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黄陂交通局局长柳育青是什么级别
正县处级别
1、黄陂(Huangpi),湖北省武汉市市辖区。黄陂区位于长江中游北岸、湖北省东部,专武汉属市北部。属于武汉市下属的区,因此是副厅级别。
2、所以黄陂交通局局长是正处级别(相当于黄石市教育局局长、黄石市下属区长、县长级别)。
㈡ 柳若惠是谁
柳若惠在宿舍里不停地翻书、写教案,蘸水钢笔唰唰地在纸上游走,像绵绵细雨叩打在娇嫩的枝叶上。
写得手腕酸痛了,才站起身来,顺手推开一扇窗,立时晚风习习,并送来一阵悠扬的笛子声。笛声扰乱了他的思绪,让他想起他的妻。
柳若惠把书本码到一边,埋头写道:“亲爱的月娥,电报收到了吧?分别已经六天了,还没来得及写信,不是不想你,只因为新到莱城,要做的事实在太多了!”
写到这儿,又觉不妥,便将“亲爱的”划去,重起头为“月娥吾妻”。他知道,月娥还不习惯这么亲昵地称呼。在家里,每次这样叫时,她都会拿一种陌生而审视的眼神看着他。妻子没上过大学,她只是邻家的一个小妹,一个企业的小工人。能干、贤淑的月娥,没事就去自己家,帮母亲做做伴干点活,由此羸得了母亲的欢心,做主给他说了这门亲。
柳若惠又写道:“正如你所说,莱城气候真的不太好,很难适应它的干燥和多风。所幸这儿人特别纯朴和热情,让人感到温馨。”
笛声渐渐歇了,柳若惠望了望天上的月牙儿,那月牙立时幻化成月娥白净的长方脸。坦率地说,月娥算不得漂亮女子,只有白皙的皮肤和弯弯的细眉称得上悦目。母亲私下里不止一次地跟他强调:“一白遮百丑。”柳若惠则更爱看月娥的细眉。“乍出双眉,渐觉天边失月。”他写上这句话来表达对月娥的赞美和思念,又赶紧抹下去了。月娥不喜欢这么肉麻的字眼,也未必能懂这句话的含义。
戴玉下晚自习回来了,抻了脖子看信,笑问:“给媳妇写信呢?”
柳若惠忙用手捂住了。
戴玉拎起空暖壶掂了掂,笑嘻嘻问:“课备完了?”
柳若惠站起身来:“快了,还是让我打水吧。”
“好好忙你的吧。”戴玉一脸坏笑,吹着口哨出去了。
柳若惠真的很忙。到莱中后,还来不及休整,就走马上任担当起高一两个班和高三两个班的政治课。高三的课是临时加给他的,因为教高三的闫老师生病住了院,另一政治老师郭侠怀胎六甲,大腹便便的,走在学生堆里总是习惯性地抱住肚子,生怕被撞到了。周正大不敢再给她加课,思来想去,最后把课交给新来的柳若惠,一来他是兰州大学政治系的高材生,二呢,一个人没有负担,精力足够。
柳若惠别无选择地接下了这两个班,不过干起来就没那么轻松了。他是新人,这些地处偏僻地区的高三学生也并不像想象得那么简单。比如他才上完第二次课,就有一个叫王财的住宿生跑到宿舍里问他:“老师,为什么资本主义是腐朽的、垂死的?”柳若惠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讲给他听,但王财不能全盘接受,这位脸被晒得崩磁的大男生又小心翼翼地问:“那你说资本家把卖不动的牛奶都倒进海里,这是为什么呢?”也不等柳若惠回答,舔舔嘴巴自言自语:“我连牛奶是什么滋味都不知道呢,他们却宁可将牛奶倒进海里也不给穷人喝,这些可恶的资本家!啊呸!”接着又满怀期待地问:“老师,马克思断言资本主义要灭亡,可过了这么多年了,为什么还没有灭亡呢?”倒把柳若惠问住了,勉强应付过去。王财走后,他不敢怠慢,打开带来的书箱,又去学校图书馆借了几本书,集中精力研究教学。
虽然忙得焦头烂额,生活被圈定在校园里,但办公室里不时发生点有趣的故事,调剂着柳若惠的生活。
最吸引眼球的还是那个邢先知。这个人看上去有点怪,平素脾气很好,叫邢老师也好,叫熊瞎子也好,他都全盘照收,笑嘻嘻的,只是这笑里偶尔夹杂些卑微,甚至有些谄媚,而这卑微或谄媚就像长了脚的小人似的,一经在他脸上闪现,便立即从头跑到脚,让他那原本还壮硕的身子瘦小一圈,而这也不过是一瞬间的事。更多的时候他傲气十足,做出一副旷达不羁的狂样给人看。
这一天,柳若惠上课归来,与一个长着东瓜脸的中年男人撞了个正着。东瓜脸从办公室突然窜出来,将柳若惠撞得倒退了好几步,却不道歉,只是满脸诡异,拍拍柳若惠的肩匆匆离去。
柳若惠走进门,但见邢先知两眼发直,猛地仰起紫胀的脸,用手指指房顶,又指指自己的裤裆,“哈哈哈”地大笑几声,然后用绵长的左手捻动唇边稀蔬的胡须,慷慨自语:“且当独不见夫虱之处于裈中乎?逃乎深缝,匿乎坏絮,自以为吉宅也……”说到此处,越发地兴起,站起身来,还要说下去,突然看见了一脸迷惑的柳若惠,脸越发紫得发黑了,埋下头去,将书卷翻得沙沙响。
柳若惠装作什么也没看见,胡乱拿上一本书出去了。
再不多事的人,遇见这样的同仁,也无法压抑探究的欲望。于是,一天晚自习时,柳若惠请教了胡凤栖。
“胡老师,邢老师怎么从那么远的老家跑到咱们这儿来工作呀?听说他的课讲得特别好,教大学都不成问题。”
胡凤栖灵巧地卷了只旱烟点上,眼睛盯住还未燃尽的火柴,慢条斯理地问道:“你怎么想起问这个了,不会因为自己也是外地来的,就对此感兴趣吧?”
柳若惠坦率地笑道:“是呀,我还真是这么想的。”
胡凤栖笑笑没有说话。
柳若惠继续发问:“是因为成分不好的关系吗?”
胡凤栖吐出了口中的烟雾,将嘴巴凑到了柳若惠的耳旁,悄悄地说了几句。
柳若惠吓了一跳,忙问:“这是真的吗?”
声音并不大,但这样的低音,仍把胡凤栖吓得脸发黄:“我亲爱的小祖宗,请你小声点好不好?”他的双脚在下面不安地抖动,那频率,和兔子紧张时抖动的两只耳朵一模一样。
“所以才被发配边疆嘛,否则怎么肯到这兔子不拉屎的地方来?人家是正经的南方人,这儿的水土过了多久才适应呀!”胡凤栖替邢先知抱怨着,眼睛不停地扫着门口,两条腿还在弹动。
柳若惠被胡凤栖弹动的双腿扰乱了思路,岔到那个外号上——胡兔子,乖乖,还真够准确的。
“其实呀,咱们学校有历史问题的老师十七八个呢,比如地理老师冯亮是个右派,数学老师李增广是个三青团员,语文老师肖声过去曾是国民党军队的记者……”掰了手指还要数下去,突然烦了,挥了手拂去眼前的烟雾:“嗨,这好多年前的事,人们都快要忘了,你可不要说是我告诉你的呀!”
“而且,熊瞎子课教得好,人们都很敬重他呢。”这句话转得突兀,声音也大。
说出这句话,胡凤栖才轻松起来,将屁股放稳在椅子上。
柳若惠只有点头的份了。
胡凤栖眼珠骨碌了几圈,又小声地强调:“那事可不要乱说呀,更不要说是我说的!”
“知道知道。”柳若惠连连点头。“我不会让老兄您为难的。”柳若惠此时已平静下来,向胡凤栖打着保证。
胡凤栖满意地一笑,呲出一口大黄牙。
柳若惠是全校几位不吸烟男教师中的一个,牙齿白得让人舒服,不像这位仁兄,才三十四岁就一口大黄牙,而且前面的两颗又大又前突,活脱脱地像兔子。
再见冯德彰纯属偶然。那天柳若惠心血来潮,清晨去学校的操场跑步,远远看见一精瘦男子在单杠上翻飞,跑近一看,竟然是冯德彰。
冯德彰做了几个前后摆体支撑,手臂酸了,跳下单杠,发现了柳若惠,微微一笑道:“这不是小柳吗?”伸出手来。
柳若惠与冯德彰第二次握手,并由衷赞叹:“冯书记好身手呀!”
冯德彰笑道:“哪里,都是在部队上玩惯了,几天不活动身子就不舒服呢。”
旁边两个蹲在沙坑里玩的女孩子一点不认生地围过来,叫着“叔叔好!叔叔到哪儿去呀?”
柳若惠不用猜就知道是冯德彰的女儿,尤其那个小一点的,前背篓后勺子的像是从冯德彰身上扒下来一样。
柳若惠蹲下身子,一手一个抱起她们,笑道:“叔叔哪儿都不去,叔叔就是到这儿玩来了。”
冯德彰将大的接过来,介绍道:“这是我家老大,叫冯玉,9岁了。”又指了柳若惠怀里的说:“这一个7岁,叫冯曼”。又对两个孩子说:“爸爸有工作要和叔叔谈,你们去玩吧。”
两个女儿懂事地从大人怀里出溜下来,手拉手跑了。
“怎么样,来这儿还习惯吧?”冯德彰脸上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笑。
柳若惠一点也不拘谨,不知为什么,他与冯德彰有一见如故的感觉,此时照例露出一脸灿烂的笑来,点头回道:“还可以,就是没有教学经验,难免紧张罗。”
冯德彰又问:“你是学生党员?”
“是,大二时入的党。”
“你们学校对你的评价很高呀!”冯德彰看柳若惠的眼神中有一点欣赏的成分。
“哪里哪里,我还需要不断进步,请冯书记多多教诲。”
冯德彰满意地点点头了:“这几天我特别忙,还未来得及聊聊。”
柳若惠忙说:“您忙您的,来日方长嘛。”
冯德彰食指揉着太阳穴思索道:“这个小城可玩的地方不多,最值得一看的就是白塔,还有十里外的大榆树。白塔离得近,学校每年清明都要去一次的,因为烈士墓就在它的旁边。至于大榆树嘛,别看我到莱城六年了,还真没去过,只是听说那是棵非常壮观的树。”
柳若惠颇感兴趣:“找机会一定去看一看。
冯德彰一个后转身,将倍儿直的身子朝向操场的东南角。那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一轮红日正挂在天上,放射出万道光芒。
冯德彰漆黑的双眼透过院墙和高大的树木瞄准前方,用手指点道:“你看,就是那座白塔。”
柳若惠顺着冯德彰手指看过去,果然是到莱城时看见的那座白塔,远远地傲然挺立,半截身子掩映在一片绿树灰瓦中。
冯德彰话多起来:“这座塔是元代建的,很有点来历。你对塔有研究吗?”
“没有,但我们那儿有许多塔。”
“我知道,你们那儿有著名的大雁塔。”
“是呀是呀,冯书记去过西安?”
“没有,只是听说过,很想去看看呢。”
柳若惠笑道:“冯书记去西安,一定要到我家哟。”
冯德彰终于笑出来:“那是自然了。不知大雁塔最初是用来做什么的?”
“据说是用来藏经卷的,不知咱这白塔是不是也用来藏经卷?我第一天来的路上就看见了这座塔,不瞒书记说,一直想去仔细地观赏呢。”
冯德彰深深地看了一眼柳若惠,闷了一会儿,才又说:“这样吧,这个星期天我带你和戴玉一块去看看白塔,那儿有个和尚叫慧思,对白塔所知甚多,不妨去问问他。”
冯德彰招手唤回两个女儿,又说道:“星期天夫人下夜班,我得带孩子们出来,好让她睡个安稳觉。正好,你们帮我哄孩子,我带你们看塔,还算公平吧?”
柳若惠呵呵笑道:“这可是求之不得呀,我最喜欢孩子了。”
冯德彰对着那张充满朝气的脸说:“不错,喜欢孩子是成为好老师的前提。”
两人各牵着一个女孩往回走,临分手时,冯德彰盯着前面的土路,慢慢说道:“不知为什么,我对大老远跑来支边的人总有一种似曾相识地感觉。”
柳若惠试探道:“也包括邢老师吗?”
冯德彰看了柳若惠一眼:“当然。只有程度的不同而已”。
柳若惠觉得自己唐突了,忙点头应和:“同是天涯沦落人嘛。”
冯德彰正色道:“人在天涯,但不要悲观主义!”
柳若惠再附和:“是呀是呀,冯书记说得对。”
冯德彰拄了腰,说:“共产党员好比种子,无论到什么地方都要生根开花结果。毛主席就是这样教导我们的。”
柳若惠笑着点头,目送着冯德彰带着女儿的背影,心里油然生出一团好感来,这个外表强硬的汉子,其实,心里也有一块柔软地带呢。
在操场见到冯德彰的第二天下午,学校在大礼堂召开全体教职员工大会。
莱中的大礼堂,是按照县电影院的标准盖的,能容纳千人。百十名老师集中坐到前几排,后面便显得空空荡荡的。
柳若惠在队伍的后面,屁股还没坐稳,胡凤栖笑嘻嘻地凑到身旁,悄声介绍起主席台上的成员:大背头油光锃亮的是县委副书记吴景云,黄白脸戴眼镜的是组织部长赵弘扬,大饼子脸的是教育局长巴特。
“那位挨着巴局长的是谁呀?“柳若惠用下巴指指台上一位白胖男人问道。
“那是咱们学校的副校长刘金呀。怎么,你还不认识他吗?”
“我头一次见到他。”柳若惠老实回答。
“嘿嘿,那好,那说明你还没引起他的注意。”胡凤栖点着头说了句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
柳若惠看到,冯德彰和周正大也陪坐在一边,独不见正校长的面,忍不住悄悄问道:“咱们学校没有正校长吗?”
胡凤栖赶紧拉了一下柳若惠的衣袖,声音小得都快听不见了:“咱们书记兼校长安庆新出事了,据说诱奸了一名寡妇,被捕了。今天大概就是敲定书记校长的会。”
柳若惠不敢再问下去,把目光投向主席台。
冯德彰刮光络腮胡子的瘦脸颊泛着青光,根根短发和腰板一样拔得溜直。与他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刘金那张微微含笑的胖脸,那张笑脸常常瞟向吴景云,又时不时地与巴特交头接耳一番。
果然由赵弘扬宣布了罢免安庆新党委书记兼校长职务的通知,巴特宣布了由冯德彰临时代理安庆新职务的决定。
宣布决定的过程中,冯德彰平静而坦然,刘金的笑却一下子僵硬起来,虽然还是努力地笑着,但这笑有了硬挤的成分。
底下有人鼓起掌来,夹杂着乱哄哄的议论声。
柳若惠明白了,原来冯德彰和周正大腾不出身来接自己,冯德彰所说的最近很忙,为的就是这件事吧。
冯德彰意气风发地站在主席台前,发言短小精悍得如同他的小平头一样:“感谢领导和同志们的信任,莱中这副担子不轻。近几年来,我们在教学上采用‘一帮一,一对红’和‘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使全体教师的业务水平迅速提高,在全区都小有名气。四年前,我们还被国家教育部授予‘全国教育战线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周副校长进京参加全国文教群英会。我们在会上提出的口号是‘学福建,赶红峰,争取全区第一名。’但由于某些客观原因,我们没能拿第一,今天我把这口号再次提出来,作为我们今后奋斗的目标,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刘金带头鼓起掌来,不紧不慢的几声,啪啪地响着,掌声唤醒了还未回过神的人们,这回掌声雷动。
巴特赞赏地拍了拍刘金的肩头。
不经意间,柳若惠发现,那个长着冬瓜脸的男人就坐在自己的前两排,脸拉得老长,握住了双手。旁边的两个老师像是感染了他的情绪,也一样拉长了脸,没有鼓掌。
吴景云的讲话更是简短:“莱中自1945年建校起,便是内蒙古自治区建校最早的七所中学之一,到今天整整19年了。它不是一般的学校,是我们莱城的一个骄傲呀!希望你们再接再厉,发扬光荣传统,就像你们冯书记说得那样:争取全区第一名。不要辜负了莱城人民对你们的热切期望。”
热烈的掌声回应了吴景云。
冯德彰的家离学校不过50米,周日,柳若惠与戴玉刚出校门就遇见了冯德彰。这回冯德彰不但领来了两个大女儿,怀里竟然还抱着一个梳朝天锥的小女孩。
冯德彰笑道:“老婆大人刚下夜班,我把能走的都带来了,正好一人看一个。”
没想到冯德彰如此随和,本来柳若惠听到会上的任命,还觉得自己与他之间又多了一层障碍,现在看来是多虑了。
三个人说说笑笑,一人背了一个千金往公园走。冯玉大了,不好意思让大人背,柳若惠说她走得慢,强行背起来,嘴里安慰道:“你才多大呀,在柳叔这儿就是个小孩子。”
孩子们快乐地在大人背上叽叽喳喳个不停,一会儿又要下来跑上几步,弄得冯德彰几个应接不暇,过了半个多小时的光景,才到白塔下。
这白塔方圆三里之内种着最常见的柳树、杨树、松树和许多叫不上名字的树,郁郁葱葱的,还有一畦畦的月季花和细粉莲,随意爬得满地的喇叭花、雏菊、狗尾巴花,把这片天地装点得如诗如画。百姓都传言这地方风水好,所以人民公园就建在了这里,又在离塔50米处建了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碑高高耸立着,与白塔相映成辉。白塔后相邻着两座青砖灰瓦的跨院,西面的面积大一些,经过整修后做了园林管理所的办公室,东面的略小些,只有三间房,还留作庙宇。
庙里只剩下一个和尚了,但是县城里每天仍会隐隐听到这里传出的钟声,偶尔也会香烟缭绕,是有人在悄悄地做法事。已经没有人说得清这和尚是哪里人,何时开始在此修行,但人人都知道他德才兼备。
两位40上下年纪的男人应声而出。从园林管理所走出来的瘦高个儿穿着件打着补丁的旧军衣,瘦长脸,小平头,腰也拔得溜直;从庙里出来这位穿着棕色的僧袍,白净面皮,眉清目秀的,很有点仙风道骨。柳若惠猜他就是慧思和尚了。
两个人见了冯德彰,都露出欣喜的神情。转业军人操着一口山东话,大着嗓门笑道:“哟嗬,是小冯呀,我说,今天咋想到这来了?”拉住冯德彰的手不放。董大成是山东人,管说不叫说,叫说(fō)。
冯德彰笑道:“今天想老战友了呗。”
“呵呵,”董大成笑得法令纹更深地陷下去,整个嘴巴便刀刻般凸显出来,“算你小子有良心。”用手重重地拍拍冯德彰的宽肩膀。
冯德彰与抗日干部董大成并非战友,不过两个人都曾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又同是外地人,感情自然比一般人深厚些。
慧思和尚走上前来,微微一笑,双手合十:“阿弥陀佛,冯校长一向可好?”
冯德彰忙笑道:“好着呢,今天我带来两位小老师想听师傅您讲白塔的典故呢。”
慧思和尚笑道:“老衲一定尽心讲出所见所闻。”
柳若惠生平第一次与和尚近距离接触。见和尚举止高雅,谈吐不俗,不由得心生一股敬意。
三个小姑娘早已滑下大人的怀抱,跑向白塔。冯德彰和董大军边看孩子边聊天,将柳若惠和戴玉交给了慧思。
柳若惠与戴玉随慧思和尚前行,白塔清清楚楚地矗立在他们面前。
这白塔由大青砖砌筑,外面涂了层白漆。最底层为方形塔座,塔座上是复锛式基坛,基坛为冠状圆柱体,上面设有佛龛。基坛上承托着八角形塔身,塔身13层,每层塔檐自下而上渐次收缩成锥形。塔顶由圆盘和宝珠合成。其势巍峨,劲秀挺拔,像一把利剑直指苍穹。
柳若惠脖子都仰酸了,才收回目光,问慧思:“大师,这塔到底有多高呀?”
“16.5米。”慧思答得十分肯定。
“什么朝代建的?”戴玉也问道。
“元代。”
柳若慧又问:“您知道塔的由来吗?”
慧思微微地笑了:“这里面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呢。”接着用纯正的普通话讲述起来:
莱城的人文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到了辽金时期步入繁荣,元朝后日益昌盛起来。成吉思汗将此地赐与四弟铁木格翰惕赤金,封他为辽王,在此建城,莱城于是成为科尔沁草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一年秋天,辽太宗十五岁的太子来到这儿的草甸子上打猎,恰好有一只白兔在厚厚的草丛中嬉戏玩耍。那白兔看见太子过来了,滴溜溜地转着红宝石一般迷人的眼睛,摇头晃脑地逗引着太子。此时太子的壶中仅余下一只箭了。太子本是神射手,历来百发百中的。他张弓鸣弦,谁知那兔子竟神奇地闪过箭头并一口衔住箭杆,蹦跳着跑到远方去了。太子哪肯就此罢休,穷追不舍到一片沼泽地前。那只白兔竟从容地跳进了沼泽,直立水中,还衔箭回首逗引太子。太子纵马赶去,结果被困在泥沼里,而白兔此时已不知了去向。辽太宗听说他宠爱的太子溺水而亡,星夜赶到莱城,痛苦万状,不知何以寄托自己的哀思。便有一高僧建议他建白塔,藏舍利,储经卷,既敬佛又镇邪,更可以慰藉太子的亡灵。辽太宗于是找来能工巧匠建成了白搭。塔成后,方圆三里沙漠突然地长出许多树木来,远远看上去,蓝瓦瓦紫莹莹的,成了一块绝好的风水宝地。
柳若慧听得呆了,半晌才感慨道:“原来如此呀!”回头找戴玉,看他有什么感想,却发现戴玉早已不在身边,四处搜寻,见他正在远处的草地给三个女孩子抓蚂蚱,便抱歉地对慧思一笑。
慧思并不在意,淡淡一句:“还是年轻呀,赤子之心。”伸出手抚了抚塔身,满眼的疼惜,又道:“这塔前年政府出资维修时,我一直在跟前。 ”
柳若慧忙问:“听说当时在塔心中取出一批经卷,可又流失了,是真的吗?”
慧思眼睛一亮,又马上暗淡下来,用手拂了几下僧袍,轻轻叹息道:“这事我偏偏不知道。那些天日夜施工,庙里只我一人,乏得很,最关键的时刻却不在现场。阿弥陀佛。”
“哈哈,你这和尚只知说王子的那点破事,咋不讲讲劳动人民的智慧呢,怎么也该讲讲塔顶那两道铁箍的来历吧?”董大成和冯德彰不知何时来到身边,向慧思和尚叫板。
柳若慧抬眼望去,塔顶部果然有两道铁箍箍着,不知道的,还以为那是白塔原本的装饰呢。
慧思笑了,将手伸出宽大的袖袍做了个请的姿态:“这一段董所长拿手,您给讲讲吧。”
董大成一点不客气,粗门大嗓讲起来:
白塔建成后,虽然经历了七百多年的风吹日晒,却一直完好如初。谁知民国初年突然裂出一道通顶的缝隙,从裂缝能看见塔内盘踞无数蛇蟒,长的短的、粗的细的、白的黑的,千奇百怪,应有尽有。裂缝越裂越大,从县太爷到黎民百姓都担心来阵大风都会让它劈裂坍塌,却又无计可施。
这一天,县城忽然来个挑担的手艺人,穿得破衣烂衫的,沿街喊叫“锔大家什”。东家的大娘拿来大盆,他说太小,不锔;西家的大哥拿来大缸,他还说小,不锔。坐在路边哼着小曲,可把人气坏了,就有人指了白塔对他说:“想锔大的?有本事把塔子的裂缝锔上!”那手艺人不但没恼,反倒乐了,说:“好!好!我就去锔塔!”大家都以为他是疯子,谁都没理会。没想到当天晚上,吱吱嘎嘎的响声隐隐约约从塔上传过来,一连响了三个夜晚。人们再看,白塔的裂缝已完好如初,只不过沿着原来的裂缝打了49个锔子,靠顶还有二道铁箍,再找那手艺人,哪里还有他的踪影?
还真是一个有趣的传说,听得人心驰神往,连三个小姑娘都屏住了呼吸。
这一趟白塔之行收获颇丰。谢过了慧思和董大成,大家慢慢悠悠往回返。
离冯家还很远,就听到有如天籁般的歌声传过来:“太阳啊,霞光万丈,雄鹰啊,展翅飞翔,高原风光无限好,教我怎能不歌唱……”
柳戴二人还没回过神来,三个小女孩已从大人背上跳下来,小鸟一般叫着妈妈奔过去。
“是我夫人在唱呢。”冯德彰擦着额角的汗做注解。”
走进四合院,果见一年轻的女人坐在正房屋檐下洗衣服,三个女儿围住她,叽叽喳喳地讲着今天的新闻。
冯夫人面如满月,薄薄的单眼皮,唇线分明,手臂如凝霜雪。见三个男人走近了,忙站起来,两手扶腰笑道:“是柳老师和戴老师吧?让你们帮助带孩子,辛苦了。快快进屋歇会儿吧。”
戴玉激动地赞道:“您的歌怎么唱得这么好啊?完全可以和大歌唱家媲美的。”
柳若惠也在一旁赞道:“唱的真好听,专业水准呢!”
冯夫人脸微微一红,说:“我不过是瞎唱的,唱唱歌,干活就忘掉累了。”女人的普通话柔美动听。
说话间,冯德彰已将一个啃着大手指头的胖小子从外面抱了出来,炫耀道:“让你们看看我家的老四。”
戴玉握住胖小子的手,问:“大号叫什么呀?”
“冯康。”
柳若慧小心地接过来,高高地举过头顶。那胖小子格格地笑个不住,裆里闪出一条弧光,柳若慧立时成了落汤鸡。
㈢ 柳宝全的履历
1965.09——1969.09,河北农业大学农学系土壤农业化学专业学习
1969.09——1970.08,留校待分配
1970.08——1971.11,抚宁县永宁寨村劳动锻炼
1971.11——1975.08,抚宁县农林局、县委政治部宣传组干事,团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干事
1975.08——1984.02,唐山地委组织部、地委办公室、市委办公室干事
1984.02——1986.01,唐山市委副秘书长、秘书长
1986.01——1990.11,唐山市委常委、秘书长
1990.11——1993.06,唐山市委副书记(其间:1991.09—1992.07中央党校培训部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
1993.06——1993.09,承德市委副书记、市政府主要负责人
1993.09——1994.11,承德市委副书记、市长
1994.11——1999.03,承德市委书记
1999.03——2000.12,河北省委农工部部长
2000.12——2003.01,邢台市委书记
2003.01——2003.08,河北省政府副省长、党组成员
2003.08——2007.01,河北省政府副省长、党组成员,省残疾人联合会主席
2007.01——2008.04,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省残疾人联合会主席
2008.04——,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
是七届省委委员,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河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于2011年3月30日决定接受柳宝全辞去河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职务的请求。
㈣ 柳树圈 党委书记 张兆华:最是珍贵朋友情
1.钢铁的精神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是一本让人读后觉得荡气回肠的书,这是一首英雄的颂歌。本书所描写的是以俄国十月革命为背景的一个传奇人物— —保尔·柯察金。所描述的事件发生于1915年直到30年代初那一段历史时期。保尔·柯察金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中心人物,也是书中塑造得最 为成功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他是在老布尔什维克朱赫莱的影响下从自发战斗走向自觉战斗的。在战斗中他懂得了不平等生活的社会根源, 懂得了要想推翻旧世界必须成为“勇敢坚强的阶级弟兄”和“坚决斗争的钢铁战士”。在积极投身保卫苏维埃政权的伟大斗争中,他认识到, 一个人只有和祖国联系在一起时,才会创造出奇迹。他曾说:“我赞成那种认为个人的事情丝毫不能与集体的事业相比的革命者。”
同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所塑造的“保尔精神” 对人们的影响也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的。拿我国来说,八十年代起我国迈入了改 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同保尔那个时代的具体内容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我们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任务,也有一大堆新的问 题需要解决。现实生活不再要求我们像保尔当年那样一天发起十七次冲锋去攻占一个城堡,也不再要求我们在身患伤寒的情况下踩着寒冷彻骨 的烂泥去修建小铁路。但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进军中,保尔的那种为人类的进步和解放而无私奉献的精神;那种把崇高理想 和每一个具体行动结合起来,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那种不畏任何艰难险阻,百折不挠,勇于进取,艰苦创业的精神;那种生命不息, 奋斗不止的精神,却仍然是时代的最强音。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中,保尔精神仍然是我们强有力的武器。
“人最宝贵的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不应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临终时能 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是本书中大概可以算最震撼人心,最精彩的一段的 。我想保尔·柯察金那段名言将伴随我一生,鞭策我抓紧每秒每分钟的时间,去做一些有利于人类发展、进步的事,同时也使自己的精神生活 得到充实。回首往事时,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2.读《骆驼祥子》有感
《骆驼祥子》这部小说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祥子是北京旧三十年代一位青年车夫,善良,正直,他的理想是车,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于是,他省吃俭用,起早摸黑。三年之后终于得偿所愿,但是那时是抗战时期,北平乱成一团,祥子稀里糊涂地被抓去打杂,更痛苦的是他的寄托—车,也被夺走了。千辛万苦逃了出来,回到“仁和厂子”继续拉车。但是痛苦还没结束:厂主刘四爷的女儿虎妞看上了祥子,并诱惑他,祥子上了当,不得不娶了虎妞,不多久虎妞就死于难产。
从此以后祥子就堕落了,以前的善良正直不见了,他憎恨任何人。拉车也不去了,吃喝嫖赌的恶习也染上了,他可以为金钱出卖朋友,彻底沦为了行尸走肉。
祥子的悲剧,是他所置身的社会生活环境的产物。小说,真实地展现了那个黑暗社会的生活面目,展现了军阀、特务、车厂主们的丑恶面目,如果不是他们的迫害,祥子也不会从充满希望走向堕落,一个曾经勤劳坚忍,有着自己目标的人最后却沦为了社会垃圾----这不就是可悲的人生吗?也许这才是现实,残酷、悲哀、无可奈何。
理想和现实总是充满了矛盾,它们往往不能调和,然而它们却又同时存在。社会是现实的,它不会为了一个人的理想而改变,也不会是完美无瑕的。对于骆驼祥子,我感到遗憾,感到惋惜,也感到无奈,但也感到敬佩,我佩服他从前的坚强,他的上进。然而他最终没能战胜自己,没能战胜社会,终究还是被打败了。
虽然这只是一本小说,但是它折射出了人性的懦弱,毕竟能够一生都坚忍不拔的人是少数,但我们可以在追求的过程中慢慢改变。毕竟明天会怎样?我们都不得而知,但是我们可以把握今天。
3.《朝花夕拾》读后感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童年。在童年里有苦也有笑。但都在自己的心里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则在鲁迅写的“朝花夕拾”里就是写他的童年和
青年的回忆。
鲁迅的“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的一部散文集。在“朝花夕拾”中作者将自己在童年和青年所难忘的人和难忘的事用语言真情的流露出来。说明作者在童年和青年时所难忘的经历。在他童年里不是很好的。他做的每件事都得不到长辈的认同。这使他感到很难过,但是他没有感到人生的黑暗到来了。他则是将这些长辈的不认同改为动力,写进这部“朝花夕拾”里。他要告诉我们,在童年中的无奈释放出来。同时也给家长们一个理解和同情的心态对待我们像鲁迅在童年里那种不被长辈重视的警钟。
在“朝花夕拾”中,给我最深的一篇则是“狗,猫,鼠”。在这篇有趣的散文中,不是题目所吸引我,也不是内容好笑有趣的文字,而是鲁迅在童年里与一只仇猫的叙事。作者与猫的关系和对猫的讨厌。这说明鲁迅在童年里的不知与单纯。也写出作者在童年与一只猫的搏斗。
从鲁迅写的(朝花夕拾)中,我能感受到在作者的童年和青年中不是很好过的,但这也时时刻刻充满着美好的回忆。
鲁迅的童年 和青年是酸酸甜甜的。我们的童年和青年也像鲁迅一样的。童年和青年过得好或坏它都会留给予们回忆,
所以鲁迅和我们的童年青年都是美好的。
4.读《史记》有感
通过《史记》让我更深刻地了解了中华民族渊源历史,还学会了做人的道理,了解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懂得了一些历史典故,知道一些历史事件发生背景、过程以及对当时社会带来的深刻历史影响。司马迁的博学、不屈不挠的精神值得我们中国人引以自豪,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今天古为今用以史为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5.新闻评论
《美国男子9次酒后驾驶被判终身监禁 成全球首例》
众所周知,酒后驾车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如何有效惩罚酒驾司机也极具争议,世界各国对这一问题都非常关注。据美国媒体16日报道,美国一名习惯性酒驾的男子,在第9次酒驾案发以后,上周被得克萨斯州法院重判终身监禁。法律专家指出,虽然有酒醉驾驶人因为祸及人命而被判过终身监禁,但仅仅因为酒驾而遭到同样程度的重罚,却是全球首例,因此引发极大争议。
希望采纳
㈤ 柳源县委书记和县长下乡遇拦路是什么电视剧
应该是《好爹好娘》
该剧根据侯钰鑫先生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故事主要讲述古城县南湾乡党委书记孙浩为了坚持打通北干渠和县委书记的佟怀志、代理县长苗刚作斗争的故事。
张兴哲饰演苗刚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