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黄坡伏击战资料是什么。急!!!!!!!!
黄陂、草台岗战来役是第源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军打的最大的一次伏击战。共歼灭了蒋介石3个主力师,2.8万余人,俘敌1.9万余人,俘敌师长2人,击伤1人,缴获各种枪1.5万余支,还激获了300多挺最新式的机关枪和40门大炮以及无数其他军用物资,是第四次反围剿的关键一役。这次胜利使中央革命根据地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了一个东到汀州、龙岩、西临赣江,北接乐安、宜黄,南达赣州附近,跨越湘赣闽粤四省的广大区域,发展到鼎盛时期。红军也迅速发展壮大,红一方面军发展到10万余人,其中主力部队和地方部队各约5万人,全国红军发展到30万人。
Ⅱ 朱德参与领导南昌起义有哪些策略
1927年8月,他参与领导南昌起义,任起义军第九军副军长、军长。起义军主力在广东潮(州)汕(头)地区失败后,同陈毅率领余部转战闽赣粤边界,到农村找立足点,坚持革命斗争,保存革命力量,并对部队进行多次整顿,把一部分中共党员、共青团员分配到连队中去,加强基层工作。他领导部队由单纯打仗转变为同时做群众工作,发动农9进行打土豪的斗争;在军事上开始实行从正规战到游击战的转变;由硬打硬拼转变为有把握的仗就打,没有把握的仗就不打,不打就“游”。他指出:今后中国革命战争的主要形式是农9的游击战争。1928年1月,同陈毅等在中共湘南特委的配合下,发动了遍及十余县的湘南起义,把工农革命军和湘南农9运动结合起来,武装夺取政权。先后成立了工农革命军第一、第三、第七、第四师。同年4月,同陈毅率起义部队和农军转移到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合,成立工农革命军(后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任军长。同党代表毛泽东一起指挥第四军进行五斗江、草市坳、龙源口等战斗,挫败了国9党军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多次“进剿”和“会剿”。1929年初,他同毛泽东率部9赣南出击,后转入闽西,建立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以后发展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同年12月,他在中共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古田会议)上作军事报告,并参与制订会议决议。1930年6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总指挥。8月,任第一方面军总司令,同月任红军总司令。9月,在中共六届三中全会上,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1930年11月至1931年9月,同毛泽东一起,指挥第一方面军,采取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中各个歼敌,先后挫败国9党军第一、第二、第三次“围剿”,使中央苏区得到巩固和发展。1931年7月发表《怎样创造铁的红军》一文,论述红军的阶级性质、共产党的领导作用、政治训练等问题,提出:“红军的战斗力不仅是靠军事技术的条件来决定,最主要的是靠红军的阶级政治觉悟、政治影响,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瓦解敌人的军队。”这一论述对进一步提高红军战斗力起了积极作用。同年11月,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军事人9委员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1933年春,同第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周恩来一起,指挥所部以大兵团伏击战法,于黄陂、草台岗等地歼灭国9党军主力近三个师,挫败了国9党军队的第四次“围剿”。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2月,在中国工农红军全国政治工作会议上,他和周恩来、王稼祥都强调“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5年1月,在贵州遵义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主张。会后,朱德继续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他和毛泽东、周恩来等指挥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以高度灵活机动的运动战,摆脱国9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取得战略转移的决定性胜利。在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同红四方面军会合、1936年6月红二方面军同红四方面军会合以后,他先后同刘伯承、任弼时、贺龙、关9应等及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一道,维护中共中央的统一领导和红军的团结,对张国焘的分裂活动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等地会师,胜利地结束了长征。1937年6月,兼任军委成立的军事研究委员会主任,领导总结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教训,研究对日作战的战略战术,开展军事教育。
Ⅲ 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的领导人分别是谁﹖
第一次“反围剿”的领导人是:毛泽东、朱德。
第二次“反围剿”的领导专人是:毛泽东。
第三属次“反围剿”的领导人是:毛泽东。
第四次“反围剿”的领导人是:周恩来、朱德。
第五次“反围剿”的领导人是:博古、李德、周恩来。
“反围剿”是红军应对国民党蒋介石的封锁所做出的行动,发生于1930年冬,前后共五次。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开始长征。
1930年冬,中国共产党六届三中全会后,皖西地区党组织积极纠正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而蒋、阎、冯军阀混战,蒋介石获胜,使蒋介石有了“围剿”红军的力量和时机。于是,蒋即着手部署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
前四次“反围剿”红军都取得了胜利,第五次“反围剿”,由于王明等“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红军苦战一年也未能打破敌人的“围剿”。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部队被迫撤出根据地,开始长征。
网络——中共五次反“围剿”
Ⅳ 求古今名将的排名及简介,比如张飞排名64,简介…。谢谢!
中国古代十大名将
1、 孙武
世界第一兵书《孙子兵法》的作者,中国乃至东亚军事学之父,率三万卒入郢(ying,楚国的都城,今湖北江陵县北),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
2、 吴起
亚圣,其治军思想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战国第一名将。军政两道奇才,战国早期改革家之一。
3、 李靖
唐初第一名将,《李卫公兵法》与《唐太宗李靖问对》的作者。骑兵战天才,其对突厥的决定性胜利,间接导致了阿拉伯帝国的瓦解与罗马帝国的灭亡。
4、 孙膑
《孙膑兵法》的作者。其两次大破魏军的战绩使齐国大振,与强秦并称“东帝”“西帝”的根源之一。在战略战术方面均有奇才,不愧为孙武的后代——脾气也与老祖宗一样,功成身退。
5、 韩信
汉初第一名将。西汉的实际缔造者。古兵法的整理者之一(另一位是张良)(说实话,老韩实在很强劲,但考虑到其缺乏国际影响,兵法也没传下来,只能委屈排第五)
6、 李世民
唐朝的开朝皇帝。有史以来削平天下速度第一,被誉为中华帝国第一明君。但考虑到其手下众多名将的助力,之前的战绩也不是毫无可议。居韩信之下,宜也。
7、 岳飞
常胜的名将,以少胜多的行家里手。南宋的救命恩人——至少挣下了和谈的资本,虽然他本人不这么看。可谓韩信后身(结局也差不多),其岳家军组织严谨,开后世军阀部队的先河。
8、 曹操
魏国开国皇帝。《孟德新书》的作者,与光武帝有异曲同工之妙。官渡之战胜得实在侥幸,有天上掉馅饼之嫌。常胜将军兼多败将军(决定中国命运的决战,除去官渡、赤壁、汉中,皆败阵),故列第八。
9、 陈庆之
南北朝第一名将。带七千骑兵杀入洛阳,期间陷城四十七,北魏数十万大军皆溃。晚节不保,但考虑到纯属不可抗拒力(发洪水),且回到粱朝便以一万兵全歼侯景七万大军,只剩他老哥一个,列为第九当之无愧(小陈和岳圣一样摊上这么个主子,功业不济,命也)。花絮:当初,毛爷爷在读《南史·陈庆之传》热血沸腾,掷书而起。
10、 项羽
东方的汉尼拔(一样的苦大仇深、一样的使过“破釜沉舟”、一样的所向无敌、一样的功败垂成、一样的一生只吃一场败仗但军事生涯就此完蛋——连吃败仗的年份都一样,呜呼!)最佳战例:以三万疲惫之师千里奔袭,半日破刘邦六十万之众。垓下之战,以十万兵力敌韩信五十万,非战之罪也。但其战略头脑太成问题,虽非智障,但至少与常人相去不远。故汉尼拔被称为西方战略之父,与孙子齐名,而小项却被民间贬为莽夫典型,与吕布同类。
Ⅳ 指挥红军粉碎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第4次围剿的是
1932年底,蒋介石纠集三十多个师的兵力,分中、左、右三路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四次“围剿”。中路军12个师由陈诚率领,采取“分进合击”的作战方针,分3个纵队,由乐安、南城、金溪等地向广昌进攻。当时毛泽东已被“左”倾错误领导人所排挤,周恩来、朱德抵制了苏区中央局的错误指令,指挥红一方面军,采用大兵团伏击战法,以一部兵力将敌主力第二、第三两纵队向黎川方向吸引,主力秘密转到敌之右翼,集中于广昌以西的东韶、洛口、吴村地区荫蔽待机。1933年2月26日,敌第一纵队3个师分由乐安、宜黄向广昌前进。红军先以地方武装不断阻击、袭扰、迷惑敌人,当敌右翼第五十二、第五十九两个师进至宜黄县南部的黄陂、大龙坪地区时,红军于27日拂晓突然发起猛攻,经两天激战,将其全部歼灭。敌军遭此打击后,即改变部署,于3月15日以6个师分成两个梯队由宜黄地区出发,经东破、甘竹直扑广昌,寻求红军主力决战。红军放过敌人先头4个师,于21日晨向进至草台岗、东陂地区的敌军殿后的2个师发起攻击。激战一日,歼敌第十一师大部和第九师一部,中路军余敌仓皇撤退。在中路军向中央苏区进攻期间,左、右两路军仅在各驻区进行了“清剿”。红军两战共歼敌3个师,缴枪万余支,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Ⅵ 国民党为什么1932年没有围剿共产党
有的,从1932年冬开始,国民党赣粤闽边区"剿匪"总司令部陆续调集近40万兵力,组织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
早在一九三二年五月,国民党反动派就开始准备对各根据地红军发动第四次“围剿”。其部署是:以陈诚指挥蒋介石嫡系部队12个师16万余人为中路军,分3个纵队任主攻;以蔡廷锴指挥第19路军和驻闽部队为左路军,以余汉谋指挥的广东部队为右路军,负责就地“清剿”,策应中路军行动。
这次“围剿”,敌人采取的战略是逐次转移重点,实行各个击破,即首先集中兵力进攻鄂豫皖、湘鄂西根据地,得手以后,再转移兵力完成对中央根据地的包围,转入“围剿”的第二阶段,对中央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进攻,达到围歼中央红军的狂妄目的。
(6)黄陂草台岗伏击战扩展阅读:
第四次反围剿的历史意义
此战,红一方面军在朱德、的正确指挥下,既运用了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战争的经验,又从国民党军队进攻时采取新战略的实际情况出发,发展了原有的经验,采取大兵团山地伏击战的方法。
在黄陂、草台岗两次战斗中,一举歼灭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近三个师,俘师长李明、陈时骥,击伤师长萧乾,俘虏官兵万余人,缴枪1万余支,及大量枪械、子弹、电台等军用物资。首创了大兵团山地伏击战的范例。蒋介石的嫡系部队遭受如此沉重的打击,这在以往各次战役中是不曾有过的。
Ⅶ 朱德是怎样领导南昌起义的
1927年8月,他参与领导南昌起义,任起义军第九军副军长、军长。起义军主力在广东潮(州)汕(头)地区失败后,同陈毅率领余部转战闽赣粤边界,到农村找立足点,坚持革命斗争,保存革命力量,并对部队进行多次整顿,把一部分中共党员、共青团员分配到连队中去,加强基层工作。他领导部队由单纯打仗转变为同时做群众工作,发动农民进行打土豪的斗争;在军事上开始实行从正规战到游击战的转变;由硬打硬拼转变为有把握的仗就打,没有把握的仗就不打,不打就“游”。他指出:今后中国革命战争的主要形式是农民的游击战争。1928年1月,同陈毅等在中共湘南特委的配合下,发动了遍及十余县的湘南起义,把工农革命军和湘南农民运动结合起来,武装夺取政权。先后成立了工农革命军第一、第三、第七、第四师。同年4月,同陈毅率起义部队和农军转移到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合,成立工农革命军(后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任军长。同党代表毛泽东一起指挥第四军进行五斗江、草市坳、龙源口等战斗,挫败了国民党军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多次“进剿”和“会剿”。1929年初,他同毛泽东率部向赣南出击,后转入闽西,建立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以后发展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同年12月,他在中共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古田会议)上作军事报告,并参与制订会议决议。1930年6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总指挥。8月,任第一方面军总司令,同月任红军总司令。9月,在中共六届三中全会上,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1930年11月至1931年9月,同毛泽东一起,指挥第一方面军,采取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中各个歼敌,先后挫败国民党军第一、第二、第三次“围剿”,使中央苏区得到巩固和发展。1931年7月发表《怎样创造铁的红军》一文,论述红军的阶级性质、共产党的领导作用、政治训练等问题,提出:“红军的战斗力不仅是靠军事技术的条件来决定,最主要的是靠红军的阶级政治觉悟、政治影响,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瓦解敌人的军队。”这一论述对进一步提高红军战斗力起了积极作用。同年11月,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军事人民委员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1933年春,同第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周恩来一起,指挥所部以大兵团伏击战法,于黄陂、草台岗等地歼灭国民党军主力近三个师,挫败了国民党军队的第四次“围剿”。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2月,在中国工农红军全国政治工作会议上,他和周恩来、王稼祥都强调“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5年1月,在贵州遵义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主张。会后,朱德继续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他和毛泽东、周恩来等指挥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以高度灵活机动的运动战,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取得战略转移的决定性胜利。在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同红四方面军会合、1936年6月红二方面军同红四方面军会合以后,他先后同刘伯承、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等及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一道,维护中共中央的统一领导和红军的团结,对张国焘的分裂活动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等地会师,胜利地结束了长征。1937年6月,兼任军委成立的军事研究委员会主任,领导总结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教训,研究对日作战的战略战术,开展军事教育。
Ⅷ 朱德总司令的事迹10字
朱德(1886~1976),四川籍,字玉阶 朱代珍(原名) 朱建德(曾用名)
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军事家。1886年12月1日生于四川省仪陇县马鞍场李家一个佃农家庭。原名朱代珍,后曾改名朱建德,字玉阶。幼年入私塾。1906年入顺庆府(今四川南充市)中学堂读书。1907年在成都入四川高等学堂附设体育学堂。1908年在仪陇县高等小学堂任体育教习兼庶务。1909年在昆明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同年冬参加中国同盟会。
1911年在讲武堂毕业后,被派到云南新编陆军当副目(副班长)、司务长。在此期间,秘密向士兵宣传同盟会的纲领和同盟会在各地组织反对清王朝起义的情况。同年10月,在云南参加辛亥革命,时任队官(连长),参加攻打总督衙门的战斗。辛亥革命后,参加援川军,支援四川起义军。1912年返回昆明,任讲武堂军事教官。1913~1915年任滇军营长、副团长、团长。在作战中积累了运用游击战术的一些经验。1915年起参加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战争,1916年在川南纳溪战役中,以少胜多,显示了他在军事上的才能。1917年升任旅长,在四川参加了反对北洋军阀段祺瑞的护法战争。
在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他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为了寻求革命真理,毅然抛弃高官厚禄,于1922年到上海、北京寻找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曾先后会见孙中山和陈独秀。同年9月前往德国留学,11月由中共旅欧组织负责人张申府、周恩来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在格丁根市格奥尔格·奥古斯特大学哲学系学习,利用业余时间研究军事。1925年春,曾要求到苏联莫斯科学习军事,表示:“归国后即终身为党服务,作军事运动”。同年,因在柏林从事革命活动,两次被德国当局逮捕,7月被驱逐出境,后转赴苏联学习军事。在学习期间,曾提出回国后将实行“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必要时拖队伍上山”的战法。
1926年夏回国,被派往川军,争取杨森部协助国民革命军北伐。在此期间,参与领导反抗英国军舰炮轰万县的斗争。11月,和杨公、刘伯承组成中共重庆地方委员会军事委员会,领导四川泸州、顺庆起义,策应北伐,并试图建立由中共直接领导的武装力量。1927年初,遵照党的指示到江西南昌创办国民革命军第3军军官教育团,培训军事干部。4月,兼任南昌市公安局局长,曾以部分枪支武装农民自卫军。
1927年8月,他参与领导南昌起义,任起义军第9军副军长、军长。起义军主力在广东潮(州)汕(头)地区失败后,同陈毅率领余部转战闽赣粤边界,到农村找立足点,坚持革命斗争,保存革命力量,并对部队进行多次整顿,把一部分中共党员、共青团员分配到连队中去,加强基层工作。他领导部队由单纯打仗转变为同时做群众工作,发动农民进行打土豪的斗争;在军事上开始实行从正规战到游击战的转变;由硬打硬拼转变为有把握的仗就打,没有把握的仗就不打,不打就“游”。他指出:今后中国革命战争的主要形式是农民的游击战争。
1928年1月,同陈毅等在中共湘南特委的配合下,发动了遍及十余县的湘南起义,把工农革命军和湘南农民运动结合起来,武装夺取政权。先后成立了工农革命军第1、第3、第7、第4师。同年4月,同陈毅率起义部队和农军转移到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合,成立工农革命军(后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任军长。同党代表毛泽东一起指挥第4军进行五斗江战斗、草市坳战斗、龙源口战斗等,挫败国民党军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多次“进剿”和“会剿”。
1929年初,他同毛泽东率部向赣南出击,后转入闽西,建立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以后发展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同年12月,他在古田会议上作军事报告,并参与制订会议决议。
1930年6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团总指挥。8月,任第一方面军总司令,同月任红军总司令。9月,在中共六届三中全会上,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1930年11月~1931年9月,同毛泽东一起,指挥第一方面军,采取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中各个歼敌,先后挫败打胜了第一、第二、第三次中央苏区反围剿,使中央苏区得到巩固和发展。
1931年7月发表《怎样创造铁的红军》一文,论述红军的阶级性质、共产党的领导作用、政治训练等问题,指出:“红军的战斗力不仅是靠军事技术的条件来决定,最主要的是靠红军的阶级政治觉悟、政治影响,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瓦解敌人的军队。”这一论著对进一步提高红军战斗力起了积极作用。同年11月,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军事人民委员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1933年春,同第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周恩来一起,指挥所以大兵团伏击战法,于黄陂、草台岗等地歼国民党军主力近三个师,挫败了国民党军队的第四次“围剿”。
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2月,在中国工农红军全国政治工作会议上,他和周恩来、王稼祥都强调“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1934年10月参加长征。
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主张。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领导。会后朱德继续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他和毛泽东、周恩来等指挥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以高度灵活机动的运动战,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取得战略转移的决定性胜利。在1935年6月第一方面军同第四方面军会合、1936年6月第二方面军同第四方面军会合以后,他先后同刘伯承、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等及第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一道,维护中共中央的统一领导和红军的团结,对张国焘的分裂活动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36年10月,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等地会师,胜利地结束了长征。1937年6月,兼任军委成立的军事研究委员会主任,领导总结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教训,研究对日作战的战略战术,开展军事教育。
抗日战争爆发后,同周恩来、叶剑英代表中国共产党赴南京参加国防会议,就共同抗日问题同国民党进行谈判。后任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后为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还兼任军委前方军事委员会分会(后改称华北军分会)书记。指挥八路军开赴华北前线,积极配合国民党军对日作战,取得平型关战斗的胜利。尔后指挥八路军各部队深入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
1937年10月,经他和彭德怀、任弼时向中共中央提议,恢复了在改编为八路军时取消的政治委员制度,加强了部队的政治工作。同月,率八路军总部和第129师挺进晋东南。1938年4月,同彭德怀等指挥部队,挫败日军向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发动的“九路围攻”,创建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随后,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在平原地区开展游击战的指示,命令第129师主力及第115师一部从太行山区挺进冀南、豫北,开展平原游击战争。根据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制定的战略方针,领导八路军巩固和发展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
1938年发表《论抗日游击战争》一文,全面论述了抗日游击战争的重大意义和各种战法,对指导和推动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1938~1939年间,他先后兼任过第二战区东路军总指挥和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曾指挥部分国民党军队与八路军一起对日作战。朱德坚持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维护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局面,对国民党军进行细致的团结工作,争取他们共同抗日。当国民党顽固派军队制造摩擦时,则坚决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1940年2月,国民党顽固派军队朱怀冰部进犯太行抗日根据地,他同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主力一部,在平汉铁路东西两侧先后进行卫(河)东战役和磁武涉林战役,打击朱怀冰部,对击退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一次反共高潮起了重要作用。
1940年5月返回延安后,直接参与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领导工作,协助毛泽东指挥全国各抗日根据地的抗日战争。同年冬,首倡“南泥湾政策”,指示部队在不妨碍作战的条件下开荒种地,开展大生产运动。1941年10月,在延安参与发起成立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联盟,并被选为联盟执行委员,从事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的统一战线工作。11月,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成立军事教育委员会和军事学院,他负责领导军事教育委员会并兼任军事学院院长。
1945年4月,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特别是八路军、新四军对日军作战的经验,论述中国人民抗战的军事路线、人民军队的建军原则以及养兵、练兵、用兵的方法。同年6月,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苏联宣布对日作战后,他同毛泽东一起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向日伪军开展全面反攻,解放了华北、华中等广大地区。
日本投降后,参与制定“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以及调整战略部署,编组野战兵团,实行战略转变等重大决策。针对国民党反动派坚持反共内战的阴谋,极力主张积极向东北发展,派遣大批部队和干部及早占领东北战略要地。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继续担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协助毛泽东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
1947年3月,国民党军对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后,同刘少奇、董必武等组成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到华北进行中央委托的工作。同年秋,亲临华北前线指导作战。10月,指导晋察冀野战军取得清风店战役的胜利,对扭转晋察冀战局起了关键作用。11月,指导晋察冀野战军取得石家庄战役的胜利。此役开创了野战军攻占坚固设防的大城市的成功先例。他总结的石家庄攻坚战经验,在各个战场上迅速推广。
1948年5月,他代表中共中央出席在河南濮阳地区召开的华东野战军前委扩大会议,并视察华东野战部队,作了重要讲话,对加强部队团结和纪律性起了重要作用。同年9月以后,参与组织和指挥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取得战略决战的决定性胜利。1949年4月,同毛泽东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部署渡江战役和解放西南、西北地区的重大战役,彻底推翻了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强调发扬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善于从实际情况出发,建设人民军队,决定战略战术。朱德在军事理论和实践中的建树,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并继续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1949年11月,兼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1954年9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他是中共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共中央副主席,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1959年起,还连续被选为第二、第三、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朱德重视加强国防建设,参与制定“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并亲自对中国人民志愿军干部作赴朝参战的动员。他同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了人民解放军由单一兵种向诸军兵种合成军队的历史转变,并参与领导空军、海军、装甲兵等军种、兵种的组建工作。他关心后勤工作和军事工业的发展,要求尽快地生产出现代化的武器装备。他十分重视部队的训练,强调实施现代化、正规化的统一训练计划,办好各类各级军事院校,并曾亲自到军事学院对毕业学员进行监考和考核。他还经常深入陆海边防和军营哨所视察,了解部队的训练、执勤和生活情况。
1974年,虽已88岁高龄,仍亲自视察海军舰艇,并乘舰出海检阅。
1959年庐山会议后受到错误的批评。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诬陷,他进行了抵制。1976年7月6日在北京病逝。其主要著作收入《朱德选集》。
Ⅸ 从奴隶到将军的幕后制作
人物原型
影片《从奴隶到将军》,讲述了一位从奴隶成长为统率千军万马、屡建战功的彝族杰出将领的故事;这位将军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军委认定的解放军36位军事家之一的罗炳辉。
罗炳辉(1897—1946),曾用名罗南煌;1897年生于云南彝良大河区阿都乡偏坡寨。 1915年入滇军当兵,参加讨袁护国战争。1922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北伐战争,任排长、连长、营长等职。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第3军营长,在攻克南昌的牛行等战斗中率部冲锋,战功卓著。但因对军中腐败现象不满,被怀疑是共产党员,于1928年冬被遣离部队。
1929年春,任江西省吉安县靖卫大队大队长,7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15日率部起义,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团长、旅长、纵队长。
1930年6月起任第12军代理军长、军长,在朱德、毛泽东指挥下,率部参加了文家市、第二次打长沙和吉安等战斗。在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中,率部参加龙冈战斗和东韶追击战。第二次反围剿中,率部参加中村、广昌、沙溪等战斗。1931年8月率部参加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中的莲塘、良村、黄陂战斗获胜后,奉命伪装主力,向北佯动,攻占乐安,威胁临川,造成直趋南昌之势,将参加围剿的国民党军主力4个师从中央苏区中心区拖出半个月,出色完成了掩护红一方面军主力西移和休整的任务,对粉碎这次围剿起了重要作用。9月起指挥所部进军闽西,连克武平、上杭等城,扩大了闽西苏区。
1932年春,兼任福建军区司令员。7月率部赶赴粤北参加南雄水口战役,重创进犯的国民党军后,转至中央苏区北线作战,攻占南丰城。10月,所部与第22军合编,任22军军长,旋参加建(宁)黎(川)泰(宁)战役,率部日行70公里,连克泰宁、邵武两城。1933年2~3月,率部参加黄陂、草台岗伏击战。第五次反围剿开始不久,任新组成的红9军团军团长。1934年4月率部参加广昌保卫战。同年8月护送北上抗日先遣队出征过闽江。在完成艰险任务中,智勇兼备,屡立战功,曾获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发的二等红星奖章。曾两次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1934年10月率部参加长征。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时,在湘江以东与追堵的国民党军连日激战,掩护中共中央和军委机关渡江。1935年3月四渡赤水后,在1个多月中,率部单独在主力翼侧行动,机动灵活地转战黔滇川康边境,行程1000余公里,布疑阵,出奇兵,取得老木孔、瓢儿井等战斗的胜利。后又夺占宣威、会泽等城,5月在西昌附近与主力红军会师。6月,带病指挥部队奇袭天全成功。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他任由第9军团改称的第32军军长。所部划归以红四方面军为主组成的左路军,转战川康边。1936年7月,所部改归红二方面军建制,在北上途中,率部担任方面军后卫,多次与尾追之敌战斗。11月,率部参加山城堡战役。
抗日战争初期,曾以八路军副参谋长名义,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从事统一战线工作。1939年1月任新四军第1支队副司令员。5月任第5支队司令员,曾指挥部队三打来安城,痛击扫荡、抢粮的日伪军。1940年任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兼第5支队司令员。1941年起,任第2师副师长、师长兼淮南军区司令员等职,巩固和扩大了淮南抗日根据地。
1945年8月初,虽身患重病,仍在前线坚持指挥所部参加大反攻,解放苏皖边界的六合、定远、嘉山、天长等城。9月,任新四军第2纵队司令员,率部赶赴鲁南,参加界河伏击战,攻克韩庄,粉碎了国民党军从徐州沿津浦路北上、进犯解放区的企图。
1946年4月,任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兼山东军区副司令员。6月,在国民党军向解放区大规模进攻前夕,到枣庄前线部署战备;21日在返回临沂途经兰陵时突然病情恶化,不治逝世;山东省临沂烈士陵园修建有罗炳辉烈士墓和遗像亭。
罗炳辉用毕生的精力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人生最快慰的是真正勇敢地牺牲个人的一切利益,最热诚努力地为民族独立、自由、解放而斗争。尤其要为劳动大众的解放和利益,以真理、正义、公道为人类的幸福而斗争。”
陈毅闻听罗炳辉不幸去世的消息,异常悲痛,撰诗《悼罗炳辉将军》(1946年4月24日)以作悼念:四月八日事,历历在心目。何期君俎谢,我已无泪哭。戎马三十载,将军滇之雄。反袁到北伐,起义赣江红。抗日君迈进,饮马江南北。苏鲁驰劲旅,日伪告溃灭。六载苦纠缠,疾病多磨折。革命不自惜,一朝痛永诀。三军皆雨泣,临穴瞻遗容。立誓有五字:“奋斗与君同”。将军之风义,于我称师友。患难共朝夕,进德君不朽。独裁下通牒,遮天伸血手。人民有勇气,掌握真理久。所悲君短命,失我老战友。坚誓不负君,自卫退群丑。难忘君令德,难忘君身手。难忘君刻苦,士卒同升斗。已试我眼泪,已埋君尸首。已知君含笑,群众正抖擞。生死寻常事,先驱万众从。自有擎天手,伏虎复降龙。恶魔正憨笑,吾党失众贤。大众何所惧,鏖战已百年。危巢喜燕雀,高飞奋鸿鹄。民主高北斗,胜利可预卜!
1989年11月30日,中央军委确定33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罗炳辉将军名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