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ISO體系認證和社保關系
要企業簡介和員工數,好像沒有強制有社保這條規定!
❷ 什麼企業可以納入國家社保養老體系
不管事啊,國有企業,集體企業還是私人的企業都可以納入國家社會養老保險的體系,給職工繳納養老金
❸ 什麼是納入城鎮企業社會保障體系
把包括農民工的全民納入城鎮基本社會保障體系。 社會保險法頒布實施,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等重要制度先後建立,實現了由單位和家庭保障向社會保障、由覆蓋城鎮職工向覆蓋城鄉居民、由單一保障向多層次保障的根本性轉變。
❹ 哪位朋友解釋下中國的社保體系是怎樣的,公司繳一部分,個人繳一部分,但都有個百分比,那剩下的是什麼
剩下的部分由國家承擔。(可能年輕的時候用不到,但是真有個什麼病的時候就能知道好處還是非常大的,國家醫保能報銷的部分對於普通人來說還算是一個比較宏觀的數字了)
❺ 我國社會保障體系構成是什麼
一般由社會福利、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優撫和安置等各項不同性質、作用和形式的社會保障制度構成整個社會保障體系。
社會保障體系的作用在於保障全社會成員基本生存與生活需要,特別是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傷殘、失業、生育、死亡、遭遇災害、面臨生活困難時的特殊需要。由國家通過國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實現。
目前我國城鄉社會保障發展還很不平衡,農村地區明顯滯後,一些基本保障制度覆蓋面較窄。隨著城鎮化的推進,迫切需要加強制度整合與銜接,加快實現管理服務一體化。
(5)企業社保體系擴展閱讀
目前我國的社會保障管理服務體系已在全國普遍建立,隨著社會保障制度覆蓋人群的擴大和社保基金規模的增長,對服務高效、便捷和管理嚴密、精細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十二五」時期,要進一步提高社會保障管理服務水平:
一是以基層為重點加強社會保障基層服務平台建設,按照以人為本的要求,規范和優化社會保障管理服務流程,推進標准化建設;
二是加強社會保障信息網路建設,加快建設項目齊全、全國聯網的社會保障信息管理系統,及時、准確記錄保障對象的繳費和權益,確保待遇支付;
三是大力推進標准統一、功能兼容的社會保障卡的應用,爭取早日實現「人手一卡」和「一卡通」,方便參保者隨時隨地查詢自己的權益記錄,對全體參保群眾做到「記錄一生,服務一生,保障一生」。
❻ 社會保險的體系包括哪些
對職工而言,社保即通常說的「五險一金」,具體五險即: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一金即:住房公積金。
「五險」:按照職工工資,單位和個人的承擔比例一般是:養老保險單位承擔20%,個人承擔8%;醫療保險單位承擔10%,個人2%+3;失業保險單位承擔1%,個人0.2%;生育保險0.8%單位承擔;工傷保險0.4%也是由單位承擔,職工個人不承擔生育和工傷保險費用。
社會保險的交納保證了員工的利益不受損害,而且有些相關的政策還是偏向著勞動者的!所以好。
❼ 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核心是什麼
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核心是社會保險和醫保。五險一金就是圍繞這一核心為專中心的。五險」指的屬是五種保險,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一金」指的是住房公積金。其中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這三種險是由企業和個人共同繳納的保費,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完全是由企業承擔的。個人不需要繳納。這里要注意的是「五險」和「一金」都是法定的。
❽ 如何完善社保體系
[摘要]社會保障體系完善不代表個人可以不交錢就享福,而是既需要社會扶助,個人責任也不能放棄,個人繳費的比例還要上升。「社會保障改革不是縮小貧富差距的良方,千萬不要以為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後個人可以不交錢就享福,那你肯定會失望的」,在我國社會保障改革30年時,著名經濟學家趙人偉如是預測。經過30年的摸著石頭過河,我國在社會保障改革中已經形成了不少共識。社會保障制度轉型之所以難,在於不僅需要對國家、企業、個人之間的利益做出新的重大調整,同時也需要對不同社會群體或不同利益集團的利益進行重大調整,大家的利益訴求不同,協調起來難度自然不小。社保改革是縮小貧富差距的良方社會保障改革過程中農民始終未能成為最大受益者,城鄉差距反而在擴大,無外乎以下幾個原因:一是農民沒有從土地流轉、升值中獲益,土地流轉的受益大部分被政府和開發商分流了;二是戶籍制度給農民打上了根深蒂固的標簽,「翻身」實在太難;三是逆向分配政策導致農民成為體制轉捩的受害者,被城裡人遠遠地甩在後面。此次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要穩定農村土地承包年限,允許農村土地流轉,目的就是希望農民能從土地流轉中受益,從原來的蛋糕中分一杯羹。中央還提出2020年前農村收入要翻一番,但農村恐怕還是趕不上城市的步子。到2006年年底,全國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僅為18766萬人、15732萬人,在農村,這兩項最重要的社保項目覆蓋面還不到20%,欠賬實在太多了。即便是這幾年在農村推廣的低保,城鄉也有天壤之別。農民收入2020年翻一番,我算過了,每年需要增長6%。但依照經驗,城鎮居民的增長速度肯定高於6%,加上CPI上漲對農村消費水平的影響,社會保障改革再怎麼推進,城鄉差距還是難縮小。社保體系統籌城鄉是城鄉統一標准我們注意到,西方福利國家這幾年改革的一個重要動向是變政府的單一福利為混合福利,即除了政府之外,僱主和雇員也應該對社會保障負責任,並且鼓勵私營部門以職業年金與私人養老計劃和醫療計劃參與福利資源的配置。世界銀行的官員也指出,當代福利國家的養老模式已經無法解決養老和發展的問題。因此他們建議建立一個由三根支柱支撐起來的養老保障體制:一個是公共管理的、以稅收為基礎的養老體制,成為強制性公共管理支柱;另一個是私人管理的、以完全積累制(設個人賬戶)為基礎的養老體制,稱為強制性私營支柱;還有一個是以個人自願為基礎的支柱,它可以作為補充,以滿足較高水平的保障需求,稱為自願支柱。這種體制目前正在西方很多國家不同程度地試行,由於它帶有混合的特點,所以常常被稱為部分積累制。以統籌城鄉社會保障體系為起點,我們的社會保障改革已經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尤其是在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的今天,西方發達國家曾經有過的經驗教訓我們應該吸取。短時間內看,統籌城鄉的社會保障體制只能說是「城鄉都有社保」,而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城鄉統一標准」,當然,從長遠看,城鄉統一標準是將來的福利型中國的方向,那要等到社保國家統籌的那一天才能實現。社會保障講究的是公平,但實現公平需要有一個漸進的過程。統一標准只能從低往高走,而不能從高往低走。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能建成什麼樣子,取決於我國經濟發展水平,而我國經濟增速與擴大內需直接相關,而擴大內需的前提則是增加農民收入。完善社保體系全靠國家出錢現在在群眾中還有一種想法,認為我國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什麼都由國家來包,自己只需要享受公共福利即可。我想,這種看法一定要矯正。我國社保體制實行的是統賬結合,盡管當初爭議很大,現在看來設立個人賬戶是對的。社保體系建設既需要社會扶助,個人責任也不能放棄。我們過去曾經有過「一大二公」的教訓,事實證明了吃大鍋飯是不能長久的。躺在國家的身上享福,就是躺在其他納稅人的身上——即便是西方國家的高福利也是建立在高稅收的基礎上。我的觀點是,國家可以建立起基本的社會保障制度,讓普通老百姓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但社保制度除了體現出互助性外,還應體現出差別性,要承認差別的存在。我建議實行基本保險+補充保險,後者指的是個人掏錢搞的商業保險,這也是對個人價值觀的認同。這個准則在國際上也是通行的。不是說社會保障改革深入了,個人就不用掏錢了,相反,今後社保體系的完善,個人繳費的比例還要上升。就像住房公積金一樣,得激勵個人的積極性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