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黄陂区在现役最高级别将领是谁
你应该说的是近现代来的源吧?太远的还有传说的就不扯了。
最著名的就是“黎黄陂”黎元洪了,民国第二任大总统(正式的)。
再就是gongD内的:
徐海东大将(后划归孝感大悟),杜义德、陈庆先、韩伟中将,袁学凯、张广才、熊伯涛、雷震、陈福初、叶超、李大清、方明胜、唐凯、童陆生。
⑵ 湖北省公安县有几位开国将军
湖北省公安县有0位开国将军。
在湖北省的开国将军主要是在红安县的。
附所有湖北籍开国将军名单。
元帅(1名)
林彪(黄冈)
大将(2名)
徐海东(黄陂今属大悟)、王树声(麻城)
上将(14名)
韩先楚(黄安今红安)、王平(阳新)、郭天民(黄安今红安)、周纯全(黄安今红安)、陈再道(麻城)、王宏坤(麻城)、刘震(孝感)、陈锡联(黄安今红安)、陈士榘(荆门)、王新亭(孝感)、黄永胜(咸宁)、贺炳炎(松滋)、谢富治(黄安今红安)、王建安(黄安今红安)(1956年授上将)
中将(32名)
王必成(麻城)、王近山(黄安今红安)、王尚荣(石首)、田维扬(枣阳)、成钧(石首)、刘飞(黄安今红安)、刘昌毅(黄安今红安)、杜义德(黄陂)、杨秀山(沔阳今仙桃)、李天焕(黄安今红安)、李成芳(麻城)、吴先恩(黄安今红安)、余立金(大冶)、张才千(麻城)、张天云(黄安今红安)、张仁初(黄安今红安)、陈康(广济今武洞)、陈庆先(黄陂)、周希汉(麻城)、周志坚(礼山今大悟)、胡奇才(黄安今红安)、饶正锡(钟祥)、秦基伟(黄安今红安)、聂凤智(礼山今大悟)、顿星云(石首)、徐深吉(黄安今红安)、徐斌洲(黄安今红安)、黄新廷(沔阳今洪湖)、韩伟(黄陂)、程世才(大悟)、鲍先志(麻城)、詹才芳(黄安今红安)、
少将(187名)
1.1955年(124名)
丁先国(麻城)、万振西(汉川)、马龙(大冶)、马忠全(黄安今红安)、王义勋(阳新)、王全国(沔阳今仙桃)、王诚汉(黄安今红安)、王绍南(天门)、王政柱(麻城)、邓岳(麻城)、邓少东(大悟)、石志本(大悟)、邓家泰(荆门)、甘思和(黄安今红安)、石忠汉(孝感)、帅荣(黄梅)、叶建民(大悟)、卢南樵(孝感)、田厚义(大悟)、史可全(天门)、乔信明(大冶)、朱火华(麻城)、朱声达(江陵)、伍瑞卿(大悟)、刘何(大悟)、刘少卿(黄冈)、刘华清(大悟)、刘振国(孝感)、刘清明(汉川)、刘福胜(黄安今红安)、阮贤榜(通山)、孙光(大悟)、杜国平(广济今武洞)、严光(大悟)、李人林(天门)、李少元(英山)、李文清(松滋)、李书茂(沔阳今仙桃)、李世焱(黄安今红安)、李庆柳(麻城)、李国良(荆门)、杨焕民(孝感)、吴林焕(大悟)、吴嘉民(阳新)、何光宇(大悟)、何济林(沔阳今仙桃)、何辉燕(大悟)、何德庆(黄安今红安)、邹国厚(黄安今红安)、闵学胜(黄安今红安)、况玉纯(黄安今红安)、汪克明(阳新)、汪洪清(汉阳今蔡甸)、宋庆生(天门)、张广才(黄陂)、张汉丞(麻城)、张秀龙(沔阳今仙桃)、张国传(大悟)、张宗胜(大悟)、张春森(广济今武洞)、张培荣(麻城)、张竭诚(黄安今红安)、张潮夫(大悟)、陈文彪(汉川)、陈华堂(天门)、陈金钰(广济今武洞)、陈美藻(黄安今红安)、陈福初(黄陂)、范忠祥(天门)、罗应怀(黄安今红安)、罗坤山(沔阳今仙桃)、金世柏(黄安今红安)、金绍山(大悟)、周长庚(石首)、周世忠(黄安今红安)、周纯麟(麻城)、周明国(大悟)、周学义(黄梅)、郑国仲(黄安今红安)、胡大荣(黄梅)、胡正平(黄安今红安)、胡定千(孝感)、查国桢(蕲春)、赵文进(大悟)、赵正洪(黄梅)、赵国泰(崇阳)、祝世凤(麻城)、胥治中(石首)、姚运良(大悟)、贺健(黄安今红安)、袁克服(黄安今红安)、袁学凯(黄陂)、夏耀堂(石首)、徐其孝(麻城)、徐绍华(黄安今红安)、高志荣(麻城)、黄立清(大悟)、黄忠学(天门)、韩卫民(黄安今红安)、韩东山(大悟)、喻新华(麻城)、程悦长(黄安今红安)、傅传作(石首)、童陆生(黄陂)、曾祥煌(潜江)、谢正荣(黄安今红安)、谢甫生(大悟)、蓝侨(广济今武洞)、雷震(黄陂)、雷绍康(大悟)、廖述云(石首)、谭友林(江陵)、熊伯涛(黄陂)、熊应堂(黄安今红安)、黎化南(长阳)、黎锡福(黄安今红安)、樊哲祥(公安)、颜东山(大悟)、薛少卿(监利)、魏天禄(天门)、江腾蛟(黄安今红安)、唐金龙(汉川)、萧永正(麻城)、程儒珍(黄安今红安)
2.1960~1965年(63名)
王万金(沔阳今仙桃)、方明胜(黄陂)、方毅华(大悟)、叶超(黄陂)、卢燕秋(黄安今红安)、冯仁恩(麻城)、宁贤文(大悟)、吕作松(阳新)、邓可运(大悟)、朱玉学(麻城)、朱玉庭(巴东)、朱直光(阳新)、刘林(沔阳今仙桃)、江波(黄安今红安)、江鸿海(麻城)、祁开仁(武昌今江夏)、阮汉清(通山)、苏宏道(江陵)、别祖后(天门)、吴杰(大悟)、吴子杰(天门)、吴永光(大悟)、吴振挺(黄安今红安)、汪运祖(黄安今红安)、李长如(大悟)、李大清(黄陂)、李定灼(黄安今红安)、李国良(天门)、杨虎臣(天门)、张天恕(黄安今红安)、张志勇(黄安今红安)、张贤良(公安)、张树才(黄冈)、陈炎清(黄安今红安)、范保顺(天门)、罗厚福(黄安今红安)、周家美(潜江)、郑友生(孝感)、郑本炎(大悟)、赵复兴(沔阳今仙桃)、赵炳伦(麻城)、赵鹤亭(黄安今红安)、贺俊侦(阳新)、秦光远(黄安今红安)、耿锡祥(黄安今红安)、袁彬(麻城)、席舒民(大悟)、唐凯(黄陂)、涂锡道(黄安今红安)、梅盛伟(阳新)、龚兴业(荆门)、彭方复(阳新)、董志常(大悟)、董家龙(荆门)、程启文(黄安今红安)、詹少联(黄安今红安)、颜青云(汉川)、戴克明(黄安今红安)、戴克林(黄安今红安)、殷国洪(黄安今红安)、殷承祯(崇阳)、高林(大悟)、魏国运(监利)
1988年恢复军衔制以来湖北籍获军衔、警衔有:
上将(9名)
刘华清(大悟1988年)、秦基伟(黄安今红安1988年)、王诚汉(黄安今红安1988年)、杨德清(应城1996年)、赵可铭(武汉1997年)、刘冬冬(武汉1998年)、喻林祥(应城2002年)、刘精松(石首1988年)、杨国屏(钟祥1993年)
中将(22名)
傅奎清(英山原属安徽1988年)、曾幼诚(武汉1988年)、邵农(武昌今江夏1990年)、杨正刚(郧县1993年)、邹永钊(麻城1993年)、郭锡章(广济今武洞1993年)、何道泉(黄陂1994年)、程建宁(广水1995年)、董良驹(鄂州1996年)、朱曙光(江陵1997年)、陈达植(武汉1997年)、罗友礼(鄂州1997年)、高文远(黄陂1997年)、朱永清(随州1999年)、熊自仁(监利2000年)、邱衍汉(天门2002年)、张诗明(荆州2002年)、孔瑛(武洞2003年)、叶爱群(大悟2003年)、张孝忠(应城2003年)、范晓光(阳新2005年)、江建曾(红安2006年)
其中1955年与1988年都获得将军军衔的有3名
秦基伟1955年中将1988年上将
刘华清1955年少将1988年上将
王诚汉1955年少将1988年上将
⑶ 湖北出过哪些将军
湖北出过很多将军,其中比较著名的将军有韩先楚、郭天民、秦基伟、陈锡联、谢富治、王近山,还有后来的刘华清、聂凤智、吴先恩等等,各个都是身经百战、战功显赫的将才。
⑷ 湖北黄冈有哪些将军
湖北黄冈红安县
红安,位于鄂东北大别山南麓。总面积1798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115.2万亩,耕地51.9万亩。全县总人口为61.68万人。县城距武汉112公里,距黄州130公里。 京九、京广铁路联络线从县南穿过,加快了红安与外地的联系和交流。红安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神奇的土地。她是 黄麻起义”的策源地,是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红四方面军的诞生地,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的重建地,是鄂豫皖苏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革命战争年代,红安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献出了14万英雄儿女的生命,查明登记在册的烈士有22552人。在这块土地上,诞生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任国家主席,走出了韩先楚、秦基伟、陈锡联等223名将军,其中被授予上将军衔的8人,中将军衔的13人,少将军衔的58人,是全国将军人数最多的县,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将军县”。
其中1955-196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的8人,他们是郭天明上将、周纯全上将、王建安上将、韩先楚上将、 秦基伟上将、陈锡联上将、王诚汉上将;谢富治上将 被授予中将军衔的10人, 他们是刘飞中将、詹才芳中将、张仁初中将、徐深吉中将、 李天焕中将,徐斌洲中将,张天云中将, 胡奇才中将、 刘昌毅中将,王近山中将;被授予少将军衔的42人,他们是 程儒珍少将、韩卫民少将、袁克服少将、金世柏少将、 罗厚福少将、李世焱少将、 耿锡祥少将、黎锡福少将、 邹国厚少将、徐绍华少将、贺健少将、陈焱清少将、 熊应堂少将、程悦长少将、殷国洪少将,卢燕秋少将、 张天恕少将、郑国仲少将、 况玉纯少将、秦光远少将、 陈美藻少将、李定灼少将、江波少将、刘福胜少将、 赵鹤亭少将、马忠全少将、闵学胜少将、戴克林少将、 戴克明少将、程启文少将、 罗应怀少将、甘思和少将、 胡正平少将、旺运祖少将、何德庆少将、吴振挺少将、张志勇少将、涂锡道少将、张竭诚少将、詹少联少将、 谢正荣少将、周世忠少将。
需要说明的是:1952年9月1日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黄安县正式更名为红安县,同时划出部分区域分别归属河南新县和湖北大悟县,在划出的行政区域里还诞生了14位原黄安籍将军,他们是刘华清上将、 聂凤智中将、吴先恩中将、 高厚良少将、黄立清少将、萧永银少将、吴世恩少将、 严光少将、吴林焕少将、 萧德明少将、姚运良少将、 周明国少将、萧志贤少将、伍瑞卿少将。
红安以“将军县”闻名,除为人所熟知的老一辈将军外,还有一批共和国的新一代将军。如吴晓恒少将,她是1988年第一批授衔的女将军,时任某军医大学校长;黄俊峰少将,时任总后勤部某部副部长;江建曾少将,现任某军区空军副司令;胡先贵少将,现任海军某基地司令;罗毅少将,现任某陆军学院政治部主任;秦卫江少将,现任某军副军长;李平少将,现任某军副军长;刘晓坤少将,现任某省军区参谋长;程志,总政歌舞团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他是文职干部,享受少将待遇。
红安的将军都是赫赫有名,参加指挥了很多很多大规模战役,可以说现在老百姓所知道的有名的、成功的战役、大丈、恶丈,90%以上是红安人参加并指挥的!
如:上甘岭战役(秦基伟、王近山指挥),抗美援朝
海南岛战役(韩先楚),解放战争
奇袭阳明堡(陈锡联),抗日战争
襄樊战役(王近山), 解放战争
塔山阻击战(胡奇才),解放战争
济南战役(王建安、新县许世友),解放战争
沙家浜(刘飞的故事),抗日战争
中原突围(李先念),解放战争
包座战役(李先念),长征
上党战役(陈锡联),抗日战争
金门战役(韩先楚),解放后
共和国以“红”褒奖
1952年9月,为了表彰党领导下的黄安人民革命斗争业绩,湖北省政府报请中南军政委员会转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核准,将黄安县正式改名为红安县。共和国以“红”命名褒奖的县,这是全国唯一的一例。
⑸ 湖北黄陂的田震将军有少将军衔吗
你好,肯定有
1.一般来说,部分老资格的正师长,都有可能配备少将军衔。
2.另外,很多副军级的军官,也可以配少将军衔。
3.所以既然成为将军了,肯定至少是少将军衔。
⑹ 谁知道第一将军县是哪个地方的
中国最牛的地方--“中国第一将军县”红安
红安原名黄安,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大别山南麓,南临武汉,北接河南,版图面积1796平方公里,总人口65万人。
她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是鄂豫皖苏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从这块红色神奇的土地上,曾走出了——
一位一大党代表
两位国家主席
三支红军主力部队
四位政治局常委
五位国务院副总理
六位大军区司令员
七位省委书记
八位上将
九位党和国家领导人
以及韩先楚、秦基伟、陈锡联等200多位共和国将军是举世闻名的“将军县”。土地革命战争初期到解放战争时期,黄安参加红军的工农群众约6.5万人。
在中国工农红军中,每三人中就有一人是红安人,每四名英烈中就有一人属红安籍。黄安在大革命前有48万人,到1949年解放时只剩下34万人,14万人为革命献出了生命。解放后,登记在册有名姓的黄安烈士有22552名。为了纪念这片曾被革命先烈鲜血浸染的红色土地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中的辉煌历程,1952年国务院决定正式将黄安更名为红安。共和国以“红”命名褒奖的县,“红安”在全国是惟一的,
红安人民在血与火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要革命,不要钱、不要家、不要命;图奉献,不图名、不图利”的“一要三不要,一图两不图”的红安精神。
黄麻一声惊雷,红安遍地将军。黄麻起义,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齐名80年前的那声惊雷,让红安载入了中国史册。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在武汉召开“八七”会议,决定武装起义。同年8月1日,爆发了南昌起义,不久又在两湖各地发动秋收起义。在这一背景下,湖北黄安(今红安)、麻城两县爆发了黄麻起义。
1927年11月13日,黄安农民自卫军、当地义勇队千余人,在中共黄麻区特委领导下,攻打黄安。次日凌晨4时,起义武装攻入城内,全歼县警备队,活捉县长等官吏。18日,黄安县农民政府成立。黄、麻两县农民自卫军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全军300余人。黄麻起义的胜利震动了当局。当年12月5日,国民党调集1个师的兵力袭击黄安。鄂东军突围后,转移到黄陂木兰山区开展游击战争。黄麻起义建立了政权,实施了土地革命,是一次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政权建设三者紧密结合并取得成功的伟大尝试。
“黄麻起义,为后来创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起了先导作用。”
黄麻起义在黄安直接导致了以下三支红军队伍的创建和改编:七里坪创建的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3万人;檀树岗创建的红二十五军,军长吴焕先,7000人;七里坪红二十八军改编的新四军第四支队,司令员高敬亭,3000人。
“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
红四方面军一直是当时红军三大主力之一,并且从人数上来说,始终占据首位。在长征途中,1935年6月红一与红四方面军第一次会师的时候,红四方面军有8万多人,而红一方面军不足两万人。而红四方面军的策源地黄安,从1927年黄麻起义到1949年建国的26年中,人口减少了14万。据红安史料记载,这14万人都是战死疆场或者被敌人屠杀,经红安县民政局查清并且登记在册的烈士有22552人。1995年4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吴邦国在视察红安的时候动情地说,我一到红安就肃然起敬,这里出了200多位将军,为中国革命牺牲了14万人,真是了不起。
将军百战穿金甲,每一次战役和它的指挥员都被演绎成传奇色彩,在民间广泛传播,富产将军的红安尤其如此。至今“一条大河波浪宽”所唱的上甘岭战役,被美国新闻界称为“朝鲜战场上的凡尔登”,誉为经典防御战,其间担负坚守任务的是志愿军第十五军,军长就是秦基伟;《沙家浜》中的新四军指挥员郭建光,其原型就是红安籍将军刘飞;而前一段时间热播电视剧《亮剑》中的李云龙,原型就是红安籍将军王近山,电影《夜袭》其主角就是红安籍将军陈锡联......
红安的将军大多数没有参加过黄麻起义,但几乎无一例外地因为此次起义而参加红军队伍,是黄麻起义结的果子。党史资料说这次起义是继“八一”起义和秋收起义之后,长江以北最大最成功的一次农民革命起义。同前二者不同的是,这次起义没有军队参加,都是农民武装和群众。当年黄安县国民党党部在“清乡委员会”的布告中说:“十龄幼女,口喊自由。三尺之童,目无长上。黄安素称礼义之邦,一变而为禽兽之所。”足见其“赤化”到了“深入人心”的地步。而这个鼓动和思想之功,启蒙人就是红安籍的董必武。李先念在1988年的一次视察座谈中说:“董老是湖北革命的一面旗帜,我们都是他的徒子徒孙。”
红安籍将军人数位居全国之首的根据
众所周知,红安县是全国乃至全世界闻名的“将军县”。将军人数之多位居全国之首。被称为中国第一将军县。这个“之首”的概念是指的是两个数字:一是指在1955年第一次我军实行军衔制时,正式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的红安人达61名之多,这在全军正式授衔的将军中红安籍将军位居全国之首。二是指在战争年代担任过正军级以上职务和建国后担任各省、市、自治区正省级及国家机关正部级以上领导职务的红安籍干部达162名之多,如果他们都参与授衔的话,都应授予少将以上军衔,加上61名正式授衔的将军共计223名。此数也位居全国之首。徐向前元帅为有关红安将军的一篇报告文学题写的“两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的标题,就是指后一个数字概念,即:223名将军级别的红安籍人。由此说明红安有两个百多名“将军”并非虚构。
那么,一个小小的红安县,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将军和将军级别的人呢?对此,我经过反复研究和与北大、武大、华师等大学的历史学家探讨之后,认为主要有以下四条原因:
一是大革命时期红安境内诞生的红军部队多。据资料记载,从黄麻起义胜利之后到1938年,先后有五支红军部队在原红安县内诞生、重建和改编。第一支是1927年11月在黄麻起义胜利之后在红安县城建立的中国工农革命鄂东军,全军共300余人。第二支是1930年4月在原属红安县紫云区箭厂河(现属河南新县)组成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全军共5000余人。第三支是1931年11月7日在七里坪诞生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全军共约3万余人。第四支是1932年11月30日在紫云区檀树岗重新组建的红二十五军,全军约7000余人。第五支是1938年2月由红二十八军在七里坪改编的新四军第四支队,全军共约4000人。如此之多的红军部队当年在红安县内诞生、重建和改编,不仅是全国之最,而且为众多的红安人参加这些部队创造了前提条件。
二是当时红安县参加红军部队的人数多、基数大。在上述五支红军部队诞生和重建的初期,每三个红军战士中就有一个红安人。由此说明红安参军的人数多、当红军的基数大。基数大就引出两种结果:一是在战斗中红安籍战士牺牲多,在上述部队里每牺牲的四名烈士中,就有一名红安籍英烈。二是经过锻炼成长的红安籍红军指挥员也比较多。这也是后来红安将军多的根本原因。
三是在大革命时期红安人民群众的政治素质好。“政治素质”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和内涵。当年所要求的政治素质主要是:阶级出身好,对革命有认识,能吃苦耐大劳,作战积极勇敢,不怕牺牲,敢于冲锋陷阵,通过实践显示出一定的组织指挥才能等。红安人民恰恰具备了这种优势:一是80—90%的红安群众出身于劳动阶级;二是从1922年至1927年间,包括董必武本人在内及由他在武汉中学培养的党团员,每年都要利用假期回到红安创办农民夜校,组织农民协会,建立党团组织,宣传革命道理,提高红安群众对革命的认识。到1927年5月止,全县各级农民协会普遍建立,计有10个区级农协会,210个村级农协会,会员达到56000余人。还普遍建立了党团组织,领导农民运动的开展,从而为黄麻起义和组建红军部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三是在旧社会红安的劳动人民饱受剥削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一向具有勇于革命,敢于造反、敢于斗争的光荣传统,一旦有了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其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于是形成了“要革命,不要钱,不要家,不要命”的“一要三不要”和“图奉献,不图名,不图利”的“一图两不图”的红安精神。并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造就了大批的将军和高级领导干部。
四是红四方面军参加长征后保存的人数多。众所周知,红一方面军在李德(共产国际军事顾问)和博古的“左倾”冒险主义领导下,使中央红军由长征开始时的8.6万余人,减为3万余人。遵义会议后,纠正了“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领导,经过遵义战役、四渡赤水、飞夺庐定桥等战斗,和爬血山、过草地等艰苦的行军,1935年,到陕北时只剩下8000余人。而红四方面军在徐向前的指挥下,虽然受张国焘错误领导的影响,由1932年10月撤离鄂豫皖根据地的3万余人到陕南后只有1万4千余人。后来由于开辟了川陕根据地,红四方面军发展到8万余人。经过长征,1936年到陕北时还剩下3万余人,比红一方面军的损失要小得多,保存下来的红军指挥员相对于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也要多一些。这也是后来红安籍指挥员被授予将军人数多的原因之一。
以上四条原因,综合起来就构成红安籍将军人数位居全国之首的根据所在。
⑺ 湖北有哪些将军
中国十大将军县
湖北红安61人,安徽金寨55人,江西兴国54人,湖南平江52人,江西吉安46人,江西永新41人,湖北大悟37人,河南新县35人,安徽六安34人,湖南浏阳30。此外,福建上杭27人,湖北麻城26人。
有好多都是我们湖北的!!!
对于红安将军为什么这么多这么一个话题,几乎很多人甚至大学教授都会说,红安将军多那时因为红安“穷,一个“穷”子就可以解答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地方“223位将军的故乡——红安”未免太勉强了把
红安古称黄安,位于鄂东北部,面积仅为1796平方公里,在中国是一个名富其实的小县,解放以前,人口不超过50万,的确,红安很穷,因为其境内山地与丘陵占了一大半,平原面积狭小,耕地较少,故自然条件较差,但是红安的自然条件比鄂西和中国西部山区,条件却要好的多,并不是那种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的地方,但是为什么那些地方却不出将军而红安经济条件比他门要好得多好,却出了223为将军呢,可见,用"穷"来说明红安将军多是无稽之谈,我们也没有必要花费更多的笔墨来论征红安将军多与穷的辨证关系了,那么我们现在来客观看待223位将军与其出生地红安的关系把。
特殊的地理环境:红安的境内地形极为复杂,山地,丘陵,冈地与冲击小平原各种地形都有,有时面积不大的地方就可以看到山地-丘陵-平原三中景观。县北的天台山主峰四周皆90度的山崖,山顶却是一块6亩的平地,可算是世界上最小的“高原”了,小小的1796平方公里土地上却发育着滠水,倒水,举水三条长江支流,红安的版图为长条形,南北长,东西窄,其西南和南部与湖北武汉的新洲、黄疲两区接壤,西北与湖北大悟县接壤,北部与河南的新县接壤,东部与湖北麻城接壤,位于红安中部的县城城关镇与武汉中心城区直线距离80公里,从县城出发北行30公里便到了河南省新县的大别山深山区,这是什么概念呢,打个比方,你是红军,你在红安的南部地区的丘陵冈地上架起大炮,可以袭击武汉城区的敌人,(当燃那时的红军几乎没有大炮等重武器),假如你要撤退北行30公里可进入深山区,因此可见红安是一个进可功退可守非常重要的都是为将军而生,为战争而生。再者,由于地理上近省城武汉及平汉铁路,很多进步人士可以通过武汉通过平汉铁路了解外面的世界以及获得战略物资,当很多地方都不知道马克思列宁是什么时,红安的七里坪已经有一所自己的列宁小学,并且保存到现在,因此,为战争而生的红安地理环境给了红安人了解世界了解共产党的机会,这也是红安参加共产党的红军多的原因,估计有4万之多,而且这些军人在红安便可进行军事实践。这也为他们以后西征打下了基础。
特殊的历史环境,红安的大部为古麻城孝感乡,民风膘捍,孝感乡为中国八大移民圣地,自古人员流动较大,人员的流动丰富了红安的本土文化,同时这里的人也非常不局限与此地,一有机会都想跳出红安,几乎没有人愿意留在此地,并不是不爱家,而是文化决定,这种文化一直延续到现在,在当时,想离开红安闯世界的最好的路子有3条,一是读书,二是学手艺,三是参军,而参军是最容易办到的,因为红安由于革命运动那时到处在招兵。红安古为麻城的一部分,由于红安的姜家畈(城关镇)到七里坪因地处偏僻,政令难施,嘉靖二十一年麻城县监生李大夏等上书朝廷请求建县:“本县全场姜家畈,接壤黄冈、黄陂边隅地,近信阳、光山、罗山等州县,路通牛头山、牢山等寨;地僻民顽,官难遥制,盗贼出没,数被劫杀。乞于姜家畈设县治,保障地方。”这是套用官府的话,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有叛逆精神。就是这中叛逆精神和文化造就了红安的将军,事实上红安的将军的确有叛逆精神,比如红安有些将军甚至连毛主席的帐都敢不买。而如果我们深究这种叛逆精神的根源,我就不得不提生与丝长与丝二程(程颐、程灏)二耿(耿定向、耿定理)与来此讲学开书院的理学家李贽。他们的精神影响了红安军人,这些精神丰富了他们作战理念,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红安籍将军作战时总能出其不意的原因。
红安人尊师重教与红安人好学精神;红安是一个自然条件落后的地方,但是这里的人并不愚昧。在解放以前,红安稍大一点的村子,都有私塾。只要不是360天天天挨饿,家长都会送孩子读书。在红安籍贯的将军中有“农脚子”,也有上过黄埔军校的。没有文化的将军在战争年代利用空闲时也在拼命的学习。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红安将军后来都成为国家的领导人的原因。
四方面军的历史:红四方面军是一个非常能打仗的部队,有3/4为红安人,后来参加长征直到后来渡黄河西进组成西路军进甘肃青海新疆,他们的敌人,是被国民党收编土著军阀,打仗极为残忍。和这样的土匪打仗磨练红安人。也造就了一批红安籍贯的军事将领。(为他们以后打日本人对与日本武士道也不放在眼里)
红安精神:一要三不要,一图三不图.红安人打仗并非为了自己,红安有战功的军人有的解放后并没有去享福,而是回家继续务农,这是为什么呢?
红安饮食习惯:红安人多高大威猛,块头较大,与红安饮食习惯有关,对于军人而言,身体绝对非常重要,红安的饮食习惯不仅养了红安人身体,也让红安人即能适应北方人的饮食有能适应南方人的饮食.红安籍将军多身体高大威猛.身付重伤而能不死,这要感谢红安这块土地赐给他们身体啊.
红安人的忍耐力强:
⑻ 湖北省黄陂县
“湖北省黄陂县下石村”现在是前川街下石村,至于徐元初,就不认识了。
⑼ 黄陂的将军有哪些
黄陂区的将军有:蓝天蔚、胡龙骧、蔡济民、应龙翔、吴醒汉等。
1、蓝天蔚
蓝天蔚(1878—1921),中华民国军事将领, 民主革命家,湖北武汉人。
1907年4月,蓝天蔚赴奉天,在东三省总督徐世昌手下任职。
中华民国成立后,蓝天蔚加入黎元洪领导的民社,疏远掌握大权的袁世凯。1913年参加二次革命,1914年被投入监狱,经参谋次长陈宧斡旋而获释放。
1921年5月,为响应孙中山北伐,在湖北省组织鄂西联军。1922年1月,遭孙传芳击败,退避四川夔州(今重庆奉节),被四川军阀但懋辛逮捕。准备押送重庆时,蓝天蔚开枪自杀成仁。
2、胡龙骧
胡龙骧(1888--?),字百城,湖北黄陂人。早年毕业于湖北将牟学堂,后任黎元洪第二十一混成协四十标队官,1909年9月毕业于军咨府军官学堂(陆军大学前身),曾任教练所总办,车站司令官,参谋本部第三局局长,1913年10月任陆军大学堂首任校长。1922年任将军府将军,授陆军中将衔。
3、蔡济民
蔡济民(1886—1919),原名国桢,字香圃、幼襄。湖北黄陂人。少通经史,善诗文。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入湖北新军,后入湖北陆军(特别)小学堂。不久,任陆军第八镇十五协二十九标二营司务长、排长等职。
1917年被孙中山任命为护法军政府鄂军总司令。1919年1月28日在利川被川军方化南杀害。1922年黎元洪总统特追赠其为陆军上将。1927年湖北省政府公葬于武昌伏虎山。
4、应龙翔
应龙翔(1877--1948),字云从,湖北黄陂人,早年入湖北新军当兵,1899年由张之洞选派留学日本,入成城学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二期步兵科,1903年11月回湖北,任湖北将弁学堂教官,1904年调赴北京任练兵处军政司器械科监督,后任陆军部科长、一等咨议官。
1911年5月任河南陆军第29混成协统领,赏陆军协都统衔,旋因密谋河南革命,被河南巡抚撤职。
5、吴醒汉
吴醒汉(1883—1938),1883年出生于武汉市黄陂区王家河街栖凤村解家田。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是指挥武昌起义当夜战斗的两名司令部领导成员之一,也是起义成功后军政府谋略处与集贤馆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有“首义金刚”之誉。
吴醒汉将军历任湖北军政府军务司副司长、军备司司长、战时司令部作战主任参谋、都督府参谋长兼护军司令、靖国军第一军总司令、黎元洪大总统府顾问、孙中山大总统府参军、中国国民党党史编纂委员会编纂等职,民国初年,被授予陆军中将军衔。1938年8月18日在黄陂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