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盘龙城遗址是怎么样的
盘龙城位于湖北省武汉市北郊,因盘龙湖环抱而得名。古城坐北朝南,紧邻市区,遗址面积7.5平方公里。它是3500年前,长江流域孕育的一座商代古城。
城址位于府河北岸高地偏东南部。平面略呈方形,南北长约290米。东西宽约260米,北偏东200米。四面城墙中部各有一个城门,南墙、西墙及北墙西端还保存有高出地面1—3米的夯土残垣。夯层厚10厘米左右。城墙内侧坡度较缓,有支撑夯筑城垣主体时使用模板的斜行夯土,并形成斜坡以便登临,城墙外侧较陡可以有效地御敌。城垣外侧有宽约10米、深约4米的护城壕,壕沟内侧边略高出外侧边。在壕沟底部发现桥桩的柱穴,说明壕沟上当时架有桥梁,以利城内外的交通。
城内东北部高地上有宫殿基址,是一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下层宫殿建在生土上,营建上层宫殿群时,地表经平整,大型夯土台基南北长约100米、东西宽约60米,高1米左右,再在上面修筑宫殿,有3座前后并列、坐北朝南的大型宫殿基址。
l号基址长39.8米,宽12.3米,有高出地面0.2米的夯土台基,台基表面已遭破坏,仅保留建筑物的柱洞与墙基。台基四周的外沿各有一排大檐柱洞,东、西两侧各5个,南边20个,北边17个。前后并不对称,可能是在柱头架檐檩,檐柱直径半米左右,埋在深0.7米的地下,底有大石块柱础。房顶出檐,檐柱前部两侧有直径较小、埋得较浅的挑檐柱穴。整个建筑面宽38.2米,进深11米。中心为四间横列的居室,面宽33.9米,进深6—6.4米。中间二室面宽略大,各室南面各有一正门,中间二室北壁又有后门,四壁都是木骨泥墙。在四室与檐柱之间,形成一周宽敞的外廊。屋顶为四阿重屋式,顶部覆盖茅草。2号基址不如1号保存完整。位于1号基址南部,相距13米,建筑技法与1号基址相同,但檐柱前后左右对称,顶上的梁架结构更加整齐。以古代前朝后寝的宫廷建筑制度考虑,采用的是“前朝后寝”的格局,2号基址可能是只有一个大厅的前朝部分,其北面的1号基址则是后寝部分。在这个基址的西侧还发现有陶管相接的排水设施。宫殿区四周分布着居民手工作坊遗址和小型墓地。
在城址的四周都有商代的文化堆积,但不见大型建筑基址,当为一般居民区和手工业区。另外在城址的东、西、北部还有商代贵族的墓葬。大型墓葬长宽都在3米左右,有精致的雕花木椁,外壁阴刻餮餮纹和云雷纹,阴线内涂朱,余者涂黑。椁内有棺,底有腰坑,殉人或殉狗。雕花木椁之外也有殉人。墓主的随葬品有鼎、簋、甗、鬲、圈足盘、小盘、晷、盉、斝、觚、爵等青铜礼器,还有钺、戈、矛、刀等青铜武器和戈、笄等玉器,陶器有鬲、罐及印纹硬陶的尊、瓮等。普通贵族墓墓圹长2米、宽1米左右,皆有棺、椁和腰坑,腰坑内殉狗一只。随葬品为青铜的鼎、斝、觚、爵、鬲等,但每个死者只用其中的一种或几种。另外往往有戈、镞、斧、锛等青铜武器、工具,石镰等农具,鬲、缸等陶器和尊、瓮等原始瓷器随葬。平民墓墓圹窄小,往往宽仅0.4米,长2米左右,有棺无椁。但有殉狗的腰坑。随葬品主要是很少的陶器,有时也有1件小型青铜礼器,如爵。盘龙城出土的青铜器,种类繁多、造型独特、花纹绮丽,是中国青铜时代一个缩影。其数量占整个商代前期出土青铜器的三分之一,是我国迄今发现商代前期最多的一组铜器群,数量及种类都超过了当时的王都——郑州商城。
盘龙城青铜器在器类、纹饰、铸造等诸多方面有特殊的地位。有中国最早的青铜大圆鼎、精美的雕花钺形器、钩刀等皆为精品,其中一件青铜钺长41厘米,实为罕见。墓葬中出土的提梁卣,造型、装饰乃至铸造极其精致,是已知的我国最早用分铸法铸成的实用器。盘龙城出土的一批先进的青铜农具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金属工具之一。玉器是商朝身份、权利和财富的象征。出土的一件长达94厘米而厚只有0.5厘米的大玉戈,在商代玉器中非常难得,是中国古代的“玉戈之王”,显示出商王朝当时在南方的军事实力。在墓葬中还发现了中国最早的木雕艺术品,雕刻着由饕餮纹和云雷纹组成的花纹,出土时色彩十分鲜艳。盘龙城的制陶业很发达,已收集的陶片标本数以万计,已复原陶器2000余件,其中不少是中国最早的原始瓷器,把我国古代烧造瓷器的历史提前到公元前1500年。这里出土的一个大陶缸,直径约50厘米,高达100厘米以上,是迄今商代陶缸中最大的。
盘龙城内仅有宫殿建筑,具有宫城性质;城外则是居民区和手工业区,反映这一古城尚属早期城市的形态。盘龙城遗址在城墙的夯筑技术、埋葬习俗、陶器特征、青铜工艺、玉器风格等方面,均同黄河中游的郑州商城二里岗上层文化具有明显的一致性,而宫殿的营建手法则同偃师二里头遗址、郑州商城、安阳小屯宫殿基址的建筑技术属于同一个传统,证明商代中期时商文化确已分布到长江流域。同处长江中游的不少同时期的遗存,虽曾直接或间接受到中原地区二里岗上层文化的强烈影响,但遗址中的大量灰白陶和印纹陶,均系本地原有早期文化因素的继续。盘龙城遗址的内涵,则基本为二里岗上层文化因素,属商文化系统,仅红陶缸的比例远远大于黄河中游,说明仍具有自己的特色,所以,此地大概是商人在长江之滨建立的一个重要方国。
盘龙城是中国唯一一座基本未受到破坏的商代早期城市遗址,其灿烂的青铜文化、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完备的城邑形态和功能,对研究城市文明发展史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它的城址规模不大,但“五脏俱全”,宫殿区、手工作坊区、生活区、墓葬区分布明显,开辟了我国前朝后寝等的宫殿建筑的格局形式,其基本布局与商朝王都郑州商城相仿,但却保存了比郑州商城更原始的城市历史形态,因此被誉为研究我国早期城市和国家形态的一只“麻雀”。
B. 商王朝的盘龙城遗址在哪
盘龙城遗址位于湖北武汉市以北的黄陂区滠口镇境内,因被盘龙湖环抱而得名。距今已有3500多年历史,是长江流域发现的第一座商代古城,遗址城内东北部为宫殿建筑群,城外四周分布着手工作坊、民居点和小型墓地。
盘龙城是商代遗址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城址,其灿烂的青铜文化、较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完备的城邑形态和功能,看见当时社会的繁荣。
盘龙城的宫殿区、手工作坊区、生活区、墓葬区分布明显。城址规模不大,其基本布局与商朝王都郑州商城相仿,却是比郑州商城更原始的城市历史形态。
盘龙城离后来的武汉城区不远,又地处荒僻的郊区,所以得到较好保存,是我国唯一一座基本未受到破坏的商代早期城市遗址。
盘龙城的宫殿建筑是一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采用的是“前朝后寝”的格局,这是我国最早采用此格局的建筑,“前朝后寝”、廊庑环绕庭院成为此后3000多年来我国宫殿建筑的基本模式。
盘龙城青铜器在器类、纹饰、铸造等诸多方面有特殊的地位。玉器是商朝身份、权利和财富的象征。盘龙城李家嘴墓出土了一件长达94厘米而厚只有0.5厘米的大玉戈,在商代玉器中十分罕见,是我国古代的“玉戈之王”。
我国最早的青铜大圆鼎、精美的雕花钺形器、钩刀等皆为精品。李家嘴墓中的提梁卣,造型、装饰乃至铸造极其精致,是已知的我国最早用分铸法铸成的实用器。
盘龙城出土的一批先进的青铜农具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金属工具之一。在李家嘴墓发现了我国最早的木雕艺术品,雕刻着由饕餮纹和云雷纹组成的花纹,出土时色彩十分鲜艳。
周代最典型的体现身份等级的礼器组合为鼎簋组合,而我国青铜发展史上最早的一件铜簋出自盘龙城李家嘴墓。
盘龙城的制陶业很发达,已收集的陶片标本数以万计,其中的“釉陶”被誉为我国最早的“原始瓷器”,把我国古代烧造陶器的历史提前至公元前1500年。这里出土的一个大陶缸,直径约0.5米,高达一米以上,是迄今商代陶缸中之最大。
盘龙城遗址是商代二里岗时期的一个古城,二里岗时期相当于商代的中早期。从盘龙城出土文物的纹饰图案中,发现了殷商时期地处中原的黄河流域文明的明显特征。同时从大量出土的兵器中可以推断出这是一个有着强大军事力量的武装集团。
当时有个商王叫武丁,武丁曾经带兵讨伐过南方的荆人,荆人就是楚人的先祖,帮助武丁讨伐荆人的有3个氏族,一个是曾国,曾侯乙的祖先,另一个是“戈”人,再一个是“举人”。因为“戈人”是管武士的,就是武装的一个部族,所以戈人就带兵到南方来了,在盘龙城这里建成了据点。
这个来自黄河流域的武装部族在远离故土的长江流域建城驻兵,是出于什么样的战略意图,跟江南大冶一带的铜矿有关系,因为当时铜是最重要的物资。
3500年前,我国社会已进入了青铜器时代,在生产、生活和军事领域里,青铜铸造品,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因此铜矿资源也就成为一个强大王朝的重要战略物资,而盘龙城地近大冶矿区,又有着水运的便利,自然就成为黄河流域的商王朝控制南方资源,并向长江流域扩充势力范围的理想的南进据点。
就这样我国南方最早的城市在这里出现了。
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夏桀,建立了以河南为中心的商王朝。随后,又对四方进行了一系列军事扩张,势力延伸至长江以南。
3500多年前的盘龙城,就是商朝人为了巩固在南方的统治而建立的一个重要方国都邑和军事城堡。9世纪,原在鄂西北的楚国向东扩张,开拓江汉大地,后来的武汉地区被纳入楚域,成为楚国重要的军事和经济区。
C. 盘龙城遗址和武汉城市有什么关联
盘龙城遗址是商代前期城市遗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叶店乡杨家湾盘龙湖畔。城址兴建年代约在公元前15世纪,相当于商代二里岗期。
盘龙城遗址为研究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对于研究南方商代文化面貌、城市的布局与性质、宫殿的形制及建筑技术,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盘龙城遗址南临府河,北靠盘龙湖畔,建于水滨的高丘上,南北长290米,东西宽260米,周长1100米,整个遗址的面积约1000平方米,遗址距今约3500多年,上限相当于二里头文化晚期,下限相当于殷墟早期。
盘龙城遗址城内仅有宫殿,整座城坐落在遗址的东南部,平面近方形,城墙是夯筑的,四面各有一个缺口,可能是城门。城墙分段版筑,分主城墙和护城坡。
城墙南部和北部发现有壕沟遗迹。城内东北部发现大型宫殿建筑夯土台基,西南部为一片洼地,未见遗迹。
城内东北部有宫殿建筑,在东西60米,南北100米的夯土台基上,建筑基址分上下两层,依南北中轴线筑起3座坐北朝南、前后并列的大型建筑,方向同城垣一致。其中两座在同一中轴线上,保存有较完整的墙基、柱础、柱子洞和阶前的散水。
前面的一座宫殿是不分室的通体大厅堂,平面呈长方形,上面建有四间横列的居室。各室都在南壁中间开一门,中间两室又在北壁偏东处开一后门。室外沿排列43个大檐柱穴,每个柱穴底置有巨形石础,穴外两侧有两个小柱洞。台基四周略倾斜,上铺碎陶片,作为散水。整个基址可复原为一座周围有回廊,中央为四室的高台寝殿建筑。
后面一座位于前面建筑之南约13米,平面长方形,基址四边有前后左右对称的大檐柱穴27个。是四周有回廊、中间分为四室的寝殿,是重檐四阿顶式建筑。
这座建筑西侧台基下有一排陶质水管道,宫殿中间未见隔墙,可复原为一座大空间的厅堂,与前面的宫殿基址形成前朝后寝的格局。
盘龙城遗址的城外有约100万平方米的商代遗址。遗址的南面是居民点和手工业作坊,民居为单体地面建筑和半地穴式简易窝棚。手工作坊有多处,一般为酿酒、制陶、冶炼遗址。
城外东西北三面均有商代中期的墓穴,分布在古城四周的李家咀、楼子湾、杨家湾、杨家咀、南城外、铜家咀等地。经过考古发掘,共发掘30多座,大致可分3类:
甲种墓,已发现4座,墓室面积在10平方米以上,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有棺、椁。椁板外壁雕刻精细的饕餮花纹,内侧涂朱漆。椁外有殉人。墓底设“腰坑”,随葬有成套的青铜礼器、玉器和陶器。这类墓主的身份应为显贵阶层。
乙种墓,已发现8座,为长方形土坑竖穴,长2米,宽1米左右,有棺、椁和腰坑。葬式多仰身直肢。随葬品有青铜礼器和武器、工具、印纹硬陶器、原始瓷器,但未见殉人。这类墓葬应属下层贵族。
丙种墓,为平民墓,形制与乙种墓近似,墓室窄小,面积在1平方米左右。仅有单薄木棺,无腰坑,随葬品以陶器为主。
墓葬中有数百件青铜器、陶器、玉器、石器和骨器等遗物,制作精美,花纹别致,特别是出土的铜圆鼎、铜锁、铜提梁卤和玉戈等,都是我国极为罕见的珍品。
李家咀一带分布有大型墓葬,一座贵族墓中使用了雕花木椁,随葬品有青铜器、玉器、漆器、陶器等,还有3名随葬的奴隶。墓中青铜器共63件,分为礼器、兵器和生产工具三大类。
其中一件青铜鼎,高达0.55米,仅次于郑州出土的王室大方鼎。兵器有戈、矛、钺、斧、镞等,有一件青铜大钺其上雕饰龙纹,为军事统帅所有。
墓葬的玉器中,还有一件长达0.94米的玉戈,是我国最大的一件商代玉戈。
另外,在杨家湾墓葬中的一尊青铜大圆鼎,高达0.85米,是已发现的我国商代前期最大的圆鼎。王家咀发现的高达1米的大陶缸,也是商代陶器之精品,显示了精湛的制陶工艺水准。
盘龙城遗址是武汉地区生产力和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的见证,城内外的遗迹遗物,明显反映了奴隶社会的阶级分野。
它对于推动整个华中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促进中原与南方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与融合,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是后来武汉城市文明的源头,被誉为“武汉城市之根”。
盘龙城遗址出土的玉刀
D. 盘龙城遗址是古时候哪个朝代留下来的,!
中国商代前期城市遗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叶店乡杨家湾盘龙湖畔。面积约 1.1平方版公里。遗址文化权堆积的时代,上限相当于二里头文化晚期,下限相当于殷墟早期。城址兴建年代约在公元前15世纪前后,相当于商代二里岗期。它的发现对于研究南方商代文化面貌、城市的布局与性质、宫殿的形制及建筑技术,都具有重要的价值。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E. 古时候称长江为什么
大江,是中国古代长江继江水、长江(南北朝至五代十国时期)后的第三个关于长江的称呼,元、明、清三代皆沿用此称呼。
长江古称“江”。在我国上古时代,“江”是个专用名词,特指长江。有时也称“大江”,如苏东坡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后来人们对长江的认识逐步加深,感到单称“江”或“大江”不能完全表达它源远流长的地理特征,所以又根据它的特点起了个名———“长江”。“长江”之称始于东汉末年。晋朝以后,称“长江”者逐渐多了起来。如李白的诗“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5)黄陂商代遗址盘龙城扩展阅读:
“江”是专有名词,在古文献中,它特指长江,后来才引申为大江河的通称。王力在《古代汉语》中明确指出:
‘江’字一般总是指长江,如‘江东’是长江之东,‘江南’是长江之南。即使在后代,除非加上另一个江名(如‘浙江’),或加上数目字(如‘三江’、‘九江’),或‘江山’连用,否则仍指长江。
南方的河流虽然多称“江”,如湘江、漓江、嘉陵江等,但这些都受了“江”字本意的影响。就是说,古文献中除了特殊的与“江”字连缀的词外,单独的“江”字即是代表长江。
在《长江与扬子江名称初考》中,全面考证了长江在我国各时期的名称变化,强调了古文献中的“江”字就是指长江的说法。该文说,见之于文献的“江”字在春秋时代的兵器上就有了,如吴王的铜剑上刻有“处江之阳”的铭文。
汉代以后,人们开始称长江为“大江”,六朝以后始出现“长江”这一称呼,而“扬子江”则是在隋代大业年间才出现和使用的。
F. 坐北朝南,有六个村子大!商朝盘龙城的形制与规模到底有多豪
商朝到现在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众所周知,商朝有一处形制与规模都十分豪气的宫城,名字叫做“盘龙城”。盘龙城遗址现在已成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我国重点遗址保护项目之一,地点在湖北省武汉市。据目前考古发现,在灭夏的初期,商朝就开始向南扩张,而盘龙城是商人在长江流域建立的一处重要据点,后逐渐发展壮大成南方区域中心城邑。
关于商朝盘龙城遗址性质的说法,各界观点都不一。有的人认为这是“商人军事据点”,有的人持着“商代方国说”的观念,这两个说法到现在都还是存在着许多争议。盘龙城极大程度的代表着商朝的历史文化,这里是青铜文明之源,是殷商名城。无论是在商朝还是现代,盘龙城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存在。
G. 盘龙城这一地名的来历
盘龙城与商朝南土
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李学勤
武汉三镇正在长江与汉水的汇聚之处,这是一个对全国政治、经济、文化都有非常重要影响的关键位置。这儿出现盘龙城,不是偶然的,它与武汉三镇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武汉是“因武而昌”的城市。一开始,我们就注意到了盘龙城的军事性质。那儿发现的武器很多,就表明了这一点。但它不会单纯是军事城址。它远离中原的商王都,仅靠军事力量不可能维持长久的统治。它必须依赖当地人民有效的支持,有一个相当广泛的基础,建立对当地人民的统治。在这个意义上,它应该也是一个诸侯封国。商代是否能用“诸侯”这个词可以再讲。可是一定有一个行政政权结构,否则不能存在。虽然我们目前还没有在盘龙城挖出古文字材料,来证明它是某一个具体的封国,但如果结合历史文献,还是可以理出一个头绪。
我们可以和周王朝的一些封国进行类比。北京地区的周代封国是燕国。燕国周围是山戎文化。这儿的文化面貌同周文化有相当区别,可是周王朝已经在这儿建立了封国。这个封国的都城,比盘龙城大。这个城,加上统治者墓中出土的礼乐器,都和王朝一样,连文字也一样。这是因为,统治是王朝建立的,统治者是王朝的人,不管他是哪个民族,都要遵从王朝的礼乐制度。而下层居民,使用的陶器、兵器,具有地方特色,表明属于当地民族。盘龙城的情况和这一样。贵族墓葬中出土的铜器玉器,城的规模形制等反映的礼乐制度和文化特性,是和商王朝统治者一致的。所以,在盘龙城有一个代表商王朝的统治机构和它所建立的统治。
盘龙城商文化分七期,各期之间存在连续性。它建城在第四期,建城之前也有一个基础问题。巴西建首都巴西利亚,巴基斯坦建首都伊斯兰堡,都是先把人迁去,移民到一定程度再建城,然后这个城市大发展。可以想象盘龙城也一样。所以我说,商人在这里形成一定的聚落应早些,城墙的修建可能稍微晚一点。考虑到这种情况,结合碳14年代测量数据,说盘龙城离现在3500年,是比较合适的。
链接武汉的历史沿革,可以采用反溯的方法。晚期武汉的历史,大家都比较清楚。往前推溯,到西周时也比较明确。鄂这个地名,可以追溯到西周。那时有鄂国,有鄂侯。从周上溯到商,甲骨文里也有一些记载。商王武丁时期,武丁命令一个大将到举这个地方的人去征讨虎方,“举”就是武汉地区的举水。他征伐的路线和周昭王时是一样的。他把三军摆开,说右从我,中从举,左从曾。可见这个军阵就是在当时武汉地区摆开的。商代晚期,商王可能就到不了湖北了。甲骨文里提到一个方国,这个字我认不出,汉南纱帽山一件铜器铭文里也有这个字,可见这个地方就在汉阳,也就在武汉。从商后期往前溯,就到了盘龙城。所以我说,这个历史是有相当联系的。
让盘龙城家喻户晓
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教授 邹衡
盘龙城的发现非常早。遗址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但由于客观原因(没有博物馆),这些文物不能够展示出来,使得盘龙城的知名度大打折扣。其实盘龙城在国外已有很高知名度,许多外国人士和学者都希望到盘龙城参观、考察。但由于没有博物馆,使得其无法接待想来此一睹风采的人士。四川广汉三星堆已计划用上亿元进行保护开发工作,修建造址博物馆。盘龙城遗址比三星堆时代早,有其自身独特历史价值。所以我在此向各位领导提出以下建议:
做好宣传工作,加大力度使盘龙城的名声在武汉做到家喻户晓。盘龙城作为武汉城市发展的起源之地,有着丰厚文化底蕴,如将其宣传好、建设好,定能提高武汉的知名度。市领导有将盘龙城作为武汉的招牌来建设的气魄。保护开发建设好这一武汉市的宝贝,切不可在自己的手上把这个宝贝丢了。
全国商代早期的城址为数不多。除了郑州、偃师的商城外,就要数盘龙城了,四川的三星堆、江西吴城在某种意义上讲还不如盘龙城。上述二处严格讲不是商文化。而盘龙城是商文化(不是地方文化)。盘龙城的规模(1000×1100米),如此之大规模的城址在全国不多见。在商早期其地位也是很高的。湖南等地发现的铜器不是商文化的系列。说明盘龙城是商王朝中央统治直接达到之处。当时的武汉就是商朝政治势力到达南方的物证。
盘龙城不仅是武汉市的招牌,同时也是湖北省的招牌,应该将盘龙城出土的精美文物展示出来。盘龙城的对外开放,交通问题亟待解决,现在进入盘龙城尚有约2公里的机耕道。这对盘龙城对外开放十分不利,造成路途很近,但到达十分困难的局面。各级领导应重视,要抓住机遇,加快盘龙城的开发建设,使这一名闻中外的历史遗产,为武汉的经济建设增光添彩。
盘龙城的历史地位及保护利用
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博士生导师 李伯谦
首先盘龙城这个遗址的发现,我想追溯到比较远点来看,实际上是长江流域文明和黄河流域文明融合到一起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形成了中华统一文明当中很重要的一个突破。在此之前,黄河流域文化、长江流域文化经常处于一种对峙交流,你来我往的一种局面。稳定是到商代早期盘龙城的出现,这才真正将长江中游纳入商王朝的政治版图,从这个意义上讲,我想它对中华文明、中华统一文明的形成应该是很重要的一个起点。
第二个问题,对于这个遗址的保护利用。怎样使这个很重要的商代早期古城遗址能够保护好,发挥作用,我们需要认真对待。
第一,应该在已经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首先要把它的范围弄清楚的基础上,划定文物保护范围。
第二,要制定出一个盘龙城商代遗址的保护利用的规划,纳入武汉市整体规划。这个规划不单单牵涉到文物,还牵涉到周围的环境,甚至包括保护区居民的搬迁都在内。
具体到盘龙城工作。应该提出来一个从考古角度,5年之内,10年之内的中长期规划,这个规划跟整体保护利用应该是一致的,是它的一个部分。我想盘龙城很多问题还没有解决。第一就是宫殿基址,第二就是城墙,我觉得比较重要的是南门外的木桩,我推想,它肯定是出城门后的通道,即架在护城河上的一座桥。北方现在发现的几个城,没有这种设施,这将来还可以做点工作。再一个就是城的东北角,就在城的拐角处,发现拐角的房子,跟现在的角楼非常像。另外还有手工业作坊,究竟是铸铜?还是制陶?
至于将来利用,首先是保护好。保护范围之内,现在涉及到杨家湾和楼子湾这两个村,刚才区里讲有这个决心要搬迁,这个决策我觉得非常好。再一个就是博物馆建在哪里的问题,露天的宫殿基址,重新复原是不行的。以前我们是把它用土覆盖住,这当然好,但是人家不能看了,只有能看才能利用。建议市里、盘龙城博物馆筹备处,先掌握轻重缓急,赶快筹备整体的保护利用方案,搞好规划方案恐怕是当务之急。
长江中游早商文化中心
武汉大学历史地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石泉
武汉市黄陂区刘店村盘龙城遗址,现在仍然保存有夯土城垣、大型宫殿台基、高级贵族墓地和手工作坊等丰富的遗迹,规模达到1.1平方公里,具有较高等级,是一处距今约3500年左右的商代早期城市遗址。它的文化面貌与中原地区商文化有着较多共性,形成早商文化在长江中游地区的一个地方类型。盘龙城类型分布范围较大,在江汉平原和洞庭湖沿岸许多地方都有发现,表明盘龙城是商王朝为了治理南土,在长江中游地区建立的一个中心城邑,是当时本地区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
城市是人类文化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产物。盘龙城坐落在汉水和长江交汇之处,这里物产丰富,交通便利,生态环境较为优越。从新石器时期到夏代,有许多原始居民在这里繁衍生息。这些有利条件是商王朝在这里建立中心城邑的基础,依托这个基础,达到统一和治理长江中游地区的目的,完成自己军事、政治和经济目标。
盘龙城与今天的武汉市处在同一地理单元,是武汉地区城市发展的源头。它的建立和发展,对商代早期长江中游地区进步有较大影响;它的早期城市文明,对商代中晚期和西周时期城市发展也有积极作用。运用历史地理学方法,以盘龙城为契机,分析和研究武汉地区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对今天武汉市城市发展和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武汉“市龄”四段说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冯天瑜
一座城市的“市龄”的确定,必须将其纳入该城市发生发展的历程中作系统考查。关于武汉的“市龄”,从城市史的阶段性发展而论,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加以考证。
一、坐落在今武汉市郊的盘龙城(距武汉市区仅5公里)筑于商代,是商王派往长江中游代表的驻地,可能是方国的都邑。将盘龙城视作武汉市的源头,从地望而言,盘龙城在“大武汉”之内,离“小武汉”(市区)也只不过10里之遥;从功能而言,盘龙城的大量考古材料显示此城当年的政治、军事、宗教、经济作用,此城后被废弃,其功能为武汉地区渐次兴起的其他城址所续接、承传。若依此说,武汉“市龄”约3500岁。
二、武汉建县,始于汉代。汉高祖六年,从南郡析出江夏郡,今武汉在郡属之内。而江夏郡所辖沙羡县,管辖范围包含今武汉市区全境。三国时,吴国的江夏郡初治汉阳鲁山(龟山),后移武昌江夏山(蛇山)。因此,今武汉地区定为县、郡治所,以西汉肇始,距今2100年左右;而郡治置于今武汉市区,则始于三国吴,距今约1700年左右。
三、唐、宋时期,鄂州州治江夏县(今武汉市武昌区),沔州州治汉阳县(今武汉市汉阳区),隔江而立,双城形势确定。武汉由“双城”演为“三镇”,则因明中叶汉水改由龟山西北麓入长江,汉口与汉阳分开所造成。汉口以商业大镇卓立华中,始于明代中后期,大盛于清代,与北京、苏州、佛州并称“天下四聚”;又与景德镇、朱仙镇、佛山镇并称“四大名镇”。有学者把城市的主要功能由政治军事转向经济称之“都市革命”,而汉口便是“都市革命”的典型产物。
四、1858年6月清政府分别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1861年3月,汉口正式开埠。此后,英、法、俄、德、日在汉口设立租界,更多的西方国家在汉通商,建造工厂、洋行、学校、医院。19世纪末叶至20世纪初叶的近20年间,洋务大吏张之洞任湖广总督期间,在武汉兴办大型现代化机器工业,如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丝布纱麻四局,又改制书院、设立学堂,筑堤修路,奠定武汉作为现代都会的经济、文化和市政建设基础。故19世纪中叶汉口开埠、19世纪末叶张之洞督鄂,是武汉从中古城镇向现代都会转化的起点。另外,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武汉,其城市风格可以定位为―――江城风格、楚文化风格、工商业大都会风格。
H. 迄今为止在长江流域发现的唯一商代古城是
盘龙城遗址是长江流域迄今发现最早商代古城遗址
盘龙城遗址,在湖北省东部,武汉市郊县黄陂县境西南,长江支流府河北岸。据考证,盘龙城名称,是因河滨盘龙湖而得名。建国后经多次考察发掘,已断定为商代早期城址,是长江流域迄今发现最早的一座商代古城,它与黄河之滨的郑州商代古城遥相对应,都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两座商代古城遗址。
这座城址于1954 年武汉防汛时,因采土堵水而掘现的。城址建于水滨高丘上,呈方形,南北长260 米,东西宽290 米,周长1100 米,面积75400 平方米。整个遗址面积约1 平方公里。
四周有土筑城垣,城垣内坡缓斜,外坡陡峭,每面各有一门,现在西南两侧城垣残高仍有1~3 米,底部宽20 米。城内东北隅,发现有三座大型宫殿建筑遗址,现已发掘两座宫殿基址。
在同一南北向中轴线上,保存有较完整的墙基、柱础和柱子洞及阶前散水的残迹, 现在均已复原。前面一座宫殿基址是一间不分室的通体大厅堂,为贵族朝会布政的地方,后面一座四周有回廊、中间分为四室的寝殿,为眷属的寝室。这两座宫殿的建筑布局与史书记载的“前堂后寝”的建筑布局很相似。在盘龙城外有濠沟,沟外约有总面积为100 万平方米的商代遗址,当时南面大致是一般平民住宅、手工业作坊等,东、西、北三面均为商代中期的墓葬区,其中一座是奴隶主贵族墓,发现有殉葬的奴隶三具骸骨以及随葬的青铜器、玉器等多达75 件,并清理出椁板腐灰,依稀可见椁板的一面是精致的雕花,另一面是涂朱素面,它是我国迄今所见最早的木雕艺术品。
经过1974 年和1976 年两次发掘,遗址先后出土有青铜器、陶器、玉器、石器和骨器等珍贵文物数百件,其中以铜园鼎、铜钺、铜提梁和玉戈最为珍贵,为我国罕见的文物珍品,曾在泰国、菲律宾和日本等国展出,在国际考古界有很大的影响。
盘龙城遗址的发现,为研究我国商代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其文化特点和黄河流域出土的同期文化遗存很相近似,说明我国的文化有着高度的统一性。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孪生姊妹, 反映了我国古老的先民在这里从事艰辛的劳动和开发,缔造出辉煌的青铜文化。
I. 什么是盘龙钵啊,
盘龙钵是一种养生的器具,据说是来之佛家吃饭化缘的碗,传说在明朝宫里用钵给嫔妃娘娘治好过病,圣上赐名盘龙钵,山东神名生物科技公司推出的,往上搜一下有相关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