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武汉黄陂 > 宁都黄陂杨依村图

宁都黄陂杨依村图

发布时间:2021-01-07 15:12:08

㈠ 赣州名人事迹

郑獬(1022-1072),字毅夫,号云谷,北宋文学家,政治家。江西宁都梅江镇西门人,因他的祖父前往湖北安陆经商,便寄居于此。
郑獬从小学习刻苦,勤奋上进,皇佑四年(1052)中湖北乡试举人,次年,赴京会试,经殿试中进士一甲一名,即状元。此后,任陈州(今河南淮阳)通判,荆南(今湖北江陵)和开封知府,后入朝为度支判官,入值集贤院,主持修撰皇帝起居注,起草诏诰,享正三品。

郑獬反对奢侈,生活俭仆。宋英宗即位之初,朝廷动用国库银两,大兴土木,治理永昭山陵。郑獬上书进言,他说,目前国用空乏,眼前连军晌也难以支付,横征暴敛的结果,连有钱人家也怨声载道。并赞颂了先帝节俭爱民的举措。他还对官多政冗的旧裕提出批评意见。并主张广开言路,必能有益治道。有些意见还是颇得英宗赞赏,有的却没有被采纳。

熙宁二年(1069)始,宋神宗以王安石为宰相,推行新法,郑獬对新法多有指责,那些对他有积怨的官吏便把他当成司马光的同党,于是被罢官。直到御史中丞吕诲上疏宋神宗,为他鸣不平,这才让他调任开土代知府。

在开封府任上,郑獬与王安石分歧增多,矛盾愈大,因而激怒了王安石。在任中,平民喻兴偕妻谋杀一妇人,未按新法处置,王安石遂借此为由,将他调出开封府,降为侍读,享受正七品,出任杭州知府。不久,调任青州知府。这时,青苗法正在施行,郑獬痛心地说:“我只看到青苗法的害处,实不忍心看到无罪之人触及刑律。”于是,以有病为由而辞官退隐。

郑獬为官清廉,家贫子弱,死后竟无力安葬,灵柩停于寺庙长达10年,直到周守腾任安州知府时才出面为其落葬。又数年后,郑獬之子郑宣义带领全家从安陆返回宁都,并扶其先人灵榇归葬在县城西郊蔚背岭。

郑獬善诗文,《宋史》称其“词章豪伟峭整,流辈莫敢望”。所著《郧溪集》三十卷,《觥记注》、《幻云居诗稿》各一卷并行于世。
位于大余县城东北10公里处的丫山,雄峰凝翠,云遮雾绕。山上有座灵岩寺,始建于南唐,兴盛于明代,是赣、粤、湘边界上颇有名气的佛教圣地。

1528年,身为南赣巡抚的王阳明正在南安总督军务,积劳成疾,经奏请朝廷核准,暂回浙江余姚老家养病。当他乘舟行至青龙镇时,病情加重,遂客死于舟中,享年五十七岁。

赣南民间流传着一则神奇的传说。1528年,当王阳明因病告假还乡,由南安县城乘船到达青龙圩时,忽弃舟登岸,返程上得丫山的灵岩寺。在他未到丫山前,寺里有位得道的高僧将要圆寂,他命僧徒将他所处僧室紧锁,不得打开,只说了句“姑俟我至。”王阳明来此见僧房紧闭,甚是奇怪,便问僧徒。众僧徒将禅师之嘱告之。王阳明笑道:“固候我也。”遂命僧徒将门打开。他发现室内案几上有本书,他拂去灰尘,翻开书,轻声读道:“五十七年王守仁,启吾钥,拂吾尘。若问前身事,开门人是闭门人。”王阳明当日返回舟中,便病情转重,客死于青龙镇河中舟内,享年正好五十七岁。

民间传说固然虚妄,但它能从某一角度反映人们的心理走向。

为什么王阳明的形象能如此深深地植入赣南的土地之中呢?王阳明先生本名王守仁,字伯安,1472年生于浙江余姚,是明代杰出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文学家。因其曾筑室于故乡阳明洞中,故世称阳明先生,明正德年间,他以右佥都御史身份任南赣巡抚,治理动乱之中的赣南。他率领军队在赣南境内及其周边的闽、粤、湘边境各地作战,打过许多漂亮仗。在南安(大余)、横水(崇义)、桶岗(即南康市唐江镇。客家话的“桶岗”与“唐江”音相近)等地创造过以少胜多、速战速决的战例,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他能文能武,是中国历史上文武双全的人才。当时赣南在全国经济文化方面相对落后,他利用自己特殊的地位,广为传播他在哲学和文学上的独创见解,促进了赣南文化的发展。历来流传着一种说法,说“赣州话是王阳明教出来的”,是否确实,已无从查考。按理,靠一个人教出一个城市数万人日常使用的方言来似乎不可能,但王阳明确实采取各种措施在赣州城区推广“官话”,使语音极靠近普通话的赣州方言统一起来、普及开来,令其成为赣州城区市民沿用至今的日常用语。阳明先生其人虽早在五百年前已经作古,但他在赣州市民经常使用的口语中为自己保留了一座无形的丰碑。
历史上,宁都素有“文乡诗国”之誉。为何有此盛誉?因自唐宋以来,宁都文人学士众多。据史料记载,在唐至清末的科举考试中,共考取进士125人,其中状元2人,探花1人。但宁都“文乡诗国”的“诗国”真正由来,却和南宋著名诗人曾原一是分不开的。史载,曾原一有“诗人宗之”之誉。

曾原一,字子实,宁都梅江镇人,是南宋较有影响的诗人。今《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和《中国人名大辞典》均有介绍。

曾原一系曾兴宗之孙。曾兴宗为南宋庆元五年(1199年)特奏进士,后授广东肇庆推官,他自幼笃志理学,师事著名理学家朱熹,朱熹极看重他的才学,曾以“纯茂笃实,切已致思,用功正当”称赞他。后来,他因朱熹遭贬谪而受株连,丢官职回归宁都,率家隐居于金精山西边的筼筜谷。在筼筜谷,他结庐讲学,授徒传文。因慕其名,四方求学者云集而来。

曾原一自幼聪慧伶俐,好学善思,长大后便显出博学多才、才华横溢,很受祖父曾兴宗喜爱,更受曾兴宗弟子们推崇。后因避乱钟陵,结识了戴复古。戴复古系浙江绍兴人氏,一生忠于古学,曾从当时名人林敬思学习,又拜在著名诗人陆游门下,因而以诗闻名于世。他好游天下名山,常来往于金精山筼筜谷。曾原一与他结识后,两人谈古论今,纵情奔放,毫无顾忌,因此结为知己。两人常在一起切磋文学,吟诗作文,专心研究诗作,后又一同组建了“江湖吟社”,影响极大,宁都地方因而掀起作诗吟诗高潮,人人都以作诗吟诗为骄傲,诗作盛极一时,并有大批诗集问世,名传海内外。这也是宁都被誉为“诗国”的最早由来,曾原一也因此被世人誉为“诗人宗之”。

南宋绍定四年(1231年),曾原一考中举人。但他为人为事脾性耿直,不入俗流,无意官场进取。回邑后,曾同叔父曾益之倾囊集资修筑县城梅江镇城墙,保土安民,此举在当时颇使群众感恩戴德。其时他家住梅江镇南阜民内巷(今按门牌统称小东门,县工商局斜对面,东口连七仙庙,西口接中山街,是条狭短小巷子),因曾原一及其从弟原成和一批文人诗友常在巷内构思作文,吟诗放歌,故此小巷被后人称为构思巷,亦称斗诗巷。

宋宝佑年间,曾原一携家眷离开县城梅江镇,隐居苍山,自筑“万松亭”居住,与家人自耕其食,虽穷老蹭蹬,但潜心著述,一生诗著颇丰,有《苍山诗集》、《选诗衍义》等问世,海内诗人都极崇敬他,一直把他当成宁都地方诗歌界盛行的开创人。

客家人罗牧,字饭牛,号云庵、牧行者、竹溪,系清初著名的山水画家之一。明天启二年(1622年)出生于宁都县钓峰乡,卒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享年83岁。他不仅是清代著名画家,还是江西颇有盛誉的画派开派山水画家,曾被“扬州八怪”誉为“一代画宗”、“江西画派英才”。他的画被康熙皇帝鉴赏,旌为“逸品”。

罗牧系农家子弟,父亲罗必远,是贫苦农民。明末清初,钓峰有“富翁商贾、伏钓州县”(因富翁、商贾较多,当地不少人都称钓峰为钓州县)之称。罗牧虽然出身贫穷,但艰苦的家境没能难倒他,反而激发了他从小树立起改变自己境遇的雄心壮志。由于他自幼聪颖,刻苦好学,并尊崇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念“敦古道,重友谊”,奉行始终,后来,他真的走出了困境,成了清初著名的山水画家。

罗牧十多岁时从钓峰来到县城梅江镇,寻师习艺。经人介绍,初从魏书学画。魏书,字石床,梅江镇人,工诗词,善书画,真草隶篆运笔如神,画山水、竹木、鸟兽,穷态尽妍,是当时宁都一位颇有名望的画家。罗牧投其门下后,刻苦认真,深得其法,常受魏书夸赞。由于魏书性情放浪不羁,不入俗流,且嗜酒常大醉,每论古今,纵情奔放,毫无顾忌,罗牧深受其影响,导致他后来性情慷慨,不拘小节,一生好云游和交友。

顺治乙酉年(1645年),清兵攻占南昌时,罗牧24岁。当时,他已结婚成家,习画也已有七八年,画技日臻成熟,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常与魏禧、林时益等谈古论今,吟诗作对,借以提高自己。并拜林时益为师,学习制茶技术。因他喜好饮茶,对学制茶技术很感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学习,便学会制作茶叶,可供自饮和出售。这为他后来的游历生活提供了经济来源。顺治八年(1652年),他为了谋生和游学,携家眷迁居南昌。在南昌,接触面广了,他结识了不少明遗民中的文人、画家,如当时有名的画家徐世溥等,获益匪浅,画技长进甚快。康熙三年(1665年),罗牧44岁,又举家迁居扬州,在那里,又结识了许多画家,如当时有名的画家恽寿平等。他们技艺相同,思想相通,彼此推崇。不久,由于时局动荡,罗牧很快又迁回南昌居住。这段时间,他常去北兰寺与一个叫澹雪的和尚相聚谈经论画,并在和尚引见下,开始同一些官场文人来往,当时八大山人也常去寺里作壁画,他们便常在一起谈经论画,或赋诗唱和。就在这个时期,他经江西巡抚推举,获皇帝授予的“御旌逸处士”封号。

罗牧的绘画活动,主要在顺治、康熙二朝。他早年师从魏书学习画技,后又自学继承名画家黄公望、董其昌的画法,所画笔意空灵,林壑森秀,墨气翁然,独具风格。他画的花卉、人物、山水画造诣很高。据后来专家论定,他的山水画具有三大特征:一是擦笔皱,纤细严谨;二是笔致粗犷、墨色鲜明;三是具有烟雨迷蒙的“米氏云山”风格。因此为行家所赞颂。尽管罗牧其时绘画造诣很高,对艺术态度严谨,同时也通晓诗文,但他一生为人谦虚,并不因此而傲傲然。他因家道贫寒,有时也绘制一些屏画出售,以补生活之用,所以他的画作流传甚广。今江西省博物馆、上海市博物馆以及日本等国内外不少团体和个人都收藏有他的画作。

罗牧寓居南昌时,住在风景优美秀丽的东湖百花洲,亦画亦制茶,并常与一些南昌文人画家相邀聚会,或吟诗作画,或切磋艺技。当时有名画家徐世溥赠诗曰:“彩笔常悬梦里思,十年古道见页眉。云山本是无常主,更写云山卖与谁?”后来,随着年事渐高,罗牧对山水画的创作越来越痴迷。为使当时的画坛能够发扬光大,他还与八大山人等组建了“东湖书画会”,因他当时“颇为名流称重”,许多人推崇他,所以他与八大山人都成为“东湖书画会”主要领导者。当时参加书画会的都是在南昌的名画家,如临黄庭坚书法的徐煌和董其昌书画的熊秉哲,以及彭士谟、李仍、蔡秉质、涂岫、闵应铨、齐钅监、朱容重、吴雯炯等人。他们交游雅集,共同切磋,探求艺术意趣,丰富和提高了他们的艺术情操、艺术追求和艺术水平,形成了江西画坛的画家群。

罗牧在画坛的成就和地位影响极大,除江西省外,还有江淮一带的画家,画技画风颇受其影响,因此形成了罗牧山水画的传派……对罗牧的画绩,今《中国绘画史》、《中国画家大辞典》均辟有条目记载和介绍。

罗牧,江西画派的开派英才,客家人的骄傲!

李宜青,字荆山,宁都琳池人,唐由陇西迁徙入赣,李姓先祖李子鱼的裔孙。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乡试拔贡,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会试进士。“赐进士出身。诰封奉政大夫、户部河南主事,转员外郎,升郎中,掌江南道监察御史、鸿胪寺少卿,升光禄寺少卿,巡察台湾,丙科会试同考官加三级,纪录四次。”告老还乡时年已六十八岁,退休后淡泊名利,不言荣辱,七十多岁寿终正寝。为客家之先贤,官宦之楷模。

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4年),李宜青奉旨巡察台湾,时任江南监察御史兼提督学政。到任后他首先惩办了一批贪官污吏,为人民清除了祸害。接着他革除弊政,实行减租、减息和免赋,减少了人民负担。同时,倡导为官要清正廉洁,台湾政风为之一新。

在巡察台湾期间,他不仅力主整肃吏治、振兴教育、发展农业,而且还会同督军、总兵,北以基隆、南以高雄为中心据点,加强海防建设,提高防御外患能力。

他从自己的薪俸中拿出六百两纹银,建起“海峰”、“崇文”两座书院,并亲自授课,从识字教育开始,到诗书礼仪、农耕纺织,实行学以致用的教育方针,史料上载誉他“士皆感奋”。

他不仅从家乡宁都聘请大批农业和手工业能工巧匠,还从外地引进水稻、甘蔗等农作物优良品种至台湾,全面深入地推广先进的生产方式方法,也改变了台湾人民原有的生活方式。

以前,台湾人对甲鱼敬若“神明”,任其糟蹋庄稼而不管不问。自从他亲手抓捕甲鱼令厨师精心煎炒蒸炸,摆设“甲鱼宴”款待客人后,爬禾害虫才成了台湾人的美味佳肴。

他爱民如子,对临海次次严重的飓风灾害均能如实向上级禀报,并力陈减赋,均得到恩准,因此台湾人民还在台北修建了一座“荆山祠”,让他享受四时祭祀,至今香火不绝。他的精神和功德将永远留在台湾人民心中。

李宜青未遇前,曾在黄陂杨依的“文昌阁”教过书。

李宜青与谢氏夤缘深长,有一件事可说明。谢氏先祖谢明河家住钓峰贵富坪,是李宜青在杨依教书往返琳池的必经之地。有年大年三十除夕,李宜青回家过年,经过谢明河的门口时日已西下。谢明河看见天色已晚,就主动提出把毛驴借给他,好让他早点回去赶上年夜饭。

虽然有点熟悉了,但李宜青总觉得不好意思,更担心的是,如不能及时归还耽误人家的农活。谢明河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告诉他:“这不要紧,到家后你只要放开缰绳,毛驴识路就会自己回家。”李宜青见说得实在,就骑上毛驴赶团圆饭去了。

到家后,李宜青总是怕毛驴丢失,并没有放开缰绳让它回去,而是加足草料,把驴养得肥肥壮壮,吃完“七种羹”回私塾时才把毛驴送回。从此两人交情日深,一位先生与一位农夫竟成了好友。在他考上进士后,李宜青并没有忘记这位田舍翁,送给谢明河一把宝刀作纪念。

后来,谢明河把儿子谢经国过继给其兄谢明江,这把宝刀就跟着到了杨依。民国时期有人在族人谢瑞文家中看到过,宝刀非常锋利,刀柄镶嵌了很多宝石,闪闪发光。因此村人讹传这是把“上方宝剑”,所向披靡。遇上孕妇难产,常请去镇邪。开头似乎有效果,后来却是不灵了,据说是因为进了血间被污所致。

谢瑞文是秀才,又生在富裕之家,但却是个不幸之人,他的独生子早夭。夫妇去世后,宝刀就不见了。后来曾有人寻找过宝刀的下落,看到的只是一把长满铁锈的钝刀,没有刀鞘,乃无用废铁。

宝刀虽然遗失,但李宜青以“年家姻弟”的名义,为杨依珍溪东山谢氏所撰的《乾隆壬辰谱序》将永世流传。

他在序中称:“于今,为烈而门户迭起,尤莫司马代之王谢。”他盛赞:“监川内史(谢)灵运高文伟绩,史不胜书。”“瓜瓞绵绵、星罗棋布,此亦如昆仑之水,九曲入中国,支分派衍,纷纶四布,应天星而遍地轴,乌能量其所至哉!”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百姓的真实写照。

同为客家人,四海一家亲。那对来自台湾的石狮,至今还踞守在李宜青的家乡琳池。它们是台湾人民的忠实使者,永远也不会离开
民族英雄戚继光的祖居地究竟在何处?这是史学界长期争议不休的问题。最近新发现的清光绪《府江戚氏族谱》(以下简称《戚氏族谱》)以及围绕着此问题展开的调查,揭开了戚继光祖居地及远祖之谜:戚继光的祖居地原为江西省赣州市赣县湖江乡夏府村,其六世祖由夏府迁往山东,戚继光是赣南客家的后裔。

据山东《戚继光志》,戚继光的祖先只能追溯到他在山东蓬莱的前六代,即戚详——戚斌——戚桂——戚谏——戚宁——戚景通(戚继光之父),而戚祥之前则为空白。据《戚氏族谱》所载夏府戚氏前六世世系:始祖:戚文盛(重四郎);二世:仲礼、仲贤、仲开(无后);三世:元海、元达;四世:均福(元达子);五世:以庄;六世:明德(此处族谱注曰:“明初从戎立功徙居山东登州。”)

我们认为,夏府戚氏六世祖戚明德就是戚继光的六世祖戚详。根据有四,其一,两地世系相接,蓬莱戚继光家族是“六世祖戚详”之前祖先世系不详,夏府戚氏(明德一支)是六世祖明德之后记载中断,前后恰恰相衔接;其二,徙居时间相同,戚明德“明初从戎立功徙居山东登州”,戚详“从戎”时间,一般也认为是在元末明初,大致相同;其三,徙居地点相同,据《明史·戚继光传》:戚继光祖先“世登州卫指挥佥事”,其祖先迁徙之后的定居点为山东登州,亦即蓬莱。《戚氏族谱》记载明德“徙居山东登州”,两者相吻合;其四,徙居原因相合,所有有关戚继光祖先迁居山东的记载都认为,迁居原因是戚详立有战功,《戚氏族谱》记载是“从戎立功”,完全一致。

这么多的相同和一致,当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偶然的巧合。

另,调查获得的资料还可直接证明戚继光与夏府戚氏的血缘关系。兹从三个方面予以论证。

第一,族谱资料之证。证一,据戚斌《戚氏族谱序》:康熙七年,他在通州遇到一位祖上是夏府戚氏的长者,长者说:“幼时,戚将军继光来京,寓我家,语我父曰:‘吾祖世职登州,尔祖戎定边卫,今虽异处,原同一家。’”因此,他断定戚继光祖上出自夏府戚氏。证二,据《戚氏族谱》所录熊秉哲《太学戚君传》:“与遇老人字光乾者,叙及原系赣州戚氏……又云,少时会见戚宫保,亦云是同祖所分。”证三,魏礼《戚氏族谱序》:“明嘉隆间有太保继光者,所至立勋,庸著戚氏《新书》,亦府江之苗裔也。”

由这些记载可知,戚继光自己也认为他与赣州夏府戚氏后裔“原同一家”,是“同祖所分”,清代著名学者魏礼则明确指出戚继光是“府江之苗裔”,这都证明了戚继光与夏府戚氏存在着血缘关系,其祖居地是夏府。

第二,祠堂对联之证。祠堂前厅仪门两边墙面向中堂联:太保新书捍卫家国,西江问鼎光耀中华。祠堂中厅石柱对联:联血族崇尚武精神实纪新书勿忘祖烈,承先志辅佑文治理儒行经籍蔚为国光。

第一联的“太保”是指戚继光所任的官名,《新书》是戚继光撰写的军事著作《纪效新书》,第二联的《实纪》和《新书》分别指戚继光的军事著作《练兵实纪》和《纪效新书》。该祠堂修建于元明之际,最后一次重修距今也有百年之遥,上述对联被郑重其事地刻于祠堂的墙面和石柱上,说明夏府戚氏对此很早就产生了一种共识,即戚继光为夏府戚氏的后裔。

第三,调查口碑资料之证。最近,由江西省赣县政协牵头组成的“戚继光祖籍考证工作小组”前往山东省蓬莱市进行调查考证,调查工作不仅得到当地政协以及戚继光后人的大力支持,同时也获得了重要的佐证材料。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戚继光的第十一代后裔戚兆华谈到,小时候其先人曾对他说过:他真正的祖籍是在遥远南方的虔州(虔州即赣州的古称)——这是戚继光祖居地研究方面的极为重要的口碑资料,它不可能是空穴来风,当源自祖传的说法。这有力地说明,《戚氏族谱》所载戚继光与赣州夏府戚氏后裔“原同一家”之言并非虚拟,说明夏府是戚继光的祖居地这一观点,得到了山东戚继光后裔与夏府戚氏双方的认同。在戚继光祖居地的研究方面,两地资料相互印证,两地有关戚继光祖先的世系实现对接,填补了“戚继光远祖活动情况不详”这一空白。

戚继光祖居地研究的这一新进展,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首先,在历史研究方面,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戚继光祖居地的新发现对于这样一位杰出历史人物的研究来说,显然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其次,在客家研究方面,客家研究已日益成为一门“显学”,而在客家研究中,客家历史人物(包括客家后裔)的研究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戚继光祖居地及客家后裔身份的确定,无疑为客家研究增添了新的亮点;第三,在促进赣南的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方面,赣南是客家民系形成的摇篮,是“先贤过化之地”,赣州市还是国务院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戚继光祖居地考证的新成果,将大大提高赣南的知名度与文化品位,同时,通过宣传推介,还可能掀起“戚继光祖居地旅游”热,从而促进赣南旅游业的发展。

㈡ 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田埠乡马头村有没有李瑞林这个人

田埠乡文明村有这个人

㈢ 红色古都在那里

红色古都是江西省瑞金市
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出发地、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会址 、瑞金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心。

㈣ 宁都县有多少个乡镇

全县辖12个镇、12个乡:梅江镇、青塘镇、长胜镇、黄陂镇、固专村镇、赖村镇、石上镇、东山坝镇属、洛口镇、小布镇、黄石镇、田头镇、竹笮乡、对坊乡、固厚乡、田埠乡、会同乡、湛田乡、安福乡、东韶乡、肖田乡、钓峰乡、大沽乡、蔡江乡。

(4)宁都黄陂杨依村图扩展阅读:

地理区位:

宁都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市北部,地处北纬26°05'18″至27°08'13″,东经115°40'20″至116°17'15″之间。东与石城、广昌县交界,南与瑞金市、于都县为邻,西与兴国、永丰县相连,北与乐安、宜黄、南丰3县接壤。

气候特征:

宁都县地处北纬26°05'18″至27°08'13″,东经115°40'20″至116°17'15″之间。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冬无严寒,无霜期长,适宜于亚热带作物的正常生长。

自然资源:

宁都县自然资源丰富,遍布全县各地,有植物、动物、矿物、太阳能、地热等主要自然资源。硫铁矿储量与开采价值居华东地区之首,锂辉矿为全国三大采矿点之一,铀矿储量大,稀土资源非常丰富。

㈤ 宁都县有多少个镇

全县辖12个镇、12个乡:梅江镇、青塘镇、长胜镇、黄陂镇、固村镇、赖村镇、石上镇、东山坝镇、洛口镇、小布镇、黄石镇、田头镇、竹笮乡、对坊乡、固厚乡、田埠乡、会同乡、湛田乡、安福乡、东韶乡、肖田乡、钓峰乡、大沽乡、蔡江乡。

宁都自古以来被誉为“文乡诗国”,南宋时成立的“江湖吟社”享誉全国,清初创立的易堂学馆位列当时“三山学派”之首。

(5)宁都黄陂杨依村图扩展阅读:

地理环境

宁都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市北部,地处北纬26°05'18″至27°08'13″,东经115°40'20″至116°17'15″之间。东与石城、广昌县交界,南与瑞金市、于都县为邻,西与兴国、永丰县相连,北与乐安、宜黄、南丰3县接壤。其南北长117.2公里,东西宽61公里,总面积4053.16平方公里。2003年,全县有耕地面积58.48万亩,林业用地440.1万亩,水面23万亩。县城距省会南昌324公里,至赣州市162公里。

宁都县地处北纬26°05'18″至27°08'13″,东经115°40'20″至116°17'15″之间。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冬无严寒,无霜期长,适宜于亚热带作物的正常生长。

㈥ 赣州的历史名人

我啊 呵呵 这些都是我小弟
郑獬(1022-1072),字毅夫,号云谷,北宋文学家,政治家。江西宁都梅江镇西门人,因他的祖父前往湖北安陆经商,便寄居于此。
郑獬从小学习刻苦,勤奋上进,皇佑四年(1052)中湖北乡试举人,次年,赴京会试,经殿试中进士一甲一名,即状元。此后,任陈州(今河南淮阳)通判,荆南(今湖北江陵)和开封知府,后入朝为度支判官,入值集贤院,主持修撰皇帝起居注,起草诏诰,享正三品。

郑獬反对奢侈,生活俭仆。宋英宗即位之初,朝廷动用国库银两,大兴土木,治理永昭山陵。郑獬上书进言,他说,目前国用空乏,眼前连军晌也难以支付,横征暴敛的结果,连有钱人家也怨声载道。并赞颂了先帝节俭爱民的举措。他还对官多政冗的旧裕提出批评意见。并主张广开言路,必能有益治道。有些意见还是颇得英宗赞赏,有的却没有被采纳。

熙宁二年(1069)始,宋神宗以王安石为宰相,推行新法,郑獬对新法多有指责,那些对他有积怨的官吏便把他当成司马光的同党,于是被罢官。直到御史中丞吕诲上疏宋神宗,为他鸣不平,这才让他调任开土代知府。

在开封府任上,郑獬与王安石分歧增多,矛盾愈大,因而激怒了王安石。在任中,平民喻兴偕妻谋杀一妇人,未按新法处置,王安石遂借此为由,将他调出开封府,降为侍读,享受正七品,出任杭州知府。不久,调任青州知府。这时,青苗法正在施行,郑獬痛心地说:“我只看到青苗法的害处,实不忍心看到无罪之人触及刑律。”于是,以有病为由而辞官退隐。

郑獬为官清廉,家贫子弱,死后竟无力安葬,灵柩停于寺庙长达10年,直到周守腾任安州知府时才出面为其落葬。又数年后,郑獬之子郑宣义带领全家从安陆返回宁都,并扶其先人灵榇归葬在县城西郊蔚背岭。

郑獬善诗文,《宋史》称其“词章豪伟峭整,流辈莫敢望”。所著《郧溪集》三十卷,《觥记注》、《幻云居诗稿》各一卷并行于世。
位于大余县城东北10公里处的丫山,雄峰凝翠,云遮雾绕。山上有座灵岩寺,始建于南唐,兴盛于明代,是赣、粤、湘边界上颇有名气的佛教圣地。

1528年,身为南赣巡抚的王阳明正在南安总督军务,积劳成疾,经奏请朝廷核准,暂回浙江余姚老家养病。当他乘舟行至青龙镇时,病情加重,遂客死于舟中,享年五十七岁。

赣南民间流传着一则神奇的传说。1528年,当王阳明因病告假还乡,由南安县城乘船到达青龙圩时,忽弃舟登岸,返程上得丫山的灵岩寺。在他未到丫山前,寺里有位得道的高僧将要圆寂,他命僧徒将他所处僧室紧锁,不得打开,只说了句“姑俟我至。”王阳明来此见僧房紧闭,甚是奇怪,便问僧徒。众僧徒将禅师之嘱告之。王阳明笑道:“固候我也。”遂命僧徒将门打开。他发现室内案几上有本书,他拂去灰尘,翻开书,轻声读道:“五十七年王守仁,启吾钥,拂吾尘。若问前身事,开门人是闭门人。”王阳明当日返回舟中,便病情转重,客死于青龙镇河中舟内,享年正好五十七岁。

民间传说固然虚妄,但它能从某一角度反映人们的心理走向。

为什么王阳明的形象能如此深深地植入赣南的土地之中呢?王阳明先生本名王守仁,字伯安,1472年生于浙江余姚,是明代杰出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文学家。因其曾筑室于故乡阳明洞中,故世称阳明先生,明正德年间,他以右佥都御史身份任南赣巡抚,治理动乱之中的赣南。他率领军队在赣南境内及其周边的闽、粤、湘边境各地作战,打过许多漂亮仗。在南安(大余)、横水(崇义)、桶岗(即南康市唐江镇。客家话的“桶岗”与“唐江”音相近)等地创造过以少胜多、速战速决的战例,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他能文能武,是中国历史上文武双全的人才。当时赣南在全国经济文化方面相对落后,他利用自己特殊的地位,广为传播他在哲学和文学上的独创见解,促进了赣南文化的发展。历来流传着一种说法,说“赣州话是王阳明教出来的”,是否确实,已无从查考。按理,靠一个人教出一个城市数万人日常使用的方言来似乎不可能,但王阳明确实采取各种措施在赣州城区推广“官话”,使语音极靠近普通话的赣州方言统一起来、普及开来,令其成为赣州城区市民沿用至今的日常用语。阳明先生其人虽早在五百年前已经作古,但他在赣州市民经常使用的口语中为自己保留了一座无形的丰碑。
历史上,宁都素有“文乡诗国”之誉。为何有此盛誉?因自唐宋以来,宁都文人学士众多。据史料记载,在唐至清末的科举考试中,共考取进士125人,其中状元2人,探花1人。但宁都“文乡诗国”的“诗国”真正由来,却和南宋著名诗人曾原一是分不开的。史载,曾原一有“诗人宗之”之誉。

曾原一,字子实,宁都梅江镇人,是南宋较有影响的诗人。今《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和《中国人名大辞典》均有介绍。

曾原一系曾兴宗之孙。曾兴宗为南宋庆元五年(1199年)特奏进士,后授广东肇庆推官,他自幼笃志理学,师事著名理学家朱熹,朱熹极看重他的才学,曾以“纯茂笃实,切已致思,用功正当”称赞他。后来,他因朱熹遭贬谪而受株连,丢官职回归宁都,率家隐居于金精山西边的筼筜谷。在筼筜谷,他结庐讲学,授徒传文。因慕其名,四方求学者云集而来。

曾原一自幼聪慧伶俐,好学善思,长大后便显出博学多才、才华横溢,很受祖父曾兴宗喜爱,更受曾兴宗弟子们推崇。后因避乱钟陵,结识了戴复古。戴复古系浙江绍兴人氏,一生忠于古学,曾从当时名人林敬思学习,又拜在著名诗人陆游门下,因而以诗闻名于世。他好游天下名山,常来往于金精山筼筜谷。曾原一与他结识后,两人谈古论今,纵情奔放,毫无顾忌,因此结为知己。两人常在一起切磋文学,吟诗作文,专心研究诗作,后又一同组建了“江湖吟社”,影响极大,宁都地方因而掀起作诗吟诗高潮,人人都以作诗吟诗为骄傲,诗作盛极一时,并有大批诗集问世,名传海内外。这也是宁都被誉为“诗国”的最早由来,曾原一也因此被世人誉为“诗人宗之”。

南宋绍定四年(1231年),曾原一考中举人。但他为人为事脾性耿直,不入俗流,无意官场进取。回邑后,曾同叔父曾益之倾囊集资修筑县城梅江镇城墙,保土安民,此举在当时颇使群众感恩戴德。其时他家住梅江镇南阜民内巷(今按门牌统称小东门,县工商局斜对面,东口连七仙庙,西口接中山街,是条狭短小巷子),因曾原一及其从弟原成和一批文人诗友常在巷内构思作文,吟诗放歌,故此小巷被后人称为构思巷,亦称斗诗巷。

宋宝佑年间,曾原一携家眷离开县城梅江镇,隐居苍山,自筑“万松亭”居住,与家人自耕其食,虽穷老蹭蹬,但潜心著述,一生诗著颇丰,有《苍山诗集》、《选诗衍义》等问世,海内诗人都极崇敬他,一直把他当成宁都地方诗歌界盛行的开创人。

客家人罗牧,字饭牛,号云庵、牧行者、竹溪,系清初著名的山水画家之一。明天启二年(1622年)出生于宁都县钓峰乡,卒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享年83岁。他不仅是清代著名画家,还是江西颇有盛誉的画派开派山水画家,曾被“扬州八怪”誉为“一代画宗”、“江西画派英才”。他的画被康熙皇帝鉴赏,旌为“逸品”。

罗牧系农家子弟,父亲罗必远,是贫苦农民。明末清初,钓峰有“富翁商贾、伏钓州县”(因富翁、商贾较多,当地不少人都称钓峰为钓州县)之称。罗牧虽然出身贫穷,但艰苦的家境没能难倒他,反而激发了他从小树立起改变自己境遇的雄心壮志。由于他自幼聪颖,刻苦好学,并尊崇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念“敦古道,重友谊”,奉行始终,后来,他真的走出了困境,成了清初著名的山水画家。

罗牧十多岁时从钓峰来到县城梅江镇,寻师习艺。经人介绍,初从魏书学画。魏书,字石床,梅江镇人,工诗词,善书画,真草隶篆运笔如神,画山水、竹木、鸟兽,穷态尽妍,是当时宁都一位颇有名望的画家。罗牧投其门下后,刻苦认真,深得其法,常受魏书夸赞。由于魏书性情放浪不羁,不入俗流,且嗜酒常大醉,每论古今,纵情奔放,毫无顾忌,罗牧深受其影响,导致他后来性情慷慨,不拘小节,一生好云游和交友。

顺治乙酉年(1645年),清兵攻占南昌时,罗牧24岁。当时,他已结婚成家,习画也已有七八年,画技日臻成熟,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常与魏禧、林时益等谈古论今,吟诗作对,借以提高自己。并拜林时益为师,学习制茶技术。因他喜好饮茶,对学制茶技术很感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学习,便学会制作茶叶,可供自饮和出售。这为他后来的游历生活提供了经济来源。顺治八年(1652年),他为了谋生和游学,携家眷迁居南昌。在南昌,接触面广了,他结识了不少明遗民中的文人、画家,如当时有名的画家徐世溥等,获益匪浅,画技长进甚快。康熙三年(1665年),罗牧44岁,又举家迁居扬州,在那里,又结识了许多画家,如当时有名的画家恽寿平等。他们技艺相同,思想相通,彼此推崇。不久,由于时局动荡,罗牧很快又迁回南昌居住。这段时间,他常去北兰寺与一个叫澹雪的和尚相聚谈经论画,并在和尚引见下,开始同一些官场文人来往,当时八大山人也常去寺里作壁画,他们便常在一起谈经论画,或赋诗唱和。就在这个时期,他经江西巡抚推举,获皇帝授予的“御旌逸处士”封号。

罗牧的绘画活动,主要在顺治、康熙二朝。他早年师从魏书学习画技,后又自学继承名画家黄公望、董其昌的画法,所画笔意空灵,林壑森秀,墨气翁然,独具风格。他画的花卉、人物、山水画造诣很高。据后来专家论定,他的山水画具有三大特征:一是擦笔皱,纤细严谨;二是笔致粗犷、墨色鲜明;三是具有烟雨迷蒙的“米氏云山”风格。因此为行家所赞颂。尽管罗牧其时绘画造诣很高,对艺术态度严谨,同时也通晓诗文,但他一生为人谦虚,并不因此而傲傲然。他因家道贫寒,有时也绘制一些屏画出售,以补生活之用,所以他的画作流传甚广。今江西省博物馆、上海市博物馆以及日本等国内外不少团体和个人都收藏有他的画作。

罗牧寓居南昌时,住在风景优美秀丽的东湖百花洲,亦画亦制茶,并常与一些南昌文人画家相邀聚会,或吟诗作画,或切磋艺技。当时有名画家徐世溥赠诗曰:“彩笔常悬梦里思,十年古道见页眉。云山本是无常主,更写云山卖与谁?”后来,随着年事渐高,罗牧对山水画的创作越来越痴迷。为使当时的画坛能够发扬光大,他还与八大山人等组建了“东湖书画会”,因他当时“颇为名流称重”,许多人推崇他,所以他与八大山人都成为“东湖书画会”主要领导者。当时参加书画会的都是在南昌的名画家,如临黄庭坚书法的徐煌和董其昌书画的熊秉哲,以及彭士谟、李仍、蔡秉质、涂岫、闵应铨、齐钅监、朱容重、吴雯炯等人。他们交游雅集,共同切磋,探求艺术意趣,丰富和提高了他们的艺术情操、艺术追求和艺术水平,形成了江西画坛的画家群。

罗牧在画坛的成就和地位影响极大,除江西省外,还有江淮一带的画家,画技画风颇受其影响,因此形成了罗牧山水画的传派……对罗牧的画绩,今《中国绘画史》、《中国画家大辞典》均辟有条目记载和介绍。

罗牧,江西画派的开派英才,客家人的骄傲!

李宜青,字荆山,宁都琳池人,唐由陇西迁徙入赣,李姓先祖李子鱼的裔孙。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乡试拔贡,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会试进士。“赐进士出身。诰封奉政大夫、户部河南主事,转员外郎,升郎中,掌江南道监察御史、鸿胪寺少卿,升光禄寺少卿,巡察台湾,丙科会试同考官加三级,纪录四次。”告老还乡时年已六十八岁,退休后淡泊名利,不言荣辱,七十多岁寿终正寝。为客家之先贤,官宦之楷模。

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4年),李宜青奉旨巡察台湾,时任江南监察御史兼提督学政。到任后他首先惩办了一批贪官污吏,为人民清除了祸害。接着他革除弊政,实行减租、减息和免赋,减少了人民负担。同时,倡导为官要清正廉洁,台湾政风为之一新。

在巡察台湾期间,他不仅力主整肃吏治、振兴教育、发展农业,而且还会同督军、总兵,北以基隆、南以高雄为中心据点,加强海防建设,提高防御外患能力。

他从自己的薪俸中拿出六百两纹银,建起“海峰”、“崇文”两座书院,并亲自授课,从识字教育开始,到诗书礼仪、农耕纺织,实行学以致用的教育方针,史料上载誉他“士皆感奋”。

他不仅从家乡宁都聘请大批农业和手工业能工巧匠,还从外地引进水稻、甘蔗等农作物优良品种至台湾,全面深入地推广先进的生产方式方法,也改变了台湾人民原有的生活方式。

以前,台湾人对甲鱼敬若“神明”,任其糟蹋庄稼而不管不问。自从他亲手抓捕甲鱼令厨师精心煎炒蒸炸,摆设“甲鱼宴”款待客人后,爬禾害虫才成了台湾人的美味佳肴。

他爱民如子,对临海次次严重的飓风灾害均能如实向上级禀报,并力陈减赋,均得到恩准,因此台湾人民还在台北修建了一座“荆山祠”,让他享受四时祭祀,至今香火不绝。他的精神和功德将永远留在台湾人民心中。

李宜青未遇前,曾在黄陂杨依的“文昌阁”教过书。

李宜青与谢氏夤缘深长,有一件事可说明。谢氏先祖谢明河家住钓峰贵富坪,是李宜青在杨依教书往返琳池的必经之地。有年大年三十除夕,李宜青回家过年,经过谢明河的门口时日已西下。谢明河看见天色已晚,就主动提出把毛驴借给他,好让他早点回去赶上年夜饭。

虽然有点熟悉了,但李宜青总觉得不好意思,更担心的是,如不能及时归还耽误人家的农活。谢明河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告诉他:“这不要紧,到家后你只要放开缰绳,毛驴识路就会自己回家。”李宜青见说得实在,就骑上毛驴赶团圆饭去了。

到家后,李宜青总是怕毛驴丢失,并没有放开缰绳让它回去,而是加足草料,把驴养得肥肥壮壮,吃完“七种羹”回私塾时才把毛驴送回。从此两人交情日深,一位先生与一位农夫竟成了好友。在他考上进士后,李宜青并没有忘记这位田舍翁,送给谢明河一把宝刀作纪念。

后来,谢明河把儿子谢经国过继给其兄谢明江,这把宝刀就跟着到了杨依。民国时期有人在族人谢瑞文家中看到过,宝刀非常锋利,刀柄镶嵌了很多宝石,闪闪发光。因此村人讹传这是把“上方宝剑”,所向披靡。遇上孕妇难产,常请去镇邪。开头似乎有效果,后来却是不灵了,据说是因为进了血间被污所致。

谢瑞文是秀才,又生在富裕之家,但却是个不幸之人,他的独生子早夭。夫妇去世后,宝刀就不见了。后来曾有人寻找过宝刀的下落,看到的只是一把长满铁锈的钝刀,没有刀鞘,乃无用废铁。

宝刀虽然遗失,但李宜青以“年家姻弟”的名义,为杨依珍溪东山谢氏所撰的《乾隆壬辰谱序》将永世流传。

他在序中称:“于今,为烈而门户迭起,尤莫司马代之王谢。”他盛赞:“监川内史(谢)灵运高文伟绩,史不胜书。”“瓜瓞绵绵、星罗棋布,此亦如昆仑之水,九曲入中国,支分派衍,纷纶四布,应天星而遍地轴,乌能量其所至哉!”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百姓的真实写照。

同为客家人,四海一家亲。那对来自台湾的石狮,至今还踞守在李宜青的家乡琳池。它们是台湾人民的忠实使者,永远也不会离开
民族英雄戚继光的祖居地究竟在何处?这是史学界长期争议不休的问题。最近新发现的清光绪《府江戚氏族谱》(以下简称《戚氏族谱》)以及围绕着此问题展开的调查,揭开了戚继光祖居地及远祖之谜:戚继光的祖居地原为江西省赣州市赣县湖江乡夏府村,其六世祖由夏府迁往山东,戚继光是赣南客家的后裔。

据山东《戚继光志》,戚继光的祖先只能追溯到他在山东蓬莱的前六代,即戚详——戚斌——戚桂——戚谏——戚宁——戚景通(戚继光之父),而戚祥之前则为空白。据《戚氏族谱》所载夏府戚氏前六世世系:始祖:戚文盛(重四郎);二世:仲礼、仲贤、仲开(无后);三世:元海、元达;四世:均福(元达子);五世:以庄;六世:明德(此处族谱注曰:“明初从戎立功徙居山东登州。”)

我们认为,夏府戚氏六世祖戚明德就是戚继光的六世祖戚详。根据有四,其一,两地世系相接,蓬莱戚继光家族是“六世祖戚详”之前祖先世系不详,夏府戚氏(明德一支)是六世祖明德之后记载中断,前后恰恰相衔接;其二,徙居时间相同,戚明德“明初从戎立功徙居山东登州”,戚详“从戎”时间,一般也认为是在元末明初,大致相同;其三,徙居地点相同,据《明史·戚继光传》:戚继光祖先“世登州卫指挥佥事”,其祖先迁徙之后的定居点为山东登州,亦即蓬莱。《戚氏族谱》记载明德“徙居山东登州”,两者相吻合;其四,徙居原因相合,所有有关戚继光祖先迁居山东的记载都认为,迁居原因是戚详立有战功,《戚氏族谱》记载是“从戎立功”,完全一致。

这么多的相同和一致,当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偶然的巧合。

另,调查获得的资料还可直接证明戚继光与夏府戚氏的血缘关系。兹从三个方面予以论证。

第一,族谱资料之证。证一,据戚斌《戚氏族谱序》:康熙七年,他在通州遇到一位祖上是夏府戚氏的长者,长者说:“幼时,戚将军继光来京,寓我家,语我父曰:‘吾祖世职登州,尔祖戎定边卫,今虽异处,原同一家。’”因此,他断定戚继光祖上出自夏府戚氏。证二,据《戚氏族谱》所录熊秉哲《太学戚君传》:“与遇老人字光乾者,叙及原系赣州戚氏……又云,少时会见戚宫保,亦云是同祖所分。”证三,魏礼《戚氏族谱序》:“明嘉隆间有太保继光者,所至立勋,庸著戚氏《新书》,亦府江之苗裔也。”

由这些记载可知,戚继光自己也认为他与赣州夏府戚氏后裔“原同一家”,是“同祖所分”,清代著名学者魏礼则明确指出戚继光是“府江之苗裔”,这都证明了戚继光与夏府戚氏存在着血缘关系,其祖居地是夏府。

第二,祠堂对联之证。祠堂前厅仪门两边墙面向中堂联:太保新书捍卫家国,西江问鼎光耀中华。祠堂中厅石柱对联:联血族崇尚武精神实纪新书勿忘祖烈,承先志辅佑文治理儒行经籍蔚为国光。

第一联的“太保”是指戚继光所任的官名,《新书》是戚继光撰写的军事著作《纪效新书》,第二联的《实纪》和《新书》分别指戚继光的军事著作《练兵实纪》和《纪效新书》。该祠堂修建于元明之际,最后一次重修距今也有百年之遥,上述对联被郑重其事地刻于祠堂的墙面和石柱上,说明夏府戚氏对此很早就产生了一种共识,即戚继光为夏府戚氏的后裔。

第三,调查口碑资料之证。最近,由江西省赣县政协牵头组成的“戚继光祖籍考证工作小组”前往山东省蓬莱市进行调查考证,调查工作不仅得到当地政协以及戚继光后人的大力支持,同时也获得了重要的佐证材料。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戚继光的第十一代后裔戚兆华谈到,小时候其先人曾对他说过:他真正的祖籍是在遥远南方的虔州(虔州即赣州的古称)——这是戚继光祖居地研究方面的极为重要的口碑资料,它不可能是空穴来风,当源自祖传的说法。这有力地说明,《戚氏族谱》所载戚继光与赣州夏府戚氏后裔“原同一家”之言并非虚拟,说明夏府是戚继光的祖居地这一观点,得到了山东戚继光后裔与夏府戚氏双方的认同。在戚继光祖居地的研究方面,两地资料相互印证,两地有关戚继光祖先的世系实现对接,填补了“戚继光远祖活动情况不详”这一空白。

戚继光祖居地研究的这一新进展,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首先,在历史研究方面,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戚继光祖居地的新发现对于这样一位杰出历史人物的研究来说,显然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其次,在客家研究方面,客家研究已日益成为一门“显学”,而在客家研究中,客家历史人物(包括客家后裔)的研究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戚继光祖居地及客家后裔身份的确定,无疑为客家研究增添了新的亮点;第三,在促进赣南的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方面,赣南是客家民系形成的摇篮,是“先贤过化之地”,赣州市还是国务院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戚继光祖居地考证的新成果,将大大提高赣南的知名度与文化品位,同时,通过宣传推介,还可能掀起“戚继光祖居地旅游”热,从而促进赣南旅游业的发展。
谢谢你能问这个问题呵呵

㈦ 江西省宁都县黄陂镇杨依村谁是村书记

如果满意,请采纳!

㈧ 宁都有几个乡镇啊

现辖12镇12乡,共有20个居委会、299个村委会。版图面积居江西省第三,赣州市第一位。以下各乡镇数据为2004年数据

梅江镇 面积:206.3k㎡ 人口:147380人 邮编:342800 代码:360730100 镇政府现驻梅江南路
辖南路、北路、江东、城北、城南、博生西路、胜利西路、金盆等8个居委会,北门、西厢、刘坑、小湖、罗江、雪竹、吴家、罗家、志坑、七里、迳口、背村、下廖、黄贯、河东、碧岸、土围、湖田、赖坑、高坑、老溪、庵边、水东、长木、新庄等25个村委会。

青塘镇 面积:179.9k㎡ 人口:34808人 邮编:342822 代码:360730101
辖青塘圩居委会,青塘、坎田、西迳、社岗、孙屋、河背、坳背、赤水、南堡、谢村、洋垄等11个村委会。

长胜镇 面积:185.1k㎡ 人口:52543人 邮编:342818 代码:360730102 拼音:Changsheng Zhen
辖长胜振兴居委会,长胜、法沙、赖坊、上南、果子园、真君堂、大岭背、黄岗、青树、水枞、栗山、中江、大坪、旱脑、新安、新圩、樟树、山车、鱼青、樟坑等20个村委会。县第一经济人口大镇(县城驻地梅江镇除外)。

黄陂镇 面积:204.2k㎡ 人口:33924人 邮编:342809 代码:360730103 镇现驻政府驻百富
辖公园里居委会,黄陂、大桥坝、杨屋、杨依、荷树、山堂、金坑、王布、乌迳、塘下、坪溪、大湖、连陂、樟坊、增坊、高田等16个村委会。

固村镇 面积:291.6k㎡ 人口:36243人 邮编:342815 代码:360730104 镇政府现驻土富里
辖吉龙居委会,固村、大塘、岚溪、三道、桃布、湖坊、上旻、中旻、回龙、下河、格口、里村、流坊脑、团溪、王坊、旗山、首塅、老禾等18个村委会。

赖村镇 面积:178k㎡ 人口:49401人 邮编:342823 代码:360730105 镇政府现驻马塘背
辖羊岭居委会,赖村、老嵊场、邮村、山坑、岩背、高岭、莲子、陂田、虎井、围足、水西、石街、蒙坊、新民、浮竹等15个村委会。

石上镇 面积:174.1k㎡ 人口:26661人 邮编:342802 代码:360730106 镇政府现驻火烧排
辖金安居委会,石上、游家坊、温坊、湖岭、角源、蛇形排、小布脑、池布、干头、莲湖、莲塘、城头等12个村委会。

东山坝镇 面积:171.4k㎡ 人口:23311人 邮编:342804 代码:360730107 镇政府现驻溪边圩
辖兴东居委会,溪边、赣背、磜下、小源、大布、石湖、斜下、东山坝、城源、坪田、枧田、来源等12个村委会。

洛口镇 面积:315.9k㎡ 人口:28923人 邮编:342805 代码:360730108 镇政府现驻城上圩
辖清泰居委会,洛口、灵村、罗村、球田、严坊、金竹、高排、麻田、南岭、谢坊、古夏、员布、横坑等13个村委会。

小布镇 面积:152.6k㎡ 人口:14114人 邮编:342813 代码:360730109
辖新街居委会,小布、上潮、树陂、陂下、大土楼、徐会、横照、木坑、湖家边等9个村委会。

黄石镇 面积:78.8k㎡ 人口:36650人 邮编:342821 代码:360730110 镇政府现驻盘龙窝
辖黄石、罗屋、大雅坪、阳都、大洲塘、江口、石子头、大岭、山梓、田坑、璜村、陂塘、沙子岭、石头、王元丘等15个村委会。

田头镇 面积:66k㎡ 人口:34963人 邮编:342826 代码:360730111
辖田头、渡头、璜坊、坪上、琵琶、村头、南必、孙屋、边斜、江背、车头、白沙、璜山、松山、迳头等15个村委会。

竹笮乡 面积:94.3k㎡ 人口:27005人 邮编:342824 代码:360730200 乡政府现驻叉路口
辖幸福居委会,竹笮、侧排、水口、赤坎、鹅婆、大富、九塘、布头、小坑、松湖、新街等11个村委会。

对坊乡 面积:142.4k㎡ 人口:34281人 邮编:25355 代码:360730201
辖昌盛居委会,对坊、营上、富丘、坑塘、石江陂、胡屋、东风、王坑、半迳、葛藤、里迳、丘田、寺背等13个村委会。

固厚乡 面积:141.7k㎡ 人口:23218人 邮编:342814 代码:360730202
辖固厚、贵坑、中心坑、王竹、凤凰、上坎、青山、椒坑、铁树、楂源、古溪、明坑、桥背、观下、王西、小洋旻、蜀田等17个村委会。

田埠乡 面积:165.1k㎡ 人口:21968人 邮编:342816 代码:360730203
辖莲塘居委会,田埠、九联、文明、马头、王沙、东龙、龙下畲族、武村、武里、金钱坝、洋杭等11个村委会。

会同乡 面积:183.9k㎡ 人口:27633人 邮编:342801 代码:360730204
辖街上、会同、武朝、谢家坊、桐口、鹧鸪、百胜、南田、南坑、陂头等10个村委会。

湛田乡 面积:189k㎡ 人口:15455人 邮编:342825 代码:360730205
辖湛田、新田、坳下、李家坊、井源、吉富、大富足、李村、长乐等9个村委会。

安福乡 面积:88.1k㎡ 人口:9905人 邮编:342803 代码:360730206
辖安福、马迹、社溪、力源、西甲、罗陂等6个村委会。

东韶乡 面积:268k㎡ 人口:19028人 邮编:342806 代码:360730207 乡政府现驻琳池
辖东韶、漳灌、胜利、陂头、横江、汉口、辛野、琳池、永乐、田营、南团等11个村委会。

肖田乡 面积:228.9k㎡ 人口:9591人 邮编:342808 代码:360730208
辖肖田、郎际、美佳山、柏树、带源、小吟、郎源、吴村等8个村委会。

钓峰乡 面积:92.8k㎡ 人口:10284人 邮编:342811 代码:360730209 乡政府现驻下湾
辖钓峰、桃源、中罗、东山下、曾村、源尾、下湾等7个村委会。

大沽乡 面积:170.5k㎡ 人口:13898人 邮编:342812 代码:360730210
辖大沽、南林、汉头、小沽、刘家坊、旸霁、上淮、古教等8个村委会。

蔡江乡 面积:84k㎡ 人口:12995人 邮编:342828 代码:360730211
辖蔡江、白门前、上湖坊、源头、罗坑、双溪、大坑等7个村委会。

【驻地邮编】 县人民政府驻梅江镇。邮编:342800。行政区划代码:360730。区号:0797。拼音:Ning Xian

㈨ 谢元龙的介绍

谢元龙(1204-1287):名唐、继,别名晋卿,号卿、南塘,字元龙。江西省宁都县黄陂镇杨专依村人。南宋属景定三年 (1262)壬戌特科状元。是赣南第二个状元。幼就读于田头牛石山房,勤奋好学,为当地举人黄谅门下高足。绍定戊子科 (1228)中举。初次会试,出于疏忽落第,经多年苦读,方登金榜。曾任修职郎、隆兴府 (今南昌)教授、湖北运干权留守司公事兼翰林学士。

㈩ 客家祠堂对联中蕴含的文化

客家祠堂对联中蕴含的文化(上)
姓名是汉族家族的标志和称号。一个姓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支流,在姓氏文化方面得到一定展示。其最大特色就表现在姓氏祠堂上。过去,每一个姓氏的祠堂都必须撰写或镌刻别具一格的对联。往往一看门上的对联,就知道这家主人姓氏是什么。
这些祠堂对联浩如烟海,字字珠玑,能让我们后人理解客家先贤勤劳俭朴、耕读传家、敦睦族谊、仁善积德、崇文重教的美德。祠堂对联也是一条条客家人的家规家训,是一部中华民族垂裕后昆、弘扬优秀家风的特种教科书。
祠堂,旧时又称为“祠庙”或“家庙”,多建于墓所,故把祠堂称为“祠室”。按《礼记》规定,只有帝王、诸侯、大夫才能自设宗庙祭祖。直到明朝,朝廷才开始允许老百姓建“家庙”。后来,祠堂多建于家族的聚居地或其附近。由于最早族人尚不多,便先置祠于宅中,随着族丁的繁衍,便开始专门建起宗祠乃至支祠。
从民俗学家的角度看,祠堂是“用自己存在的方式诠释时代文明”。作为中国民间保存最好的一种古建筑群体,祠堂留给后人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千秋功过,于祠堂可见一斑;华夏祖先,从祠堂可知谱序流传。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其传统文化不仅独特,而且源远流长。祠堂文化作为地方民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几千年前的夏商周便开始萌芽,到宋代形成较完备的体系,明、清时发展到了高峰。从某种意义上说,祠堂文化的繁荣侧面反映了这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是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具体体现。
笔者居住于被称为“客家摇篮”的赣南,由于工作需要,曾接触过赣南众多的姓氏祠堂,以及祠堂中的对联,并且为这些林林总总的对联作过注释。为此,拟就客家对联作一次粗浅的剖析,以展示古代宗祠文化内容的脉络。
追溯宗族源流
寻根问祖,血浓于水,历来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慎终追远,一直是中国人无法挥去的情结。这种观念在对联中得到充分反映。如全南乌桕坝李氏宗祠联:“历明朝清代以来,绍述伯阳,数典不忘祖事;揽南岭桃川之胜,昭垂忠武,建祠长耀中州。”
伯阳,老子的字。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上联记述李氏宗族历经明清时代至今的漫长岁月,追述李姓始祖老子,道出“不忘祖事”的缅怀之情。下联着眼当前,点明祠堂建于“桃川”这块风景秀丽的地方。桃川,即桃江,发源于全南县境饭池嶂东麓,流经大庄、乌桕坝、南迳、金龙、城厢等乡镇,在上江乡的江口汇入黄田江,流入赣江支流贡江。
1.突出人物
上犹县英稍村苏氏祠堂刻有一联:“昆吾赐姓,苏国祖德衍远;亨公肇基,江南宗支绵长。”上犹英稍苏氏祠堂,建于该县黄埠镇英稍村,位于上犹县城东面。上联突出先祖昆吾赐姓这一件事。昆吾:相传颛项的后代夏朝的同监部落封在昆吾国(今河南许昌东),以封地为姓,称昆吾氏。昆吾氏有子孙封于苏(今河南济源县、温县一带),其子孙又以封地为姓,称苏氏。下联突出开基的祖先亨公,表达了本族“宗支绵长”的自豪感。
2.突出地域
“派绍婺源,源远流长,代衍文章光世泽;基宏湘水,水环山拱,势凌奎璧映名区。”这是会昌县麻州镇观音排汪氏宗祠联。上联写汪氏派开婺源县,婺源,位于江西省东北部(赣浙皖三省交界处),是原徽州六县之一。下联写流经麻州镇观音排的湘水。人的迁徙离不开居住地,地域表现了人们对故土的一种特殊的归宿感。
再如龙南里仁栗园橘瑞堂联:“派从文水分来,支流长远;支是栗园崛起,根蒂坚深。”文水,李氏家族来自山西文水县,文水在太原市往南76公里的地方,是唐朝女皇帝武则天的故乡。
栗园围始建于弘治辛酉年(1501年),为明代五品大员李清公所建,是龙南县最大的客家围,其状为八卦围。橘瑞堂门前有鱼塘面积6.6亩,体现了客家人一脉相承的勤生产、重文教、图发展的人文特色。
此联突出地名,一古一今,一远一近,将栗园李氏宗族的来龙去脉概述得一目了然。
颂扬整个家族
宁都县洛口镇罗氏祠堂联:“豫章世泽;虔城家声。”豫章,今南昌,罗族先祖出于豫章西山。虔城即宁都,古称虔化县。对联赞扬了罗氏上代对后裔的影响和本家族良好的名声。
再如宁都县东山坝大布富溪罗氏大宗祠联:“礼学名家第;忠臣孝子门。”对联从学术与人品两个方面赞美了本族门第的不寻常,即具有古人崇尚的道德规范。
石城县城北关黄姓江夏志坚公祠书有一联:“无双世泽传江夏;第一家声表颍川。”江夏,黄姓有声望的世家大族居住在江夏郡(今湖北云梦县东南)。颍川,指黄氏发源地颍川郡,也指西汉黄霸,曾任颍川太守。此联把黄氏家族冠以“第一”“无双”,很有几分底气。
缅怀祖先功德业绩
从众多的祠堂姓氏对联可以看出,联中所描写的内容不少是古往今来本姓氏中的名人,有大儒贤达、文臣武将、隐士孝子……作者多从其业绩、道德、修养、学问、处世等方面加以赞颂。而且对联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以缅怀祖德、标榜家声为主,期望后辈承赓祖业,光耀门楣。
1.概括性述说
“祖德流芳辉日月;宗功传世映山河。”这是宁都县赖村镇石街萧氏家庙联。萧姓从邻村新民半迳迁此,已有十多代。对联寥寥14字,运用夸张手法,赞颂了祖先德辉日月,功映山河的功德业绩,气势磅礴。
此联观点鲜明,单述祖德宗功一件事,而有的对联则另辟蹊径,思古与写今融为一体。如石城温氏崇先公祠联:“溯祖宗功德,敦亲睦族,福泽绵长,名垂青史; 扬崇先纪纲,文经武纬,禄利延祥,业绩新章。”对联在追溯祖宗功德的同时,不忘继承先辈纪纲,再创新的业绩。
位于石城县城琴江东路的李家屋紫云堂刻有一联:“陇西发祥,支派繁衍思祖德;城东分梓,人文蔚起沐宗恩。”赞美祖德的同时,又追溯本姓源流。
2.对某一个或多个祖先加以赞颂
兴国县西街越国公祠联:“功业焕皇唐,拜相封公,江右推吾先祖始;贤声昭越国,建祠肇祀,平川辟尔后人基。”越国公祠,为祀邑人钟绍京而建。钟绍京,字可大,唐朝兴国清德乡人,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家。中宗景年间,任宫苑总监,时韦后毒死中宗,结党篡政,临淄王李隆基与绍京密谋靖乱,绍京率宫中丁匠200余人至太和殿共除韦后,一举平定韦氏乱。睿宗拜绍京为中书侍郎,参知政务。次日又加封中书令、越国公。景云元年,改为户部尚书,外任彭州刺史。玄宗即位,复召拜户部尚书。年逾八十而卒。
对联赞颂了先祖越国公一举平定宫廷之乱,奇谋彪炳史册的丰功,表达了后人对他的崇敬之情。这是突出先祖之中一人的联例。
还有赞颂多人的。如会昌县城萧氏宗祠联:“佐沛公,封酂侯,名世挺生追汉代;官太傅,升大将,人才辈出溯兰陵。”沛公,汉太祖高皇帝刘邦,沛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早年是沛县泗水亭长,后尊称沛公、汉王。上联赞汉代萧何,萧何,爵号酂侯。他在楚汉相争中,辅佐高祖,守关中,转漕给军,兵不乏食,因以致胜。高祖即位,论功行赏,评为第一,封酇侯。太傅,即萧何的六世孙萧望之(约公元前114年至公元前47年),汉宣帝时曾任太子太傅,东海兰陵(今山东省兰陵县兰陵镇)人,徙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
在众多姓氏祠堂联中,可以说,每一个姓氏都会记述引以为豪的先人,融入本族一个个先祖名人功成名就的奋斗史;每一副对联,都是一条发人深省的箴言;每一个故事,都是一个感人的励志奋斗蓝本。
试举数例以飨读者。
杨姓的如兴国县城岗乡杨氏宗祠联:“清风慕四知,励节却金,廉吏贻谋光世胄;白雪深三尺,亲师重道,名儒德业耀宗功。”
四知:杨氏家喻户晓的“四知堂”,出自东汉杨震的故事。杨震,字伯起,东汉弘农郡华阴县(今陕西南部)人。少好学,明经博览,时被称为“关西孔子”。历任荆州刺史、涿郡太守等职。《后汉书·杨震传》记载:“任东莱(今山东莱州市)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疏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杨震到了东莱郡上任之后,亲自书写。“四知”二字牌匾挂于公堂之上,作为一面明镜,时刻用来对照、鞭策自己,成为历史上的廉吏,这就是杨氏的“四知堂”。后来杨震的子孙世代任公卿,成了东汉的世家望族。
白雪深三尺,是说“程门立雪”的故事。杨时(公元1053年至1135年),宋代著名理学家。祖籍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南剑西镛州龙池团(今属福建将乐县古镛镇龙池社区)人,熙宁九年进士。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同友人去老师程颐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这时,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们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再如谢姓的宁都县黄陂镇杨依谢氏家庙联:“东山宰相,初日芙蓉,恪守陈郡嫡义;淝水将军,清风柳絮,流传江左文章。”
东山宰相,即谢安(公元320年至385年),字安石,东晋名士、宰相,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他性情闲雅温和,处事公允明断,不专权树私,不居功自傲,有宰相气度、儒将风范。据《晋书·谢安传》记载,西晋南迁后谢氏家族郁郁不得志,年轻的谢安隐居到浙江会稽的东山。41岁那年,谢安离开会稽东山来到南京(当时叫建邺)做了官。他在今南京城东30里的一个土山(即今江宁区政府后山)上,造了一座别墅,并按会稽东山的名字把此山也称东山,人们因此称谢安为谢东山。
淝水将军:公元383年8月,淝水河畔。东晋与前秦交战,苻融率25万先锋军队,苻坚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共112万大军。东晋以谢安之侄谢玄为先锋,率领经过7年训练,有较强战斗力的“北府兵”8万沿淮河西上,迎击秦军主力。东晋面对大军压境,下达诏令,任命尚书仆射谢石为征虏将军、征讨大都督,任命徐、兖二州刺史谢玄为前锋都督,与辅国将军谢琰西中郎将桓伊等人,统帅8万兵众抵抗前秦,并让龙骧将军胡彬带领5000水军援助寿阳,共分三路兵马北上迎击前秦军。东晋获胜,前秦战败后苻坚被杀。
江左文章:谢灵运(公元385年至433年),汉族,原籍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出生在会稽始宁(今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谢塘镇),是陈郡谢氏士族。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浙江古称江左。
这些歌颂人物姓氏的楹联,如同一部文化史书,让我们从中看到我国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来的人才宛若群星璀璨。这里面有大儒贤达、文臣武将、隐士孝子……他们抚国附民、廉而尽职、勇而知义、礼贤下士、学行昭著……其实这些对联人物与事迹,组成了中华民族的一种高尚道德、文化传统。这不仅仅是哪姓哪族的自豪与骄傲,也是中华大家庭中每一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荣的。
有的对联面对当时当地,记述本族人的平凡义举、族中轶事,生动感人。如兴国县潋江镇竹坝村陈家祠联:“三朝将相勋臣第;九世和同义士家。”联中的“义士”家,写的就是陈氏一个普通的祖先陈洪进,他治家严谨,据说有一年旱灾,一个盗贼夜入其家,蜷伏在梁上打算偷点财物,陈洪进察觉后,召集全族子孙训话,教大家要读书习艺,否则将来会落得跟这位梁上君子一样的境地。盗贼闻言,慌忙跃下拜伏请罪。陈洪进没有将盗贼治罪,反而资助其谋生,后人称其为义士之家。
兴国县三僚廖氏杨公祠联:“竹杖精奇,万里河山归杖下;青囊元妙,一天星斗隐囊中。”兴国县三僚村是中国风水地理文化第一村,位于兴国县梅窖镇。状如太极图形,两座寺庙、七口池塘各具代表意义,大量宋代以来的古墓,是不同时代风水作品的汇集,一代风水师杨筠松(救贫)曾隐居于此,传道授业。
为中国风水祖师杨筠松立祠祭祀,是兴国三僚村特有的文化现象。三僚村世居杨筠松两个弟子曾文辿、廖瑀的后代,曾廖两姓各为杨筠松建祠一座,廖氏杨公祠位于三僚村盆地的西北部御屏峰下。联中所说“竹杖精奇”写的就是本族廖瑀的轶事。相传他曾入山学道,长居虔化(古宁都县)翠微峰金精洞内读书习道,自号“金精山人”,故后世称之为廖金精。杨筠松在兴国、宁都、于都一带活动时,廖瑀与他相遇于宁都。当时廖瑀年少气盛,不服杨筠松,屡屡与杨斗法。一次,黄陂廖氏请杨筠松勘定一个门楼位置,廖瑀预先一天用罗盘定准了方位,并在地下埋了一个铜钱做标记。第二天,杨筠松来后,却不用罗盘,只是用手里的一根竹竿,随手往地下一插,却正插中了铜钱中的方孔。廖瑀这才服了,立即虔诚地拜杨公为师,早晚追随杨筠松,廖瑀从黄陂中坝随师傅迁到兴国三僚村居住,后来得到杨公亲传青囊秘籍。
再看石城县城北关黄姓志坚公祠的一副长联:“琴水漾波流,叔度宗风,清涵千顷,廿一枝分布中邦,邵武宗风振天下;仙峰凭仰止,次公世迹,瑞集九苞,十八叶肇开河麓。琴江文翰甲吾家。”对联不仅赞美了先祖叔度、次公的宗风世迹,还穿插了他们黄氏一家大族分支的故事。“廿一枝”“十八叶”,说的是五代后周广顺元年(951年),年已八十高龄的邵武和平黄氏大族祖峭山公,他将二十一房子孙召集齐全,然后当众宣布了一个重大决定:“将黄家自春申君以后数千年所积累的祖产铜钱八十万贯,金银八百余称,一并均分为二十一份,合令三个妻子名下共二十一房子孙,各领祖传家产一份,随即离开家乡,另立基业,自谋发展。”由于当时三位夫人啼泣请求,峭山公便对原来的决定稍作改动,重新宣布:“除官、吴、郑三位夫人名下各留长子一房奉养老母以尽温情之义以外,其余十八房子孙,不许恋此一方故土,须各自信步天下,择木而栖,相地而居。”接着,峭山公卜占离家吉日,并于这一天将新修的《黄氏家谱》二十一套分授二十一子,各领一套,嘱令他们随身携带,妥善珍藏,不忘所出。峭山公要儿孙分家,独立出外闯世界的战略眼光,得到大家赞扬。

阅读全文

与宁都黄陂杨依村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司社保账户变更说明 浏览:719
威远县严陵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浏览:797
鄂州住房公积金帐号 浏览:250
江都区建设局与引江棚户区 浏览:717
扬州住房公积金比例 浏览:516
无业买社保还需要买公积金吗 浏览:403
退伍军人住房补贴新政策 浏览:385
工资5000深圳交社保后最后拿到多少 浏览:373
管城区城乡建设和交通运输局招聘 浏览:777
杭州滨江住房公积金 浏览:856
社保缴费基数有试用期工资吗 浏览:377
建筑工程城市规划专业 浏览:656
现代设计建筑设计 浏览:9
2014年天津社保缴纳基数是多少 浏览:758
社保交基数高 浏览:275
南京社保卡每月返还多少 浏览:732
北京社保卡办理点 浏览:827
黄陂前川卫生院生化分析仪中标公告 浏览:677
安徽和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亳州市 浏览:455
社保卡上没有录入缴费信息吗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