫子是某些地方对妻弟调侃、戏虐的称呼。
小舅子叫舅辫子就像两连襟叫一担挑一样。姐姐结婚早,妻弟还小,并且留着小辫子,所以戏称舅辫子。
❿ 黄陂话抖个把什么意思
你好,这个意思应该是形容比较矮的意思。形容不高。
意思:就只有这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