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個人在成都龍泉購買社保和醫保每月應繳納多少錢
社保繳費的金額安基數算的;繳費基數按工資總額計算,不作工資內部結構區分。上下限分別為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的60%和3倍。 養老繳費比例:公司 10%; 個人 8%; 醫療保險有三種選擇: 1、綜合醫療保險:公司 6.5%; 個人 2%; 2、住院醫療保險:公司 0.8%; 個人 0.2%; 3、勞務工統籌: 公司 8元; 個人 4元。 其他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等,只有公司繳費,個人不用交納
㈡ 小編:您好,我想質詢一下成都市龍泉驛區的社保有實施40,50政策嗎
持有就業失業登錄證、自己繳納職工養老保險人員,男滿五十五周歲,女滿四十五周歲,由就業局返還當年繳費金額的50%。全國統一的政策。
㈢ 龍泉驛社保與成都市社保有區別嗎
一個是區的社保 一個是市的社保,每個市的繳費基數都一樣,因此龍泉驛和成都的社保基數是一樣的。只不過繳費的地點不同。市社保局和區社保局只是按照公司位置所屬的區域進行劃分,保險業務和繳納流程都是哦一樣的。
社會保險的主要項目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是一種為喪失勞動能力、暫時失去勞動崗位或因健康原因造成損失的人口提供收入或補償的一種社會和經濟制度。社會保險計劃由政府舉辦,強制某一群體將其收入的一部分作為社會保險稅(費)形成社會保險基金,在滿足一定條件的情況下,被保險人可從基金獲得固定的收入或損失的補償,它是一種再分配製度,它的目標是保證物質及勞動力的再生產和社會的穩定。
㈣ 成都市社保轉龍泉驛區社保的具體辦理流程
原單位開具證明去社保局辦理,現在只能轉移個人繳納的部分,2010年起可以轉移單位繳納的回部分。
生活基本標准答費不同影響你以後領取的社保金,成都是城市的,龍泉是城鎮的,社保金有個基數是當地的 生活標准費。成都要比龍泉高,具體多少不知道。
㈤ 成都市龍泉驛區的社保局的電話是多少
龍泉驛區社保局地址:龍泉鎮北泉路777號,聯系電話:88450895
㈥ 成都市社保怎麼轉龍泉驛區社保
職工更換工作單位,基本養老保險、職工醫療保險可按規定隨同轉移至新單內位繼續參保容。
1、如果跨統籌地區社會保險轉移,本人帶好身份證原件及復印件、養老保險手冊,到社保中心填寫《參保人員跨統籌地區流動職工社會保險關系轉移申請表》,到轉移窗口辦理轉移;
2、如果在統籌地區內或同一市內,當從某單位辭職後,只需該單位辦理退工停保手續,新單位辦理用工參保手續,社保關系自動轉入新單位。
㈦ 成都龍泉驛區社保查詢
現單位買的是龍泉區社保,轉社保需要什麼手續?市保和區保有什麼不同嗎?對現在龍泉也屬於大成都范圍內了,大成都范圍內的社保是聯網了的,所以你不用
㈧ 成都市龍泉驛區個人社保繳費情況在哪裡查
1、到成都市龍泉驛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現場查詢。
地址:龍泉驛區長柏路248號
航天路口-公交車站
車次:851路; 874路; 875路; 878路; 880路
㈨ 成都龍泉農村社保有幾個檔次
1.五保供養制度。農村五保供養,是指依照國家《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條例》的規定,在吃、穿、住、醫、葬方面給予村民的生活照顧和物質幫助。我國五保供養制度始建立於20世紀50年代。根據國務院2006年1月公布的最新《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條例》規定,老年、殘疾或者未滿16周歲的村民,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又無法定贍養、撫養、扶養義務人,或者其法定贍養、撫養、扶養義務人無贍養、撫養、扶養能力的,享受農村五保供養待遇。對未滿16周歲或者已滿16周歲仍在接受義務教育的供養對象,保障他們依法接受義務教育所需費用。五保供養主要有在當地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集中供養和在家分散供養兩種形式,供養對象可以自行選擇供養形式。五保供養所需資金由地方人民政府財政預算中安排,中央財政對財政困難地區的農村五保供養在資金上給予適當補助。
2.家庭贍養「養兒防老」是中國農民傳承了幾千年的家庭保障思想,家庭贍養一直是我國農村養老保障的主要形式。家庭贍養形式中最主要的又是子女供養。
3.土地保障。對於中國農民來講,尤其是對中西部落後地區的農民來講,土地就是其「命根子」。近年來,隨著國家農村稅費改革政策的實施,農業稅、特產稅逐步取消,農民在土地中獲得的收益較以前有所增加。
4.優待撫恤保障。這是一種比較特殊的保障,其保障對象為老紅軍、復員軍人、烈軍屬、傷殘軍人等。
5.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992年1月,民政部頒發了《縣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本方案(試行)》,按照「個人交納為主,集體補助為輔,國家給予政策扶持」的籌資原則,以個人賬戶積累方式為主的農村養老保險工作,以縣為單位,開始在各地推廣。1995至1998年是農村養老保險搞得最火熱的幾年,農民參保的積極性非常高,但是到了2000年參保人數急劇下降。這其中除了農保資金沒有得到很好管理,各級政府對農村社保工作不夠重視等因素外,主要是因為1999年國務院有關部門下發了關於目前尚不具備普遍推廣農村養老保險條件的文件,導致農村社保工作大幅度下滑。究其原因,主要還在於對農民和農民利益的忽視和輕視。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有條件的地方探索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這一工作又逐步得到發展。據2004年發布的《中國的社會保障狀況和政策》白皮書顯示,截至2003年底,我國有1870個縣(市、區)不同程度地開展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共5428萬人參保,積累基金259億元,有198萬農民領取養老金。
6.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合作醫療曾是我國農村的基本醫療制度,在人民公社時代由於集體經濟的支持,在其發展的高峰期曾一度覆蓋了90%的農村生產大隊和95%的農村人口。20世紀80年代初,該制度隨著農村傳統集體經濟的瓦解而解體。為解決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保障農民的基本醫療需求,2002年我國開始實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即由政府組織、引導、支持,農民自願參加,政府、集體、個人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中央財政從2003年起,通過專項轉移支付對中西部地區除市區以外的參加新型合作醫療的農民,按每年人均10元安排補助資金。地方財政對參加合作醫療的農民補助每年不低於人均10元。截止2004年6月,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覆蓋了9504萬農業人口,實際參加人數6899萬人;共籌資30.2億元,其中地方各級財政補助11.1億元,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地區補助3.9億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民治病難的問題。
7.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近年來,一些有條件的農村地區開始探索建立這一制度。據統計,截至2004年底,已有496.4萬人享受農村低保待遇。全國農村低保金支出17.36億元,月人均補助29.1元。
現行農村社會保障面臨的困境和挑戰
目前,除了傳統的五保制度、救災救濟制度得以延續外,隨著農村低保工作和新型合作醫療制度試點的展開和逐步推進,農村社會保障初步形成向城市社會保障體系對接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