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湖北的黄陂这一地名有什么来历
湖北黄陂现为武汉市黄陂区。陂,池塘也。公元前648年,楚成王灭黄国,迁黄国臣民于此。楚庄王十五年(公元前599年),楚国令尹孙叔敖筑陂塘灌溉农桑,因此地多黄国后裔,故得名黄陂。
汉属荆州江夏郡西陵县。汉末大将黄祖于此筑城,名黄城。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魏王曹操在黄陂黄花涝置石阳县,为魏国荆州江夏郡驻地,为建置之始,有1800多年的历史。
南朝宋元徽四年(476年)、南齐建元元年(479年),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先后三次设置木兰县,木兰县驻地位于花木兰出生地黄陂大城潭镇(今黄陂区姚家集街道大城村),所辖地域包括今黄陂区北部和红安县西南。唐武德三年(620年)废除木兰县,并入黄陂县。
唐为南司州、安昌郡驻地。后南司州更名黄州。黄州改治邾城,黄陂属淮南道黄州。宋属淮南西路黄州齐安郡。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年),属湖广行省黄州路。明属湖广布政使司黄州府。
中华民国,先后属鄂东道,江汉道、省直辖。自民国二十一(1932年)年起,先后属第四、二、三行政公署及鄂东行署。
1949年,黄陂属孝感专区管辖。1959年,划归武汉市。
1998年,国务院同意撤销黄陂县,设立武汉市黄陂区,行政级别为副厅级,享有地级市经济权限,以原黄陂县的行政区域为黄陂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黄陂大道380号。
(1)黄陂区年降水量扩展阅读
黄陂的地理环境
黄陂区地处武汉市北部,湖北省东部偏北,黄陂区南邻东西湖区、江岸区,东连洪山区、新洲区,西北交孝感市,东北交黄冈市。
黄陂区位于长江中游,大别山南麓,地势北高南低,为江汉平原与鄂东北低山丘陵结合部。大体上是“三分半山,一分半水,五分田”。
北部为大别山余脉,属低山丘陵区,海拔在150—850米,面积占全区的17.8%;有武汉市最高峰双峰尖(872.5米)。中部为平原丘岗区,海拔在30—150米之间,面积占全区68.9%;南部为平原湖区,海拔在30米以下,面积占全区的13.3%。
黄陂区水资源丰富,拥有“百库千渠万塘”之称。有长江、滠水、府河等大小河流31条,河流总流长799.91公里,流域面积3504.3平方公里。工业、农业、生活用水充足。黄陂区有湖泊35个,其中武湖、童家湖、后湖较大,黄陂区湖泊总面积252.64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10.9亿立方米。
黄陂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四季分明,年平均无霜期255天。春季温和湿润,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凉爽少雨,冬季干燥阴冷。多年均日照时数1917.4小时。多年均降水量在1202毫米,为中南地区降水量较均衡的地区。
『贰』 黄陂区的名人
黄陂区的名人有黎元洪
一、黎元洪
黎元洪(1864年10月19日—1928年6月3日),原名秉经,字宋卿,是湖北黄陂人,故称“黎黄陂”, 中华民国第一任副总统、第二任大总统。世居湖北黄陂西乡、县城、东乡与北乡。
二、涂治
涂治(1901.7.1-1976.1.1),农学家。湖北黄陂人。1924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9年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院博士学位。八一农学院教授、院长,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第一副院长,新疆农业科学院院长。对新疆的教育与科学事业及农业生产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田长霖
田长霖(1935.07.24-2002.10.29),湖北黄陂人,传热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香港创新科技委员会首位主席。
四、陈庆宣
陈庆宣,地质力学家 1916年4月4日生于湖北黄陂。194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2005年10月2日逝世。 曾任国土资源部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首次在实验构造方面研究了扭裂隙的形成条件和过程以及长期应力作用下岩石非弹性变形。
五、黎重光
黎重光(1903~1983),原名绍基,湖北黄坡人,民国临时大总统黎元洪长子。民国9年(1920年)去日本东京求学,3年后回天津,入南开大学读书,毕业后曾任济南鲁丰纱厂和中兴煤矿公司董事长等职务。
建国后,他先后从香港调回轮船5艘,重建中兴轮船公司,任董事长,致力于祖国航运事业的发展,1956年曾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叁』 黄陂区有哪些高中
黄陂六中、黄陂七中、黄陂六指学校、黄陂一中、黄陂职高
一、黄陂六中
武汉市黄陂区第六中学是一所市级示范学校位于黄陂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前川街,东临双凤亭,西接天河机武汉市黄陂区第六中学是一所市级示范学校,距武汉市区23公里,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创办于1999年,其前身是久享盛誉、素有黄陂教师摇篮之称的黄陂师范学校。学校现有45个教学班,在校生近3000人,是全区的第二大校。
二、黄陂七中
武汉市黄陂区第七中学,位于武汉市黄陂区前川街东堤街3号,是武汉市示范高中。黄陂七中始建于2001年,地处黄陂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前川街,校址位于明代所建纪念宋代理学大师程颢、程颐(简称二程)的二程书院原址。北枕“二程”文化遗址“双凤亭”,东接汉麻高速公路,南濒盘龙经济开发区,西临静静流淌的滠水河。
三、黄陂六指学校
黄陂六指学校以“一流的育人环境,一流的办学条件,一流的管理水平,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育质量”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力争使学校办学条件优良,育人环境优美,教师队伍优秀,管理手段优化,在国内有一定影响,能积极参与国内,国际交流的省级示范性高中。
四、黄陂一中
武汉市黄陂区第一中学创办于1933年,最初位于黄陂前川古城东北。1949年,前川中学、储材中学、信义宗神学院附属信义中学三校并入黄陂一中。1997年10月搬迁至前川街道油岗社区,占地270亩。是湖北省53所重点中学之一,1982年被评为湖北省重点高中,2003年5月被授予湖北省示范高中。
五、黄陂职高
武汉市黄陂区职业技术学校是一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黄陂区职业技术学校创建于1978年,现有教职工239人,在籍全日制学生4819人,位于武汉市黄陂区前川街道石阳街1号。占地141亩,校舍面积7.5万多平方米。
目前开设有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机械加工技术、学前教育、现代农艺技术、旅游服务与管理等11个专业,其中省、市级重点专业6个,并建有电子专业、旅游专业的省级实训基地。
『肆』 黄陂区的历史沿革
据在黄陂区长轩岭境内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文明遗址——采石场遗址证实,早在5万年前,就已有人类在黄陂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距今6000—4000年的新石器时期,以西陵国和“三苗”氏族为主体集团星布于滠水干支流域,历经大溪文化时期、屈家岭文化时期和石家河文化时期的更迭与积累。距今4400年的张西湾城址为武汉市迄今发现最早的城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型城址聚落。夏商属古荆州之域。
距今3500年的商代的盘龙城遗址,是长江流域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古城,被称为“华夏文化南方之源,九省通衢武汉之根”。盘龙城出土的94厘米长的大玉戈纳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被称为玉戈之王。
公元前980年,周昭王南征荆楚,建长子国,都城在黄陂前川椅子山遗址(今区档案局)。前655年起属楚国。秦,黄陂属南郡。
汉属荆州江夏郡西陵县。汉末黄祖于此筑城镇遏,名黄城。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魏王曹操在黄陂黄花涝置石阳县,为荆州江夏郡驻地。
南齐年间,为荣耀木兰故里,在黄陂北部的姚集大城潭设置木兰县。南朝梁武帝在湘州梁安县(今六指街道东城址)筑冶城。南朝梁普通四年(523年),在梁兴县鹿关城(黄陂区北)置北江州, 北周大象元年(579年)改为南司州州府驻地,并置黄陂县,系合黄城与武湖得名。
隋在黄陂双龙镇复置木兰县。唐初属南司州,为安昌郡郡府驻地。后属淮南道黄州。五代初属吴,后属南唐。
宋属淮南西路黄州齐安郡。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年),属湖广行省黄州路。明属湖广布政使司黄州府。清雍正七年(1729年)改属湖北布政使司汉黄德道汉阳府。 中华民国早期,废府改道,先后属鄂东道,江汉道、省直辖。自民国二十一(1932年)年起,先后属第二、三、四行政公署及鄂东行署。
1949年,黄陂属孝感专区管辖。1959年,划归武汉市,1961年划入孝感地区,1983年,黄陂再次划归武汉市管辖。
1998年,国务院同意撤销黄陂县,设立武汉市黄陂区,行政级别为副厅级,享有地级市经济权限,以原黄陂县的行政区域为黄陂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黄陂大道380号。
『伍』 黄陂2016年真的淹水了吗
1.2016年湖北省公务员考试预计在3月中旬发布公告,4月考试,发布公告的同时发布职位表,所以现在湖北省黄陂区2016年省考职位表还没有出来。2.请密切关注湖北中公教育官网,有相关消息会第一时间发布的。
『陆』 黄陂在哪里具体位置
黄陂区位于湖北省东部偏北,武汉市北部,地跨东径114°09′—114°37′,北纬30°40′—31°22′。东与红安县、新州区接壤,西隔小悟山、界河与孝感市毗连,南抵府河与武汉市城区相望,北与大悟县交界。区境南北最大纵距104公里,东西最大横距55公里,境域周长273.5公里。国土总面积2261平方公里。
区境北依大别山南麓,南临长江,整个地势北高南低,自北向南逐渐倾斜。形成西北低山区,东北丘陵区、中部岗状平原区和南部滨湖平原区4级阶梯。西北低山区海拔150—180米,全区最高点双峰尖873.7米。东北丘陵区海拔50—150米。中部岗状平原区海拔30—50米。南部滨湖平原区海拔20—30米,最低处为16.5米。全境有滠水、界河及北湖三大水系和由5个主要湖泊构成的自然水系。地貌特征构成全境“三分半山,一分半水,五分田”的格局。
黄陂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四季分明,年平均无霜期255天。年均日照时数约1540—2180小时。由于地形复杂,各地日照时数及百分率有差异,山地阴阳坡的差异比较明显,但基本能满足农作物的需求。年均降水量在1000—1200毫米之间,雨量分布的时空差异较大,洪涝干旱时有发生,对全区工农业生产影响严重。
境内平均气温为15.7℃—16.4℃。一年中,以1月最低,月平均气温2.4℃—3.2℃;7月最高,日平均气温28.4℃,有的年份出现在8月。历年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15.5℃,极端最高气温为40.7℃。
[基本情况] 黄陂区位于武汉市北部,东与红安县、新洲区相邻,南与江岸区、硚口区相望,西与孝感市相连,北与大悟县交界。全区总面积2261平方公里,其中年初耕地面积804905亩。全区户籍总人口111.8474万人,其中男性人口56.97万人,女性人口54.87万人,有汉、回、藏等22个民族。区辖8个行政街道,2个乡、6个镇、1个开发区、1个场、1个风景管理处,有49个居民委员会、592个村民委员会。
『柒』 黄陂三鲜的简介
武汉黄陂有一句流行语:“鳊鱼肥美菜薹香,黄陂三合庆吉祥。”鳊鱼,即武昌鱼(团头鲂),武昌鱼因毛主席在诗中“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吟咏而闻名;菜薹是过去作为皇室贡品的洪山菜薹;而“黄陂三合”则是当地一道流传了数百年的民间佳肴。来黄陂木兰山旅游,这三样美食都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
“黄陂三鲜”也称“黄陂三合”,由鱼丸、肉丸和肉糕组成,制作工艺繁杂。鱼丸一般选用新鲜的鲢鱼(或草鱼、鱤鱼),剖鳞剥皮去鳃剔骨,然后剁成泥,拌入鸡蛋清、姜汁、香葱、精盐、猪油、淀粉、味精和清水,搅匀,用大拇指和食指挤成一个个圆圆的丸子,逐个下锅,在水中煮至浮起,捞起备用。肉丸一般选用猪前夹肉剁成馅状,配上少许鱼泥(鱼红,做鱼丸后的材料)和各种调料,用汤匙弄成肉丸,在油锅中炸熟。肉糕跟肉丸的用料相同,只是工艺复杂一些,要在蒸笼里铺上煎好的豆腐皮(千张皮),将鱼肉糊摊平在上面,蒸熟后切成几大块,抹上蛋黄,再蒸半小时后出笼,摊凉后切成长条状。这三样菜合烧杂烩,肉有鱼香,鱼有肉味,食鱼不见鱼,吃肉不见肉“,色香味美,清淡可口。
黄陂素有“没有三合不成席”之说。逢年过节的家宴,结婚、祝寿的宴席上,“黄陂三合”是压轴菜。这道菜具有吉祥喜庆的寓意,观其名,“鱼”与“余”谐音,蕴涵了“年年有余”的美好向往;“糕”与“高”谐音,象征着“步步高升”;“丸(黄陂话念圆)”字更简单,意寓“花好月圆”、“团团圆圆”。将“三合”连起来,则充满了年年有余、合家团圆、步步高升的吉庆色彩。如今,“黄陂三合”已跻身于汉派名菜之列。 也叫“黄陂三合”因为三种菜可以放在一起做一碗菜而各有各的味道。
1941年黄陂人在汉口打铜街开设黄陂合记餐馆,把黄陂三合传到武汉Yeah2,把乡土菜的质量进一步提高,使得鱼丸滑嫩、肉丸松泡、肉糕软柔,颇受欢迎。
黄陂三鲜是武汉市黄陂区民间的传统佳肴,已经流传数百年。三鲜是鱼丸、肉丸、肉糕三样菜看合而为一的统称。在当地过年或红白喜事,都会有这样的菜上席:有“没有三鲜不称席,三鲜不鲜不算好“之说。三鲜各有其制作传统技艺。崇祯年间,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攻取了黄陂城,捉了县官。当地百姓拿出过节才用的鱼丸肉丸肉糕招待起义军,并将其合烧,一菜三鲜,味道极美,深受喜爱。此后黄陂三鲜盛名远扬。
『捌』 谁能介绍一下黄陂县的一些资料呀
黄陂 开放分类: 地理、武汉、湖北 ‘陂’字有三种读音:bei,pi,po。念‘bei’时指‘陂塘’、‘陂池’:念‘ pi’时是专用于‘黄陂’(湖北黄陂):念‘po’时指‘陂陀’(不平坦)。 优越的发展条件 黄陂独特的区位优势,丰厚的多种资源,完备的基础设施,便捷的交通条件,优良的投资环境,是投资创业的一片热土,企业发展的成功摇篮。 区位优势独特。黄陂与武汉市中心城区一水相依,南部近30公里沿线五桥相连。全区近半国土面积已融入大武汉的经济繁荣圈,是武汉市外延扩张由南至北推进的唯一腹地。 各种资源丰厚。黄陂土地资源充足,是武汉市最大的土地资源储备地;旅游资源丰富,有距今年3500年历史的商代遗址盘龙城,被认证为“大武汉城市之根”。有花木兰故事得名的木兰山、木兰湖、木兰川、木兰天池和国家级森林公园—素山寺,以及日、月、星湖等为主体的947平方公里的木兰生态旅游区,被誉为“武汉的后花园”。有宋代理学家程颐、程颢得名的鲁台“双凤亭”等名胜古迹、人文景观。其中,木兰生态旅游区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列为《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优先投资项目,并同商代盘龙城遗址被列为武汉市“十五”重点开发项目;社会资源广博,黄陂有“无陂不成镇”之美誉,是湖北第一台乡、第二侨乡。 基础设施完备。水电设施网络化。全区建有水厂27座,容载比合理的变电站13座,完全能满足生产、生活需要;通讯设施现代化。实现了传输数字化、交换程控化,无线寻呼、移动通讯网络覆盖全区;交通设施立体化。形成了“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岱黄路、机场路、黄土路、汉施路、川龙大道、巨龙大道、318国道、市外环线等四通八达,公路运输畅达。京广线、京九京广武麻连络线、阳逻电厂铁路专用线等境内交错,铁路运输快捷。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坐落区内,空运条件优厚。境内滠水河与府河、长江航运相连,水运优势明显。 优厚的产业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黄陂区不断扩大开放,着力营造优质的投资环境,积极鼓励国内外客商投资,全区经济实现了持续、健快速发展。2004年,全区实现本区生产总值160亿元。到目前,共引进各类项目(企业)612个,引进资金总额近59亿元。全区以机械及汽车零部件、建筑建材业、服装产业、冶金化工、医药产业、农产品及轻工食品加工等为主体的工业格局已经形成。以工程农业、高新技术农业为主体的现代化农业正在向纵深推进。以木兰生态旅游为主体的旅游业产业,已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引进、开发和建设,黄陂已形成由盘龙城经济开发区和天河航空城等构成的南部经济发展带、中部前川卫星城区和北部木兰生态旅游区,“一带两区”三大强势板块的开放引进接收载体。目前,这里客商纷至沓来,招商引资势头强劲,开发建设热火朝天,联动互惠效应形成,发展商机如珠诱人。 根据市委、市政府“南突北扩”和打造武汉国际航空物流港新城及发展临空产业的战略,“十五”期间,黄陂区的发展思路是:强力推进第二产业发展,带动第一产业提高,促进第三产业兴起。重点接纳和发展的投资领域为:机械及汽车零部件、建筑建材业、服装产业、冶金化工、医药产业、农产品及轻工食品加工、文化旅游业、城市基础设施及物流业。 优质的创业环境 黄陂区坚持实施“项目兴区、项目活区、项目强区”的发展战略,不断加大环境的创新力度,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招商、安商、活商、亲商的运作机制,进一步完善了鼓励国内外客商来黄陂投资兴业的政策机制和对投资客商实行了时间从快,手续从简,赋税从轻,服务从优的“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一个窗口”对外的服务机制。与此同时,在全区深入开展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实践行活动,调动了全区人民支持招商、参与招商、服务招商的积极性,亲商意识和诚信意识不断得到加强,为客商创造了优质宽松的投资环境。 水利资源 黄陂区处于江汉河湖水网的边缘地带,境内河流湖泊纵横交织,水利资源丰富。全区共有大小河流31条,河流总流长708.72公里,流域面积3504.3平方公里。主要河流有:滠水、界河、府河和注入北湖的五条河流,多为南北流向。其中滠水河是区内最长河流,源于大别山南麓大悟县境内,从北向南纵贯黄陂汇入长江,境内流程90.71公里。全区有水库89座,其中大、中型水库7座:夏家寺、梅店、院基寺、泥河、矿山、巴山寨、三姑井,总承雨面积573平方公里,总库容量71573万立方米,有效库容34388万立方米,正常蓄水面积10.22万亩,灌溉面积68.31万亩。主要湖泊有武湖(180平方公里)、童家湖(48平方公里)、后湖(12.9平方公里)、西湖(9.24平方公里)、什仔湖(2.5平方公里),湖泊总面积252.64平方公里,承雨面积1243.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10.9亿立方米。 南部平原湖区先后进行了汉北河下游改道、滠水下游改道、围垦灭螺等大型水利工程。先后建成武湖、后湖、四联垸、什仔湖泵站。北部和中部低山丘陵地带,对水库设施进行了整修加固,扩宽延伸夏家寺、梅院泥、矿巴三大灌溉系统的联结渠道,使全区形成河湖相通,库渠相连,北蓄南排的水利体系。总蓄水能力达96351万立方米,控水面积1281.5平方公里,有效水量52766万立方米。 境内地下水储量2.2亿立方米,分松散堆积层孔隙水、基岩裂隙水、碳酸盐岩岩溶裂隙水3种主要类型。地下水温17—24℃,矿化度低于淡水,适宜农作物灌溉。北部还有断裂循环型地下热水。 自然地理 黄陂区位于湖北省东部偏北,武汉市北部,地跨东径114°09′—114°37′,北纬30°40′—31°22′。东与红安县、新州区接壤,西隔小悟山、界河与孝感市毗连,南抵府河与武汉市城区相望,北与大悟县交界。区境南北最大纵距104公里,东西最大横距55公里,境域周长273.5公里。国土总面积2261平方公里。 区境北依大别山南麓,南临长江,整个地势北高南低,自北向南逐渐倾斜。形成西北低山区,东北丘陵区、中部岗状平原区和南部滨湖平原区4级阶梯。西北低山区海拔150—180米,全区最高点双峰尖873.7米。东北丘陵区海拔50—150米。中部岗状平原区海拔30—50米。南部滨湖平原区海拔20—30米,最低处为16.5米。全境有滠水、界河及北湖三大水系和由5个主要湖泊构成的自然水系。地貌特征构成全境“三分半山,一分半水,五分田”的格局。 黄陂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四季分明,年平均无霜期255天。年均日照时数约1540—2180小时。由于地形复杂,各地日照时数及百分率有差异,山地阴阳坡的差异比较明显,但基本能满足农作物的需求。年均降水量在1000—1200毫米之间,雨量分布的时空差异较大,洪涝干旱时有发生,对全区工农业生产影响严重。 境内平均气温为15.7℃—16.4℃。一年中,以1月最低,月平均气温2.4℃—3.2℃;7月最高,日平均气温28.4℃,有的年份出现在8月。历年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15.5℃,极端最高气温为40.7℃。 矿产资源 已初步探明可资利用的矿产资源有金矿、铜矿、磷锰矿、白云岩、河砂、红砂、高岭土、石英砂岩、石英岩、砾卵石、浅粒岩、绿片岩、石英绢云母片岩、萤石、辉绿岩、玄武岩、花岗岩及矿泉水等二十余种。 金矿分布石门、塔耳及蔡店三地,属小规模金矿。除石门尚未开采外,塔耳、蔡店两地均因资金紧缺,开采一年多后停采停炼。铜矿分布在李集、长轩岭、蔡店三地,铜的品位为0.75—3.96%之间,属小型矿。磷锰矿系小型矿床规模,磷的工业储量92万吨,锰的工业储量70万吨。白云岩3.56亿立方米,年开采量45万吨左右。河砂累计开采量在1亿吨左右,尚未开采地段及储量已不太多。红砂总储量在300万吨以上。石英砂岩的地质储量在1亿立方米左右,石英岩地质储量250万吨,年开采量3万吨。花岗岩地质储量5亿立方米,已开始少量开采和加工。绿片岩1亿立方米,高岭土总储量220万吨。
『玖』 黄陂原属于哪
1949年5月,抄黄陂全境解放,袭县人民政府进驻县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陂县属孝感专员公署。1959年随专区并入武汉市。1961年,恢复原区治。1983年10月,划归武汉市管辖。1995年县治城关镇更名为前川镇。同年向上请示撤县设区。1998年9月15日,国务院同意撤销黄陂县,设立武汉市黄陂区,以原黄陂县的行政区域为黄陂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前川镇。
我是黄陂人。
『拾』 黄陂区有多少人口
2011年黄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内障
年末,全容区户籍人口112.98万人,其中男性57.97万人,占51.3%;女性55.02万人,占48.7%。非农业人口20.08万人,比上年减少0.56万人。出生人口10939人,出生率9.63‰;死亡人口6179人,死亡率5.44‰,人口自然增长率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