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社保繳納基數和稅前工資不同是什麼情況
很明顯單位是在規避社保繳費數額,沒有第二種解釋。繳費基數越低,繳費越少,單位負擔就越低。
㈡ 社保繳費基數是稅前還是稅後
繳費基數上限是指,職工工資收入超過上一年省、市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算術平均數300%以上的部份不計入繳費基數;
繳費基數下限是指,職工工資收入低於上一年省、市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算術平均數60%的,以上一年省、市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算術平均數的60%為繳費基數。
社會保險繳費基數有上下限的規定,最低不能低於上年度全市職工月平均工資的60%(私營企業職工、個體工商戶僱工和非本市城鎮戶口職工不得低於50%,私營企業法人、股東、個體工商戶業主不得低於100%);最高不能高於上年度全市職工月平均工資300%。本市職工平均工資每年由市統計局公布。
繳費基數在同一繳費年度內一年一定,中途不作變更。每年4-6月,用人單位應根據所在市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的通知,申報本單位職工新一年度的社會保險繳費基數。
㈢ 求專業人士,社保繳費基數,公積金基數到底怎麼計算是稅前,還是稅後個人收入總額是多少
1,公積金基數跟社保基數應一致。比如社保8k,公積金也應該是8k標准
2,稅前。實發工資是應發先減去社保公積金,再減起征點,再減專項附加扣除的順序。所以按照應發工資去算基數很合理。
3,末尾的問題因為數據全部由企業來申報,而企業賬上別管社保個稅啥的,總數全是工資薪金列支的,所以以企業角度的工資薪金值為標准。
㈣ 社保基數是稅前工資
社保基數按照稅前工資計算。社保扣除是稅前列支的。
但是基數的確定,譬如上海的話,如果你是剛到新公司,按你第二個月(也就是足額發放月份)為基數,如果你在此公司已經工作超過一年,基數調整時候按你上年月平均工資作為基數。(此處講的工資都是稅前工資)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㈤ 繳納社保的基數是按照稅前工資,還是稅後工資計算的呢
五險一金的基數是稅前工資。
社保繳費基數指公司上一年度員工工資總額,實踐中不一定完全等於工資總額。根據上年度當地社會平均工資,三倍為上線,60%為下線。超下線按下線繳費,超上線按上線繳費,區間按員工工資額度繳費(工資總額包括工資、補助、獎金及其它國家規定納入社會保險基數的內容,並不單純指每月發放的工資凈領額度)。
(5)社保繳稅基數是稅前擴展閱讀:
《社會保險法》
第九十條:社會保險費徵收機構擅自更改社會保險費繳費基數、費率,導致少收或者多收社會保險費的,由有關行政部門責令其追繳應當繳納的社會保險費或者退還不應當繳納的社會保險費;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第八十三條 用人單位或者個人認為社會保險費徵收機構的行為侵害自己合法權益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用人單位或者個人對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不依法辦理社會保險登記、核定社會保險費、支付社會保險待遇、辦理社會保險轉移接續手續或者侵害其他社會保險權益的行為,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
個人與所在用人單位發生社會保險爭議的,可以依法申請調解、仲裁,提起訴訟。用人單位侵害個人社會保險權益的,個人也可以要求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或者社會保險費徵收機構依法處理。
㈥ 社保基數 稅前 稅後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看了你的所在地為上海,版當地規定
1)45000元,社權保基數和公積金基數均為最大11688,養老8%,醫療2%,失業1%,公積金7%,分別為935.04,233.76,116.88,818.16,,合計2103.84元,繳稅基數為42896.16,個稅9063.85,實際稅後所得33832.31。
2)50000元,社保基數和公積金基數均為最大11688,養老8%,醫療2%,失業1%,公積金7%,分別為935.04,233.76,116.88,818.16,,合計2103.84元,繳稅基數為47896.16,個稅10563.85,實際稅後所得37332.31。
㈦ 社保是按基本工資交還是按稅前工資交
按稅前工資交。
企業一般以企業職工的工資總額作為繳費基數,職工個人一半則以本人上一年度的月平均工資為個人繳納社會保險費的工資基數。在我國,繳費基數由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根據用人單位的申報,依法對其進行核定。
各地的社保繳費基數與當地的平均工資數據相掛鉤。它是按照職工上一年度1月至12月的所有工資性收入所得的月平均額來確定的。每年確定一次,且確定以後,一年內不再變動,社保基數申報和調整的時間,一般是在7月。
(7)社保繳稅基數是稅前擴展閱讀
一、社會保險費的計算標准:
社會保險必須根據各種風險事故的發生概率,並按照給付標准事先估計的給付支出總額,求出被保險人所負擔的一定比率,作為釐定保險費率的標准。而且,與商業保險不同,社會保險費率的計算,除風險因素外,還需要考慮更多的社會經濟因素,求得公平合理的費率。
二、社會保險費的徵集方式:
1、比例保險費制
這種方式是以被保險人的工資收入為准,規定一定的百分率,從而計收保險費。採用比例制,原來社會保險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補償被保險人遭遇風險事故期間所喪失的收入,以維持其最低的生活,因此必須參照其平時賴以為生的收入,一方面作為衡量給付的標准,另一方面又作為保費計算的根據。
以工作為基準的比例保險費制最大的缺陷是社會保險的負擔直接與工資相聯系,不管是僱主雇員雙方負擔社會保險費還是其中一方負擔社會保險費,社會保險的負擔都表現為勞動力成本的增加,其結果會導致資本排擠勞動,從而引起失業增加。
2、均等保險費制
即不論被保險人或其僱主收入的多少,一律計收同額的保險費。這一制度的優點是計算簡便,易於普遍實施;而且採用此種方法徵收保險費的國家,在其給付時,一般也採用均等制,具有收支一律平等的意義。但其缺陷是,低收入者與高收入者繳納相同的保費,在負擔能力方面明顯不公平。
㈧ 稅前工資16000,都按國家五險一金交,完稅後拿到手多少
工資16000元,扣除「五險一金」和「個人所得稅」後,實際到手工資11588元。
1、養老保險:單位繳納比例各地各企業不一致,自己繳納8%,16000*8%=1280元。
2、醫療保險:單位繳納比例各地各企業不一致,自己繳納2%,16000*2%=320元。
3、失業保險:自己繳納1%,16000*1%=160元。
4、工傷保險:單位每個月為你繳納0.5%,自己一分錢不繳。
5、生育保險:單位每個月為你繳納0.8%,自己一分錢不繳。
6、住房公積金:單位每個月繳納8%,自己繳納12%,16000*12%=1920元。
7、個人所得稅:按照最新稅率計算,除扣除5000元的基數外,還要扣除「五險一金」以及其他專項附加等費用,(16000-5000-1280-320-160-1920)*10%=732元。
(8)社保繳稅基數是稅前擴展閱讀
個人所得稅根據不同的征稅項目,分別規定了三種不同的稅率:
1、工資、薪金所得,適用7級超額累進稅率,按月應納稅所得額計算征稅。該稅率按個人月工資、薪金應稅所得額劃分級距,最高一級為45%,最低一級為3%,共7級。
2、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對企事業單位適用5級超額累進稅率。適用按年計算、分月預繳稅款的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的全年應納稅所得額劃分級距,最低一級為5%,最高一級為35%,共5級。
3、比例稅率。對個人的稿酬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按次計算徵收個人所得稅,適用20%的比例稅率。其中,對稿酬所得適用20%的比例稅率,並按應納稅額減征30%。
㈨ 保險基數是稅前工資還是稅後工資
社會保險繳費基數是計算用人單位及其職工繳納社保會和職工社會保險待遇的重要依據。它是按照職工上一年度所有工資性收入所得的月平均額來進行確定的,所以是稅前工資。
㈩ 社保繳費基數是上一年稅前工資嗎
實際上應該按照實際工資作為繳費基數來計算。
用人單位應根據參保職工的上年內度月平均工資,如實向地稅容部門申報本單位參保職工下一社保年度的社會保險繳費基數。社保繳費基數一年一定,年度內不能變更。員工繳費基數的計算口徑應嚴格按照1990年1月1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關於工資總額組成的規定》計算,工資總額由計時工資、計件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出差補貼、誤餐補貼、獨生子女補貼除外)、加班加點工資、特殊情況下支付的工資等六個部分組成。用人單位應如實申報員工上一年度的月平均工資。新參保(在本單位新參保,而不是從未參保的員工)員工,以合同約定的起薪當月的工資作為繳費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