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省社保視同繳費指數
視同繳抄費年限不存在指數問題。所謂視同繳費年限,本來就沒有繳費,視為你繳費了哪來的指數,只有年限沒有指數,計算養老金時會用獨立一道公式套進視同年限數,套進後來的繳費指數進行計算。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B. 請問視同繳費年限指數計算方法是否是全國統一的
不是全國統一,以深圳市為例。
《《深圳經濟特區社會養老保險條例》實施細則》對其有相應的規定:
第十五條按照規定計算統籌養老金時,繳費年限未滿1年的,每繳費1個月按1/12年折算繳費年限。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的計算辦法為:參保人基本養老保險平均繳費指數×參保人退休時上年度本市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
參保人基本養老保險平均繳費指數為:參保人退休時繳費年限的每月繳費指數之和÷繳費年限的月數。每月繳費指數為:參保人每月繳費工資÷繳費時上年度本市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
(2)四川社保視同繳費年限繳費指數擴展閱讀:
《《深圳經濟特區社會養老保險條例》實施細則》相關法條:
第二十八條參保人符合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條件的,可向市社保機構提出申請。申請前本人應當核實其養老保險的繳費情況,對繳費情況有異議的,應當及時向市社保機構提出。
市社保機構在受理申請後的30個工作日內按照受理當月的規定和標准核定養老保險待遇。因情況特殊不能如期核定的,經市社保機構負責人批准,可延期核定,但延期最長不超過30個工作日。
第二十九條 市社保機構從受理的次月開始計發養老保險待遇,受理以前的不予補付。市社保機構應當妥善保存退休人員、病殘津貼領取人員的指紋資料,不得用於其他用途。
C. 何時出台「視同繳費年限,視同繳費指數」
沒有視同復繳費指數這一說法,更制沒有這一信息與數據,因此也就根本不存在的東西。
自從退休 從社保開始就有了「視同繳費年限」了,但這是針對社保制度建立個人賬戶之前的,原固定工的工齡而言的,除此以外與其他人無關。
D. 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視同繳費指數
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視同繳費年限:
1、連續工齡是指幹部、工人和職員在本單位連續工作的時間。
2、凡屬於當地機關事業單位社會養老保險參保范疇的具有國家幹部身份和全民固定工身份的人員,在其所屬機關社保機構規定的參保時間後繳納養老保險金的,其參保前的連續工齡可視同繳費年限。其餘身份人員原則上按實際繳費年限確定其連續工齡,不視同繳費年限。(喵喵保)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E. 我是企業職工15年視同,30年實際繳費按60%指數2021年退休養老金拿多少
給你公式自己算去吧,如果你能把文字表達的未知數據,套上數內字數據,自救就算出容來了,不必求人。
基礎養老金=(社平工資x社保平均繳費指數+社平工資))÷2x總工齡x1%
個人賬戶養老金=個人賬戶資金余額÷男139(女195)
中人過渡性養老金=社平工資x賬戶前工齡x社保平均繳費指數x1.3%
三道公式得出的數相加就是你的基本養老金。
註:公式中社平工資,就是你退休當年當地社會平均工資。
公式中總工齡就是繳費年限加視同繳費年限。
社保繳費平均指數,就是你60%繳費換算成指數0.6,賬戶前工齡,就是視同繳費年限15年。
F. 成都繳社保個人帳戶32596元百分之60繳費實際繳費330個月加視同繳費32個月能領取多少謝謝
肯定比交的領的多,不用怕一個月差多了 300吧,應該我記得我都是這樣啊,
G. 社保中的視同繳費年限 指數是60%還是100%
勞動者視同繳費年限的退休金計算公式: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建立個人賬戶前的視同繳費年限*1.4%.
視同繳費年限的退休金是這樣計算的,按你每年繳納養老保險工資額除以當年社會平均工資的值累加之和乘以退休時當地上年平均工資再乘以視同繳費年限再乘以1.4%得出的就是視同繳費的退休金。
如1993繳費工資600,社會平均工資800;1994年繳費工資1200、1994年社會平均工資1100。2008年繳費工資25000、2008年社會平均工資2300。
就這樣計算:{600/800+1200/1100+......25000/23000}*退休上年社會平均工資*視同繳費年限*1.4%=視同繳費年限應得的退休金。其中......為1995年至2007年繳費工資與這幾年的社會平均工資比值。
哈哈,挺復雜的吧,所以我說視同繳費年限計算退休金,不是按當時的社會平均工資計算,而是按繳費以後的繳費平均值和退休時當地的上年平均工資計算的。
也就是說繳納社會保險以後,繳費越多,視同繳費年限計算的退休金就多,反之繳費少,視同繳費年限計算的退休金就少。就是說繳費以後繳費多少決定視同繳費年限的退休金。
(7)四川社保視同繳費年限繳費指數擴展閱讀:
繳費年限包括視同繳費年限和實際繳費年限。視同繳費年限是指職工全部工作年限中,其實際繳費年限之前的按國家規定計算的連續工作時間。
繳費年限包括視同繳費年限和實際繳費年限。視同繳費年限是指職工全部工作年限中,其實際繳費年限之前的按國家規定計算的連續工作時間。
固定職工在實行企業和職工個人共同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制度之前,按國家規定計算為連續工齡的時間,都可以作為「視同繳費年限」,並且可以與實際「繳費年限」合並計發養老保險金。
另外,機關事業單位正式職工調入企業後,應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其原有的工作年限視同繳費年限;復員退伍軍人、城鎮下鄉知識青年被招為合同制工人,且參加了基本養老保險的,其軍齡及下鄉期間按國家規定計算為連續工齡的年限,可視同繳費年限。
根據國務院《關於深化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通知》的規定,實行個人繳費制度前,職工的連續工齡可視同繳費年限。視同繳費年限可以與實際繳費年限合並計算發放基本養老保險金。
H. ∑為參保人員視同繳費年限的指數和; Z為參保人員歷年繳費工資指數的個數是啥
關於Z實指數,這個概念,建議您看一下參考資料。
183號令計算辦法
在《關於貫徹實施<北京市基本養老保險規定>有關問題的具體辦法》(京勞社養發[2007]21號)文件中規定了具體計算辦法:
這個公式可以按照幾步來理解,
第一步,理解什麼是指數化:
這個概念很重要。我們在計算整個連續繳費年限的平均繳費工資(其實就是社保基數)時,如果使用簡單的算術平均是不合理的,因為每年整個北京市的水平不一樣,去年的1000元與今年的1000元代表的在整個市的水平是不一樣的。這里的1000元是絕對數,兩個絕對數之間簡單相加再平均不能真實反映繳費工資水平。
所以我們就把繳費工資指數化,把絕對數變成相對數。辦法就是用當年繳費工資除以對應年份職工平均工資(實際操作中:社保基數÷社平工資),所得是一個比值,>1表示繳費工資高於社平工資,<1表示低於社平工資;而比值的大小,則表明了該職工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相對位置。
而把歷年的繳費工資指數(因為這是相對數,所以簡單相加並不會產生前述1000+1000的錯誤)求平均值,則得出整個繳費年限中該職工的繳費工資相對社會平均水平是怎樣一個相對位置。
把上述語言數學化,就得出了繳費工資平均指數的計算公式:
C代表社平工資,X代表繳費工資基數,則
繳費工資指數=Xn/Cn-1 ··········(式一)
有人會問,這里怎麼是n和n-1啊?因為職工當年(第n年)的社保基數是按照該職工上一年(第n-1年)平均工資核定的,所以當然應該比上上一年社平工資啊!
式一隻是某一年的指數,把每一年的指數做算術平均,就得出了繳費工資平均指數的計算公式:
繳費工資平均指數=(第1年指數+第2年指數+……+第n年指數)÷N
即=(Xn/Cn-1+……+X3/C2+X2/C1+X1/C0)÷N ······(式二)
因為我們計發養老金時以現在的貨幣水平來發放,所以用現在的水平水平乘上整個繳費年限內基數平均指數,就得出了整個繳費年限內繳費工資的指數化平均值:
指數化月均繳費工資=退休時上年社平工資×繳費工資平均指數 ······(式三)
綜合來看,其實這個做法就是來源於金融學領域計算貨幣現值的方法,使歷年繳費工資平均值更科學更准確。
第二步,理解基礎養老金:
183號令基礎養老金公式為:
J =(C平+C平×Z實指數)÷2×N實+同×1%
Z實指數就是實際繳費工資平均指數,按上述的(式二)計算得出;C平×Z實指數就是指數化月均繳費工資,按上述的(式三)計算得出;
而(C平+C平×Z實指數)÷2就是退休時上年社平工資與歷年指數化繳費工資的平均值;
N實+同就是所有繳費年限(實際+視同);
整個基礎養老金公式合起來的文字表達就是:以被保險人退休時上一年本市職工月平均工資與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的平均值為基數,按被保險人的全部繳費年限(含視同繳費年限)每滿一年發給1%。
這個公式實際上考慮了實際繳費工資基數的高低,以及全部繳費年限的長度。一句話,繳得越多,時間越長,基礎養老金就越高。
第三步,理解個人帳戶養老金:
183號令個人帳戶養老金=被保險人個人賬戶累計儲存額÷國家規定的計發月數。
個人帳戶累計儲存額包括了個人繳費(8%,以前還有單位劃轉的3%)、利息及其他,「國家規定的計發月數」是對以前統一除以120的不合理做法的修正,譬如40歲與70歲退休,按照平均預期,前者領取養老金應比後者的年限長,所以個人賬戶除以的月數應該比後者多。
這部分實際上考慮了實際繳費的多少,以及退休時年齡的高低。一句話,繳得越多,退休越晚,個人賬戶養老金就越高。
第四步,理解過渡性養老金:
過渡性養老金是為了銜接新老人的平衡而設的。只有1998年6月30日以前參加工作,2006年1月1日後退休的才有此部分養老金。
過渡性養老金仍參照基礎養老金的設計理念:以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為基數,每滿一年發給1%。考慮了實際繳費工資基數的高低,以及全部繳費年限的長度。
因為北京從1992年10月1日起開始繳費,所以實際上這里存在1992.10.01之前(視同繳費年限)和1992.10.01-1998.06.30之間(實際繳費年限)兩段:
(1)1992.10.01之前按視同繳費年限計算的過渡性養老金:
G同 = C平×Z同指數×N同×1%
Z同指數就是1992.10.01之前視同繳費年限的繳費工資指數,因為這段時間內實際並未繳費,視同相當於社平工資繳費,所以Z同指數=1,按(式一)計算;C平×Z同指數就是視同繳費年限的指數化月均繳費工資,按(式三)計算得出;×N同×1%表示1992.10.01之前視同繳費年限每滿一年發給1%。
(2)1992.10.01-1998.06.30之間按實際繳費年限計算的過渡性養老金:
G實 = C平×Z實指數×N實98×1%
Z實指數就是1992.10.01-1998.06.30之間實際繳費年限的繳費工資指數,按(式一)計算;C平×Z實指數就是1992.10.01-1998.06.30之間實際繳費年限的指數化月均繳費工資,按(式三)計算得出;×N實98×1%表示1992.10.01-1998.06.30之間實際繳費年限每滿一年發給1%。
過渡性養老金就是上述兩部分加起來:
G = G同 + G實
最後,養老金就是三部分的加總:
養老金=基礎養老金+個人帳戶養老金+過渡性養老金