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社保公司和個人各承擔的比例是多少
您好!社保全稱社會保險,指一種社會保險或保障機制,具體包括「五險」,即養老保險、醫療保險、
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社保的公司和個人各承擔的比例,因各地的工資水平不一致,各地的公司和個人各承擔的比例,在總體上也是不一致的,建議您可以向本地的社保局咨詢。
社保中的公司和個人各承擔的比例一般如下:養老保險:個人為8%,單位承擔20%;
醫療保險:個人承擔2%,單位承擔8%;
失業保險:個人為1%,單位承擔2%;工傷保險:個人無,單位1%;生育保險:個人無,單位1%;
工傷和生育保險的費用均由單位承擔。
另外,慧擇網提醒您注意的是,對於個人而言,光有社保是不足的,我們還有必要選擇適當的商業保險作為社保的補充,給自身構建全面的保障體系。
希望以上回答可以幫到您,更多信息,您可以點擊我的合作機構,還可以向我的網路賬號提問,抑或通
過網路hi與其進行互動。
2. 購買社保,公司與個人各出費多少
社保是與工資相掛鉤的,單位和個人的承擔比例一般是:養老保險(單位20%,個人8%),醫療保險(單位10%,個人2%),失業保險(單位1%,個人0.2%),生育保險(0.8%全由單位承擔),工傷保險(單位0.5%-1.6%全由單位承擔)。因為各地平均人均收入不同,各省市地區承擔的比例有所不同。
養老保險:公司1680*20%=336 ,個人1680*8%=134.4;
失業保險:公司1680*1%=16.8, 個人1680*0.2%=3.36;
工傷保險:公司1680*0.25%=4.2,個人0;
生育保險:公司1680*0.8%=13.44; 個人0
醫療保險:公司2521*10%=252.1,個人2521*2%+3=53.42。
綜上:社保公司交多少= 336+16.8+4.2+13.44+252.1=622.54
社保個人交多少= 134.4+3.36+53.42=191.18
(2)各企業社保擴展閱讀:
社保繳納基數一般是指當月的工資,社保繳費基數是社會平均工資的60%--300%為繳納基數,比如社會平均工資是1000元,繳納的基數可以是600元--3000元。
發展狀況
步入2015年,全國已有天津、重慶、福建、江西等地執行新的社保繳費基數標准。與2014年相比,用人單位和職工需要繳納的社保費用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上漲。
各地普遍以社會平均工資的60%—300%為社保繳費基數,工資平均數不到下限的按照下限算,超過上限的按照上限計算。由於歷史和現實原因,社會平均工資存在虛高成分,並不能完全反映出社會群體平均收入的真實情況」。因此,社保繳費基數與社會平均工資聯動機制本身就值得商榷。此外,社保繳費基數上浮勢必加大企業和低收入群體的繳費負擔,如何平衡好參保對象的權利和義務,還需要統籌考量,拿出相應的配套措施。
其一,降低社保繳費率。眼下,我國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5項社保的繳費比例,企業為36.6%,個人為11%左右,合計超過個人工資的40%,在國際上屬於偏高水平。在社保繳費率一直居高不下的背景下,再來大幅提高社保繳費基數,無疑將進一步加重繳費負擔,影響參保熱情。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擴大參保繳費覆蓋面,適時適當降低社會保險費率。
其二,加大公共財政投入。數據顯示,目前社會保障支出占我國財政支出12%,遠低於西方國家30%—50%的比例,即使是一些中等收入國家比例也在20%以上。從根本上解決養老金可能存在的缺口,必須調整我國的財政開支結構。各地不能只盯著公眾的社保繳費基數,更應承擔起政府責任,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共同做大做強保障體系。
其三,提高保障水平。社保繳費基數上浮後,勞動者最關心的就是,交的錢多了,享受的收益有沒有同步增加,2012年廣州曾打算提高居民醫保個人繳費標准,但根據方案,廣州居民繳納的醫保費用提高50%—108%,居民醫保報銷待遇卻只增加5%。這引發公眾強烈質疑,調整方案隨即被叫停。如今,一些地方只是公布社保繳費基數上浮多少,對養老金替代率等社保待遇的提高語焉不詳,自然難以贏得公眾的理解和支持。
其四,實現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在提高社保繳費基數的同時,有關部門還需開動腦筋,通過多元化投資實現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防止公眾的養老錢、救命錢白白縮水。
應該看到,社會保險不是社會福利,參保人必須先履行繳費義務,再享受待遇。無論從社保制度良性發展,還是從提升保障水平來說,適當調高繳費標准或是大勢所趨。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如何制定一攬子方案,多項措施齊頭並進,讓公眾繳得明白、繳得放心。
3. 社保的各種險種占企業交的社保費的比例是多少
企業和個人保險繳費比例,對於不同的參保者來說,單位和個人保險繳費的比例是不同的,而且,由於不同城市的經濟水平不一樣,社保繳費比例也是不一樣的。下面為一般繳費標准:
1、養老保險:單位繳納比例20%,個人繳納比例8%。
2、醫療保險:單位繳納比例9%+1%,個人繳納比例2%+3。
3、失業保險:單位繳納比例1%,個人繳納比例0.2%(農業戶口個人不需繳納)。
4、生育保險:單位繳納比例0.8%,個人不繳費。
5、工傷保險:單位繳納比例0.8%,個人不繳費。
4. 社保最低一檔,個人和公司各繳納多少
以深圳市為例,在養老保險繳費方面,深戶與非深戶職工個人繳費比例都為8%,單位繳費比例分別為14%和13%,繳費基數為職工上月工資總額。
醫保一檔繳費比例為8.2%(基本+地補),其中單位交6.2%,個人繳交2%,繳費基數為職工上月工資總額。
醫保二檔繳費基數為深圳市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目前為6753元。繳費比例為0.8%(基本+地補),其中單位0.6%,個人0.2%。
醫保三檔繳費基數為深圳市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目前為6753元。繳費比例為0.55%(基本+地補),其中單位0.45%,個人0.1%。
(4)各企業社保擴展閱讀:
溫馨提示:社保五險中,失業、養老、生育、工傷,這四險都與最低工資標准有關。醫保繳費與最低工資標准調整無關。
工傷保險個人不需繳費,全部由用人單位承擔。繳費基數同養老保險繳費基數,為職工上月工資總額,最高為深圳市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的3倍,即20259元,最低為深圳市最低月工資標准2130元。
職工生育保險由單位繳費(比例為0.5%),個人不繳費。繳費基數為職工上月工資總額,最高為深圳市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的3倍,即20259元,最低為深圳市最低月工資標准2130元。
5. 社保個人和公司各承擔多少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您好!社保全稱社會保險,指一種社會保險或保障機制,具體包括「五險」,即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社保的公司和個人各承擔的比例,因各地的工資水平不一致,各地的公司和個人各承擔的比例,在總體上也是不一致的,建議您可以向本地的社保局咨詢。
社保中的公司和個人各承擔的比例一般如下:養老保險:個人為8%,單位承擔20%;醫療保險:個人承擔2%,單位承擔8%;失業保險:個人為1%,單位承擔2%;工傷保險:個人無,單位1%;生育保險:個人無,單位1%;工傷和生育保險的費用均由單位承擔。
另外,多保魚提醒您注意的是,對於個人而言,光有社保是不足的,我們還有必要選擇適當的商業保險作為社保的補充,給自身構建全面的保障體系。
希望以上回答可以幫到您,更多信息,您可以點擊我的合作機構,還可以向我的網路賬號提問,抑或通過網路hi與其進行互動。
6. 社保企業和個人現在各交多少
各地政策有所不同,具體應咨詢當地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金,以下是2017年貴陽的社保繳費基數,可以參考計算:
繳費比例:
養老保險:繳費比例是基數的27%,其中單位繳納19%,個人繳納8%;
醫療保險:繳費比例是繳費基數的9.5%,其中單位繳納7.5%,個人繳納2%;
失業保險:繳費比例是繳費基數的1%,其中單位繳納0.7%,個人繳納0.3%;
工傷和生育保險:個人不繳費,生育保險繳費比例是繳費基數的0.5%,工傷保險則根據單位性質,風險的高低來繳費,規定繳費比例是繳費基數的0.4%至3%共有8類。
繳納多少,可用公式計算:
以城鎮職工最低以2004.63元為繳費基數為例,比如,養老和失業保險:養老個人繳納8%+失業個人繳納0.3%=8.3%。2004.63×8.3%=166.38元。
以城鎮職工最低以4009.27元為繳費基數為例,比如,醫療保險:個人繳納2%,4009.27×2%=80.19元。
養老和失業+醫療保險=2004.63×8.3%+4009.27×2%=246.57元。
如果以最高繳費基數15034.75元為例,每月最高需繳納15034.75×10.3%(養老8%、失業0.3%、醫療2%)=1548.59元。
參保單位社會保險繳費基數統一為國家規定的本單位職工工資總額。單位工資總額低於職工個人繳費基數之和的,以職工個人繳費基數之和作為單位繳費基數。工資總額高於職工個人繳費基數之和的部分,按規定補收。
職工養老、失業、工傷保險:繳費基數按2016年度全省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的40%(2004.63元)至300%(15034.75元)進行保底、封頂。職工本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資介於全省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40%至300%之間的,參保單位應據實申報。
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繳費基數按2016年度全省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的80%(4009.27元)至300%(15034.75元)進行保底、封頂,職工本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資介於全省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80%至300%之間的,參保單位應據實申報。
職工生育保險:繳費基數按2016年度全省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的100%(5011.58元)至300%(15034.75元)進行保底、封頂,職工本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資介於全省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100%至300%之間的,參保單位應據實申報。
貴陽調整社保繳費基數——人民網
7. 社保公司和個人各承擔的比例是多少
社保分單位繳納部分和個人繳納部分。具體社保費繳費比例分別為:
1、養老保險,單位和個人分別繳納20%、8%;
2、醫療保險,單位和個人分別繳納12%、2%;
3、失業保險,單位和個人分別繳納2%、1%;
4、生育保險單位繳納0.60%,個人不繳;
5、工傷保險單位繳納2%,個人不繳。
社保繳納額度每個地區的規定都不同,基數是以工資總額為基數。由於養老、工傷、醫療、生育、失業等社保5大險種的繳費基數與待遇補償基數均與上年度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相掛鉤,因此,平均工資水平的提高,會帶來各社保險種的調整。
(7)各企業社保擴展閱讀:
養老保險繳費數據
1、個人繳費根據職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資(最低數為上年全市職工工資的60%;最高數為上年全市職工工資的300%)的8%繳納。
2、單位繳費根據職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資的22%繳納。2006年1月1日起,人社部將個人養老賬戶的規模統一由本人繳費工資的11%調整為8%。此前的政策是個人繳費全部和單位繳費的3%計入個人養老賬戶,單位繳納的19%劃轉為社會統籌,而新政策將單位繳費的3%也劃入社會統籌用來解決養老空賬問題。
8. 社保繳納個人和企業的比例是多少
企業和個人保險繳費比例,對於不同的參保者來說,單位和個人保險繳費的比例是不同的,而且,由於不同城市的經濟水平不一樣,社保繳費比例也是不一樣的。下面為一般繳費標准:
1、養老保險:單位繳納比例20%,個人繳納比例8%。
2、醫療保險:單位繳納比例9%+1%,個人繳納比例2%+3。
3、失業保險:單位繳納比例1%,個人繳納比例0.2%(農業戶口個人不需繳納)。
4、生育保險:單位繳納比例0.8%,個人不繳費。
5、工傷保險:單位繳納比例0.8%,個人不繳費。
(8)各企業社保擴展閱讀:
社保繳費企業基數:
1、養老保險、失業保險
上限:上年度本市職工月平均工資的300%;
下限:上年度本市職工月平均工資的40%;
2、工傷、生育、醫療保險
上限:上年度本市職工月平均工資的300%;
下限:上年度本市職工月平均工資的60%;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社保繳費比例
9. 事業單位社保和企業社保不同之處是什麼
事業單位和企業的社保交納的百分比是一樣的。但是事業單位是有預算定額的相對較少,企業就沒有還可以交納補充養老金,應該說好的企業比事業單位交的多,差的企業有可能就只交最低的社保金了。目前退休養老金是根據在職基本工資計算的另外再加上個人養老金交納部分這兩塊計算發放的。
企業繳納的社保由用人單位和職工共同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而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前,視同繳費年限期間應當繳納的基本養老保險費由政府承擔。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出現支付不足時,政府給予補貼。
事業單位及其工作人員依法參加社會保險,主要是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和住房公積金。
其中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這三種險是由企業和個人共同繳納的保費,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完全是由企業承擔的。個人不需要繳納。這里要注意的是「五險」是法定的,而「一金」不是法定的。
國務院日前公布《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條例》,7月1日起施行。條例規定,國家建立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工資的正常增長機制。事業單位及其工作人員依法參加社會保險,工作人員依法享受社會保險待遇。條例提出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參加社會保險,再次從法律層次發出信號,事業單位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並軌」已箭在弦上。也就是說,從7月開始,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個人從不繳費、退休卻拿較高退休金的歷史將終結。
另外,事業單位住房公積金的繳存也是強制的,符合繳存條件(外省市城鎮常住戶口職工、個體工商戶、自由職業者除外)的單位和個人必須根據住房公積金的相關法律法規依法繳納住房公積金。事業單位公積金為單位與職工各繳一半,但也有不一樣的,有單位交的多。要看公積金中心審批後同意單位怎麼交。
事業單位為職工繳存的住房公積金,由財政部門核定收支後,在預算或者費用中列支,事業單位住房公積金是由市政府直接管理。機關事業單位公積金月繳存基數計算為:在職公務員(含參照):國標工資+工作性津貼+生活性補貼+第十三個月工資;事業人員:崗位工資+薪級工資+績效工資。
拓展資料:
社會保險計劃由政府舉辦,強制某一群體將其收入的一部分作為社會保險稅(費)形成社會保險基金,在滿足一定條件的情況下,被保險人可從基金獲得固定的收入或損失的補償,它是一種再分配製度,它的目標是保證物質及勞動力的再生產和社會的穩定。
在我國,社會保險 (Social Insurance) 是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整個社會保障體系中居於核心地位。另外,社會保險是一種繳費性的社會保障,資金主要是用人單位和勞動者本人繳納,政府財政給予補貼並承擔最終的責任。但是勞動者只有履行了法定的繳費義務,並在符合法定條件的情況下,才能享受相應的社會保險待遇。
參考來源:網路 社保 網頁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