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2019年實施的個稅專項扣除後,是不是實發工資就少了
根據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辦法:專項附加扣除是指在收入額中剔除這部分再計算應內納稅所得容額:
扣除免徵額5000和五險一金後收入7000元:
7000-1000-2000=4000
也就是原來7000元是應納稅所得額,現在4000元應納稅所得額,只是稅款少交了,發放的工資只會多不會少。
② 請問填寫專項附加扣除有什麼用
咱們了解一下這六項專項附加扣除:
第一項 子女教育
從3歲起的學前班到博士,一個孩子每個月可以抵扣1000元也就是每年一萬二的抵扣額度,兩個孩子額度翻倍。
子女教育的抵扣額度爸媽可以平分,也可以一人獨享,但一年內只能變一次。
第二項 繼續教育
納稅人本人接受學歷(學位)教育的抵扣額度是每年4800元,本科及其以下學歷,這部分扣除既可以由父母按照子女教育支出扣除,也可以由本人按照繼續教育支出扣除,但不能同時扣除。
如果接受的是技能和專業技術人員資格繼續教育,在取得證書的年度按每年3600元扣除。
第三項 大病醫療
一個納稅年度內,在醫保管理系統內記錄的,包括醫保范圍內的自付部分和醫保范圍外的自費部分,由個人負擔超過一萬五千元的醫葯費支出部分為大病醫療支出,按實際的金額扣除,最高不超過8萬元。
這部分提醒大家,一定注意保存好付費的相關票據。
第四項 首套房貸
注意的是一定要是首套房才可以,償還貸款期間,每年可抵扣一萬二,也就是每個月可抵扣一千元。
如果是夫妻兩人買房的,可以選擇吧這個抵扣額度全給其中一個人。
第五項 租房的租金
在納稅人本人及配偶在主要工作城市沒有住房,有租房支出的可以抵扣。
抵扣金額和城市規模有關:
市轄區戶籍人口不超過一百萬的,每個月800元額度,一年就是九千六;
人口超過一百萬的,每個月1100元額度,每年就是一萬三千二;
省會、直轄市、計劃單列城市以及國務院規定的其他城市,每個月1500元的額度,一年就是一萬八。
這里要注意,租金抵扣和房貸抵扣是沖突的,只能選擇其中一種享受哦。
第六項 贍養老人
有60歲以上法定贍養人,一般情況下也就是我們的父母,每年可以有兩萬四千元的抵扣額度,和養孩子不同,這個額度多個老人也不翻倍。
獨生子女當然額度也獨享,如果是非獨生子女的,可以和兄弟姐妹自行簽訂協議,約定分攤額度,但每個人的額度最高不能超過每年一萬二。
以北京市為例,假如某公司職工小李為獨生子女,兒子正在上小學,父母已滿60歲,在北京沒有購買住房、租房居住,自己正在攻讀在職研究生學歷,可以享受子女教育、繼續教育、住房租金、贍養老人四項專項附加扣除。
假設小李月工資為2萬元,社保全額繳納(五險一金應扣除2043+2400=4443元),個稅改革前按每月3500元基本減除費用標准計算:
每月應納個稅額=(20000-3500-4443)×25%-1005=2009.25元
2018年10月1日以後取得工資,按每月5000元基本減除費用標准和調整後的稅率表計算:
每月應納個稅額=(20000-5000-4443)×10%-210=845.7元
同樣工資下,個稅減少了近58%,少交了一半多的個稅。
在此基礎上,從今年1月1日起,享受專項附加扣除後,其中子女教育專項附加扣除1000元,繼續教育專項附加扣除400元,住房租金專項附加扣除1500元,贍養老人專項附加扣除2000元,共計扣除4900元,則小助手1月份工資應繳納的稅款為:
(20000-5000-4443-4900)×3%=169.71元
比享受專項附加扣除前少繳納稅款676元,稅負水平又降低了79.93%。
也就是說,專項附加扣除能幫助納稅人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一些稅收負擔,相應的增加收入。
③ 2019個稅專項附加扣除什麼意思
先來了解六項專項附加扣除:
第一項 子女教育
從3歲起的學前班到博士,一個孩子每個月可以抵扣1000元也就是每年一萬二的抵扣額度,兩個孩子額度翻倍。
子女教育的抵扣額度爸媽可以平分,也可以一人獨享,但一年內只能變一次。
第二項 繼續教育
納稅人本人接受學歷(學位)教育的抵扣額度是每年4800元,本科及其以下學歷,這部分扣除既可以由父母按照子女教育支出扣除,也可以由本人按照繼續教育支出扣除,但不能同時扣除。
如果接受的是技能和專業技術人員資格繼續教育,在取得證書的年度按每年3600元扣除。
第三項 大病醫療
一個納稅年度內,在醫保管理系統內記錄的,包括醫保范圍內的自付部分和醫保范圍外的自費部分,由個人負擔超過一萬五千元的醫葯費支出部分為大病醫療支出,按實際的金額扣除,最高不超過8萬元。
這部分提醒大家,一定注意保存好付費的相關票據。
第四項 首套房貸
注意的是一定要是首套房才可以,償還貸款期間,每年可抵扣一萬二,也就是每個月可抵扣一千元。
如果是夫妻兩人買房的,可以選擇吧這個抵扣額度全給其中一個人。
第五項 租房的租金
在納稅人本人及配偶在主要工作城市沒有住房,有租房支出的可以抵扣。
抵扣金額和城市規模有關:
市轄區戶籍人口不超過一百萬的,每個月800元額度,一年就是九千六;
人口超過一百萬的,每個月1100元額度,每年就是一萬三千二;
省會、直轄市、計劃單列城市以及國務院規定的其他城市,每個月1500元的額度,一年就是一萬八。
這里要注意,租金抵扣和房貸抵扣是沖突的,只能選擇其中一種享受哦。
第六項 贍養老人
有60歲以上法定贍養人,一般情況下也就是我們的父母,每年可以有兩萬四千元的抵扣額度,和養孩子不同,這個額度多個老人也不翻倍。
獨生子女當然額度也獨享,如果是非獨生子女的,可以和兄弟姐妹自行簽訂協議,約定分攤額度,但每個人的額度最高不能超過每年一萬二。
了解六項專項附加扣除的標准之後,咱們在來看看怎麼扣:
專項附加扣除抵扣個稅實際上是在「基本減除費用標准5000元/月+五險一金免稅額+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的基礎上,再給居民個人增加了免稅額,工資減除這些費用之後再計算納稅。
以北京市為例,假如某公司職工小李為獨生子女,兒子正在上小學,父母已滿60歲,在北京沒有購買住房、租房居住,自己正在攻讀在職研究生學歷,可以享受子女教育、繼續教育、住房租金、贍養老人四項專項附加扣除。
假設小李月工資為2萬元,社保全額繳納(五險一金應扣除2043+2400=4443元),個稅改革前按每月3500元基本減除費用標准計算:
每月應納個稅額=(20000-3500-4443)×25%-1005=2009.25元
2018年10月1日以後取得工資,按每月5000元基本減除費用標准和調整後的稅率表計算:
每月應納個稅額=(20000-5000-4443)×10%-210=845.7元
同樣工資下,個稅減少了近58%,少交了一半多的個稅。
在此基礎上,從今年1月1日起,享受專項附加扣除後,其中子女教育專項附加扣除1000元,繼續教育專項附加扣除400元,住房租金專項附加扣除1500元,贍養老人專項附加扣除2000元,共計扣除4900元,則小助手1月份工資應繳納的稅款為:
(20000-5000-4443-4900)×3%=169.71元
比享受專項附加扣除前少繳納稅款676元,稅負水平又降低了79.93%。
④ 社保繳納金額和6項專項附加扣除什麼關系
社保繳納金額和劉翔專項復檢扣除沒有直接關系。二者有很大的不同(計算基礎按年或者月,收繳部門......),也有相同(即二者都是屬於免除繳納個稅的額度,共同影響個稅核算)。但是兩者聯合作用會影響你的實際稅後收入,即每月在繳納社保金額後扣除六項附加額度及每月平均5000的基數後核算個稅。
⑤ 2019新個稅,專項附加扣除怎麼算
《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暫行辦法》自2019年1月1日起實施,2020年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版也已經開始確認權。新個稅實施將近一年了,HR們熟悉掌握新個稅專項附加扣除計算了嗎?
一、什麼是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
「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是在計算綜合所得應納稅額時,除了5000元起征點和「三險一金」等專項扣除外,還允許額外扣除的項目,如子女教育、繼續教育、大病醫療、住房貸款利息或住房租金、贍養老人。」
《暫行辦法》規定了六大類扣除項目:子女教育、繼續教育、住房貸款利息、住房租金、大病醫療、贍養老人。歸納一下,就是教育、醫療、住房、養老四種支出類型,這些是一個城市工薪階層的剛性支出,往往還不是自己可以選擇的,因此在稅前准予扣除,可以在實質上降低工薪階層的個稅負擔。與降稅相比,此次的專項附加扣除對個稅稅制的意義更大,至少為今後進一步邁向更合理的稅製做了很大的突破。
二、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怎麼算?
整理不易,如果覺得有用,歡迎採納和收藏~
⑥ 專項附加扣除意味工資更低嗎
2018年新個復稅改改首次提出了制專項附加扣除的概念,專項意思是說,納稅人的工資、薪金在扣除5000元的個稅起征點、扣除三險一金的費用後,還可以享受子女教育、繼續教育、大病醫療、住房貸款利息或住房租金,以及贍養老人等專項附加扣除。也就是說專項附加扣除,是一可以用來抵扣個稅的費用。
個稅專項附加扣除有哪些項目?
1、子女教育
2、繼續教育
3、大病醫療
4、住房貸款利息
5、住房租金
6、贍養老人
舉例說明:假如某人月工資為10000元,同時符合三項專項扣除的標准,那麼他減稅的額度是:
10000-5000(個稅起征點)-1300(三險一金)-1000(子女教育)-1200(租房租金)-2000(贍養老人)=-500
也就是說,月收入10000元的情況下,該納稅人將不用再繳納個人所得稅了。
新加入專項扣除項目以後,可以說是中低收入人群的福音了。每個人至少都會符合一項或者多項專項附加扣除,那麼一整年下來可以節約的錢就非常可觀了。當然專項附加扣除還在調整中,個稅專項附加扣除的標准還有變動的可能。</p
⑦ 扣除專項附加後工資100元,還交個稅嗎
不用交,扣除後超過5000元交,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